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南蠻

關燈


    不得與雲南同沾聖化也,可勝惜哉!” 十八年,交右參政侯保與賊黎利戰,死之。

    左參政馮貴亦以讨賊戰死。

    保,真定贊皇人。

    由國子生知襄城縣,有善政。

    初設交郡縣,擇人撫治,擢交州府知府,遷參政。

    時黎利剽掠郡縣,保率民兵築堡于要害禦之,賊來攻,保與戰,不勝而死。

    貴,湖廣武陵人。

    進士,為給事中。

    升交參政,能撫輯流民,歸附者衆。

    有土兵二萬餘人,皆骁勇習戰,每出陣有功。

    後中官馬骐等疾之,盡奪其土兵。

    及黎利反,衆強。

    貴剿捕,獨以羸卒數百遇賊。

    兵寡賊衆,貴力戰而死。

    保為政廉恕,貴有方略,其死也,人皆惜之。

     巡按禦史黃宗載言:“交新入版圖,勞來尤在得人。

    今府州縣多兩廣、雲南歲貢生及下第舉人,未入國學,乞仕遠方,遂授以職。

    既乏大學教養之素,又非諸司曆試之才,以故牧民者不知撫字,理刑者不谙法律。

    若候九年黜陟,廢弛益多。

    宜令到任二年以上者從巡按禦史及布按二司嚴核其廉污能否,上狀黜陟。

    ”從之。

     上敕李彬:“叛寇黎利等迄今未獲,未審兵何時得息,民何時得安,宜盡心畫方略,早滅此賊。

    ”十九年五月,彬請屯田。

    九月,彬言利奔老撾。

    我進兵讨捕,老撾辄遣頭目覽耆郎阻我兵勿入境雲。

    即發兵象大索利送軍門,久之竟不獲利。

    上曰:“老撾匿賊,持兩端。

    令彬遣頭目出關诘之。

    ” 按别志載,黃安,南甯府人。

    由舉人永樂間授常州府同知,升交宣化府知府。

    赴部考績,為交長吏第一。

    尋升湖廣參政。

    黎氏複叛,安督饷至長沙而卒。

    觀此,則當時死事交者,不特侯保等之陣亡而已也。

    噫! 是年,诏以給事中柯暹、禦史何忠、鄭惟暹、羅通俱為交知州。

    時暹等言事讦直。

    曆诋大臣之任事者無憂國恤民之心,指斥工部尚書李慶。

    慶不能平,言于上,請罪之。

    上不許。

    既而慶等乃薦暹等才堪牧民,于是皆升為知州而處之遠方州。

     二十二年,上親征北虜還,不豫。

    次榆木川,崩。

    (享年六十)仁宗即位,诏禁止雲南、交采辦金銀。

    初,訃至京師,皇太子即遣皇太孫赴開平迎梓宮。

    太孫瀕行,啟皇太子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僞。

    ”皇太子顧侍臣楊士奇等曰:“渠言良是,但行急,新制則不及。

    ”士奇對曰:“太行皇帝初授東宮圖書,可權付太孫,歸即納上。

    ”皇太子從之。

    即取授太孫曰:“此大行皇帝初授我者。

    有啟事以此封識來,此不久亦當歸汝,汝就留之。

    ”既行,皇太子謂士奇曰:“汝此說是雖出從權,亦事幾之會。

    昔大行臨禦,儲位久未定,浮議喧騰。

    吾今就以付之,浮議何由興?”皇太孫至雕鹗堡,遇梓宮。

    哭迎軍中,始發喪。

    是月初十日壬子,梓宮至京師。

    出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于獄。

    二人谏止北伐,系内官監四年。

    皇太子親監系所與哭。

    令出視事,且問以時政。

    原吉言東南民力困于漕運,請都南京以省供億。

    繼請撫流民,罷西洋取寶船,止雲南交采辦金銀數事。

    從之。

     又先是漢王高煦受冊封。

    命居國雲南,以不欲遠去辭。

    後改命青州,亦堅意不行。

    常侍成祖在北京,懇辭還南京。

    高煦所為多不法。

    成祖以其長史程琮、紀善、周巽等不能匡正,皆黜交為吏。

    高煦猶不悛,府中有私募者軍士三千餘人,不隸籍兵部。

    縱衛士于京城内外劫掠,支解無罪人投之江,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及僭用乘輿器物。

    成祖頗聞之,還南京。

    以問蹇義,義不敢對,固辭不知。

    又問楊士奇,對曰:“漢王始封國雲南,不肯行,複改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将徙都北京,惟欲留守南京,此其心路人知之。

    惟陛下早善處置,使有定所。

    用全父子之恩,以贻永世之利。

    ”成祖默然。

    後數日,成祖複得高煦私造兵器,陰養死士,招納亡命,及漆皮為船教習水戰等事。

    成祖大怒,召至面诘之。

    褫其衣冠,絷之西華門内。

    皇太子懇為救解乃免。

    成祖謂侍臣曰:“若此所為,将來必不靜,今削兩護衛,處之山東樂安州。

    蓋去北京甚迩,如其作禍,可朝發而夕擒之。

    ”乃皇太子監國,成祖不時有疾。

    兩軍距隔數千裡,小人陰附漢府者讒構百端。

    侍從監國之臣朝夕惴惴,人不自保。

    會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财。

    事覺,皇太子令谪交立功。

    數日,複念其軍功,宥之。

    有谮于成祖曰:“初上所谪罪人,皇太子曲宥之矣。

    ”遂逮陳千戶,殺之。

    以贊善樂潛、司訓周冕預聞而不谏止,并逮下獄,皆死。

     洪熙元年,命兵部右侍郎戴綸出鎮交。

    時進擢東宮舊僚,以左庶子陳山為戶部左侍郎;洗馬張瑛為禮部右侍郎;戴綸為兵部右侍郎;中允徐永達為鴻胪寺卿;贊善蔺從善、王讓為翰林侍讀;惟中允林長懋出為郁林知州。

    既而遣戴綸出鎮交吐。

    初成祖欲太孫講習武事,于學問之暇,命歲時出獵。

    長懋及綸每谏不聽,綸因具奏言之。

    初不知本成祖意,故最為太孫所不樂。

    而陳山、張瑛以每事順旨被寵。

    未幾,長懋、綸皆生怨望,下錦衣衛獄。

    上得綸奏,親诘之。

    綸抗聲辨綸激切。

    上怒垂之,竟死焉。

    長懋坐禁系者十年,正統初始赦出之。

    綸諸父河南知府賢、太仆卿希文,合族百餘口,皆被逮籍沒。

    而希文幼子被宣賜名懷恩。

    成化中為司禮太監,召掌交布按二司事。

     工部尚書黃福還。

    以兵部尚書陳洽鎮交,兼掌布按二司事。

    福治交,視民如子。

    徇其所好,祛其所惡,勞輯訓饬,躬勤不倦。

    每戒郡邑吏鹹修撫字之政。

    新造之邦,政令條畫,無巨細鹹盡心焉,于是交人皆愛戴之如父。

    中朝士夫夫以遷谪至者,鹹加溫恤,疾病躬造視之。

    拔其賢者與之共事,及以教道其民。

    中官馬骐怙恩肆虐,福數栽抑之。

    麒誣奏福有異志。

    文皇深照其妄曰:“此君子不容于小人。

    ”寝其奏。

    福居交十八年,上念其久勞于外,召還。

    交人扶老攜幼送之,皆号泣不忍别。

     陳氏建曰:“是時交所恃者二人:張輔善用兵,威震殊俗,交土所恃以靖。

    黃福善撫字,惠流遐裔,交人所恃以安。

    今既不以張輔鎮守,複召黃福還朝,愈失之矣。

    交土自茲益〈危臬〉〈危兀〉矣,豈非一時輔相之過與!宜乎霍文敏以交南之複失歸咎于三楊諸人也。

     中官馬骐傳上旨,谕翰林院撰敕,命骐複往交。

    間辦金銀珠香。

    時骐被诏召還未久,本院官覆奏,上正色曰:“朕安有此言!卿不聞渠前在交荼毒軍民乎?交自此人歸,如解倒懸。

    又可遣耶?此人近在内間多方請求,朕悉不答。

    卿等宜識朕意。

    ”遂止。

     陳氏建曰:“馬骐傳旨,使非本院覆奏,則為失不細矣,是時仁廟剛明,總攬乾剛。

    而馬骐猶萌恣睢之念,況其他乎!由此觀之,中官之惡,抑之猶恐其肆,況從而寵之縱之耶!宜乎正統而後,振、直、廣、瑾輩之為惡,無有紀極也。

    愚謂中官傳旨,并宜執例覆奏,庶杜奸萌。

    ” 宣德元年,交總兵官成山侯王通帥師讨黎利不利。

    兵部尚書陳洽死之。

    先是仁宗遣中官山壽赉敕赧黎利之罪,命為清化府知府。

    利不從,聚衆寇掠,勢益張。

    通帥諸衛官軍往讨。

    洽以為宜駐師石室縣之沙河,以觇賊勢。

    通欲渡河,而陳洽反覆谕以利害,且陳方略。

    通弗聽。

    翌日五鼓,麾兵以渡。

    洽不能止。

    次甯橋,與賊遇,自己至未,力戰,互有勝負。

    洽奮馬突入賊陳,欲擒其首惡,身披創甚。

    通懼師卻。

    洽遂遇害。

    事聞,贈少保,谥節愍。

    官其子樞為給事中。

     交平州知州何忠為黎利所執,死之。

    忠,邢州人。

    永樂中進士,授禦史。

    以言事出為知州。

    至是,黎賊侵圍鎮城,藩鎮以忠有膽略,使懷奏潛請王師。

    忠夜步走出城二百餘裡,被賊伏兵所執。

    諸賊酋喜曰:“何知州聞名久矣。

    ”共舉酒酌忠曰:“能從我同享富貴之樂!”忠大怒,唾地罵曰:“臊狗奴!吾天朝臣,豈食汝犬彘之食!”奪杯擲中虜面,流血盈頤。

    遂遇害。

    事聞,上深悼惜之。

    敕旌其門,賜谥曰忠節。

     忠臨難,從容賦詩曰:“萬裡孤城久困時,腹中懷奏請王師。

    紅塵失路風霜苦,白日懸心天地知。

    死向南荒應有日,生還北阙定無期。

    英魂不逐西風散,願助天戈殄叛夷。

    ” 命安遠侯柳升帥師赴交征黎利,以兵部尚書李慶恭贊軍務。

    陳洽既敗死,黎利勢益猖獗,遂圍交州。

    成山侯王通奏請益兵。

    诏命升等将七萬人以往,且敕慶舉六鄉之屬有才略者以自助。

    慶奏郎中史安、主事陳镛等十餘人偕行。

    黎利進逼交州城,王通禦之,連戰斬賊将黎豸、黎善。

    賊衆奔潰。

    諸将請乘勢過江擊之,賊必成擒。

    通不從。

    猶豫三日不出兵。

    賊觇知通怯,複集餘衆四出,進逼交州,圍城。

    通斂兵閉門不出,利緻書于通請和,求進貢方物謝罪。

    通遣人伴賊使入京。

     柳升師至隘留關,利複具書詣軍門,請罷兵息民。

    且言求得陳氏之後曰者,實安南王頁三世嫡孫(按安南陳氏無名頁者),竄身老撾二十年矣。

    乞循太宗皇帝繼絕之初意,賜立陳氏後主其國,則一方幸甚。

    升等受書,不啟封,遣人奏聞。

    時賊栅隘關南拒守。

    升連破之,直抵鎖夷關,如入無人之境。

    升有矜色。

    升雖勇不好謀,時左副總兵保定伯梁銘參贊軍事,兵部尚書李慶皆病。

    幕府官吏安、陳镛言于李慶曰:“總戎之志驕矣,公宜力言之。

    且夷情谲詐,不可以屢敗忽之。

    安知其不示弱以誘我!況敕書數次戒說謂賊專以設伏取勝,不宜輕率待之。

    公宜速入言之。

    時慶扶病,強起與升力言。

    升唯唯而已,中實無戒慎意。

    明日前進以百騎獨先之,副将崔聚及慶等皆在後。

    升前度橋。

    既度,橋遽壞。

    陷泥淖中,後隊阻不得進。

    賊伏兵四起,升中镖死。

    右參将都督崔聚斂兵入營。

    是日梁銘卒;明日李慶亦卒。

    又明日聚率兵進至昌江。

    賊大驅象而前,軍亂驟被擒。

    賊大呼降者不殺,官軍或死或奔無降者。

    安、镛皆曰:“吾輩見危授命耳!”是日亦皆遇害。

    賊百計強聚降,終不屈,遂殺之(聚宿将也)。

     工部尚書黃福歸自交。

    先是馬骐既激變交,陳洽繼福掌布按二司印,累奏乞還福舊任,以交人思福之深也。

    上從之。

    命福與柳升偕行。

    我師既失利,福為賊所得,皆下馬羅拜曰:“我父母也。

    公向不北歸,我曹不至此!”言已皆泣。

    福斥之,谕以順逆之理。

    賊終不忍加害。

    其酋長饋以饣候糧,乘以肩輿,贈以白金,送之出境。

    至龍州,福悉以所贈歸之官。

     黎利寇陷諒江府,知府劉子輔死之。

    子輔,江西廬陵人。

    初初為廣東按察使,坐累,左遷知諒江府。

    為人樸,不事表暴,撫綏其民如子,民鹹愛戴之。

    時寇勢熾甚,他郡縣多已陷。

    子輔與守将倡兵民效死守數月。

    寇增衆攻城。

    食且盡,而人心益固。

    既而又逾月,寇攻益力,遂破城。

    城中兵民皆盡力鬥以死,無一人降者。

    子輔知事不支,曰:“吾奉命守郡,郡亡與亡,義不可賊手。

    ”遂自經死。

    一子一妾皆先子輔死。

    上聞,贈子輔參政,賜祭服其家。

     陳氏建曰:“是時交二十餘州郡,文武官吏死于黎利之難者何啻數百千計。

    如何忠、劉子輔諸人名氏節僅僅見之,餘多湮沒無聞焉。

    惜哉! 柳升等既敗死,通大懼。

    乃集将士議。

    以城不可守,戰不可勝,不若全師北歸。

    衆皆從之。

    通乃大集文武将士,出下哨河,立壇與黎利為盟結約。

    通大宴利,贈以金織文绮表裡。

    利亦奉重寶為賂。

    通不請命,托以便宜,率布政使弋謙以下班師還朝。

    先是沐晟受命佩征南将軍印。

    由雲南與升同讨賊師,至水尾縣,賊水陸拒守。

    晟督兵造舟,屯于高砦,分道而進。

    時朝廷已得利前與柳升書,利所進表亦至京師。

    宣宗皇帝召大臣議之,英國公張輔曰:“将士勞苦數年,然後得之。

    此表出黎利之谲,當益發兵誅此賊耳。

    ”蹇義夏原吉亦曰:“舉地與利無名,徒示弱于天下。

    ”問楊士奇、楊榮,榮曰:“永樂至今,勞者未息,困者未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