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清序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志者志也,具史體裁,故隸于史焉。
江文通曰:『作史莫難于志』。
吾謂治台灣難,志台灣尤難。
然非志之詳,則治之亦必不備。
台灣海島隩區,古圖牒所未載,語言不通,袒裸盱睢,僅據「毗舍耶國」、「華嚴婆娑世界」之說一一書之,其能無羼以糅乎?不則,如後漢「東觀」所雲,著述無主,條章靡立。
其能一書出而萬口同傳,不相訾嗷也乎?夫志者,志也;政者,正也。
志與政通,斯風流而令行。
「易」曰:『風行天上,君子以懿文德;風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将振文德、風教于海隅日出之邦,抒下情而通諷谕、宣上德而盡忠孝,則史才與吏才,其道固有相須者。
泝自元、明,初置巡檢司,尋複墟其地矣;白羽紛騰,林、顔繼逆,紅毛竊踞,僞鄭驅除。
當是時,雁戶離居,鴻哀中野,考治者盡焉傷之。
越我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秋,台灣平,明年置台灣縣,隸郡為附郭,沐浴聖澤,食德飲和,蓋于今百四十有一年矣。
歲乙醜冬,海氛肆煽,吾皇張天戈以揮之,烏合潛銷,鴻勳耆定。
其明年丙寅,餘奉命來台,思所以宣天子德意,宜何如葺田廬以定民志、嚴訓練以慎海防、汰靡費以儲國用、巡莊社以杜奸宄?弊何以剔?官吏察也。
士何以教?師儒崇也。
卒何以不驕?營制肅也。
風俗何以正?格鬥何以靖?農賈安而奢淫懲也。
「尚書」曰:『六府三事允治』。
治者,修和之道、政教之所關也。
求之不得其道,用是兢兢焉。
時薛君志亮以名進士宰斯邑,擢鹿港同知,延訪群儒,續修是志,九閱月而成,乞餘言為前馬。
餘不禁憬然于志與治之相須有成也。
且夫台民鮮土著,畊漁商賈,大抵漳、泉、粵子弟居多,益以天時地氣之異宜、人心風俗之異尚,故治恒患其雜也;而邑乘自王君禮創之、魯君鼎梅修之,又數十年而禮樂政刑,燦然大備。
秉筆者,參稽古今,條貫事理,議論考據,不可無史識;甄綜人物,激揚清濁,其棄取一本天理人情之大公,不可無史學;斟酌損益,辭達而理明、事核而文贍,則又不可無史才。
甚矣,作史莫難于志也。
吾受是編而益思所以抒下情而宣上德,奉今天子之文德風教,以推廣于海隅日出之邦,将合一邑之大夫士與官吏民番觀感而振新之,各舉其職、各修其業,攬山川風土之宜,而物産民生日盛焉。
吾見士興于庠、農歌于畝矣,工勤于肆、商踵于塗矣;典禮禋祀秩如也,镠錢粟米厘然也;而又戎功義民有以激勸之,屯田恤政有以矜全之;要使培養之力厚,斯惰遊之民化;戰鬥之風熄,而忠孝廉節之心油然以生也已。
然則治之大原,志甯載之而未詳欤?抑亦為治者所當讀其書以求其志,即其志以求其所為治,夫又豈獨台灣一邑治已哉?是為序。
欽命加按察使銜分巡福建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清華撰。
楊序 方土之有志書,舊矣。
自左氏稱楚史倚相能讀「九邱」,而古「尚書」百篇有「九共」之名。
說者謂:古「邱」字與「共」字形相似,「九共」即「九邱」之訛。
孔安國曰:『九州島之志謂之「九邱」』。
其說雖不可考,然古有存者,如夏書「禹貢」,不可謂非志書之權輿也。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則王都之志書也;『外史掌四方之志』,則列國之志書也。
志者記也,語其所
志者志也,具史體裁,故隸于史焉。
江文通曰:『作史莫難于志』。
吾謂治台灣難,志台灣尤難。
然非志之詳,則治之亦必不備。
台灣海島隩區,古圖牒所未載,語言不通,袒裸盱睢,僅據「毗舍耶國」、「華嚴婆娑世界」之說一一書之,其能無羼以糅乎?不則,如後漢「東觀」所雲,著述無主,條章靡立。
其能一書出而萬口同傳,不相訾嗷也乎?夫志者,志也;政者,正也。
志與政通,斯風流而令行。
「易」曰:『風行天上,君子以懿文德;風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将振文德、風教于海隅日出之邦,抒下情而通諷谕、宣上德而盡忠孝,則史才與吏才,其道固有相須者。
泝自元、明,初置巡檢司,尋複墟其地矣;白羽紛騰,林、顔繼逆,紅毛竊踞,僞鄭驅除。
當是時,雁戶離居,鴻哀中野,考治者盡焉傷之。
越我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秋,台灣平,明年置台灣縣,隸郡為附郭,沐浴聖澤,食德飲和,蓋于今百四十有一年矣。
歲乙醜冬,海氛肆煽,吾皇張天戈以揮之,烏合潛銷,鴻勳耆定。
其明年丙寅,餘奉命來台,思所以宣天子德意,宜何如葺田廬以定民志、嚴訓練以慎海防、汰靡費以儲國用、巡莊社以杜奸宄?弊何以剔?官吏察也。
士何以教?師儒崇也。
卒何以不驕?營制肅也。
風俗何以正?格鬥何以靖?農賈安而奢淫懲也。
「尚書」曰:『六府三事允治』。
治者,修和之道、政教之所關也。
求之不得其道,用是兢兢焉。
時薛君志亮以名進士宰斯邑,擢鹿港同知,延訪群儒,續修是志,九閱月而成,乞餘言為前馬。
餘不禁憬然于志與治之相須有成也。
且夫台民鮮土著,畊漁商賈,大抵漳、泉、粵子弟居多,益以天時地氣之異宜、人心風俗之異尚,故治恒患其雜也;而邑乘自王君禮創之、魯君鼎梅修之,又數十年而禮樂政刑,燦然大備。
秉筆者,參稽古今,條貫事理,議論考據,不可無史識;甄綜人物,激揚清濁,其棄取一本天理人情之大公,不可無史學;斟酌損益,辭達而理明、事核而文贍,則又不可無史才。
甚矣,作史莫難于志也。
吾受是編而益思所以抒下情而宣上德,奉今天子之文德風教,以推廣于海隅日出之邦,将合一邑之大夫士與官吏民番觀感而振新之,各舉其職、各修其業,攬山川風土之宜,而物産民生日盛焉。
吾見士興于庠、農歌于畝矣,工勤于肆、商踵于塗矣;典禮禋祀秩如也,镠錢粟米厘然也;而又戎功義民有以激勸之,屯田恤政有以矜全之;要使培養之力厚,斯惰遊之民化;戰鬥之風熄,而忠孝廉節之心油然以生也已。
然則治之大原,志甯載之而未詳欤?抑亦為治者所當讀其書以求其志,即其志以求其所為治,夫又豈獨台灣一邑治已哉?是為序。
欽命加按察使銜分巡福建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清華撰。
楊序 方土之有志書,舊矣。
自左氏稱楚史倚相能讀「九邱」,而古「尚書」百篇有「九共」之名。
說者謂:古「邱」字與「共」字形相似,「九共」即「九邱」之訛。
孔安國曰:『九州島之志謂之「九邱」』。
其說雖不可考,然古有存者,如夏書「禹貢」,不可謂非志書之權輿也。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則王都之志書也;『外史掌四方之志』,則列國之志書也。
志者記也,語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