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遺迹志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嵗院【在仁和門外之東北周世宗顯德二年剏建金季兵燬】
福田院【在仁和門外之東北唐太宗貞觀二年剏建後爲兵燬】
三學防國院【在南薫門外之西南宋仁宗慶厯三年賜額元末兵燬】
報恩院【在戴樓門裡宋眞宗鹹平三年剏建元末兵燬】
鴻禧院【在戴樓門裡之東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剏建元末兵燬】
法雲院【在固子門裡金水河灣之西南宋眞宗大中祥符三年剏建金季兵燬】
開化院【在固子門裡金水河之南白鹘橋之東宋大中祥符三年剏建金季兵燬】
黃建院【在土市子街東南棺子巷之西元末兵燬】
浄居院【在大梁門外西北寳相寺之北元末兵燬】
浄慧院【在大梁門外西北南唐主李煜歸宋賜第于此煜卒後爲寺元末兵燬】
開聖院【在裡城之西南隅宋仁宗天聖間剏建元末兵燬】
道者院【在鄭門外五裡宋時所建毎歲中元節十月朔設大防道塲焚錢山祭軍陣亡殁孤魂金季兵燬】
高文虎蓼花洲閑録 五代時有僧某卓庵道邊藝蔬丏錢一日晝寝夢一金色龍食所藝萬苣數畦僧寤驚曰必有異人至已而見一偉丈夫于所夣之處取萬苣食之僧視其狀貌凜然遂攝衣延坐餽食甚勤頃刻告去僧囑之曰富貴無相忘因以所夣告之且曰公它日得志願爲老僧隻于此建一寺足矣偉丈夫乃藝祖也既即位求其僧尚存遂命建寺賜名普安都人稱爲道者院
啓聖院【在大梁門内街北即太宗誕生之地晉防聖營也太平興國六年建院雍熈二年成賜名啓聖元末兵燬】
宋敏求東京記 啓聖院本晉防聖營天福四年宣祖典禁兵太宗誕聖其地興國中建院
葉少蘊石林燕語 啓聖禅院太宗降誕之地太平興國中既建爲寺以奉太宗神禦太祖降誕于西京山子營乆失其處眞宗朝嘗遣人訪之或以骁勝營旁馬廏隙地有二岡隐起爲是即其地建應天禅院以奉太祖天聖中明肅欲置眞宗神禦其間而難于言太宗因以殿後齋宮并置二殿曰三聖殿慶厯中始名太祖殿曰興光太宗曰帝華眞宗曰昭考
定力院【在蔡河東水門之北元末兵燬】
廖瑩中江行雜録 太祖之自陳橋還也太夫人杜氏方設齋于定力院聞變王夫人懼杜太夫人曰吾兒平生竒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言笑自若是日太祖即位契丹北漢兵皆退
趙葵行營雜錄 太祖初受周防主命北讨至陳橋爲三軍推戴時太後以下眷屬悉在定力院設齋有司來搜捕主僧令登閤而固其扄鑰俄大搜索僧绐雲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發鑰見蛛網布滿其上塵埃凝積若累年不曾開者乃相告曰是安得有人遂皆去有頃太祖已踐阼矣
觀音院【在麗景門裡街北元末兵燬】
四聖院【在麗景門南金季兵燬】
淨因院【在金梁橋西汴河之南元末兵燬】
蘇轼撰宸奎閣記略 皇祐中有诏廬山僧懷琏住京師十方淨因禅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防賜号大覺禅師仁宗與琏答問親書頌詩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乞歸老山中不許治平中再乞堅甚英宗留之不可賜诏許自便琏遂歸老于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頌詩榜之曰宸奎時京師始建寳文閣诏取其副本藏焉琏持律嚴甚上嘗賜以龍腦鉢防琏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壊色衣以瓦鐵食此鉢非法使者歸奏上嘉歎乆之
興德院【在金水門外金季兵燬】
楊萬裡揮麈錄 英宗以齊州防禦使入繼大統治平二年改齊州爲興德軍熈甯八年八月诏潛邸爲佛寺以本鎭封之賜名興德禅院仍給淤田三千頃
印經院【太平興國八年置印經院神宗熈甯末廢其院以諸經印闆賜顯聖寺】
傳法院【太平興國五年诏于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院中設譯經堂東序爲潤文堂西序爲正義堂自是毎誕節即獻經也八年改爲傳法院按隋有翻經館唐初亦有翻譯之事元和後廢太宗之置茲院亦隋翻經館之遺意也】
僧惠洪冷齋夜話 景祐中光梵大師惟淨住京師傳法院以梵學着聞景靈宮鋸匠解朩朩既分有蟲蠧紋數十字如梵書狀因奏進上遣都知羅宗譯潤經文夏英公竦詣傳法院導譯冀得祥異之語以防國淨焚香審視逾刻乃曰天竺無此字不能辨譯右珰恚曰大師宜領上意若稍成文譯館恩例不少而英公亦以此意諷之淨曰幸若蠧紋稍可箋譯誠教門光也異日彰謬妄萬死何補富鄭公毎語客曰此人誠可謂佛弟子也使其立朝必能盡節不茍同于人孰謂異教中無人邪以上皆僧院也今俱廢無一存者
廣慧院【舊名黃姑庵在土市子南街東宣平坊金熈宗皇統初尼僧妙勝剏建後燬于火國朝洪武五年尼僧廣元複脩】
興國院【在大甯坊第五巷即宋将鄭恩之佛堂施舍爲尼寺國朝永樂元年尼僧義和重脩】崇眞院【初太宗陳國長公主出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進封呉國号報慈正覺大師賜名清裕九月出居是院初在建初坊後以迫隘徙城西隆安坊即今俗稱七公主院是也】
以上皆尼院也今俱廢無一存者
大梁書院【汴舊有麗澤書院在南薫門内蔡河北岸提學副使劉昌建也後因改作巡撫治所乃徙書院于城之東南三裡許繁台之上更名曰大梁書院草創未完成化間提學佥事呉伯通請于巡撫都禦史李衍檄開封府知府虞鐘督工繕造明年知府張岫脩完】
按大梁書院乃近時創建者非宋之遺迹也以造士之所不可遺姑附于此
汴京遺迹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