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關燈
小
中
大
〖陳襄〗(1017~1080)字述古,學者稱古靈先生,與鄭穆、陳烈、周希孟并稱“古靈四先生”,北宋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氣古行高,以天下為己任。進士及第,授浦城簿。曆任縣令司封員外郎、三司副使、判尚書都省等職。留意天下人才,曾薦論司馬光、蘇頌、蘇拭等三十三人品,成為一時盛事。胡瑗、程颢、程頤、張載等名儒,皆受他舉薦。自謂為官以來,“以興學養士為先務”。在浦城、河陽、州、杭州、陳州興辦學宮,親為諸生講學。有問難者,乘他聽訟之暇,入問于庭。出行,遇山峪中小學,則下車為童子講經。從學者達幹餘人,著名弟子有孫覺、吳道、章衡、陳砥、呂逢時等,他一言一行,皆以古人為法,喜怒不形于色。主張用儒家禮義移風易俗。使百姓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婦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學,鄉裡有禮。貧窮有難,親戚攜手相救。嫁娶死喪,鄰裡互相助。勤于農桑,不作盜賊,不學賭博,不好争訟,不以惡欺善,無以富吞貧。行者讓路,耕者讓畔,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提倡倡聖賢應視天下之民如其子,一人不獲,則身心不安,應學大禹三過其門而不入。指出隐居求志,古人崇尚。但有聖人之隐,賢人之隐,介夫之隐。聖人之隐,樂天以待命,時運未到可隐,時運一到應躍起,如舜、伊尹。賢者之隐,養氣以蓄德,居貧賤而樂,如顔回、曾參。介夫之隐,但诘其身而不累于世,不憂天下,如長沮,則君子所不為。君子之道,是正以持之,通以行之。正者,為道之經,即中庸。權者為道之權,即随時之義。仁以居之,義以由之,正在其中。智以遷之,禮以和之,通在其中。君子知道此四者,可以藏身立命。他又提倡“好學以盡心,誠心以盡物。推物以盡理,明理以盡性,和性以盡神”(《宋元學案·古靈四先生學案》)。進入“至誠”境界,則為聖人。“誠”就是要存其正而公者,去其邪而私者,即擇善;或慎于不睹不聞之際,即慎獨。堅持如此,則明而誠。并強調學校的教化作用。他認為,邑民不識為學,父子兄弟不相孝友、鄉黨鄰裡不相憐恤,則其心唯争财奪利,以至身犯刑憲,鞭笞流血而不知止。非百姓樂于此,而是不知讀書之故。父老應勸告子弟,令來就學,擇明師而教喻,學校之設,不是教人以詞章換取利祿。緻學者應先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自得于心而形于事”,然後才可言入仕。教授諸生不應溺于章句之學,應闡明先王禮義,教以德行道藝。古靈之學,“其大意已通關(張載)洛(程颢、程頤)之津”,倡導之功,僅次于胡瑗、孫複,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主要著作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居易錄》二十卷、《中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