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郡有學自天聖始。
改蔔凡四,修建凡再。
然規模猶隘,蓋局于地勢而不得為也。
諸邑學建置有先後,邑大夫亦皆能恢而棟宇,益而廪饩,以與秀士共之。
夫美教化,明人伧,成德材以為時用,皆莫尚于學。
崈獎則氣象振,作成則氣類合,其責蓋有在矣。
贍給薦送之目,附著于篇。
郡學 宋朝鹹平二年,創至聖文宣王廟于鄞江門内橫街,今判官廳廨舍。
天聖中,即廟創學,遷州東橫崗嶺下,今天慶觀側。
崇甯三年,诏行三舍法,郡守陳公粹視故學卑隘,遂遷州東北興賢門外,今為縣學。
紹興三年,郡守鄭公強以州學不當置城外,遂度城内州東地改蔔焉。
大成殿巋然中峙,缭以兩廊,分列六齋,正錄直學以下各有位。
殿之後,建講堂曰“明倫”。
堂之後,建藏書閣曰“稽古”。
又其後絕高處建閣,高閟宸奎,規模加壯。
仍自為之記,且作詩雲:“蔔築石山作郡庠,卧龍騰翥拜龍骧。
”至嘉定十一年,郡守羅公勳重修。
繼而郡守趙公崇模于學門右創朱文公、楊考功二先生祠,使學者知所慕向。
學左則文昌廟在焉。
嘉熙二年,郡守戴公挺、教授張實甫以廟、學混處為非是,相學左射圃地,爽恺廣袤,仿太學規模,營創今學。
前三齋曰“潛心”、“時習”、“修身”,後三齋相比,曰“克己”、“中立”、“志道”,并南向。
齋各有樓,中創堂曰“文會”。
正錄位左右之列,學門兩旁,以位職事者。
廟學異處,始合禮制。
至郡守姚公特甫竣事,教授魏鼎為之記。
學前民屋迫隘,教授蕭虞韶市民居撤而辟之。
開慶初,郡守胡公太初謂氣象猶卑隘,屋且老,慨然大更新之。
首事于大成殿,禦書、稽古二閣,明倫、芳桂二堂,皆增高辟廣,柱石梁棟極雄偉。
重書“稽閣”匾,易芳桂堂名曰“緻極”,取《中庸》“緻廣大、極高明”之義。
自為記。
更祭器之庫,大講堂之鼓,正錄位齋舍門庑,以次整葺。
浚井開渠,泮池堙塞鑿而深之,闆橋屢壞造石橋以跨焉。
由是美輪美奂,頓異疇昔。
後村先生劉公克莊為之記。
長汀縣學在興賢門外。
紹興遷郡庠于廓内,以舊學為縣學。
惟大成殿獨存,始為春秋丁祀地。
嘉泰間,宰謝周卿市民田隸郡庠,附供縣學職事四人,生員五人。
開禧間,宰劉泳之建學門、兩庑、四齋及獻官齋廳。
縣學之備,自泳之始。
淳祐間,宰陳顯伯莅官視事,慨然有下車修教之心。
越明年,節浮啬費,首修大成殿。
殿之東有隙地,民僦于學,遂歸之,改辟學宇。
為講堂一,曰“麗澤”,為齋三:曰“尚志”、“閱禮”、“修性”。
又于堂之北敞二十餘楹為元公、二程、二張、朱子祠,以鄉賢鄭蔡州立中、楊考功方配焉,使學者知所歸向。
然謂有教不可以無養,撥清泰上第二都民戶鹽每月計三百六十三斤,拘錢會八十三貫四百九十文省,中半為士費。
春秋補取大學生十二員,小學生随人數去取。
于是教養始備。
先是,縣庠先達輩出其間,詢之耆老,皆曰古有水圳環抱,自兌抵震而歸于巽,正得陰陽經緯之宜。
後為居民堙塞,汀士廉得故道,具告于州縣,居民狃于侵冒,沮潰其成。
陳宰極力主盟,未就緒而秩滿,首以是役告于新宰趙崇濂,趙亦以風化為重,克竣厥事。
築廢陂于興賢門外,障而東之,水由故道行矣。
興學改水,皆禮部侍郎張公磻為之記。
甯化縣學舊在縣東正街。
淳熙間,遷于縣城北翠華山下。
經始于宰趙伯虎,成終于宰杜潮。
紹定寇攘,巋然獨存。
端平間,
改蔔凡四,修建凡再。
然規模猶隘,蓋局于地勢而不得為也。
諸邑學建置有先後,邑大夫亦皆能恢而棟宇,益而廪饩,以與秀士共之。
夫美教化,明人伧,成德材以為時用,皆莫尚于學。
崈獎則氣象振,作成則氣類合,其責蓋有在矣。
贍給薦送之目,附著于篇。
郡學 宋朝鹹平二年,創至聖文宣王廟于鄞江門内橫街,今判官廳廨舍。
天聖中,即廟創學,遷州東橫崗嶺下,今天慶觀側。
崇甯三年,诏行三舍法,郡守陳公粹視故學卑隘,遂遷州東北興賢門外,今為縣學。
紹興三年,郡守鄭公強以州學不當置城外,遂度城内州東地改蔔焉。
大成殿巋然中峙,缭以兩廊,分列六齋,正錄直學以下各有位。
殿之後,建講堂曰“明倫”。
堂之後,建藏書閣曰“稽古”。
又其後絕高處建閣,高閟宸奎,規模加壯。
仍自為之記,且作詩雲:“蔔築石山作郡庠,卧龍騰翥拜龍骧。
”至嘉定十一年,郡守羅公勳重修。
繼而郡守趙公崇模于學門右創朱文公、楊考功二先生祠,使學者知所慕向。
學左則文昌廟在焉。
嘉熙二年,郡守戴公挺、教授張實甫以廟、學混處為非是,相學左射圃地,爽恺廣袤,仿太學規模,營創今學。
前三齋曰“潛心”、“時習”、“修身”,後三齋相比,曰“克己”、“中立”、“志道”,并南向。
齋各有樓,中創堂曰“文會”。
正錄位左右之列,學門兩旁,以位職事者。
廟學異處,始合禮制。
至郡守姚公特甫竣事,教授魏鼎為之記。
學前民屋迫隘,教授蕭虞韶市民居撤而辟之。
開慶初,郡守胡公太初謂氣象猶卑隘,屋且老,慨然大更新之。
首事于大成殿,禦書、稽古二閣,明倫、芳桂二堂,皆增高辟廣,柱石梁棟極雄偉。
重書“稽閣”匾,易芳桂堂名曰“緻極”,取《中庸》“緻廣大、極高明”之義。
自為記。
更祭器之庫,大講堂之鼓,正錄位齋舍門庑,以次整葺。
浚井開渠,泮池堙塞鑿而深之,闆橋屢壞造石橋以跨焉。
由是美輪美奂,頓異疇昔。
後村先生劉公克莊為之記。
長汀縣學在興賢門外。
紹興遷郡庠于廓内,以舊學為縣學。
惟大成殿獨存,始為春秋丁祀地。
嘉泰間,宰謝周卿市民田隸郡庠,附供縣學職事四人,生員五人。
開禧間,宰劉泳之建學門、兩庑、四齋及獻官齋廳。
縣學之備,自泳之始。
淳祐間,宰陳顯伯莅官視事,慨然有下車修教之心。
越明年,節浮啬費,首修大成殿。
殿之東有隙地,民僦于學,遂歸之,改辟學宇。
為講堂一,曰“麗澤”,為齋三:曰“尚志”、“閱禮”、“修性”。
又于堂之北敞二十餘楹為元公、二程、二張、朱子祠,以鄉賢鄭蔡州立中、楊考功方配焉,使學者知所歸向。
然謂有教不可以無養,撥清泰上第二都民戶鹽每月計三百六十三斤,拘錢會八十三貫四百九十文省,中半為士費。
春秋補取大學生十二員,小學生随人數去取。
于是教養始備。
先是,縣庠先達輩出其間,詢之耆老,皆曰古有水圳環抱,自兌抵震而歸于巽,正得陰陽經緯之宜。
後為居民堙塞,汀士廉得故道,具告于州縣,居民狃于侵冒,沮潰其成。
陳宰極力主盟,未就緒而秩滿,首以是役告于新宰趙崇濂,趙亦以風化為重,克竣厥事。
築廢陂于興賢門外,障而東之,水由故道行矣。
興學改水,皆禮部侍郎張公磻為之記。
甯化縣學舊在縣東正街。
淳熙間,遷于縣城北翠華山下。
經始于宰趙伯虎,成終于宰杜潮。
紹定寇攘,巋然獨存。
端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