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

關燈


    〔12〕 新全院在清流縣南八十裡。

     并唐鹹通間創。

     福壽院在清流縣東五十裡。

    〔13〕 恩福院在清流縣東五十裡。

     并宋朝太平興國間創,賜今額。

     靈山禅院在清流縣東一百七十裡鐵石山下。

    唐正觀間創。

    宋朝紹興間改律為禅。

     永豐院在清流縣西南八十裡。

    梁正明間創。

     豐饒院在清流縣西南七十裡。

    僞閩創。

     淳化禅院在清流縣東二百三十裡黃楊岩。

    淳化間創。

     福潭院在清流縣北五十裡。

     新通院在清流縣南八十裡。

     皈真院在清流縣東八十裡。

     聖恩院在清流縣南九十裡。

     永樂院在清流縣南一百裡。

     雲施院在清流縣西七十裡。

     東庵在清流縣東澤民坊。

    山徑萦纡,松竹夾道。

    紹興間,僧元超傾囊重創。

    潇灑閑寂,盛夏絕無暑氣,人多追涼于是。

     南庵在清流縣南門外。

     尼庵在清流縣東興善坊。

     溫泉庵在清流縣東三十裡嵩口。

    旁有溫泉,故名。

     蓮城縣 福仙觀在蓮城縣西。

    乾道間,令楊立中創。

    今為祝聖之地。

     寶壽院原名東山九峰禅院,在蓮城縣東。

    大中祥符間創。

    慶元間,令鄞康成以為祝聖之地,鼎新蓋造。

     報恩塔院在蓮城縣東。

    乾道間,令常圁請泉州曹道者法進締創浮屠,僅成一級,會部使者有富沙西橋之屬趣曹,以東僧了彬繼其事。

    至淳熙間,令宗嗣安為之合穎。

     慈悲院在蓮城縣東七裡。

    梁正明間創。

    宋朝淳熙間,鼎創佛殿。

     新林院在蓮城縣南十五裡。

    天聖間創。

     招福院在蓮城縣南五十裡。

    後唐天成間創。

    宋朝皇祐間,重創堂庑樓閣。

    嘉祐間,創佛殿三間。

     保福院在蓮城縣南七十裡。

    僞閩通文間光祿大夫州刺史王廷政〔14〕創。

     隆壽院在蓮城縣南九十裡。

    後唐天成間間創,今廢。

     西隐庵在蓮城縣西寶成門内。

     太平庵在蓮城縣西南二十裡。

    初有村叟張姓者采樵山間,遇一老僧,墨裙筇杖,語曰:“是可卓小庵為祈禱之所,當永無水旱。

    ”語訖,不知所往。

    張異之,歸與鄉鄰道其事。

    遂率衆創此庵,塑南安祖師像其中。

    自是随禱辄應。

     永和庵在蓮城縣南二十五裡曰席湖。

    紹興間,有僧來自漳浦,結草庵坐禅,年幾七十,示寂于此。

    鄉人塑其遺體奉之,水旱之禱多應。

     法界庵在蓮城縣南團五裡。

     龍歸庵在蓮城縣北十五裡。

     東林庵在蓮城縣北二十五裡。

     保福庵在蓮城縣南五裡。

     定光庵在蓮城縣治後西北隅。

    乾道間,令黃中立創。

    嘉泰間,令劉晉重創。

     海寶道場在蓮城縣東本仁坊。

    乾道間,令黃中立創。

     校注: 〔1〕《輿地紀勝》記:“至道宮,《九域志》雲:‘本名開元宮,開元二十四年置,内有明皇真容。

    ’宋朝改今額。

    ”又雲:“汀州開元寺,乃富國王先生施财所建也。

    ” 〔2〕“正明”即“貞明”。

     〔3〕《輿地紀勝》:“金華觀,在長汀縣治。

    ”又雲:“賴氏金,唐開元間,州城東五裡居民賴氏家,每夜深,有白牛入其廚。

    賴氏怪之,逐去。

    走出過海上一小山坡,入地不見。

    次日掘之,乃得黃金三千兩,白金不知其數。

    ”按開元間,州治縣治均不在白石村。

     〔4〕唐代無龍符年号,隻有乾符(874~879)、龍紀(889),存疑。

     〔5〕《輿地紀勝》:“鹫峰,蔣之奇詩雲:‘山前十裡入青蒼,猿鳥聲中建道場;日轉竹陰侵閣冷,水流花片過門香。

    ” 〔6〕“正觀”即“貞觀”。

     〔7〕見上文《戶口》注〔2〕。

     〔8〕唐代無元化年号,疑是“光化”。

     〔9〕上杭遷今治在乾道年間,而紹熙在乾道之後。

    塔院既随縣遷,則乾道之前已有塔院,此重創之塔院,必非紹熙年間,疑“紹熙”為“紹興”之誤。

     〔10〕前文稱“王公贊”,此處稱“贽”,未知孰是。

     〔11〕乾隆《汀州府志》:“伏虎庵,在岩前裡定光佛書偈斃虎處。

    ” 〔12〕與新會院并鹹同間創。

     〔13〕與恩福院并宋朝太平興國間創,賜今額。

     〔14〕據《五代史》,“王廷政”應作“王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