●卷第十六 版籍類七

關燈
四十丈,高六尺,闊四尺五寸,【(底本作“闊四尺□”,缺一字,崇抄隻作“闊四尺”,據庫本補。

    )】通嚴湖水尾。

    溉田種三十石。

     林簡塘食龍潭,長六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橫闊三丈二尺,圳長二百五十丈,深闊皆一丈,【(底本作“深闊皆□丈”,據庫本、崇抄補。

    )】溉田種三百石。

     稠港長一千一百丈,闊一丈三尺,深八尺,鬥門一,溉田千餘石。

     普塘洋積水三港及圳長二千六百四十丈,溉田三十六頃。

     敦素裡 覆船洋橫溝、直溝可通湖,【(底本作“可通湖”,庫本作“可通嚴湖”,崇抄作“可通潮”。

    )】圳三。

    溝食大塘,長一千二百三十丈,闊二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十頃。

     崇仁裡 元祐溝長千餘丈,闊一丈,深五尺,鬥門一,溉田種七百石。

     賓賢裡 晉溪浦埭長三百五十丈,橫闊一丈四尺,深八尺,通淡潮。

    橫埭廣一丈,高七尺。

    溉田種二百石。

     河頭浦埭長三十丈,闊六丈,中置閘。

    溉田三頃。

     大宏裡 嚴湖陳長者嚴光施宅為寺,今嚴光寺是也。

    又施田為湖,周三千二百八十丈,高七尺,闊一丈二尺,潴大奢雨水,四窦,溉田四百五十頃,跨萬安、敦化裡。

    相傳:湖起于唐寶應二年。

     福清縣 永東、永西裡 東西塘縣東西之水分潴焉,以為火備。

    後,東塘,民塞其半。

    淳熙二年,民居火,乃易塘東民田,鑿以廣之,橫經學門,以象泮水。

     琵琶槽跨永東、新豐二裡。

    大中祥符中,士民并海築垾。

    政和八年四月,饕風駕濤,壞之。

    宣和三年,修築二千餘丈,溉田種三百餘石,以形似琵琶,故名。

     修仁裡 溪田陂 洞子陂 石堘陂 後塘陂 官塘 練木陂 劉洋陂 鄭前陂 新豐裡 無符陂唐天寶中置,故名天寶。

    皇朝祥符中,知縣郎簡重修。

    熙甯五年崔知縣以歲科田戶,【(底本作“崔知縣□歲科田戶”,缺一字,崇抄作“崔知縣宋臣歲科田戶”,據庫本補。

    )】鳴鼓興築,不至者罰之,邑司著籍,仍碑刻。

    圳長七百餘丈,溉田種千餘石。

    後,劉廣等陳乞罷之,以是多旱損。

    元符二年,鐘提舉□因巡曆,【(底本作“鐘提舉□”,缺一字,崇抄同,庫本不示缺。

    )】乃委知縣莊正柔修之,移舊地之上,陂旁有大榕,日聽訟其下以董役,汁鐵以锢其基,廣十丈,溉田如昔時。

     靈德裡 東禅塘開寶中,中山人劉逢以濱海地數千丈施于東禅寺,乃築垾 堘,高一丈五尺,厚三丈。

    堘内港水凡三道,設泥門一十五防淤,【(底本作“一十□五”,庫本作“一十有五”,據崇抄改。

    )】間則以泥門通之,漲溢則以鬥門洩之,【(底本作“以鬥門□之”,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凡十年。

    鬥門凡三築乃成。

    自是,不陷者百餘年,歲收千石。

    治平二年複壞,乃高其堘五尺,陟其甚者千丈。

     海壇裡 三十六腳湖。

     萬安裡 漳塘 池塘 林陂塘 應天院前陂 石臼坑塘場前陂溪南陂西洋塘 香嚴上下洋天禧二年,僧師振募八千缗,築堤九百丈,高五尺,厚倍之,鬥門三,泥門五,凡十一年乃成。

     香嚴五峰港 卓嶺陂 朱步嶺陂 安香裡 蘇溪陂溪道锵石、石铎山間入海。

    天聖二年,西禅請萬安、安香二裡内地,因遏為陂,溉田千餘頃,派别為蓮塘十六頃。

    熙甯間,郭知縣按田留詩:【(底本作“郭知縣□田留詩”,庫本作“郭知縣賢題留詩”,據崇抄補。

    )】“萬工填巨海,千古作良田。

    ” 橫塘羊陂【溉田種三百石。

    】黃塘 靈石蟹嶼塘金山之中,徑港之濱,有□□□蟹嶼,周三千二百丈俱□□□為田。

    垾長一千五百丈,高一丈,廣尋□□□有咫七港、石鬥門。

    元豐元年成。

    【(以上注文,底本三處缺文,各三字,庫本同。

    首句底本、庫本作“金山之中”,崇抄作“金山之東”。

    以下缺處,“蟹嶼”前,崇抄有“鹵地”二字,“為田”前崇抄不示缺字,“廣尋”之下,亦無示缺。

    又,底本、庫本作“有咫七港”處,崇抄作“有咫尺港”。

    皆存疑不補。

    )】 靈石白麟洋在徑□□金山,溪流奔注。

    □□出埠之長千一百丈,高一丈三尺,厚倍□□大小十有□□□□一,石鬥門、虹軒□□□二,六百石。

    【(以上注文,底本、庫本同缺字。

    所缺處,崇抄于“在徑”下有“江南”二字,“奔注”下有“潮波”二字,“出”字下有“入俱祗增”四字,“厚倍”下隻一“之”字,以下徑作“大小十有一”不示缺,“虹軒”下作“十丈溉田六百石”。

    皆存疑不補。

    )】 蘇田裡【(底本作“□田裡”,庫本同,據崇抄并參考本志“叙縣”補。

    )】 黃檗鄭渚田漁溪之南瀕江地也。

    唐天寶間,嘗為田,其後廢。

    皇朝天禧元年,仍複元,堤之長三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高二丈二尺,鬥門二十四,望之若長坡。

    外捍内蓄,日與風波為敵,屹然自若,至今無恙。

    【(底本于“天禧元年”下作“□複元”,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