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地理類三

關燈
官·郡守”表中,貞元八年任觀察使者,各本皆作“王栩”。

    檢《唐書·王翃傳》,其姓名當是“王翃”,則以上各本作“雄”、“栩”者皆誤,今悉正之。

    )】置梅溪場。

    【《新唐書》雲“置縣”,誤。

    】梁乾化元年,王審知以為閩清縣。

    【縣路,僧法箋開,治通避峻,頗有條理。

    】 東——西八十裡。

     南——北百二十裡。

     東侯官縣仁德裡,十五裡。

    界首至州百二十裡。

     西南劍州尤溪縣松陽裡,(底本“南劍”下無“州”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七十裡。

     南永福縣新豐裡,五十裡。

    界首至縣五十裡。

     北古田縣和平裡,七十裡。

    界首至縣三十裡。

     東南侯官縣守仁裡,十五裡。

    界首至州百二十裡。

     西南永福縣平蓋裡,百裡。

    界首至縣五十裡。

     東北古田縣邵南裡,六十裡。

    界首至縣六十裡。

     西北尤溪縣松陽裡,七十裡。

     二鄉十裡 奉政鄉縣東北三十裡。

     宣政裡天王渡、(底本作“天□渡”,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白塔渡、锺湖(山半,内有湖泥如浦溆,生蘆荻。

    相傳:中有積水,應海潮盈縮。

    旱,禱雨于此)、(底本作“應海潮盈□□旱禱□□□□”,缺六字,崇抄作“應海潮盈禱雨于此”,不示缺。

    庫本作“應海潮盈縮旱禱雨于此”,據補。

    )石竹山(底本脫“石竹山”三字,據庫本、崇抄補。

    )(縣南二十裡,山半有靈壇石,巧如畫屏。

    )、猴嶼(相傳:山下有穴,水流相通。

    猴猿多居之,有佛迹盤石上)、鵲仙橋。

    (底本“石竹山”及“猴嶼”以下注文與庫本同,崇抄之文字順序稍異。

    ) 安仁裡白面山(天晴望之,岩石隐隐如人面而白)、溫泉。

     金沙裡 賀恩裡(唐乾符中,有池錫家,天雨錢數萬。

    夜夢人送鐵鎖二,至旦,果得。

    後有鶴盤旋下庭。

    号其山曰朱頂,林曰白鶴。

    至今子孫家焉) 永甯鄉縣西山五十裡。

     蓋平裡石屋山(岩下有石屋、仙人棋局)。

     護仁裡薛丕山(産石花異果。

    (崇抄作“産名花異果”。

    )相傳逸人薛丕于此居)。

     仁壽裡大渭仙峰(崇抄、庫本作“大帽山峰”。

    )(峰接永福界,有鼓聲,或一月三五鳴,或不鳴。

    經年雲常覆其上,旱則禱之)、龍爪橋(溪旁四爪痕猶在。

    旱,禱即雨)。

     孝順裡龍都岩(高百丈,常有雲氣不散。

    時聞仙樂聲。

    (底本作“曉聞□聲”,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改。

    )側有靈洞院)。

     苑丘裡 居仁裡仙人迹(入溪岸磐石上,(底本作“□溪岸磐石上”,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

    )長一尺五寸、闊八寸,入石一寸。

    旁有石臼,深八寸)。

    (底本作“石白深八十”,庫本同,據崇抄改。

    ) ○甯德縣 〔中〕 州東北三百裡。

    唐開成中,析長溪、古田二縣地置感德場。

    【(底本作“感德□”,缺一字,據崇抄補。

    )】僞閩龍啟元年,升為縣。

     東——西二百裡。

     南——北三百二十裡。

     東長溪縣鹽田江松門為界,三十五裡,亦至海。

     西古田縣安樂裡,百二十裡。

     南羅源縣飛泉嶺,十五裡。

     北政和縣秦溪西裡,二百三十裡。

     東南海。

     西南羅源縣興成裡,百裡。

     東北長溪縣,二百二十裡。

     西北建甯府,四百五十裡。

     三鄉十裡 安東鄉縣東南五裡。

     陵山裡小場、蚶崎、殊溪、三焦、飛泉鎮(今廢)、梅花、釣崎。

     臨海裡杯竹。

     金溪裡趙公橋(舊在橫山。

    淳熙中,以谶移于渡船)、赤鑒浦渡、石碧村、百丈漈、龍潭(灌田數十項)。

     霍山鄉縣北七十裡。

     水漈裡長境渡、西溪渡、霍山溪、關棣鎮(今廢)。

     霍童裡(底本作“霍同裡”,庫本同,據崇抄改。

    )黃大夫湖旁、程黨渡、霍山井(霍童山中,廣五丈。

    相傳中有海■〈魚酋〉,久晴,升木為雨;久雨,升之必晴)。

     安樂裡龜村、赤溪、斑竹。

     青田鄉縣西百五十裡。

     東陽裡芹溪、外渺、東渺、顯聖岩。

     安遠裡章溪、桃花溪。

     感德前裡穹窿村、(崇抄作“穹蔭蔭村”。

    )聖湖、杯竹。

     後裡福辇、石唐常斛、葛仙翁岩。

     ○羅源縣 〔中〕 州東北百六十裡。

    唐大中元年,觀察使韋岫以連江縣一鄉為羅源場。

    僞閩龍啟元年,升為永貞縣。

    皇朝天禧五年,改為永昌。

    【避皇太子名。

    】乾興元年,改為羅源。

    【溪名,亦姓也。

    】初,治水陸寺西,雙溪之間,地卑潦。

    官物陷溺,即配富民償。

    慶曆八年,土民陳智津、倪昱等擊登聞鼓奏,理之。

    乃移今治于舊縣東北。

     東——西七裡。

     南——北一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