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慶四明志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明皇遣使投金龍宻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降明皇目覩行龍左肋下有朱畫及有大寳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闆尺餘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寳潭名永昌【餘見至道宮】潭之北五裡有獅子潭禱雨必應上有石屋一所有獅子足迹并仙人藥臼潭下有石台三層髙數丈鄉名石台以此
湍水岩潭在石台鄉溪上近白岩院曩因旱禱未獲有老父坐水濵石上語行人曰曷不于此祈請令張義和亟禱之得小蛇以歸随至其後縣家禱祈多應遂建龍王祠有記
北雪潭縣之徳門鄉去縣三十裡
烏石潭縣之西嶼鄉去縣十裡
白龍潭縣東南七裡花墅湖上水出山石間
天井潭縣西北二十裡以上諸潭皆禱雨靈應之所
渠堰碶閘
金墪堰 沈忠堰 前莊堰
茆風堰 風林堰 方盈堰
新堰 丁堰 齊拱堰
唐支堰 王沙堰 裡溪堰
裡溪閘 倪家堰 梅林堰
李家浦堰 豬欄堰 清林堰
浦堰 大杜湖堰 虞莊堰
詹家堰 胡卿堰 小杜湖堰
祝家浦堰 塘頭堰
李溪閘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廢嵗久紹熙四年通判陳耆夀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為利甚博尚書汪大猷記之
右徳門鄉
彭山閘彭山堰縣之西北有水出羣山間迤而東來未至縣五裡所抵彭山而入于江瀕江有閘潴水以備旱霖潦則洩之嵗久閘廢水無所蓄潮入河淤淳熙十三年主簿趙汝積勸率郷人凡田于西者畝出錢三百徹故閘址悉以石為之長十有一防廣四防中濶丈有二尺扁以層版使便啟閉西鄉之田受利既博複修鬥門比舊基有加焉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浚之廣一丈五尺深七丈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下之田亦資灌溉
橫山堰 梨木堰 抱子閘
胡家港閘 上下南洋閘 虞氏白洋堰
沈家堰 門家堰 孔家堰
岑徑堰 徐家堰 戴家堰
枝浦堰 徐洋閘 磚窯堰
馬家堰 洪家堰 壇林堰
陳童堰 梁家橋堰 茅砧碶
右西嶼鄉
沈婆閘 沈婆堰 麻車閘
石□閘 謝家堰 薛家堰
新河堰 朱童堰 樁浦堰
邵徑堰 應堰 葛塔堰
金家堰 蚬浦堰 東堰
則水新堰 餘家堰 廊墅堰
鳥山堰 張押直堰 洪家堰
周家堰 楊家堰 牛欄堰【十五都】
沈家堰 施虎廟堰 沈家渡堰
牛欄堰【十六都】 茶浦堰 蔡家堰
樸木閘 茭徑堰 洪莊堰
下洋西堰 戴家堰
右石台鄉
西□閘 新界堰
右金川鄉
古窯閘
雙河塘鳴鶴鄉與餘姚之上林鄉同一河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苦澇乾道九年裡人曹闶捐錢二千缗倡率鄉豪益以二千缗創建雙河界塘六百餘丈自是截防西流鳴鶴之田遂為膏腴
大理渠縣南五裡通積水灌髙鄉之田
戴鄰堰元在花墅湖
海塘石碶閘濵海為塘以禦風潮雨水泛溢則決之于海既決複塞民費且勞皇朝嘉祐二年縣令防烈尉成立率民為閘潴洩以時民得耕稼自是一鄉無複水旱之患
右鳴鶴鄉
橋梁
騘馬橋【有屋三間在縣南一裡唐開元二十六年令房琯建琯先是為監察禦史故邑人以是名之皇朝治平三年令于存修建炎燬于兵紹興十六年令張光重建後複摧圯近嵗邑人募衆修飾如舊觀】
徳星橋【縣西南一裡半有屋二間南北有亭唐正元九年建以宻迩大寳山名大寳橋後改今名皇朝熙甯元年令于存修建炎燬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再建複圯紹熙元年沈氏尼重修如初】
無擇橋【縣之金川鄉招義村唐孝子張無擇廬父墓日建後人因以名之今呼為吳石橋聲之訛也】開禧橋【舊名夾田在縣東南三裡接驿路往來之沖皇朝皇祐二年建紹興八年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記久複圯開禧元年令趙希觀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号以為名】
鮑約橋【縣之徳門村五代末有鮑侍中約居此建橋後人因以為名】
王子橋【縣西十裡金川鄉雲山裡故老相傳後漢王脩之子建遂以為名】
津渡
黃墓渡【縣西南石台郷去縣三十裡】
李溪渡【縣東南徳門鄉去縣四十裡】
青林渡【縣東南徳門鄉去縣三十五裡】
任家渡【縣東南西嶼鄉去縣二十五裡】
鹳浦渡【縣南西嶼鄉去縣一十五裡】
赭山渡【縣南西嶼郷去縣一十五裡】
沈家渡【縣西南石台鄉去縣三十五裡】
丈亭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裡】
吳翁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五裡】
蜀山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六十裡】
東南渡【鄞縣西渡續江相距十五裡】
城山渡【縣西南十五裡】
車廏渡【縣西南四十裡】
叙産【巳具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