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慶四明志卷十五

關燈
密院縣東九十裡晉開運二年置名桐照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四十五畝山無 鄞城山廣福院縣東五十裡唐景福元年置後唐清泰初吳越錢氏給額曰鄞城皇朝治平元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三畝山五十畝 惠日院縣西二十裡晉天福五年置名慈林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六畝山二百五十畝 法海院縣東南十裡晉天福元年置名龍潭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四十三畝山二百五十畝院下有潭廣數畝父老相傳有白龍宅其淵遇旱暵祈禱多應 常浦院常住田一十五畝山無 普慧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安住院常住田五十八畝山四百畝 十方律院四 大雲院縣東三十裡唐鹹通二年置名石佛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六畝山一百六十畝 垂鴻院縣北二十裡梁大同元年置名宴坐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三畝山無 瑞峯院縣東南十裡唐鹹通五年置名吳峯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五畝山三百五十畝 仁濟院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無 甲乙律院二十二 廣福院縣南五十裡晉開運三年置名雲葢庵皇朝熙甯中賜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畝山一千三百五十畝 悟空院縣南四十裡唐大中七年置名安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二畝山無 廣化院縣西北三裡唐大中二年置名正化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三畝山四百三十三畝 慈光院縣西北二十裡舊名龍池唐文徳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四畝山二百六十畝 興聖院縣東二十五裡唐鹹通十年置常住田八十六畝山七十九畝 崇勝院縣南五十裡唐天成三年置名固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六畝山一百畝 尊勝院縣南四十裡唐光啓元年置名延恩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五百三十六畝 禅寂院縣南四十裡周廣順二年置名登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五百三十二畝 廣法院縣西南七十裡舊名靈皇朝太平興國七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七畝山三百四十六畝 大智院縣西七十裡唐鹹通十一年置皇朝大中祥符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五畝山四百四十三畝 定明院縣西南六十裡唐大中二年置名鎮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七十九畝山六百畝 龍華院縣西八十裡唐鹹通六年置名凝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二畝山六百七十畝 慈覺院縣北二十裡晉天福五年置名興福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一畝山一百四十畝 淨業院縣北二十五裡梁貞明二年置名塔岩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八十畝山一百二畝 淨隠院縣東北一十裡晉天福五年置名名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七畝山七十九畝 惠照院縣西北二十裡唐鹹通十年置名銅山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五畝山無 護教院縣西北二十裡唐幹符二年置名湖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一十二畝山一百九十九畝 廣教院縣東二十裡唐鹹通十年置名靈迹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畝山四百六十三畝 告城院縣東半裡舊名光教院皇朝開寶七年置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畝山無 淨名院縣東北十裡梁幹化二年置名安甯皇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廣濟院縣北二十五裡皇朝建隆二年僧師悟造廣濟橋于大江之側而院與橋同置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三畝山無 淨惠院縣東北四裡周顯徳四年置皇朝天聖三年賜今額世?孫拾遺郃之故宅也常住田一百五十三畝山無 報國院縣南二十裡晉天福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 尼院一 普惠院縣東北四裡半舊名永平唐鹹通十年置十三年賜今額 叙遺 紀異 梨洲縣西一百裡即四明山之西峯按四明山記雲晉時溪邊沙上忽生棃實時孫興公及兄承公同遊至澗側得梨數枚左右環視莫見其迹意以為僊物也故号梨洲其上山麓有胡桃夭蓼按十道四蕃志即劉綱與夫人升僊處 金鐘墩縣東一十裡大溪之間其墩絶小樹木頗茂雖山泉奔突而墩無所損或?昔錢氏載大金鐘過此沈焉漲沙成墩金鐘今在墩之下厯數百載不為水所蕩 降渚【降下之降】昔有星霣于海濵化為石其形圓而光潔轉徙不常故名其地曰降渚今俗呼為降【平聲呼之】阻非也 天?縣西南六十裡其山來自鎮亭峭壁四合溪流貫其中中有盤石石上隠起字畫如篆刻為溪流所渰旱涸時熟視之若成四句而不可辨識為何等語俗?以為天篆 俗志雲昔董氏有女未筓刺繡南牕下二燕巢其上其女日予之飯編竹以防其巢女無機心燕無猜意朝往暮返至于哺育其子成羽翼而去明年複來其女愛字之如初凡厯三嵗而燕去女死又明年二燕複來飛繞戶牖間悲鳴上下經二日不已女之父母告之曰汝非尋女子邪女已死冢在屋之側俄而二燕去越三日不歸翁媪往視女墓則二燕伏死于冢上邑人異之故名其鄉曰禽孝 存古 奉國軍節度使錢億墓在縣西北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