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
關燈
小
中
大
:“汝無功行,未可以俱。
吾向時所寓之地,有文字筆硯等在牆隙間,汝歸誦之足矣。
”忽不見,升号泣以歸,發其殡則空棺而已,即往彼處取其書讀之。
自是能以考召法役鬼神,前知人禍福,治病全活者衆,務行方便,不苟取。
年八十六,髭發如漆。
紹聖戊寅,以符篆授其子,端坐而死。
後十年,裡人有見其與蔡道人者并行江鄉市中,追之弗及,豈所謂屍解者耶?。
敕賜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鄭性,法名自嚴,泉州同安縣人。
祖仕唐,為四門斬斫使。
父任同安令。
師生而異禀,幼負奇識。
年十一,懇求出家,依本郡建興寺契緣法師席下。
年十七,得業遊豫章,過廬陵,契悟于西峰圓淨大師,由此夙慧頓發,遂證神足,盤旋五載。
渡太和縣懷仁江,時水暴漲,彼人曰:“江有蜃為民害。
”師乃寫偈投潭中,水退沙壅,今号龍洲。
又經梅州黃楊峽,渴而谒水,人曰“微之”,師微笑,以杖遙指溪源,遂涸,徙流于數裡外,今号乾溪。
乾德二年屆丁〔2〕,之武平,睹南岩石壁峭峻,岩冗嵌崆,怃然歎曰:“昔我如來猶蘆穿于膝,鵲巢于頂而後成道,今我亦願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當使殒碎如微塵。
”發誓已,攝衣趺坐。
數夕後,大蟒前蟠,猛虎旁睨,良久,皆俯伏而去。
鄉人神之,争為之畚土夷塹,刊木結庵。
民有祈禱,辄書偈付與,末皆書“贈以之中”四字,無願不從。
淳化間,去岩十裡立草庵牧牛,夜常有虎守衛,後遷牧于冷洋徑。
師還岩,一日倏雲:“牛被虎所中。
”日暮有報,果然。
師往彼處,削木書偈,厥明,虎斃于路。
複感一青□猴〔3〕,為牧三年,後忽抱木斃,師夢來乞名,與名曰“金成王”,仍為建廟。
民有詢過去未來因者,師皆忠告,莫不悚然。
同道者懼其大甚,師曰:“隻消吾不語耳。
”遂不語。
一年,岩院輸布,師以手劄内布中,監臨郡倅張公晔見詞,聞于郡守歐陽公程,追攝問狀,師不語。
守、倅愈怒,命焚其衲帽,火燼而帽如故;疑為左道,以彘血蒜辛厭勝,再命焚,而衲縷愈潔,乃遣謝使歸。
自是白衣而不褐。
初,南康盤古山波利禅師從西域飛錫至此,山有泉從石凹出,禅師記雲:“吾滅後五百年,南方有白衣菩薩來住此山。
”其井湧泉,後因穢觸泉竭,輿議請師主法度以符古谶,師許之,乃泛舟而往。
江有槎樁,常害人船,師手撫之曰:“去!去!莫為害。
”當夕無雨,水暴漲,随流而逝。
至山,觀井無水,遂以杖三敲雲:“快出!快出!”至中夜,聞有落泉濺崖之聲,诘旦湧出滿溢。
終三年,複返南岩。
祥符初,有僧自南海郡來告曰:“今欲造磚塔,将求巨艦載磚瓦,惠州河源縣沙洲有船插沙岸,無能取者,願師方便。
”師曰:“此船已屬陰府。
”僧複緻懇,師乃書偈與僧,僧持往船所,船應手拔。
運塔磚畢,有商假載木,俄惡風飄蕩,莫知所往。
四年,郡守趙公遂良聞師名,延入郡齋,結庵州後,以便往來話次。
遂良曰:“庵前枯池,勞師出水。
”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複曰:“城南有龍潭害民,望師除害。
”亦投偈而禍去。
于是遂良表聞于朝,賜“南安均慶院”額。
遂良授代以晴請,運使王贽過岩以雪請,皆如答應。
真宗朝,嘗齋于僧,對禦一榻無敢坐者。
上命進坐,僧答曰:“佛祖未至。
”少頃師至,白衣衲帽,儒履擎拳,即對禦就坐。
上問:“師從何來,甚時屆道?”答曰:“今早自汀州來。
”問守為誰?曰:“屯田胡鹹秩。
”齋罷,上故令持伊蒲供〔4〕賜鹹秩,至郡尚燠。
鹹秩驚竦,表謝。
上乃謂師為見世佛,禦賜周通錢一貫文,至今常如新鑄。
鹹秩闵雨,差吏入岩祈禱,師以偈付來吏,甫至郡而雨作,歲乃大熟。
胡解印入觐,曆言諸朝列丞相王公欽若、參政趙公安仁、密學劉公師道皆寄詩美贈。
八年正月六日申時,俄集衆雲:“吾此日生,今日正是時,汝等當知妙性廓然,本無生滅示有去來,更言何事?”言訖,右脅卧逝,春秋八十有二,僧臘〔5〕六十有五。
衆收舍利遺骸骼塑為真相。
遺偈凡百一十七首,其二十二首乃親書墨迹臨刊,文義雅奧,不可思議而得也。
師見在,民呼曰“和尚翁”,親之也。
師滅度,民皆曰“聖翁”,尊之也。
名公巨卿,大篇短章緻贊歎意,無慮數百篇。
東坡蘇轼雲:“定光石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
吾向時所寓之地,有文字筆硯等在牆隙間,汝歸誦之足矣。
”忽不見,升号泣以歸,發其殡則空棺而已,即往彼處取其書讀之。
自是能以考召法役鬼神,前知人禍福,治病全活者衆,務行方便,不苟取。
年八十六,髭發如漆。
紹聖戊寅,以符篆授其子,端坐而死。
後十年,裡人有見其與蔡道人者并行江鄉市中,追之弗及,豈所謂屍解者耶?。
敕賜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鄭性,法名自嚴,泉州同安縣人。
祖仕唐,為四門斬斫使。
父任同安令。
師生而異禀,幼負奇識。
年十一,懇求出家,依本郡建興寺契緣法師席下。
年十七,得業遊豫章,過廬陵,契悟于西峰圓淨大師,由此夙慧頓發,遂證神足,盤旋五載。
渡太和縣懷仁江,時水暴漲,彼人曰:“江有蜃為民害。
”師乃寫偈投潭中,水退沙壅,今号龍洲。
又經梅州黃楊峽,渴而谒水,人曰“微之”,師微笑,以杖遙指溪源,遂涸,徙流于數裡外,今号乾溪。
乾德二年屆丁〔2〕,之武平,睹南岩石壁峭峻,岩冗嵌崆,怃然歎曰:“昔我如來猶蘆穿于膝,鵲巢于頂而後成道,今我亦願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當使殒碎如微塵。
”發誓已,攝衣趺坐。
數夕後,大蟒前蟠,猛虎旁睨,良久,皆俯伏而去。
鄉人神之,争為之畚土夷塹,刊木結庵。
民有祈禱,辄書偈付與,末皆書“贈以之中”四字,無願不從。
淳化間,去岩十裡立草庵牧牛,夜常有虎守衛,後遷牧于冷洋徑。
師還岩,一日倏雲:“牛被虎所中。
”日暮有報,果然。
師往彼處,削木書偈,厥明,虎斃于路。
複感一青□猴〔3〕,為牧三年,後忽抱木斃,師夢來乞名,與名曰“金成王”,仍為建廟。
民有詢過去未來因者,師皆忠告,莫不悚然。
同道者懼其大甚,師曰:“隻消吾不語耳。
”遂不語。
一年,岩院輸布,師以手劄内布中,監臨郡倅張公晔見詞,聞于郡守歐陽公程,追攝問狀,師不語。
守、倅愈怒,命焚其衲帽,火燼而帽如故;疑為左道,以彘血蒜辛厭勝,再命焚,而衲縷愈潔,乃遣謝使歸。
自是白衣而不褐。
初,南康盤古山波利禅師從西域飛錫至此,山有泉從石凹出,禅師記雲:“吾滅後五百年,南方有白衣菩薩來住此山。
”其井湧泉,後因穢觸泉竭,輿議請師主法度以符古谶,師許之,乃泛舟而往。
江有槎樁,常害人船,師手撫之曰:“去!去!莫為害。
”當夕無雨,水暴漲,随流而逝。
至山,觀井無水,遂以杖三敲雲:“快出!快出!”至中夜,聞有落泉濺崖之聲,诘旦湧出滿溢。
終三年,複返南岩。
祥符初,有僧自南海郡來告曰:“今欲造磚塔,将求巨艦載磚瓦,惠州河源縣沙洲有船插沙岸,無能取者,願師方便。
”師曰:“此船已屬陰府。
”僧複緻懇,師乃書偈與僧,僧持往船所,船應手拔。
運塔磚畢,有商假載木,俄惡風飄蕩,莫知所往。
四年,郡守趙公遂良聞師名,延入郡齋,結庵州後,以便往來話次。
遂良曰:“庵前枯池,勞師出水。
”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複曰:“城南有龍潭害民,望師除害。
”亦投偈而禍去。
于是遂良表聞于朝,賜“南安均慶院”額。
遂良授代以晴請,運使王贽過岩以雪請,皆如答應。
真宗朝,嘗齋于僧,對禦一榻無敢坐者。
上命進坐,僧答曰:“佛祖未至。
”少頃師至,白衣衲帽,儒履擎拳,即對禦就坐。
上問:“師從何來,甚時屆道?”答曰:“今早自汀州來。
”問守為誰?曰:“屯田胡鹹秩。
”齋罷,上故令持伊蒲供〔4〕賜鹹秩,至郡尚燠。
鹹秩驚竦,表謝。
上乃謂師為見世佛,禦賜周通錢一貫文,至今常如新鑄。
鹹秩闵雨,差吏入岩祈禱,師以偈付來吏,甫至郡而雨作,歲乃大熟。
胡解印入觐,曆言諸朝列丞相王公欽若、參政趙公安仁、密學劉公師道皆寄詩美贈。
八年正月六日申時,俄集衆雲:“吾此日生,今日正是時,汝等當知妙性廓然,本無生滅示有去來,更言何事?”言訖,右脅卧逝,春秋八十有二,僧臘〔5〕六十有五。
衆收舍利遺骸骼塑為真相。
遺偈凡百一十七首,其二十二首乃親書墨迹臨刊,文義雅奧,不可思議而得也。
師見在,民呼曰“和尚翁”,親之也。
師滅度,民皆曰“聖翁”,尊之也。
名公巨卿,大篇短章緻贊歎意,無慮數百篇。
東坡蘇轼雲:“定光石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