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釋
關燈
小
中
大
道學仙,釋學佛,以明心見性,積功累行為本。
若幻小智奇術,衒惑當時,已為仙佛罪人,況未能清淨,未斷貪嗔者乎?今氅袂方袍相屬,未知其修為何如也! 晏仙人失其名,清流縣人。
生明溪田家,年甫冠,樵蘇山間,忽聞有旁耳而語者,回盼見一道人,餘半桃以遺之。
晏食已,欲與之語,忽不見,惟覺腹痛。
茫茫然歸家,暴下,累日若醉若寐,家人省問,似不能言者。
旬餘小愈,即不複煙火食,所嗜惟果食清泉,而朱顔漆發,肌膚澤潤,步履如飛,且能言人禍福。
鄉人異之,悉呼為晏仙人。
自是遠近輻辏,晏懼洩天機,遂寡言語。
邑令遺禮招之,不納。
士夫有踵門者,長揖而已。
間有一二可知者,今疏于下:裡有富民某氏,創居頗雄麗。
落成之日,晏過其門,富民延坐,扣曰:“屋好否?”晏曰:“光蕩蕩。
”富民喜,以為佳兆。
越三年,染疾無噍類,衆始悟前時之言。
一日,父遣如郡輸租,泊攬子家,見其母所儲壽器,從而撫之,曰:“便著,便著。
”時媪亡恙,衆目為狂。
晏〔1〕未幾,媪果然暴死。
明年冬,又至郡畢輸,告别,挽攬子之臂齧之二,自是不複來。
比及三年,不疾而逝。
自食桃之後,閱十五年,逝之日乃生之日也,惜其家人不曉,以釋氏茶毗法化之〔2〕。
曹道翁不知何許人,宣和間始至縣,邂逅道庵初成,遂與居焉。
儀狀甚野,青巾短褐,對人兀坐,終日不談。
居數年,稍合藥濟人,得者辄愈。
入市必大醉而歸,平時未嘗赴供持缽,又無所儲生計,而衣食百項略無窘狀;或經旬不爨,人問其故,則雲就食于市。
有尾而伺之者,但見其徑趨酒家,據床獨坐而酌,取金于袖,無欠無餘,至茶食肆亦如之。
诘其所以,至于再三,乃以實對,曰:“我能呼錢爾。
”或求其術,曰:“吾所呼者,皆深溝巨壑久湮而不出之物,汝傳之,必睨人之帑藏,禍将及身,幸無啟齒。
”庵中養雞一犬一,不敢升堂。
登真觀道士丘居通慕而師之,嘗假金一千二百為制衣用,翁令取諸故祠,果得之如數。
為翁碾藥,翁令自摩具頂,曰:“可使須發不白。
”後居通八十四,無一莖白者,獨皤然其須。
或扣之,曰:“碾藥時須猶未出也。
”邑人有賴岫者,攜女子來遊,翁取藥小劑令咽之,撫其首,曰:“爾終身無病,通夕無便旋矣。
”果如其言。
一日,戒其徒曰:“吾将逝矣,葬我庵後,必以吾紙傘、布巾為殉。
”語畢而瞑目。
自是雞犬橫肆堂上。
後數曰,庵鄰江澤者,見翁腰巾、肩傘過濟川橋,即與語曰:“吾宿約當歸,且寄聲若而人。
”江還邑,知翁已死,發土啟棺,枵無一物,乃悟其屍解。
今塑像庵中。
張道成乃長汀縣人,号款庵。
少依梁教師學黃老術,得業于贛之甯都金精山,住甯化凝真觀,後棄去,遍遊方外。
性孤介,不徇流俗,終日閉關而坐,晚歸住山隐觀。
嘉定間,忽一日,使人遍辭素無往來者,至期鳴鼓集衆,觀者如堵,乃留偈雲:“七十四年命幻身,臨行動衆動群倫,鳴鐘擊鼓渾閑事,一點圓明不動真。
咦,擘破乾坤一玄牝,挐将日影挂林梢。
”長揖大衆曰:“一睡八百年。
”登榻曲肱而逝。
廬山羅漢院小南禅師名系南,張姓,長汀縣人。
初住雲居,繼嗣法羅漢,諸方以“小南”呼之,有語錄行于世。
紹聖甲戌在羅漢,一日,忽更衣白衆雲:“今日到騎鐵馬,逆上須彌,踏破虛空,不留朕迹。
諸人還見麼?夜來風起滿庭香,吹落桃花三五樹。
”語訖,趺坐示寂。
山谷黃魯直為之傷悼,不食肉者累日,頌以祭之曰:“一點黑漆,原無縫罅。
羅漢雲居,天上天下。
出入奮迅,三界無家。
以除煩惱禅,打鼓弄琵琶。
沉卻法船,留下戽鬥,欲得不沉,戽幹劄漏。
”既葬,複為銘以表其塔。
僧慧昌張姓,長汀縣人。
母馮氏,襁褓中,常謂冠此兒,當為法器,迨冠,勉之曰:“為官不若為僧,我原來世,亦複如是。
”未幾祝發,遍參叢林,卒業小南禅師席下,住南嶽雷峰。
晚住雲蓋山,忽夢母來見,時亡十七年矣。
無何,乃兄寄母真像自汀至;又有童子,林姓,自福清來,年方十七。
昌默契于心,曰:“此吾母也,願力來矣。
”于是展真堂上,命童子侍側,演說因緣,贊之曰:“前身女,後身男,清淨摩尼觸處參,應現頓忘前後際,從今青出勝于藍。
”乃立名汝襄。
召大衆曰:“去水從襄,即吾母也。
”明年為僧,士夫更贊疊詠,無慮百篇,镂闆成集。
昌素以擔闆翁自号,一日升坐視衆,曰:“擔闆老翁,性本虛空,永劫不死,明月清風。
”奄然坐逝,時年八十一矣。
創塔雲蓋山,有語錄傳世。
襄亦屢主名刹,嗣燈傳服。
廣照大師契證呂姓,長汀縣人。
以試經為僧,嗣法桃林倩禅師,住贛之天甯洪之翠岩上藍。
所至,禅衲輻辏。
一日在上藍,令侍者修啟狀告違師座及郡官檀信。
翌午,命浴更衣,留頌雲:“七十年來自在,臨行一著無礙,不向北鬥藏身,直入法林三昧。
”歸丈室趺坐而化。
留一七日,神色不變,及茶毗,舍利五色圓明,人競拾得之盈掬。
僧彥圓胡姓,長汀縣人。
靖康己酉五月不雨,至于七月,苗将就槁。
守二僚屬并走群望,邈然無
若幻小智奇術,衒惑當時,已為仙佛罪人,況未能清淨,未斷貪嗔者乎?今氅袂方袍相屬,未知其修為何如也! 晏仙人失其名,清流縣人。
生明溪田家,年甫冠,樵蘇山間,忽聞有旁耳而語者,回盼見一道人,餘半桃以遺之。
晏食已,欲與之語,忽不見,惟覺腹痛。
茫茫然歸家,暴下,累日若醉若寐,家人省問,似不能言者。
旬餘小愈,即不複煙火食,所嗜惟果食清泉,而朱顔漆發,肌膚澤潤,步履如飛,且能言人禍福。
鄉人異之,悉呼為晏仙人。
自是遠近輻辏,晏懼洩天機,遂寡言語。
邑令遺禮招之,不納。
士夫有踵門者,長揖而已。
間有一二可知者,今疏于下:裡有富民某氏,創居頗雄麗。
落成之日,晏過其門,富民延坐,扣曰:“屋好否?”晏曰:“光蕩蕩。
”富民喜,以為佳兆。
越三年,染疾無噍類,衆始悟前時之言。
一日,父遣如郡輸租,泊攬子家,見其母所儲壽器,從而撫之,曰:“便著,便著。
”時媪亡恙,衆目為狂。
晏〔1〕未幾,媪果然暴死。
明年冬,又至郡畢輸,告别,挽攬子之臂齧之二,自是不複來。
比及三年,不疾而逝。
自食桃之後,閱十五年,逝之日乃生之日也,惜其家人不曉,以釋氏茶毗法化之〔2〕。
曹道翁不知何許人,宣和間始至縣,邂逅道庵初成,遂與居焉。
儀狀甚野,青巾短褐,對人兀坐,終日不談。
居數年,稍合藥濟人,得者辄愈。
入市必大醉而歸,平時未嘗赴供持缽,又無所儲生計,而衣食百項略無窘狀;或經旬不爨,人問其故,則雲就食于市。
有尾而伺之者,但見其徑趨酒家,據床獨坐而酌,取金于袖,無欠無餘,至茶食肆亦如之。
诘其所以,至于再三,乃以實對,曰:“我能呼錢爾。
”或求其術,曰:“吾所呼者,皆深溝巨壑久湮而不出之物,汝傳之,必睨人之帑藏,禍将及身,幸無啟齒。
”庵中養雞一犬一,不敢升堂。
登真觀道士丘居通慕而師之,嘗假金一千二百為制衣用,翁令取諸故祠,果得之如數。
為翁碾藥,翁令自摩具頂,曰:“可使須發不白。
”後居通八十四,無一莖白者,獨皤然其須。
或扣之,曰:“碾藥時須猶未出也。
”邑人有賴岫者,攜女子來遊,翁取藥小劑令咽之,撫其首,曰:“爾終身無病,通夕無便旋矣。
”果如其言。
一日,戒其徒曰:“吾将逝矣,葬我庵後,必以吾紙傘、布巾為殉。
”語畢而瞑目。
自是雞犬橫肆堂上。
後數曰,庵鄰江澤者,見翁腰巾、肩傘過濟川橋,即與語曰:“吾宿約當歸,且寄聲若而人。
”江還邑,知翁已死,發土啟棺,枵無一物,乃悟其屍解。
今塑像庵中。
張道成乃長汀縣人,号款庵。
少依梁教師學黃老術,得業于贛之甯都金精山,住甯化凝真觀,後棄去,遍遊方外。
性孤介,不徇流俗,終日閉關而坐,晚歸住山隐觀。
嘉定間,忽一日,使人遍辭素無往來者,至期鳴鼓集衆,觀者如堵,乃留偈雲:“七十四年命幻身,臨行動衆動群倫,鳴鐘擊鼓渾閑事,一點圓明不動真。
咦,擘破乾坤一玄牝,挐将日影挂林梢。
”長揖大衆曰:“一睡八百年。
”登榻曲肱而逝。
廬山羅漢院小南禅師名系南,張姓,長汀縣人。
初住雲居,繼嗣法羅漢,諸方以“小南”呼之,有語錄行于世。
紹聖甲戌在羅漢,一日,忽更衣白衆雲:“今日到騎鐵馬,逆上須彌,踏破虛空,不留朕迹。
諸人還見麼?夜來風起滿庭香,吹落桃花三五樹。
”語訖,趺坐示寂。
山谷黃魯直為之傷悼,不食肉者累日,頌以祭之曰:“一點黑漆,原無縫罅。
羅漢雲居,天上天下。
出入奮迅,三界無家。
以除煩惱禅,打鼓弄琵琶。
沉卻法船,留下戽鬥,欲得不沉,戽幹劄漏。
”既葬,複為銘以表其塔。
僧慧昌張姓,長汀縣人。
母馮氏,襁褓中,常謂冠此兒,當為法器,迨冠,勉之曰:“為官不若為僧,我原來世,亦複如是。
”未幾祝發,遍參叢林,卒業小南禅師席下,住南嶽雷峰。
晚住雲蓋山,忽夢母來見,時亡十七年矣。
無何,乃兄寄母真像自汀至;又有童子,林姓,自福清來,年方十七。
昌默契于心,曰:“此吾母也,願力來矣。
”于是展真堂上,命童子侍側,演說因緣,贊之曰:“前身女,後身男,清淨摩尼觸處參,應現頓忘前後際,從今青出勝于藍。
”乃立名汝襄。
召大衆曰:“去水從襄,即吾母也。
”明年為僧,士夫更贊疊詠,無慮百篇,镂闆成集。
昌素以擔闆翁自号,一日升坐視衆,曰:“擔闆老翁,性本虛空,永劫不死,明月清風。
”奄然坐逝,時年八十一矣。
創塔雲蓋山,有語錄傳世。
襄亦屢主名刹,嗣燈傳服。
廣照大師契證呂姓,長汀縣人。
以試經為僧,嗣法桃林倩禅師,住贛之天甯洪之翠岩上藍。
所至,禅衲輻辏。
一日在上藍,令侍者修啟狀告違師座及郡官檀信。
翌午,命浴更衣,留頌雲:“七十年來自在,臨行一著無礙,不向北鬥藏身,直入法林三昧。
”歸丈室趺坐而化。
留一七日,神色不變,及茶毗,舍利五色圓明,人競拾得之盈掬。
僧彥圓胡姓,長汀縣人。
靖康己酉五月不雨,至于七月,苗将就槁。
守二僚屬并走群望,邈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