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記,則「土訓」地道圖以诏地事、地道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者,所言皆物土之辨。
是志之所記,皆地事也。
至「誦訓」道方志以诏觀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知地俗則由方土而詳于人事矣,是豈但廣見聞而已。
蓋聖王之所以順天因地、贊化育、輔相财成以左右民者,于是乎取焉。
予以嘉慶丁卯,複守台灣。
時薛君志亮以名進士為令長宰台邑,與學博鄭君兼才善。
二君者謂台處海外,去初辟未久,地事人事屢變易,當記;乃以纂修邑志為請,延嘉義教谕謝君金銮治其文。
予既為達諸道憲得允矣,志成,複乞叙于予。
予惟台地倚山泊海,南北綿亘幾二千裡,百餘年來,聖天子惠懷覃敷,狉獉日變;蓋以地道治榛蕪、以人道化蠻獠,有月異而歲不同者。
夫人之處台灣也,猶蟻之附膻盂而緣轉于其邊者也。
邊有四周,而緣轉者僅及其半。
倘東西深入其中而南北互包其外,則沃野不可窮,而其勢有日緻者。
今宰之為是書也,志東入者,山川之形勢大廣乎前聞,瘴疠無作、番無異情,而節義之風起于闾巷,風俗之轉移人事愈以亟。
一邑猶然,況以語全台乎?夫周度地事、谟猷人事,廣「土訓」、「誦訓」之釆用,備聖天子财成輔相以左右于斯民者,郡守之職也。
予自蛤仔難歸,方将綜核時事,征諸文獻,補繕郡志,以贻來者;計未就,而有撤回内地之命。
閱宰所作,蓋先得我心者;而鄭、謝二君子複能黾勉于是有所發明焉,可謂勤矣。
于是乎書。
特授台灣府知府前按察使銜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柳州楊廷理頓首拜撰。
薛序 地志之作,權輿于「禹貢」、「職方」,創述于班、範二志。
嗣是為統志、為省志、為郡縣志,代有作者,彬彬盛矣。
然而,志中土易、志徼外難,志曆代相沿之郡縣易而志本朝新辟之郡縣難。
台灣孤懸海中,在「禹貢」揚州之徼外。
自昔占星野者,不聞着其躔度;語形勝者,曾未及其方隅。
又自邃古以迄有明,版圖弗屬、言語弗通,雖「文獻通考」有「毗舍耶」之名、「名山藏」有「婆娑洋」之号,後人或以台灣實之,亦景■〈音景〉之譚耳。
是台灣未經建置之前,并屬洪荒世界;而其開草昧而肇文明者,僅兩甲子有餘。
于此而欲條其因革,舉其山川、人物、田賦、物産以備一邑之掌故,蓋亦難矣。
嘉慶癸亥,志亮奉命越重洋,宰是邑,莅任伊始,即以舊志簡略,久未續修為憾。
顧其時簿書卒卒,未暇興其役也。
越兩載,而海氛未靖,戎馬倥偬,益覺刻無甯晷。
幸聖天子德威遠播,數月之間,海賊潛蹤遠遁,阖境晏安。
乃謀諸邑之人士,征文讨獻,設局纂修,延嘉義學博謝君、本邑學博鄭君總其事;至分纂采輯之勞,則洪君以下十餘人任之。
積有歲月,綱舉目張,可征可信;視乾隆初年邑令魯君原本,增輯過半,美備有加。
亮乏而讀之,竊歎天下事無難易,當事者以為可緩則緩之、以為宜急則急之,均有視乎其入者。
今以徼外新辟之區,而崇朝釆輯,志乘聿新。
亮以不才,僅參商榷之末,而一旦獲觀其成,蓋非謝、鄭諸君之才、之識、之力,不足以緻此。
是不特台邑之幸,而亮亦與有榮施者也。
刻既成,爰拜手稱慶,而序其端。
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吉旦,賜進士出身知台灣縣事升授北路理番同知澄江薛志亮書于鹿津官廨。
是志之所記,皆地事也。
至「誦訓」道方志以诏觀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知地俗則由方土而詳于人事矣,是豈但廣見聞而已。
蓋聖王之所以順天因地、贊化育、輔相财成以左右民者,于是乎取焉。
予以嘉慶丁卯,複守台灣。
時薛君志亮以名進士為令長宰台邑,與學博鄭君兼才善。
二君者謂台處海外,去初辟未久,地事人事屢變易,當記;乃以纂修邑志為請,延嘉義教谕謝君金銮治其文。
予既為達諸道憲得允矣,志成,複乞叙于予。
予惟台地倚山泊海,南北綿亘幾二千裡,百餘年來,聖天子惠懷覃敷,狉獉日變;蓋以地道治榛蕪、以人道化蠻獠,有月異而歲不同者。
夫人之處台灣也,猶蟻之附膻盂而緣轉于其邊者也。
邊有四周,而緣轉者僅及其半。
倘東西深入其中而南北互包其外,則沃野不可窮,而其勢有日緻者。
今宰之為是書也,志東入者,山川之形勢大廣乎前聞,瘴疠無作、番無異情,而節義之風起于闾巷,風俗之轉移人事愈以亟。
一邑猶然,況以語全台乎?夫周度地事、谟猷人事,廣「土訓」、「誦訓」之釆用,備聖天子财成輔相以左右于斯民者,郡守之職也。
予自蛤仔難歸,方将綜核時事,征諸文獻,補繕郡志,以贻來者;計未就,而有撤回内地之命。
閱宰所作,蓋先得我心者;而鄭、謝二君子複能黾勉于是有所發明焉,可謂勤矣。
于是乎書。
特授台灣府知府前按察使銜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柳州楊廷理頓首拜撰。
薛序 地志之作,權輿于「禹貢」、「職方」,創述于班、範二志。
嗣是為統志、為省志、為郡縣志,代有作者,彬彬盛矣。
然而,志中土易、志徼外難,志曆代相沿之郡縣易而志本朝新辟之郡縣難。
台灣孤懸海中,在「禹貢」揚州之徼外。
自昔占星野者,不聞着其躔度;語形勝者,曾未及其方隅。
又自邃古以迄有明,版圖弗屬、言語弗通,雖「文獻通考」有「毗舍耶」之名、「名山藏」有「婆娑洋」之号,後人或以台灣實之,亦景■〈音景〉之譚耳。
是台灣未經建置之前,并屬洪荒世界;而其開草昧而肇文明者,僅兩甲子有餘。
于此而欲條其因革,舉其山川、人物、田賦、物産以備一邑之掌故,蓋亦難矣。
嘉慶癸亥,志亮奉命越重洋,宰是邑,莅任伊始,即以舊志簡略,久未續修為憾。
顧其時簿書卒卒,未暇興其役也。
越兩載,而海氛未靖,戎馬倥偬,益覺刻無甯晷。
幸聖天子德威遠播,數月之間,海賊潛蹤遠遁,阖境晏安。
乃謀諸邑之人士,征文讨獻,設局纂修,延嘉義學博謝君、本邑學博鄭君總其事;至分纂采輯之勞,則洪君以下十餘人任之。
積有歲月,綱舉目張,可征可信;視乾隆初年邑令魯君原本,增輯過半,美備有加。
亮乏而讀之,竊歎天下事無難易,當事者以為可緩則緩之、以為宜急則急之,均有視乎其入者。
今以徼外新辟之區,而崇朝釆輯,志乘聿新。
亮以不才,僅參商榷之末,而一旦獲觀其成,蓋非謝、鄭諸君之才、之識、之力,不足以緻此。
是不特台邑之幸,而亮亦與有榮施者也。
刻既成,爰拜手稱慶,而序其端。
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吉旦,賜進士出身知台灣縣事升授北路理番同知澄江薛志亮書于鹿津官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