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
關燈
小
中
大
平原團。
臨江庵在梅溪寨之左。
武平縣 洞元觀舊在武平縣西靈洞山下。
政和間,運司奏:“本縣靈洞山,《圖經》載系小洞天,已建道場觀,乞賜額。
”準敕賜今名。
仍歲給度牒,尋複已之。
紹興初,毀于火,遷創縣西,即今所。
南安岩均慶禅院在武平縣南八十五裡,乃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道場也。
先是,一岩嵌空險僻,神怪所宅,虎蟒所會,絕無人迹。
宋朝乾德二年,師至岩,趺坐其間,旁近望見祥煙騰覆,異而往觀,鹹起敬信,相與披榛畚土,築室岩中,遂為一方精舍。
師慈憫衆生,無求不應。
祥符四年,郡守趙公遂良狀其靈異聞于朝,賜額“均祥禅院”。
轉運王公贊行部過岩,以雪請,果大雪。
贽〔10〕遂奏福州開元寺所得太宗皇帝禦書百二十幅奉安岩中,歲度僧一人。
诏可。
仍命郡守胡公鹹秩躬護至院。
有詩雲:“迎得禦書歸洞壑,煙霞一路馥天香。
”祥符八年正月六日,師卧右脅示寂岩中。
每歲是日,諸路雲集,幾不可容。
郡守陳公軒有古風略雲:“南安岩近南鬥旁,乾坤締結雷電守;雲寒木老洞穴古,巨鳌露脊鲸呀口。
”郡倅郭公祥正古風末雲:“嗟予俗縛未能往,願得結草倚岩松,遂登彼岸達正覺,月落岩下松生風。
”丞相李公綱經過留詩雲:“滿山泉石有吾意,十裡松筠生晝寒”。
其餘大篇短章,殆難殚記。
嘉熙間,燼于劫火。
郡奉禦書、佛牙、衣缽等安奉于州後,敕賜“定光院”。
東山禅果院在武平縣南門外。
祥符間,定光佛基創。
初,化緣建金仙殿,運材關隔,師以拄杖指引其山,曰:“權過彼岸。
”山即中斷,始通挽運。
續建法堂、鐘樓、後堂、門廓棟宇,視他寺頗壯偉。
元符間,建輪藏寺。
今為祝聖道場。
太平興國禅院在武平縣東千秋裡。
太平興國間建,因名。
康定間重創。
靈洞天福院在武平縣西五裡靈洞之麓。
唐鹹通間創。
僞閩時,邑人金紫光祿大夫謝丞崧居其側,後舍宅以大之。
宋朝紹興初,始建法堂、佛殿、鐘樓、法樓。
藏前建二橋,曰“普度”,曰“望仙”。
後建傑閣,松竹環翠聳。
門有二泉萦回,派出葛仙翁煉丹井,清澈可愛,為邑勝概。
丞相李公綱道南訪此,為之立記。
郡人河南少尹梁顔留題曰:“門外路将三市隔,此中人是幾生修;千尋古木含雲翠,一派寒泉繞檻流。
”紹定寇毀,令趙汝命僧道成重創。
南山綿洋院在武平縣南二裡。
莫知何年創,檀越主乃邑人鐘統軍也。
嘉祐間重創佛殿。
紹興間建羅漢閣。
嘉定間創三聖閣。
塔院在武平縣南門外禅果院左。
有磚浮屠五級,經始于紹興間,越十四年始畢工。
隆興間修,乾道間重修,嘉定間又修。
今為國忌行香之所。
南安廨院在武平縣東北二裡。
大中祥符間,定光古佛親創,後三折寨附其側。
紹定寇後,寨官寓此,軍馬踐蹂頹弊,令趙汝讘重修。
資福院在睦郡上保。
元祐間重創。
福田院在象村保。
招福院在高吳保。
寶林院在湘坑保。
古佛道場端平間創。
在武平縣東門外,即舊大觀庵基也。
郡守黃公親書匾。
永壽庵在武平縣北。
今名道堂。
西峰庵在留田裡。
淳熙間創。
東流庵在東留裡。
淳熙間創。
福林庵在安樂裡。
栖雲庵在丘田裡。
禅隆庵在大順裡。
石獅庵在招仁裡。
伏虎庵在武平縣七十裡〔11〕。
舊傳定光拓岩初,民有獻牛助耕,師結庵親牧,夜常有虎柔伏庵外。
後師歸岩,一日,忽雲:“虎傷一牛矣。
”暮有報如師言。
師乃削木書偈雲。
明日,忽斃于路,因号“伏虎庵”。
彌勒庵在武平縣東北十裡。
淨信庵在武平縣城西門外。
無量庵在染野山上。
清流縣 登真觀在清流縣西二裡。
舊名“上生”,崇甯間創。
宣和初改今額。
紹興間重創三清殿,淳熙間架三門鐘樓。
淳祐間,令林奕建官廳于右,逍遙堂于左。
塔院在清流縣東。
隆興間,丞姚伯隽創。
歲久傾欹,淳祐間,令趙必逢率邑人移創于縣東馬家山之巅。
通真院在清流縣東北。
紹興間創,賜敕額。
紹定寇毀。
舊南向,淳祐間,令林奕重創,易而西向。
繼而令林昌泰重修,增創觀音閣于院東北。
靈福院在清流縣東八十裡
臨江庵在梅溪寨之左。
武平縣 洞元觀舊在武平縣西靈洞山下。
政和間,運司奏:“本縣靈洞山,《圖經》載系小洞天,已建道場觀,乞賜額。
”準敕賜今名。
仍歲給度牒,尋複已之。
紹興初,毀于火,遷創縣西,即今所。
南安岩均慶禅院在武平縣南八十五裡,乃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道場也。
先是,一岩嵌空險僻,神怪所宅,虎蟒所會,絕無人迹。
宋朝乾德二年,師至岩,趺坐其間,旁近望見祥煙騰覆,異而往觀,鹹起敬信,相與披榛畚土,築室岩中,遂為一方精舍。
師慈憫衆生,無求不應。
祥符四年,郡守趙公遂良狀其靈異聞于朝,賜額“均祥禅院”。
轉運王公贊行部過岩,以雪請,果大雪。
贽〔10〕遂奏福州開元寺所得太宗皇帝禦書百二十幅奉安岩中,歲度僧一人。
诏可。
仍命郡守胡公鹹秩躬護至院。
有詩雲:“迎得禦書歸洞壑,煙霞一路馥天香。
”祥符八年正月六日,師卧右脅示寂岩中。
每歲是日,諸路雲集,幾不可容。
郡守陳公軒有古風略雲:“南安岩近南鬥旁,乾坤締結雷電守;雲寒木老洞穴古,巨鳌露脊鲸呀口。
”郡倅郭公祥正古風末雲:“嗟予俗縛未能往,願得結草倚岩松,遂登彼岸達正覺,月落岩下松生風。
”丞相李公綱經過留詩雲:“滿山泉石有吾意,十裡松筠生晝寒”。
其餘大篇短章,殆難殚記。
嘉熙間,燼于劫火。
郡奉禦書、佛牙、衣缽等安奉于州後,敕賜“定光院”。
東山禅果院在武平縣南門外。
祥符間,定光佛基創。
初,化緣建金仙殿,運材關隔,師以拄杖指引其山,曰:“權過彼岸。
”山即中斷,始通挽運。
續建法堂、鐘樓、後堂、門廓棟宇,視他寺頗壯偉。
元符間,建輪藏寺。
今為祝聖道場。
太平興國禅院在武平縣東千秋裡。
太平興國間建,因名。
康定間重創。
靈洞天福院在武平縣西五裡靈洞之麓。
唐鹹通間創。
僞閩時,邑人金紫光祿大夫謝丞崧居其側,後舍宅以大之。
宋朝紹興初,始建法堂、佛殿、鐘樓、法樓。
藏前建二橋,曰“普度”,曰“望仙”。
後建傑閣,松竹環翠聳。
門有二泉萦回,派出葛仙翁煉丹井,清澈可愛,為邑勝概。
丞相李公綱道南訪此,為之立記。
郡人河南少尹梁顔留題曰:“門外路将三市隔,此中人是幾生修;千尋古木含雲翠,一派寒泉繞檻流。
”紹定寇毀,令趙汝命僧道成重創。
南山綿洋院在武平縣南二裡。
莫知何年創,檀越主乃邑人鐘統軍也。
嘉祐間重創佛殿。
紹興間建羅漢閣。
嘉定間創三聖閣。
塔院在武平縣南門外禅果院左。
有磚浮屠五級,經始于紹興間,越十四年始畢工。
隆興間修,乾道間重修,嘉定間又修。
今為國忌行香之所。
南安廨院在武平縣東北二裡。
大中祥符間,定光古佛親創,後三折寨附其側。
紹定寇後,寨官寓此,軍馬踐蹂頹弊,令趙汝讘重修。
資福院在睦郡上保。
元祐間重創。
福田院在象村保。
招福院在高吳保。
寶林院在湘坑保。
古佛道場端平間創。
在武平縣東門外,即舊大觀庵基也。
郡守黃公親書匾。
永壽庵在武平縣北。
今名道堂。
西峰庵在留田裡。
淳熙間創。
東流庵在東留裡。
淳熙間創。
福林庵在安樂裡。
栖雲庵在丘田裡。
禅隆庵在大順裡。
石獅庵在招仁裡。
伏虎庵在武平縣七十裡〔11〕。
舊傳定光拓岩初,民有獻牛助耕,師結庵親牧,夜常有虎柔伏庵外。
後師歸岩,一日,忽雲:“虎傷一牛矣。
”暮有報如師言。
師乃削木書偈雲。
明日,忽斃于路,因号“伏虎庵”。
彌勒庵在武平縣東北十裡。
淨信庵在武平縣城西門外。
無量庵在染野山上。
清流縣 登真觀在清流縣西二裡。
舊名“上生”,崇甯間創。
宣和初改今額。
紹興間重創三清殿,淳熙間架三門鐘樓。
淳祐間,令林奕建官廳于右,逍遙堂于左。
塔院在清流縣東。
隆興間,丞姚伯隽創。
歲久傾欹,淳祐間,令趙必逢率邑人移創于縣東馬家山之巅。
通真院在清流縣東北。
紹興間創,賜敕額。
紹定寇毀。
舊南向,淳祐間,令林奕重創,易而西向。
繼而令林昌泰重修,增創觀音閣于院東北。
靈福院在清流縣東八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