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關燈
小
中
大
《禹貢》“揚州之域,星紀牛女分之間”,《周官職方氏》“七閩之地”,春秋時,勾踐滅吳,兼閩而有之,是為閩越,無諸、搖皆其後也。
秦滅諸侯,置閩中郡。
漢高帝五年,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
孝惠三年,以搖功多無諸,更封搖東海王,都東瓯。
《通典》雲:“今永嘉地”。
【武帝元封元年,取閩粵,诏徙東越人《通典》雲:“即閩州地。
”江淮間而墟其地。
後漢永和三年,分建安置晉安郡〔1〕,領縣八,其一為新羅,而汀基于此。
唐志雲:“汀州治新羅。
”宋、齊因之,陳以建安郡改置閩州,又改豐州,隋平陳,改泉州,皆隸焉。
唐開元二十四年〔2〕始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取長汀溪名之。
舊圖經雲:“水際平沙曰汀。
”又雲:“南、丁位也。
以水合丁,于文為汀。
”天寶元年,改臨汀郡。
乾元元年,複為汀州,領縣四。
長汀、甯化、龍岩、沙縣〔3〕。
初治新羅,《唐會要》雲:“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改新羅縣為龍岩縣。
”則今之龍岩,蓋州之故治也。
去州四百裡。
後遷長汀村,在今上杭縣北十五裡,名曰舊州。
去州二百五十裡。
又遷東坊口,去今州治五裡,亦名舊州。
大曆四年,刺史陳劍奏遷白石,即今治是也。
唐志雲:“治新羅,大曆四年,遷白石。
”皆長汀縣地。
《唐會要》雲:“大曆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汀州于長汀縣白石鄉。
”未詳孰是。
〔4〕十二年,割龍岩縣隸漳州。
唐末盜興,江淮王緒南入汀、漳,王潮與其弟審知執緒,唐因以潮為福建觀察使,建、汀舉籍聽命。
後稱閩,曆朱梁、後唐,皆屬焉。
晉開運元年,朱文進殺王氏子弟,以許文缜〔5〕來守。
未幾,王延政之勢複張,解後〔6〕,有以虛聲至者,文缜懼不克守,以州降延政。
李璟兵攻破建州,并而有之。
保大四年,割沙縣置劍州〔7〕,迄晉、漢、周皆屬南唐。
宋朝開寶七年,南唐亡,悉入圖籍,仍舊隸福建路,領縣二。
長汀、甯化。
淳化五年,并〔8〕上杭、武平二場并為縣,割長汀縣地隸之。
元符元年,析長汀、甯化地縣清流。
紹興三年,又析長汀地縣蓮城。
今為縣六:長汀,倚郭;甯化,在州東北一百七十五裡;上杭,在州南二百四十裡;武平,在城西南二百七十裡;清流,在州東北二百一十七裡;蓮城,在城南一百七十裡。
】 長汀望縣。
倚郭。
随二州三遷〔9〕。
一在今上杭縣北十五裡,一在東坊口,一在白石鄉。
大曆四年,治今所。
曆五代迄宋朝初,無所更易。
淳化五年,升上杭、武平二場并為縣,分南以西地隸之。
元符元年,又與甯化共析地以縣清流。
紹興三年,又割古田鄉六裡以縣蓮城。
今州領縣六,其四皆長汀地,惟清流地長汀、甯化各半之。
甯化望縣。
在州東北一百七十五裡。
舊為黃連鎮〔10〕。
以其地有黃連洞,故名。
唐開元十三年,因居民羅令紀之請,置黃連縣〔11〕,實介福、撫二州之間,開山置州,因屬焉。
天寶元年,改名甯化。
宋朝元符元年,割縣北六團裡與長汀東北同置清流縣。
治在今縣東黃連鎮,後唐同光二年,徙今所〔12〕。
清流中縣。
在州東北二百一十裡。
本長汀、甯化縣地。
舊有清流驿〔13〕,在甯化縣東麻倉團,溪流回環清泚。
宋朝元符元年,提刑王公祖道行郡憩驿,愛其山川,且謂長汀、甯化壤地廣袤,官民暌隔,無以戢奸宣惠,奏請分置一縣,遂割甯化六團裡、長汀二團裡置縣驿旁,因以名焉。
上杭中縣。
在州南二百四十裡。
唐開元間置州,凡再遷,皆于今縣為近:新羅,今龍岩縣〔14〕,在縣東百五十裡;長汀村,今号舊州,在縣北十五裡;最後徙白石,相距三百餘裡。
始于胡雷下保置上杭場〔15〕,南唐保大十二年徙秇音■〈亻丸〉梓保在今太平鄉〔16〕。
宋朝淳化五年,升為上杭縣〔17〕,割長汀南境隸焉。
至道二年,徙鼈沙。
鹹平二年,徙語口〔18〕。
天聖中,鐘寮場坑治〔19〕興盛,商旅幅湊,徙縣治之。
乾道三年,縣令鄭稷因民有請,申州及諸司,獲旨徙郭坊,即今治是也。
武平中縣。
在州西南二百一十裡。
唐置州之後,析西南為兩鎮,曰南安,曰武平,相距百二十裡,隸長汀。
為〔20〕閩交泰四年,省南安并為武平場。
宋朝淳化五年〔21〕,升為武平縣。
舊經雲:“以其地坦夷而人多好武,故名。
”仍割長汀西南境隸焉。
蓮城〔22〕下縣。
在州南一百七十裡。
本長汀縣地。
紹興三年,梅州司士曹事虞觀進狀稱:“比嘗攝尉長汀,竊見其境闊遠,有地名南北團,去縣三百餘裡,弱者難于赴訴,強者恣其剽掠,居民商旅,皆元聊賴
秦滅諸侯,置閩中郡。
漢高帝五年,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
孝惠三年,以搖功多無諸,更封搖東海王,都東瓯。
《通典》雲:“今永嘉地”。
【武帝元封元年,取閩粵,诏徙東越人《通典》雲:“即閩州地。
”江淮間而墟其地。
後漢永和三年,分建安置晉安郡〔1〕,領縣八,其一為新羅,而汀基于此。
唐志雲:“汀州治新羅。
”宋、齊因之,陳以建安郡改置閩州,又改豐州,隋平陳,改泉州,皆隸焉。
唐開元二十四年〔2〕始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取長汀溪名之。
舊圖經雲:“水際平沙曰汀。
”又雲:“南、丁位也。
以水合丁,于文為汀。
”天寶元年,改臨汀郡。
乾元元年,複為汀州,領縣四。
長汀、甯化、龍岩、沙縣〔3〕。
初治新羅,《唐會要》雲:“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改新羅縣為龍岩縣。
”則今之龍岩,蓋州之故治也。
去州四百裡。
後遷長汀村,在今上杭縣北十五裡,名曰舊州。
去州二百五十裡。
又遷東坊口,去今州治五裡,亦名舊州。
大曆四年,刺史陳劍奏遷白石,即今治是也。
唐志雲:“治新羅,大曆四年,遷白石。
”皆長汀縣地。
《唐會要》雲:“大曆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汀州于長汀縣白石鄉。
”未詳孰是。
〔4〕十二年,割龍岩縣隸漳州。
唐末盜興,江淮王緒南入汀、漳,王潮與其弟審知執緒,唐因以潮為福建觀察使,建、汀舉籍聽命。
後稱閩,曆朱梁、後唐,皆屬焉。
晉開運元年,朱文進殺王氏子弟,以許文缜〔5〕來守。
未幾,王延政之勢複張,解後〔6〕,有以虛聲至者,文缜懼不克守,以州降延政。
李璟兵攻破建州,并而有之。
保大四年,割沙縣置劍州〔7〕,迄晉、漢、周皆屬南唐。
宋朝開寶七年,南唐亡,悉入圖籍,仍舊隸福建路,領縣二。
長汀、甯化。
淳化五年,并〔8〕上杭、武平二場并為縣,割長汀縣地隸之。
元符元年,析長汀、甯化地縣清流。
紹興三年,又析長汀地縣蓮城。
今為縣六:長汀,倚郭;甯化,在州東北一百七十五裡;上杭,在州南二百四十裡;武平,在城西南二百七十裡;清流,在州東北二百一十七裡;蓮城,在城南一百七十裡。
】 長汀望縣。
倚郭。
随二州三遷〔9〕。
一在今上杭縣北十五裡,一在東坊口,一在白石鄉。
大曆四年,治今所。
曆五代迄宋朝初,無所更易。
淳化五年,升上杭、武平二場并為縣,分南以西地隸之。
元符元年,又與甯化共析地以縣清流。
紹興三年,又割古田鄉六裡以縣蓮城。
今州領縣六,其四皆長汀地,惟清流地長汀、甯化各半之。
甯化望縣。
在州東北一百七十五裡。
舊為黃連鎮〔10〕。
以其地有黃連洞,故名。
唐開元十三年,因居民羅令紀之請,置黃連縣〔11〕,實介福、撫二州之間,開山置州,因屬焉。
天寶元年,改名甯化。
宋朝元符元年,割縣北六團裡與長汀東北同置清流縣。
治在今縣東黃連鎮,後唐同光二年,徙今所〔12〕。
清流中縣。
在州東北二百一十裡。
本長汀、甯化縣地。
舊有清流驿〔13〕,在甯化縣東麻倉團,溪流回環清泚。
宋朝元符元年,提刑王公祖道行郡憩驿,愛其山川,且謂長汀、甯化壤地廣袤,官民暌隔,無以戢奸宣惠,奏請分置一縣,遂割甯化六團裡、長汀二團裡置縣驿旁,因以名焉。
上杭中縣。
在州南二百四十裡。
唐開元間置州,凡再遷,皆于今縣為近:新羅,今龍岩縣〔14〕,在縣東百五十裡;長汀村,今号舊州,在縣北十五裡;最後徙白石,相距三百餘裡。
始于胡雷下保置上杭場〔15〕,南唐保大十二年徙秇音■〈亻丸〉梓保在今太平鄉〔16〕。
宋朝淳化五年,升為上杭縣〔17〕,割長汀南境隸焉。
至道二年,徙鼈沙。
鹹平二年,徙語口〔18〕。
天聖中,鐘寮場坑治〔19〕興盛,商旅幅湊,徙縣治之。
乾道三年,縣令鄭稷因民有請,申州及諸司,獲旨徙郭坊,即今治是也。
武平中縣。
在州西南二百一十裡。
唐置州之後,析西南為兩鎮,曰南安,曰武平,相距百二十裡,隸長汀。
為〔20〕閩交泰四年,省南安并為武平場。
宋朝淳化五年〔21〕,升為武平縣。
舊經雲:“以其地坦夷而人多好武,故名。
”仍割長汀西南境隸焉。
蓮城〔22〕下縣。
在州南一百七十裡。
本長汀縣地。
紹興三年,梅州司士曹事虞觀進狀稱:“比嘗攝尉長汀,竊見其境闊遠,有地名南北團,去縣三百餘裡,弱者難于赴訴,強者恣其剽掠,居民商旅,皆元聊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