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華紀麗譜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提要
《歲華紀麗譜》一卷、附《箋紙譜》一卷、《蜀錦譜》一卷,元費著撰。
著,華陽人。
嘗舉進士,授國子監助教,官至重慶府總管。
成都自唐代号為繁庶,甲於西南,其時為之帥者,大抵以宰臣出鎮。
富貴優閑,歲時燕集,浸相沿習。
故張周封作《華陽風俗錄》,盧求作《成都記》,以誇述其勝。
遨頭行樂之說,今尚傳之。
迨及宋初,其風未息。
前後太守如張詠之剛方,趙抃之清介,亦皆因其土俗,不廢娛遊。
其侈麗繁華,雖不可訓,而民物殷阜,歌詠風流,亦往往傳為佳話,為世所豔稱。
南宋季年,蜀中兵燹,井闾凋敝,乃無複舊觀。
著因追述舊事,集為此書。
自元旦迄冬至,無不備載。
其體頗近《荊楚歲時紀》,而盛衰俯仰,追溯陳迹,亦不無《東京夢華》之思焉。
唐韓鄂有《歲華紀麗》,為類事之書,此譜蓋偶同其名,實則地志也。
末附箋紙、蜀錦二《譜》,蓋漢唐以來二物為蜀中所擅,而未有專述其源委者。
著因風俗而及土産,稽求名品,胪列頗詳,是亦足資考證者矣。
歲華紀麗譜 成都遊賞之盛,甲于西蜀。
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
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倡優鼓吹,出入擁導,四方奇技,幻怪百變,序進于前,以從民樂。
歲率有期,謂之故事。
及期,則士女栉比,輕裘ㄚ服,扶老攜幼,阗道嬉遊。
或以坐具列于廣庭,以待觀者,謂之遨床,而謂太守為遨頭。
宋朝以益州重地,嘗謀帥以命宋公祁。
宰相對曰:“蜀風奢侈,祁喜遊宴,恐非所宜。
”宋朝不從,卒遣之。
公先奉诏修《唐書》,因以書局自随。
自成都,每宴罷,盥漱,辟寝門,垂廉,燃二椽燭,媵婢夾侍,和墨伸紙,望之者知公修《唐書》若神仙焉。
嘗宴于錦江,偶微寒,命索半臂。
諸婢各送一枚。
公視之,慮有厚薄之嫌,訖不服,忍冷以歸。
舊俗傳誇,以為談本。
田公況嘗為《成都遨樂詩》二十一章以紀其實。
而薛公奎亦作《何處春遊好詩》一十章,自号“薛春遊”,以從其俗,且欲以易尹京之舊稱(公知開府,專以嚴治,人謂之“薛出油”)。
此皆可以想承平之遺風也。
至清獻公為記,乃曰:“曩時宴會,皆牙校掌之。
蓋榷酤之利有餘,人樂于為役。
公币歲入,亡慮千萬貫有奇。
自新法頒行,酒坊為官所鬻,牙校雖得券錢,不足自贍,乃者議置成都市易務。
方遊觀時,人情懼然,鹹嘗歲之半,及浣花後始開。
罷去,乃複朋聚遊江。
今公使錢歲給三萬貫,常廪廪慮不足,譬之巨人以挾衾寝,覆趾則露肩,擁左則阙右,甚可笑也。
今盤馔比舊從省,樂優之給,亦複過殺,設遂廢之,則非天子所以付畀一隅、惠保遠人之意,而小民之鬻肴果者,但營慕供藉以為養,此遊宴之不可廢也。
”觀公此言,則蜀人之貧富欣戚,可以知政矣。
今以元日為始而第其事。
正月元日,郡人曉持小彩幡,遊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鱗次,然以為厭禳,懲鹹平之亂也。
塔上燃燈,梵呗交作,僧徒骈集。
太守詣塔前張宴,晚登塔眺望焉。
二日,出東郊,早宴移忠寺(舊名碑樓院),晚宴大慈寺。
清獻公記雲:“宴罷,妓以新詞送茶,自宋公祁始。
蓋臨邛周之純善為歌詞,嘗作《茶詞》,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後因之。
” 五日,五門蠶市。
蓋蠶叢氏始為之,俗往往呼為蠶叢太守,即門外張宴。
上元節放燈。
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
’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
”此方外之言,存而勿論。
鹹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點燈張樂,晝夜喧阗。
蓋大中承子之餘風。
由此言之,則唐時放燈,不獨上元也。
蜀王孟時,間亦放燈,率無定日。
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
其斂散之遲速,惟太守意也。
如繁雜绮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
又為錢燈會,會始于張公詠。
蓋燈夕二都監戎服分巡,以察奸盜。
既罷,故作宴以勞焉。
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虛亭。
舊以十七日,今無定日,仍就府治,專以宴監司也。
二十三日,聖壽寺前蠶市。
張公詠始即寺為會,使民鬻農器。
太守先詣寺之都安王祠奠獻,然後就宴。
舊出萬裡橋,登樂俗園亭,今則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
二十八日,俗傳為保壽侯誕日。
出笮橋門,即侯祠奠拜,次詣淨衆寺邠國社丞相祠奠拜。
畢事,會食,晚宴大智院。
二月二日,踏青節。
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
張公詠以為不若聚之為樂。
乃以是日出萬裡橋,為彩舫數十艘,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号小遊江。
蓋指浣花為大遊江也。
士女骈集,觀者如堵。
晚宴于寶曆寺。
公為詩,有曰:“春遊千萬家,美人顔如花。
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
”公鐵心石腸,乃賦此麗詞哉!後以為故事。
清獻公為記:“時彩舫至增數倍,今不然矣。
”八日觀街藥
著,華陽人。
嘗舉進士,授國子監助教,官至重慶府總管。
成都自唐代号為繁庶,甲於西南,其時為之帥者,大抵以宰臣出鎮。
富貴優閑,歲時燕集,浸相沿習。
故張周封作《華陽風俗錄》,盧求作《成都記》,以誇述其勝。
遨頭行樂之說,今尚傳之。
迨及宋初,其風未息。
前後太守如張詠之剛方,趙抃之清介,亦皆因其土俗,不廢娛遊。
其侈麗繁華,雖不可訓,而民物殷阜,歌詠風流,亦往往傳為佳話,為世所豔稱。
南宋季年,蜀中兵燹,井闾凋敝,乃無複舊觀。
著因追述舊事,集為此書。
自元旦迄冬至,無不備載。
其體頗近《荊楚歲時紀》,而盛衰俯仰,追溯陳迹,亦不無《東京夢華》之思焉。
唐韓鄂有《歲華紀麗》,為類事之書,此譜蓋偶同其名,實則地志也。
末附箋紙、蜀錦二《譜》,蓋漢唐以來二物為蜀中所擅,而未有專述其源委者。
著因風俗而及土産,稽求名品,胪列頗詳,是亦足資考證者矣。
歲華紀麗譜 成都遊賞之盛,甲于西蜀。
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
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倡優鼓吹,出入擁導,四方奇技,幻怪百變,序進于前,以從民樂。
歲率有期,謂之故事。
及期,則士女栉比,輕裘ㄚ服,扶老攜幼,阗道嬉遊。
或以坐具列于廣庭,以待觀者,謂之遨床,而謂太守為遨頭。
宋朝以益州重地,嘗謀帥以命宋公祁。
宰相對曰:“蜀風奢侈,祁喜遊宴,恐非所宜。
”宋朝不從,卒遣之。
公先奉诏修《唐書》,因以書局自随。
自成都,每宴罷,盥漱,辟寝門,垂廉,燃二椽燭,媵婢夾侍,和墨伸紙,望之者知公修《唐書》若神仙焉。
嘗宴于錦江,偶微寒,命索半臂。
諸婢各送一枚。
公視之,慮有厚薄之嫌,訖不服,忍冷以歸。
舊俗傳誇,以為談本。
田公況嘗為《成都遨樂詩》二十一章以紀其實。
而薛公奎亦作《何處春遊好詩》一十章,自号“薛春遊”,以從其俗,且欲以易尹京之舊稱(公知開府,專以嚴治,人謂之“薛出油”)。
此皆可以想承平之遺風也。
至清獻公為記,乃曰:“曩時宴會,皆牙校掌之。
蓋榷酤之利有餘,人樂于為役。
公币歲入,亡慮千萬貫有奇。
自新法頒行,酒坊為官所鬻,牙校雖得券錢,不足自贍,乃者議置成都市易務。
方遊觀時,人情懼然,鹹嘗歲之半,及浣花後始開。
罷去,乃複朋聚遊江。
今公使錢歲給三萬貫,常廪廪慮不足,譬之巨人以挾衾寝,覆趾則露肩,擁左則阙右,甚可笑也。
今盤馔比舊從省,樂優之給,亦複過殺,設遂廢之,則非天子所以付畀一隅、惠保遠人之意,而小民之鬻肴果者,但營慕供藉以為養,此遊宴之不可廢也。
”觀公此言,則蜀人之貧富欣戚,可以知政矣。
今以元日為始而第其事。
正月元日,郡人曉持小彩幡,遊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鱗次,然以為厭禳,懲鹹平之亂也。
塔上燃燈,梵呗交作,僧徒骈集。
太守詣塔前張宴,晚登塔眺望焉。
二日,出東郊,早宴移忠寺(舊名碑樓院),晚宴大慈寺。
清獻公記雲:“宴罷,妓以新詞送茶,自宋公祁始。
蓋臨邛周之純善為歌詞,嘗作《茶詞》,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後因之。
” 五日,五門蠶市。
蓋蠶叢氏始為之,俗往往呼為蠶叢太守,即門外張宴。
上元節放燈。
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
’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
”此方外之言,存而勿論。
鹹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點燈張樂,晝夜喧阗。
蓋大中承子之餘風。
由此言之,則唐時放燈,不獨上元也。
蜀王孟時,間亦放燈,率無定日。
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
其斂散之遲速,惟太守意也。
如繁雜绮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
又為錢燈會,會始于張公詠。
蓋燈夕二都監戎服分巡,以察奸盜。
既罷,故作宴以勞焉。
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虛亭。
舊以十七日,今無定日,仍就府治,專以宴監司也。
二十三日,聖壽寺前蠶市。
張公詠始即寺為會,使民鬻農器。
太守先詣寺之都安王祠奠獻,然後就宴。
舊出萬裡橋,登樂俗園亭,今則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
二十八日,俗傳為保壽侯誕日。
出笮橋門,即侯祠奠拜,次詣淨衆寺邠國社丞相祠奠拜。
畢事,會食,晚宴大智院。
二月二日,踏青節。
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
張公詠以為不若聚之為樂。
乃以是日出萬裡橋,為彩舫數十艘,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号小遊江。
蓋指浣花為大遊江也。
士女骈集,觀者如堵。
晚宴于寶曆寺。
公為詩,有曰:“春遊千萬家,美人顔如花。
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
”公鐵心石腸,乃賦此麗詞哉!後以為故事。
清獻公為記:“時彩舫至增數倍,今不然矣。
”八日觀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