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南蠻
關燈
小
中
大
。
不若從其請,可轉禍為福也。
發兵之說必不可從。
”士奇曰:“太宗初心求立陳後。
求之而不得,乃郡縣其地。
今行祖宗之初心,以保祖宗之赤子。
此正盛德事,何謂無名!且漢棄珠崖,前史為榮。
何謂示弱!願陛下今日明決。
”上曰:“皇考追憾此事,吾聞之屢矣。
”明日出皓表。
谕群臣曰:“論者不達止戈之意,必謂從之不武。
但得民安,人言何恤哉!”遂命禮部侍郎羅汝敬為正使,右通政黃骥、鴻胪卿徐永達為副使,赉诏往谕陳氏嫡孫,俟官屬耆老核實來聞,即遣使冊封。
命沐晟罷兵還鎮。
總兵官以下各散,新置大小衙門各罷。
先是,交新民不願從賊,至有合城拒守而死,無一人降者。
有挈家浮海來居中國者,有竄名戎伍随至中國者。
王通至京師,文武群臣劾奏通及弋謙、馬骐等違命擅與賊和,棄地班師之罪。
命法司等官會鞠。
悉下錦衣獄,藉其家,免死除名。
按交之複陷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
乃由于宰相失謀所緻,而豈黎利之善用兵乎!使當時留張英公鎮守其地,不使馬骐監軍,雖反側無患;不召黃如錫還朝,遣張英公讨黎利,賊旦夕可平者。
二楊皆帏幄重臣,曾無一言以告,使事機再失。
乃徒勸朝廷棄地與賊,不及蹇、夏之見遠矣。
迨夫正統麓川之役,豈若讨黎利而平交之為善,乃不聞阻其出兵何也?又馬骐所犯,當依激變之律。
其罪浮于王通,在洪熙中還朝時不正法伏誅以謝交人,漏網可恨。
後詐傳上旨,往采交金銀則其誣上行私,雖振、直、劉瑾何加焉!使非遇仁廟之剛明,未必不再遂其奸也。
噫! 陳氏建曰:“交棄守之議,二楊以息兵養民為說,意固美矣。
然是時交設置文武諸司大小四百七十餘所,官吏将士何啻數萬。
交一棄,數萬人皆為南荒之鬼,不亦悲乎!吾邑羅公亨信以給事中诖誤,谪使交九載。
洪熙初用洗馬張瑛薦始得召還為禦史。
既還而變作。
後亨信曆官都禦史,有功于邊,為時名臣。
使非張瑛之薦,難乎免矣!” 按别志載,永樂中,有幼孫戲歐祖母者,論當死。
刑部主事李厚鞠之曰:“童稚無知,豈有惡意。
坐之重辟枉矣。
”疏請寬其罪。
不聽。
繼之以泣,太宗親訊之。
以物試童,東西頗如意旨。
上恕曰:“童能識左右,何謂無知?”遂谪厚安南椽。
厚在安南者凡三年。
上忽感悟,召為吏部主事。
行五日而安南叛亂,華人之流寓者皆死焉。
論者謂厚之免,好生之報也。
然宣德初诏榮昌伯智有雲:“利賊包藏禍心,已非一日。
始若易取,誤信人言。
惟事招撫,迄今八年,終不聽命。
忠臣罹害,良民被毒,其誰之過!智等其急進兵,務協和成功。
來春不捷論罪。
”則宣宗之決意滅賊可知矣。
後惑于二楊之說,棄地與寇。
竟不思仕于其地者,亦當有處之也。
使當時計慮深長,或命張輔再以重兵臨其疆上。
相機而動,可取則進剿,不可取則許赦。
仍诏其将交命官無大無小,盡送還朝,方宥其罪。
則賊既喜得封,必肯從令。
而我華冠裳豈遂淪沒于炎瘴也耶! 羅汝敬等至交州,黎利已先弑,詐言遇疾卒。
設女樂宴飲。
汝敬怒,盡碎其器,叱曰:“國嗣亡而用吉禮,何也?”四年二月,汝敬等還。
利遣人貢方物。
三月,遣通政徐琦、永達、行人張聰敕谕利。
三月,琦等還,利遣人貢金銀钅口器方物。
并上國人奏,言陳氏孫已卒,子孫并絕。
利撫綏有方,得民心,乞令管攝,永為藩臣,奉職貢。
六年五月,利上表謝罪,獻代身金人。
六月,遣行在禮部侍郎章敞、通政徐琦诏利權署安南國事。
七年二月,敞等還。
利遣人貢謝。
八年,又貢。
劉執齋《贈安南貢使詩》曰:“萬國提封總帝家,安南誰道隔天涯。
金氵亟舊錫周王履,玉節頻浮漢客槎。
山盡鲸波和雨露,星回鳌極記年華。
諸射爺使承優渥,驿路馳驅莫憚賒。
” 利在國僭号稱制,仍僞建東西二都(嘗寇陷雲南所轄甯遠州,亦并屬焉)。
分其國為十三道。
乃置百官,設學校。
每道設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司。
仿中國十三都布按三司也。
曰山南;曰京北;曰山西;曰海洋;曰安邦;曰大原;曰明光;曰諒化;曰清華;曰義安;曰順化;曰廣南;欲示其土地之遼闊。
每司實不及中國一大郡。
學校之士皆名為生徒,循元制,以經義詩賦取士。
詩用七言律。
黎利尋死。
九年,廣西總兵山雲言利死。
長子狂妄,次子幼弱。
奸臣黎問、黎察構相仇殺,夷民驚懼。
諒山土官阮世甯、七源土官阮公廷率衆避難來歸,願居廣西龍州及太平府上下凍州。
上敕雲曰:“利本起微賤,因奏立,從人望。
朕志在息民,遂诏罷兵,徐議立。
利遽奏死。
之死,利所為也。
朝廷即欲問罪,不忍毒民,令權署國事。
多行不義,為天所殛。
爾戒饬邊兵,嚴謹守備勿忽。
世甯、公廷可善撫之。
” 按自是之後,中國人多潛入交南。
至有受僞禦史者,教之窺伺雲南,遂誘我逋逃,觇我虛實。
鎮南關外類多華人,而臨安諸郡所在有夷賊矣。
蓋阮世甯等可來,則我華人亦可去。
此逃人之不可留,以自開其釁如此也。
交遣人以國喪告。
乃命行人郭濟、朱弼往祭利(利僭号,改元順天。
竊位六年,死,僞呼大祖)。
利子龍,僞名麟。
請封,仍命權安南國王事。
景泰庚午,命行人邊永頒诏安南。
其君臣至館迎谒,欲拜階上。
永正色責之曰:“安南名禮義之邦,今何如此傲慢!”衆瞿然起,拜階下(永,河間任丘人,天順乙醜進士)。
正統七年,诏封黎麟真為安南國王,賜塗金銀印。
命禮部侍郎章敞、行人侯往行禮,至其境,關門低且隘,先驅者謂當伛度。
叱之曰:”此中國豕狗窦也,于土人出入則宜。
今天命下臨,豈可由此度!”迓者驚懼,為徹關,乃度。
交人承命,禮不敢肆。
歸,赆儀毫發無受。
交人益賢之(,山西怿州人。
永樂癸卯鄉試第一,登進士)。
黎麟死(自是皆有二名。
的名以事神祗,僞名以事中國。
蓋其酋習于欺誕,自宋陳威晃僞名光已然,不獨今也。
龍僭号九年,改元者二:紹平、大寶,僞呼太宗)。
子基隆,僞名,紹封。
天順元年,奏乞賜衮冕,如朝鮮國王例。
不許。
三年,庶兄宜民弑之,自立。
國人誅之。
(基隆僭号十七年,改元者二:大利,延甯。
僞谥仁宗。
宜民僞名琮,封諒山王。
僭号僅九閱月誅,改元天典,降稱厲德侯。
)基隆弟思誠,僞名灏。
紹封。
弘治元年,翰林侍講劉戬(江西安福人。
進士及第)持即位诏往谕思誠,時方加兵占城、緬甸,思誠頗桀骜。
戬承命,即從兩仆道南甯,疾抵其境。
交人皆驚。
凡途候館谒,視昔倍恭。
至之日,頒诏。
明日,宴畢遂行,饋遺豐腆,一無所顧。
遣陪臣道國主意,追送于途。
期必緻之。
戬複以書,并寫初入關詩示之,始去。
後交人表謝,有“廷臣清白”之語,及為建卻金亭于思明道中。
後複遣行人董振頒诏其國。
李東陽送纟辰詩曰:“紫泥新诏出彤宮,帝遣南乘使者骢。
四面樓船通海氣,九霄旌節下天風。
仙萬葉占堯曆,化日重晖仰舜瞳。
聞道奉楊恩澤遍,遠人無地不呼嵩。
” 十年,思誠死(思誠,龍第四子也。
僭号三十八年。
改元者二:光順、洪德,僞呼聖宗)。
子钅曾,僞名晖。
紹封。
其臣黎彥俊克貢使,欲由龍州入南甯憑祥。
知州李廣甯以國初設鎮南關,在其境,争之,聞于朝。
诏如舊。
十七年,钅曾死(僭号七年,改元景統。
僞呼憲宗)。
長子[A16T]立(改元泰真)。
僭号未及紀年而死(僞呼肅宗)。
弟叟,名誼。
诏封。
寵任母黨阮種兄弟。
恣行威虐,屠戮宗親,宏殺祖母,國人詛怨。
種奪主權擅命,漸不可制。
成化十二年,诏改南京戶部左侍郎王恕為左副都禦史,巡撫雲南。
先是雲南鎮守中官錢能怙勢貪縱,遣其麾下指揮郭英,取捷徑往安南求賂。
凡朝廷遣使往安南皆道廣西,未有由雲南者。
于是安南君臣駭愕。
久之,欲因間啟途,遣一酋以兵尾其後。
将近邊,英绐其酋請先白守關者,因晚歸,邊吏戒嚴,安南兵始去。
事既傳聞籍籍,謂英勾引外夷窺邊。
朝議命恕往巡撫其地。
恕至,即令按察司捕英治之。
英懼,赴井死。
沒其寶石于官,械其黨至京師誅之。
恕上言:“昔交鎮守非人,緻一方陷沒。
騰沖啟釁,緻麓賊叛逆。
今日之事殆又甚焉。
”且勸上不寶異物,凡花木禽獸寶玩宜一切拒絕。
在雲南凡閱月,疏二十上,直聲動天下。
十六年,議征安南,既而罷之。
時安南累歲侵擾占城。
占城遣使入奏請讨之。
汪直因獻取安南之策。
職方郎中陸容上言:“安南臣服中國已久,今事大之禮不虧,叛逆之形未見,一旦以兵加之,恐遺禍不細。
”直意猶未已,傳(時中官汪直專寵用事)上旨索永樂中調軍數。
時劉大夏亦在職方,故匿具籍。
徐以利害告尚書餘子俊,力言沮之。
事乃寝。
陳氏建曰:“程篁墩紀陸職方事,稱其沮征安南之事尤偉。
夫汪直是時東篝怨于女直,北挑釁于鞑靼,二方已兵連禍結,殃民辱國矣,交南之役使直複得逞其志,天下安危未可知。
幸而本兵諸公協力沮止之。
豈非祖宗之靈,社稷之福,斯世斯民之大幸與。
” 弘治八年,安南侵占城。
占城國王遣使入奏,請命官往問其罪。
上欲從之。
大學士徐溥等上言:“《春秋》王者不治夷狄。
安南雖奉正朔,修職貢,然恃險負固,積歲已多。
今若遣官往至其國,海島茫茫,徒掉寸舌。
小必掩過飾非,大或執迷抗命。
若置而不問,損威已多;若問罪興師,贻患尤大。
宜勿聽。
”乃止。
既而中官傳旨命上乃止。
武宗即位,诏遣修撰倫文叙頒正朔于交。
按文叙,弘治己未狀元也。
是歲主試學士李東陽、程敏政發策,以劉靜修《退齋紀》為問,人罕知者。
江陰徐經與南畿解元唐寅舉答無遺,矜誇喜躍,輿議沸騰。
禮科給事中華昶劾之。
敏政自言夙構試目,疑為家人竊賣,凡知策問者俱黜落。
揭曉後同考官給事中林廷玉複疏敏政可疑六事。
诏獄廷鞠,經稱嘗以雙绮饋敏政。
出入門下,夙構試目實從家人得之,故與寅陳說。
獄成,敏政奪職;經、寅俱為民。
昶與廷玉皆外谪。
而文叙首擢焉。
李東陽《贈倫文叙詩》曰:“藩邦地重極炎洲,诏使名高出狀頭。
一代風雲龍虎會,百年郊薮鳳麟遊。
殊方盡處聞天語,舊屋歸時記海籌。
采得民風兼國俗,玉堂青史待删修。
種逼誼自殺(僭号四年,改元端慶。
降稱厲愍王。
種僞尊為威穆帝)。
立阮伯勝(種弟也)。
國臣黎廣等讨誅之。
立思誠孫瑩,僞名周。
六年,遣編修湛若水往封之(思誠第五子镔,僞名琚。
生子瑩誼,被弑,無子。
國人立瑩,改元洪順。
僞尊其父镔為德宗)。
十年,瑩遣阮仲逵入貢。
東陽贈若水詩曰:“聖朝荒服盡冠纓,嶺外安南舊有名。
文字不随言語别,道途長共海波平。
一家兩被周封命,六載三回漢使旌。
天上玉堂非遠别,故鄉重忄尉倚門情。
” 瑩既立,恣行不道。
十一年,社堂燒香官陳與子炳、升作亂,弑瑩(僭号八年,降稱靈隐王。
後僞呼襄翼帝)。
自立僭号(仍稱大虞,改元天應)。
詭為陳氏之後。
都力士莫登庸叛降,尋複與黎氏大臣阮弘裕起兵攻之。
敗走,獲其子及其黨陳遂等誅之。
與升奔諒山,據長慶、大原、清都三府。
登庸與大臣共立瑩子椅,僞名讠惠。
謀請封,因國亂不果行。
椅以登庸有興複功,僞封武川伯,總水步諸營。
登庸既掌兵柄,乃潛蓄異志。
十三年,黎氏臣鄭綏以椅擁虛位,登庸不臣,乃立黎氏族子酉榜。
攻其都城。
椅出奔,登庸率兵攻綏。
綏敗走,登庸捕酉榜,殺之。
椅歸國,登庸自為大傅仁國公。
十六年,登庸率兵攻陳。
敗走,死。
登庸乃納椅母為妻。
不若從其請,可轉禍為福也。
發兵之說必不可從。
”士奇曰:“太宗初心求立陳後。
求之而不得,乃郡縣其地。
今行祖宗之初心,以保祖宗之赤子。
此正盛德事,何謂無名!且漢棄珠崖,前史為榮。
何謂示弱!願陛下今日明決。
”上曰:“皇考追憾此事,吾聞之屢矣。
”明日出皓表。
谕群臣曰:“論者不達止戈之意,必謂從之不武。
但得民安,人言何恤哉!”遂命禮部侍郎羅汝敬為正使,右通政黃骥、鴻胪卿徐永達為副使,赉诏往谕陳氏嫡孫,俟官屬耆老核實來聞,即遣使冊封。
命沐晟罷兵還鎮。
總兵官以下各散,新置大小衙門各罷。
先是,交新民不願從賊,至有合城拒守而死,無一人降者。
有挈家浮海來居中國者,有竄名戎伍随至中國者。
王通至京師,文武群臣劾奏通及弋謙、馬骐等違命擅與賊和,棄地班師之罪。
命法司等官會鞠。
悉下錦衣獄,藉其家,免死除名。
按交之複陷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
乃由于宰相失謀所緻,而豈黎利之善用兵乎!使當時留張英公鎮守其地,不使馬骐監軍,雖反側無患;不召黃如錫還朝,遣張英公讨黎利,賊旦夕可平者。
二楊皆帏幄重臣,曾無一言以告,使事機再失。
乃徒勸朝廷棄地與賊,不及蹇、夏之見遠矣。
迨夫正統麓川之役,豈若讨黎利而平交之為善,乃不聞阻其出兵何也?又馬骐所犯,當依激變之律。
其罪浮于王通,在洪熙中還朝時不正法伏誅以謝交人,漏網可恨。
後詐傳上旨,往采交金銀則其誣上行私,雖振、直、劉瑾何加焉!使非遇仁廟之剛明,未必不再遂其奸也。
噫! 陳氏建曰:“交棄守之議,二楊以息兵養民為說,意固美矣。
然是時交設置文武諸司大小四百七十餘所,官吏将士何啻數萬。
交一棄,數萬人皆為南荒之鬼,不亦悲乎!吾邑羅公亨信以給事中诖誤,谪使交九載。
洪熙初用洗馬張瑛薦始得召還為禦史。
既還而變作。
後亨信曆官都禦史,有功于邊,為時名臣。
使非張瑛之薦,難乎免矣!” 按别志載,永樂中,有幼孫戲歐祖母者,論當死。
刑部主事李厚鞠之曰:“童稚無知,豈有惡意。
坐之重辟枉矣。
”疏請寬其罪。
不聽。
繼之以泣,太宗親訊之。
以物試童,東西頗如意旨。
上恕曰:“童能識左右,何謂無知?”遂谪厚安南椽。
厚在安南者凡三年。
上忽感悟,召為吏部主事。
行五日而安南叛亂,華人之流寓者皆死焉。
論者謂厚之免,好生之報也。
然宣德初诏榮昌伯智有雲:“利賊包藏禍心,已非一日。
始若易取,誤信人言。
惟事招撫,迄今八年,終不聽命。
忠臣罹害,良民被毒,其誰之過!智等其急進兵,務協和成功。
來春不捷論罪。
”則宣宗之決意滅賊可知矣。
後惑于二楊之說,棄地與寇。
竟不思仕于其地者,亦當有處之也。
使當時計慮深長,或命張輔再以重兵臨其疆上。
相機而動,可取則進剿,不可取則許赦。
仍诏其将交命官無大無小,盡送還朝,方宥其罪。
則賊既喜得封,必肯從令。
而我華冠裳豈遂淪沒于炎瘴也耶! 羅汝敬等至交州,黎利已先弑,詐言遇疾卒。
設女樂宴飲。
汝敬怒,盡碎其器,叱曰:“國嗣亡而用吉禮,何也?”四年二月,汝敬等還。
利遣人貢方物。
三月,遣通政徐琦、永達、行人張聰敕谕利。
三月,琦等還,利遣人貢金銀钅口器方物。
并上國人奏,言陳氏孫已卒,子孫并絕。
利撫綏有方,得民心,乞令管攝,永為藩臣,奉職貢。
六年五月,利上表謝罪,獻代身金人。
六月,遣行在禮部侍郎章敞、通政徐琦诏利權署安南國事。
七年二月,敞等還。
利遣人貢謝。
八年,又貢。
劉執齋《贈安南貢使詩》曰:“萬國提封總帝家,安南誰道隔天涯。
金氵亟舊錫周王履,玉節頻浮漢客槎。
山盡鲸波和雨露,星回鳌極記年華。
諸射爺使承優渥,驿路馳驅莫憚賒。
” 利在國僭号稱制,仍僞建東西二都(嘗寇陷雲南所轄甯遠州,亦并屬焉)。
分其國為十三道。
乃置百官,設學校。
每道設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司。
仿中國十三都布按三司也。
曰山南;曰京北;曰山西;曰海洋;曰安邦;曰大原;曰明光;曰諒化;曰清華;曰義安;曰順化;曰廣南;欲示其土地之遼闊。
每司實不及中國一大郡。
學校之士皆名為生徒,循元制,以經義詩賦取士。
詩用七言律。
黎利尋死。
九年,廣西總兵山雲言利死。
長子狂妄,次子幼弱。
奸臣黎問、黎察構相仇殺,夷民驚懼。
諒山土官阮世甯、七源土官阮公廷率衆避難來歸,願居廣西龍州及太平府上下凍州。
上敕雲曰:“利本起微賤,因奏立,從人望。
朕志在息民,遂诏罷兵,徐議立。
利遽奏死。
之死,利所為也。
朝廷即欲問罪,不忍毒民,令權署國事。
多行不義,為天所殛。
爾戒饬邊兵,嚴謹守備勿忽。
世甯、公廷可善撫之。
” 按自是之後,中國人多潛入交南。
至有受僞禦史者,教之窺伺雲南,遂誘我逋逃,觇我虛實。
鎮南關外類多華人,而臨安諸郡所在有夷賊矣。
蓋阮世甯等可來,則我華人亦可去。
此逃人之不可留,以自開其釁如此也。
交遣人以國喪告。
乃命行人郭濟、朱弼往祭利(利僭号,改元順天。
竊位六年,死,僞呼大祖)。
利子龍,僞名麟。
請封,仍命權安南國王事。
景泰庚午,命行人邊永頒诏安南。
其君臣至館迎谒,欲拜階上。
永正色責之曰:“安南名禮義之邦,今何如此傲慢!”衆瞿然起,拜階下(永,河間任丘人,天順乙醜進士)。
正統七年,诏封黎麟真為安南國王,賜塗金銀印。
命禮部侍郎章敞、行人侯往行禮,至其境,關門低且隘,先驅者謂當伛度。
叱之曰:”此中國豕狗窦也,于土人出入則宜。
今天命下臨,豈可由此度!”迓者驚懼,為徹關,乃度。
交人承命,禮不敢肆。
歸,赆儀毫發無受。
交人益賢之(,山西怿州人。
永樂癸卯鄉試第一,登進士)。
黎麟死(自是皆有二名。
的名以事神祗,僞名以事中國。
蓋其酋習于欺誕,自宋陳威晃僞名光已然,不獨今也。
龍僭号九年,改元者二:紹平、大寶,僞呼太宗)。
子基隆,僞名,紹封。
天順元年,奏乞賜衮冕,如朝鮮國王例。
不許。
三年,庶兄宜民弑之,自立。
國人誅之。
(基隆僭号十七年,改元者二:大利,延甯。
僞谥仁宗。
宜民僞名琮,封諒山王。
僭号僅九閱月誅,改元天典,降稱厲德侯。
)基隆弟思誠,僞名灏。
紹封。
弘治元年,翰林侍講劉戬(江西安福人。
進士及第)持即位诏往谕思誠,時方加兵占城、緬甸,思誠頗桀骜。
戬承命,即從兩仆道南甯,疾抵其境。
交人皆驚。
凡途候館谒,視昔倍恭。
至之日,頒诏。
明日,宴畢遂行,饋遺豐腆,一無所顧。
遣陪臣道國主意,追送于途。
期必緻之。
戬複以書,并寫初入關詩示之,始去。
後交人表謝,有“廷臣清白”之語,及為建卻金亭于思明道中。
後複遣行人董振頒诏其國。
李東陽送纟辰詩曰:“紫泥新诏出彤宮,帝遣南乘使者骢。
四面樓船通海氣,九霄旌節下天風。
仙萬葉占堯曆,化日重晖仰舜瞳。
聞道奉楊恩澤遍,遠人無地不呼嵩。
” 十年,思誠死(思誠,龍第四子也。
僭号三十八年。
改元者二:光順、洪德,僞呼聖宗)。
子钅曾,僞名晖。
紹封。
其臣黎彥俊克貢使,欲由龍州入南甯憑祥。
知州李廣甯以國初設鎮南關,在其境,争之,聞于朝。
诏如舊。
十七年,钅曾死(僭号七年,改元景統。
僞呼憲宗)。
長子[A16T]立(改元泰真)。
僭号未及紀年而死(僞呼肅宗)。
弟叟,名誼。
诏封。
寵任母黨阮種兄弟。
恣行威虐,屠戮宗親,宏殺祖母,國人詛怨。
種奪主權擅命,漸不可制。
成化十二年,诏改南京戶部左侍郎王恕為左副都禦史,巡撫雲南。
先是雲南鎮守中官錢能怙勢貪縱,遣其麾下指揮郭英,取捷徑往安南求賂。
凡朝廷遣使往安南皆道廣西,未有由雲南者。
于是安南君臣駭愕。
久之,欲因間啟途,遣一酋以兵尾其後。
将近邊,英绐其酋請先白守關者,因晚歸,邊吏戒嚴,安南兵始去。
事既傳聞籍籍,謂英勾引外夷窺邊。
朝議命恕往巡撫其地。
恕至,即令按察司捕英治之。
英懼,赴井死。
沒其寶石于官,械其黨至京師誅之。
恕上言:“昔交鎮守非人,緻一方陷沒。
騰沖啟釁,緻麓賊叛逆。
今日之事殆又甚焉。
”且勸上不寶異物,凡花木禽獸寶玩宜一切拒絕。
在雲南凡閱月,疏二十上,直聲動天下。
十六年,議征安南,既而罷之。
時安南累歲侵擾占城。
占城遣使入奏請讨之。
汪直因獻取安南之策。
職方郎中陸容上言:“安南臣服中國已久,今事大之禮不虧,叛逆之形未見,一旦以兵加之,恐遺禍不細。
”直意猶未已,傳(時中官汪直專寵用事)上旨索永樂中調軍數。
時劉大夏亦在職方,故匿具籍。
徐以利害告尚書餘子俊,力言沮之。
事乃寝。
陳氏建曰:“程篁墩紀陸職方事,稱其沮征安南之事尤偉。
夫汪直是時東篝怨于女直,北挑釁于鞑靼,二方已兵連禍結,殃民辱國矣,交南之役使直複得逞其志,天下安危未可知。
幸而本兵諸公協力沮止之。
豈非祖宗之靈,社稷之福,斯世斯民之大幸與。
” 弘治八年,安南侵占城。
占城國王遣使入奏,請命官往問其罪。
上欲從之。
大學士徐溥等上言:“《春秋》王者不治夷狄。
安南雖奉正朔,修職貢,然恃險負固,積歲已多。
今若遣官往至其國,海島茫茫,徒掉寸舌。
小必掩過飾非,大或執迷抗命。
若置而不問,損威已多;若問罪興師,贻患尤大。
宜勿聽。
”乃止。
既而中官傳旨命上乃止。
武宗即位,诏遣修撰倫文叙頒正朔于交。
按文叙,弘治己未狀元也。
是歲主試學士李東陽、程敏政發策,以劉靜修《退齋紀》為問,人罕知者。
江陰徐經與南畿解元唐寅舉答無遺,矜誇喜躍,輿議沸騰。
禮科給事中華昶劾之。
敏政自言夙構試目,疑為家人竊賣,凡知策問者俱黜落。
揭曉後同考官給事中林廷玉複疏敏政可疑六事。
诏獄廷鞠,經稱嘗以雙绮饋敏政。
出入門下,夙構試目實從家人得之,故與寅陳說。
獄成,敏政奪職;經、寅俱為民。
昶與廷玉皆外谪。
而文叙首擢焉。
李東陽《贈倫文叙詩》曰:“藩邦地重極炎洲,诏使名高出狀頭。
一代風雲龍虎會,百年郊薮鳳麟遊。
殊方盡處聞天語,舊屋歸時記海籌。
采得民風兼國俗,玉堂青史待删修。
種逼誼自殺(僭号四年,改元端慶。
降稱厲愍王。
種僞尊為威穆帝)。
立阮伯勝(種弟也)。
國臣黎廣等讨誅之。
立思誠孫瑩,僞名周。
六年,遣編修湛若水往封之(思誠第五子镔,僞名琚。
生子瑩誼,被弑,無子。
國人立瑩,改元洪順。
僞尊其父镔為德宗)。
十年,瑩遣阮仲逵入貢。
東陽贈若水詩曰:“聖朝荒服盡冠纓,嶺外安南舊有名。
文字不随言語别,道途長共海波平。
一家兩被周封命,六載三回漢使旌。
天上玉堂非遠别,故鄉重忄尉倚門情。
” 瑩既立,恣行不道。
十一年,社堂燒香官陳與子炳、升作亂,弑瑩(僭号八年,降稱靈隐王。
後僞呼襄翼帝)。
自立僭号(仍稱大虞,改元天應)。
詭為陳氏之後。
都力士莫登庸叛降,尋複與黎氏大臣阮弘裕起兵攻之。
敗走,獲其子及其黨陳遂等誅之。
與升奔諒山,據長慶、大原、清都三府。
登庸與大臣共立瑩子椅,僞名讠惠。
謀請封,因國亂不果行。
椅以登庸有興複功,僞封武川伯,總水步諸營。
登庸既掌兵柄,乃潛蓄異志。
十三年,黎氏臣鄭綏以椅擁虛位,登庸不臣,乃立黎氏族子酉榜。
攻其都城。
椅出奔,登庸率兵攻綏。
綏敗走,登庸捕酉榜,殺之。
椅歸國,登庸自為大傅仁國公。
十六年,登庸率兵攻陳。
敗走,死。
登庸乃納椅母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