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五

關燈
書樂,園多過客題。

    莳花偏近水,負郭亦扶藜。

    海氣峰頭近,山形檻外低。

    夕陽傷望眼,鼙鼓聽悽悽”。

    曾異撰《過石林見許玉史手勒松嶺二字志感》詩:“鼾睡已醒大夢後,手書猶勒萬松間。

    神龍脫去抛鱗爪,省得為霖不得閑。

    ”國朝謝天樞《重九借許有介山居》詩:“數茆結似老僧關,四面清光落古顔。

    閑我兩人當九日,讀殘半卷暝千山。

    天平秋氣綠菰外,谷瘦夕陽黃葉間。

    風雨滿城聽未得,此中高卧不知還。

    ”陳涓《有介茅屋成又次栎園先生韻》詩:“鏟卻諸緣熟與親,恩酬不載百年身。

    玄霜澹影風檐淚,暗拭芙蓉免拭巾。

    ”郭雍《過石林有感》詩:“三年不厭食無魚,潇灑名園賦子虛。

    一自衣塵染京洛,空林長借白雲居。

    ”張遠《題夢鶴寮》詩:“道士化為鶴,鶴亦夢道士。

    莊周夢蝴蝶,蝶夢應如是。

    ”許鼎《濤園坐雨喜晴》詩:“多病耽幽癖,茅齋誰往遠。

    詩心連夜雨,春色四圍山。

    愛客琴尊好,窺人松竹間。

    悠然清磬落,繞舍有禅關。

    地癖塵能遠,林深鳥獨遠。

    雨聲猶在樹,月影漸垂山。

    花亸懸崖靜,泉流小圃間。

    更攀高處望,空翠滿江關。

    ”黃任《初秋同許雪村遊濤園》詩:“所立最閑曠,能将遠意收。

    高風獨鳥下,古木片雲流。

    絕壑清難暑,空山響易秋。

    翛然來暮景,添得桂松幽。

    ”許均《竹路》詩:“谷口負薪歸,樵歌出翠微。

    旁午不見日,涼露濕人衣。

    ”又《天門》詩:“片石屹千年,一線分雙阙。

    誰排阍閤雲,去掇天心月。

    ”又《梅坡》詩:“吹我月中笛,枝枝見清絕。

    半夜起松濤,香積一坡雲。

    ”又《夢鶴寮》詩:“密室杳複明,窗外生煙霧。

    時有缟衣人,晤言聆清素。

    ”又《山居曉起》詩:“露重空山曉,岚光半未收。

    好風随葉落,高木任雲留。

    懶性宜于野,衡門恰到秋。

    但憑屐幾兩,乘興與尋幽。

    ”林佶《集許氏石林》詩:“麥林天氣尚清涼,雨後山中草木香。

    正欲振衣千仞去,因君還上最高岡。

    ”《謝道承〈石林探梅〉詩:“暝入前山一迳斜,千株萬玉别山家。

    村村返照猶銜樹,漠漠炊煙已沒鴉。

    竹外呼杯眠石發,岩前結竈煮松花。

    踉跄忘卻歸來晚,回首霜林閟紫霞。

    ”陳學良《石林》詩:“舊迹重開日,諸峰頓改顔。

    種梅删竹徑,結屋閉松關。

    莫辨誰為主,隻欣共得閑。

    所嗟千壑回,絕少一溪灣。

    ”何春元《過石林》詩:“霹靂岩前訪石林,鼯鼪跳走頹垣深。

    許子四時讀書處,暗泉猶作清秋吟。

    百年亭館俱淪沒,滿目煙蕪換雲物。

    空山月落精魂來,數尺榕髯自飄拂。

    ” 榕 亭 在榕庵中。

    國朝康熙間張知縣遠詳《人物》。

    宅,其地本遠父諸生泰元字汝亨。

    所居。

    康熙初,遠避兵吳楚,中歲歸閩,修葺故廬,與名輩唱和,亦呼“榕庵”。

    按:遠于流寓之懷古堂後成亭,亦名“榕亭”。

    序曰:“思故園也。

    ”張遠《榕庵亭子》詩:“百戰乾坤在,吾廬尚有亭。

    豈因楊子重,都是草堂靈。

    竹影龍蛇古,榕陰日月青。

    秋風嘶塞馬,相對倚欄聽”又《題榕庵亭子》詩:“雞聲殘漏月泠泠,榕樹千盤複杳冥。

    醉看青山吾自笑,不教人喚子雲亭。

    ”陳定國《題榕庵有感》詩:“榕庵名最著,地亦以人傳。

    恢複酬先志,經營見昔賢。

    道存興廢外,樹老甲兵前。

    一片烏山石,猶堪倚醉眠。

    ”林豫吉《榕庵觀梅》詩:“春忽三朝去,花招一客來。

    茲山堪放鶴,何樹不宜杯。

    蕊密選枝亂,香迷入徑猜。

    丁甯吹玉笛,莫遣柳條催。

    ” 荔水莊 在羅漢洋。

    國朝康熙間林州守遜居之,子侗、佶俱詳《人物》讀書于此。

    今人呼為“洋尾園”。

    國朝陳轼《荔水莊》詩:“長赢值芳序,麥秋時始涼。

    嫩柳綴繁翠,新筠散疏篁。

    微風結餘響,林籁鳴珠锽。

    石徑連長蔓,曙日起晴光。

    清渠萍溜合,濠濮足相當。

    荷葉似車蓋,次第舒綠裳。

    近來金埒騎,情思益潇湘。

    早吟宋玉賦,曾栽召伯棠。

    高文一何绮,小儒安敢方。

    脫略少拘束,班荊林荟傍。

    敷衽論前藻,雄談移宮商。

    管樂救時客,未厭山野狂。

    纏綿郁纡轸,,遙情睇霞莊。

    清琴渌水曲,林塘漸夕陽。

    ”又《黃晉良招集荔水莊看蓮》詩:“蟾響動高齋,荷香近水涯。

    新秋炎未謝,衰鬓興遠隹。

    池雨花間濕,林篁鳥語喈。

    風來群木杪,休厭酒如淮。

    群公銷暑日,适興似觀濠。

    白雪敲松韻,雄談落塵毛。

    紅渠交葉密,玉溆細蛙嘈。

    爽氣虛堂起,披襟散郁陶。

    ”郭雍《集荔水莊夜雨》詩:“高窗開荔水,客至弄漁竿。

    細雨論詩後,行杯遠漏殘。

    簟平荷氣入,螢小草根寒。

    明發仍泥濘,愁君苜蓿盤。

    ”林澍蕃《秋過荔水莊》詩:“露凝遠煙白,雁下秋山冷。

    汀渚帶微波,葭蘆拂清影。

    蕭蕭颢氣散,漠漠遊氛靜。

    乘興迹屢迷,眈幽意自領。

    聊此任徘徊,何殊辋川景。

    ”又詩:“幽人坐高館,心緬地彌曲。

    行迳滿蒼苔,時藏往來躅。

    山明識天曙,景淨知秋肅。

    近郭遞霏雲,遙村映古木。

    岚光澹情性,泉氣通心目。

    對榻翻群書,移樽近修竹。

    我心适無事,相對共幽獨。

    ”嘉慶初,李知縣鴻瑞、字道升,嘉慶戊午舉人,新陽縣知縣。

    李孝廉鴻詩字道敦,乾隆丙午舉人。

    别業,仍呼“蒹葭草堂”。

    後李比部彥彬、李都轉彥章詳《人物》。

    築“石畫園”,中有“春晖草廬”、“近水看山樓”諸勝。

    國朝陳登龍《憶為二李寫蒹葭草堂圖》詩:“一灣流水傍柴扉,澹寫遙山入翠微。

    往事風流忘不得,蒹葭堂北柳依依。

    ”李彥章上巳同蘭屏兄、招陳恭甫、趙谷士、高雨農、葉芸卿、翁蕙農集石畫園修禊》詩:“荔水村莊舊,當時住二林。

    曾留修禊卷,能寫對床心。

    壇坫吟誰繼,池塘夢又深。

    百年仍小集,蘭帖憶重林。

    高會桓山客,能追曲水詩。

    濃花微雨後,新筍上園時。

    名士經過熟,閑雲欲出遲。

    纏綿芳草賦,他日更相思。

    ”張際亮《蘭亭比部兄弟招遊石畫園》詩:“沼池兼載石,洞壑自經營。

    結社思耆舊,連床得弟兄。

    雲藏一亭小,月轉六塘明。

    荔水蕭蕭夕,悠然懷古情。

    東齋舞雪浪,西郭眺湖山。

    蒼翠城陰外,蕭寥泉石間。

    鷗明積水暝,雁帶夕陽還。

    何似岚漪屋,題詩住百蠻。

    ”郭柏蒼《羅漢洋》詩:”花圃沿塘入,疏籬傍水移。

    香泥來古井,(王恭運七穿井土塞六塘。

    )壞冢沒荒池。

    (池有古冢)。

    名勝多宜畫,高人定有詩。

    徘徊戀陳迹,樓閣夕陽時。

    ” 陳禦史宅 在山之陰。

    國朝康熙間邑人陳禦史學孔詳《人物》。

    居之,後通二隐堂,見下。

    今宅仍屬陳氏子孫。

     二隐堂 即烏石山房,在舍人樓下陳禦史學孔山館,其地層累,依山有竹石之勝,學孔手書镌“二隐峰”見《石刻》。

    三字于石,沁洌泉見《古迹》在焉。

    乾隆間屬張孝廉國洙、字維周。

    張知縣國奎。

    字維光。

    嘉慶間李明經大玢拓而廣之,并蒙泉見《古迹》攔入,作亭曰“嵌翠”,面山起樓,署曰“蒙泉山館”。

    道光初,歸薛氏、張氏。

    同治間陳知府景曾号貫甫,閩縣人。

    道光丁酉拔貢,由七品小京官出任江西九江府。

    居之。

    今為林布政壽圖字歐齋,閩縣人。

    别業。

    國朝查慎行《集二隐堂》詩:“炎天塵滿街,褦何太苦。

    野人寡酬酢,一飯必擇主。

    陳生靜者流,邀我遊椒塢。

    小樓城北面,豁達寄檐宇。

    漸入轉幽深,忽高迷步武。

    清泉閟岩窦,涓滴時複吐。

    碧眼貯渟泓,瀉為荷芰渚。

    隔籬微辨徑,疊石不帶土。

    瘦竹走長鞭,淡花垂細乳。

    木桃正垂實,錯落指可數。

    中無一蟬嘶,上有獨鶴舞。

    孤亭出林表,七塔皆下俯。

    客來導攀跻,赤日方卓午。

    清涼徹山骨,快若新過雨。

    善病君得閑,息交吾獨取。

    何當把镵柄,共治黃精圃。

    ”朱彜尊《飲陳禦史學孔烏石山房》詩:“旅館苦毒熱,若鳥困樊。

    忽聆折簡招,柅車道山阿。

    此身離沃焦,冰雪投岷峨。

    主人頗善病,賓至移藥籮。

    預儲楚筍鞋,易客深雍□。

    岩壑不在僻,位置因坡陀。

    層欄萬井上,三面雲遮羅。

    俄看魚鱗收,一峰青一螺。

    白永風卷舒,卷幔吹漸多。

    亭幽倚翠壁,曲磴交荊莎。

    涓涓細泉流,石注陽坡。

    誰滋徑寸泥,乃吐雙莖荷。

    木桃綴華實,扶荔撈鮮波。

    浏覽随所欣,樂飲日已趖。

    既無形骸拘,且免監史苛。

    杯闌見題句,小陸此寤歌。

    仿佛書策存,豈忍輕垩磨。

    吾黨物外心,從茲數娑拖。

    肯于三伏時,禮法繩愆訛。

    作詩繼小陸,觀者任諧诃。

    ”杭世駿《遊烏石山房看菊不果》詩:“覊客常教感歲華,晚香初見數枝斜。

    譒徑台迥沉幽磬,讀畫廊深費短義。

    雨外巒光清似酒,月中人影瘦于花。

    風懷輸爾樊通德,翠髻遙知隔绛紗。

    ”張國洺《過維周烏石山房》詩:“草痕容緩步,風景自然幽。

    疏雨不成滴,衆山多欲秋。

    書聲聞戶外,茶氣出岩頭。

    靜話何能久,依稀暮霭稠。

    ”陳登龍《過李紹臯明經蒙泉山館》詩:“别墅烏峰鹿,憑高俯太虛。

    午橋裴相宅,丙舍右軍書。

    昔入先賢傳,今為名士廬。

    從來城市裡,難得此幽居。

    開天森玉柱,進地起鳌篸。

    雲氣淩霄接,泉聲絕壑寒。

    藏書同石室,招隐傍榕庵。

    何必遊方外,煙霞近可探。

    風景收當面,淩空暢遠眸。

    岚光澄海色,爽氣蕩天遊。

    城郭千山傍,人煙萬瓦浮。

    倚闌常柱笏,高興屬滄州。

    風景四時異,風光朝暮更。

    無冬又無夏,宜雨卻宜晴。

    卷幔雲留宿,穿簾月就明。

    仙山相仿佛,何用到蓬瀛。

    獨樂懷迂叟,藏春羨景純。

    一丘名在謝,二隐迹猶陳。

    (地為鄉先輩陳紫山故址。

    )繞壁垂藤古,摩岩勒字新。

    著書延歲月,松化老龍鱗。

    ”《林春芳同鄭青墅遊蒙泉山館》詩:“雨過苔生砌,門閑石作鄰。

    一樓深對月,衆壑遠窺人。

    燈火春前夢,江湖宦後身。

    新詩又杯酒,杖履許相親。

    ”《萬世美同鄭青墅、林景昌宿蒙泉山館》詩:“寂寂柴門一徑雲,林泉深處又逢君。

    閑情選石時枯坐,秋色到樓已十分。

    塵塊久覊原是夢,名山相待愧無文。

    歸來風景依稀在,獨有松濤不可聞。

    ”《張際亮、何子冠英、劉子建庚建韶、林子國士、周子瑞圖集張氏蒙泉山館賦别》詩:“朔風吹我久天涯,可少名園載曲車。

    千古江山幾杯酒,百年池館一梅花。

    泉因茗興蕭蕭落,日為鄉心故故斜。

    難得高歌盡詞客,堪留醉處即為家。

    暮色千峰一檻平,青天不減白雲情。

    歲寒共抱冰霜意,夜久禁聞鼓角聲。

    滄海月遙山磴暝,畫簾風靜燭花成。

    開樽此會無多日,九曲樵風雪後行。

    ”(時予将試邵武。

    )《郭柏蒼同非衣子偶寄塵僧德明羽客吉永宿蒙泉山館》詩:“晨從羽客遊,暮看飛鳥沒。

    茶铛行屢移,戀此深邃壑。

    竹裡得清泉,松陰仰初月。

    浮埃散肝胃,微涼入毫發。

    詩篇澹欲成,坐待餘興發。

    ” 一枝山房 一名“鹪鹩山房”,在神光寺東。

    國朝康熙間謝閣學道承詳《人物》。

    别業。

    近廢為齋堂。

    謝道承《新移山房即事》詩:“半畝荒園割俗氛,暫移棐幾對朝曛。

    山光暝與鄰僧借,樹色陰從别院分。

    種得棕榈連竹影,欲書柿葉與蕉群。

    丹鉛清課容吾懶,此外浮雲吾不聞。

    ”又《小堂》詩:“結屋依山麓,開堂傍翠微。

    靜觀雲鳥态,閑挂薜蘿衣。

    樹帶岚光濕,蟲粘竹葉飛。

    草玄吾不敢,但使願無違。

    ”《矮屋》:“草草三間屋,蕭蕭一徑花。

    初陽排闼入,隙月逗林斜。

    客少容雙屦,書貧儉五車。

    此身聊偃仰,何必卧煙霞。

    ”《寒井》:“石罅白泱泱,寒泉護草堂。

    凍床知不爨,修缏引微涼。

    蝙蝠宵中出,栟榈午蔭長。

    我來深汲古,兼得漱年芳。

    ”《苔垣》:“風雲驚萬狀,付與短垣遮。

    砌冷吟寒鵲,苔深上濕蝸。

    割煙來補竹,園月使當花。

    止足元吾分,長天望眼賒。

    ”又《山房夜起》詩:“起剔殘燈思悄然,引裘慚覺欲霜天。

    柴門花影三更月,古寺鐘聲二十年。

    (予戌子習靜神光僧舍,忽忽兀年餘矣。

    )無力能禁通夜酒,含嘶如咽萬山蟬。

    參橫鬥轉情何極,遙睇前峰吐曉煙。

    ”又《壬子初秋志館辭歸重上神光山齋》詩:“未必長閑勝蹔閑,又攜枕笈扣禅關。

    雲扃岫幌都無恙,猿鳥何曾怨出山。

    層垣古木護輕陰,石磴盤纡落葉深。

    怪道秋窗雲影碎,手栽綠竹已成林。

    ”項榕《過謝古梅烏石山房》詩:“早燦與宵陰,窗開幾可憑。

    霜林幹樹火,明月萬家燈。

    分食來饑鳥,狂吟起病僧。

    早知今得此,何必九峰登。

    ” 謝閣學道承宅 在官賢坊,其宅與侯官學之奎光閣相向。

    道承于宅中為其母建堂,曰“三知堂”,又于宅之東向作門,通來魁裡,穿池,樹二梅,因名“二梅亭”,繪循陔圖奉母讀書其中。

    國朝許均《二梅亭記》:“種芋山人有梅癖,然居近阛阓,無種植之所也,因割所居後屋三楹為讀書處,中虛其地寬半畝,複以半為池,留餘地以種植。

    先是屋西角有梅一株,山人時巡檐索,笑種非良,志弗慊也。

    一日莊犀水以綠萼一本遺之。

    綠萼品特貴,花較晚瘦幽緻,寥寥數枝,以少為貴,适嚴冬,出入擁裘,坐樹下如肅大賓。

    晨起向枝頭簡點,複短視膚礙枝有痕,弗覺,灌溉以時,如慈母之護赤子,方蓓蕾如豆子大,山人作歌以催之,清茗一壺,山人跪拜如儀,犀水旁立唱禮,讀長歌竟,花為放數枝,以助幽興,後複得二種,一紅梅,置東角,一燈影,移與綠萼并,半皆臨池,霜月之下,交影橫斜,低昂相向,疑兩異人拱揖空山流水中,而二童子亭亭侍也。

    于是山人借以名亭,而削其二如附庸,附諸侯,不得列朝會之數,複易其字,曰‘古梅花’。

    時予與林子蒼岩、黃子莘田辄過訪,亭前有石幾,覆以氈,列金石古文其上,以秘本善拓為勝負。

    浮大白,落英滿杯,咽之使清氣沁心脾。

    有時相對忘言,手一編倚樹立,窮日夕不去,幾忘主人之為梅與梅之為主人也。

    客有謂予曰:“山人,長者也,而言多欺,治舉子業,而稱山人,市居而言種芋,二梅而颀爾而命,曰古,山人欺我哉。

    ”予曰:“山人之志各有寓也。

    山人束身如處子,懼聲名太甚,故以山人自晦。

    少嗜芋,因以種芋為名,昔柳子厚記愚溪,舉水而愚之,人不以為非。

    今山人貌甚古,行有古風,愛梅而不侔于俗,則二梅雖非古,山人,古之,即古矣。

    方今嶺徼荒寺,老梅不啻數百本,落落穆穆,不得山人嘯傲于其間,又安得古哉。

    然則二梅之古乃真古,不宜以山人為欺也。

    ”客唯唯而退。

    莘田曰:“是宜記之,以質于古梅也。

    ”謝道承《綠萼梅開呈賓客》詩:“亭栽綠萼已四年,一寒徹骨劇可憐。

    早知今日有嘉客,一夜玉蕊含鮮妍。

    幽光點點照桦燭,妙意默默窺瓊筵。

    試問春風上座者,知花此意何居然。

    ”又《假歸二梅亭書懷》詩:“逃名吾亦讀吾書,寒雨寒風為戺除。

    長信柴門無客到,敢雲高枕乃吾廬。

    由來猿鶴關情重,未是鱗鴻好友疏。

    記得春明門外柳,一枝荏苒及呵噓。

    半能為圃半攻書,兼得蘭陔侍戺除。

    黃葉下時添客恨,白雲深處是親廬。

    難将晨夕過從便,補取年來省問疏。

    歎息吾生作兒女,猶煩老淚為唏噓。

    ”近為陳翰林懋侯、字伯雙,光緒丙子恩科進士,四川提督學政,著有《周易》、《明報》等書。

    陳觀察建侯字仲耦,鹹豐乙卯科順天鄉試舉人,戶部主事,湖北武昌知府補用道,著有《周易原》等書。

    兄弟别業。

    陳懋侯《二梅亭》詩:“學士循陔處,池前尚二梅。

    人間多奉母,花下足銜杯。

    窗曲暗香入,亭虛暮雪來。

    寄言汴梁客,春暖北堂隈。

    (仲耦在豫)。

    ”陳郭《拾珠二梅亭詩并叙》:“謝古梅學士營二梅亭奉母,作循陔圖,予居其宅,并藏其圖,以之奉姑,作詩祝之,亦白華三篇之意也。

    月中塔影自亭亭,(亭迫烏塔)。

    雨過山光一片青。

    梅萼穿池香在水,石苔上砌綠侵棂。

    琴囊高挂晴窗靜,織火微明小院扃。

    但願循陔依故事,北堂萱草頌遐齡。

    ”(學士家居奉母九年,太夫人壽八十四歲。

    )陳建侯《寄題二梅亭》詩:“官從避地得,四十未歸家。

    夢繞三山色,梅開二樹花。

    循陔同養志,薄宦即生涯。

    老母谙培植,風光又滿衙。

    (德安署後辟園數畝,老母遍植花木)。

    ”陳郭媄宜《二梅亭别十珠妹》詩:“吾家紫意山,(沙合鋪紫意山藏于屋後。

    )蒼岩夾紅樹。

    峰巒納戶牖,阛阓隐煙霧。

    惜非名賢居,不得高人賦。

    妹家二梅亭,池館僅百步。

    塔影落庭除,山色自朝暮。

    堂萱延夕晖,池花泫秋露。

    弦誦與機杼,終歲無内顧。

    孝思怯神鬼,和順息憎惡。

    長途往奉姑,遠上襄陽路。

    父母雖壽征,(二老皆逾五十,溶弟又遠宦都下。

    )兒曹辄喜懼。

    行矣無複辭,萬言寓尺素。

    酒醒江月高,楚山那可數。

    ”鄭郭仲《年夜集二梅亭》詩:“清秋晴爽極于天,小扇搖風體更便。

    花氣迎人過碧沼,酒香随月上華筵。

    艱難身世愁何益,離别情懷語莫傳。

    且盡一杯成酩酊,醉中何事不雲煙。

    (十珠妹将赴鄂)。

    ”又鄭春日《集二梅亭》詩:“連朝小雨送春回,滿架酴釄促舉杯。

    殘絮已随流水去,好花留待隔年開。

    世情枯菀原難料,天意循環略可猜。

    挂樹斜陽留不住,且看山翠入簾來。

    ”葉郭《問琴二梅亭》詩:“繞樓皆見塔,一畝自成園。

    宅許高人僻,亭因學士傳。

    池光噓石氣,月色澹梅魂。

    我亦閩山客,無詩敢到門。

    ”女子郭鳳韶《别二梅亭》詩:“結廬鄰石室,陋巷有名賢。

    地以烏山勝,亭因楊子傳。

    秋光歸雜樹,别緒入高弦。

    (攜琴操于池上。

    )更聚京華首,離筵莫惘然。

    ” 林通政宅 在山北麓白水井。

    國朝乾隆間,林通副枝春居之。

    其地本通副高祖金粟公别業,初名“磴園”,又名“娛石山房”,中有“怡雲亭”,亭後治圃種竹,曰“清圃”。

    後地屬鄭姓。

    乾隆十一年,通政乞假省墓,營為支祠,結屋山阿,曰“就軒”,開軒于東,曰“東軒”,通政記射房支祠雲:“地接烏山北麓,中高平,周數百步,亭前山石隆起,環峙如翠屏,鄰霄、道山諸名勝羅列幾案間,回首阛阓千家,越山擁其後,左右屴崱、芙蓉峰巒隐見。

    通政時與子侄酌酒賦詩于此。

    國朝林枝春《怡雲亭晚景》詩:“落日倚柴門,松風屏衆喧。

    潮回江岸出,煙暝石台昏。

    漁唱歸前浦,農謠聚小村。

    晚霞飛不盡,一抹還山痕。

    ”又《丙寅偕二兒同遊磴園故居因登鄰霄台範稽二公祠》詩:“試憑屐齒破莓苔,快爾能随杖屦來。

    秀竹複開青圃徑,绯桃尚擁翠岩隈。

    千家煙火春聲湧,萬井青疇曉色開。

    更喜新亭工結構,近鄰霄漢俯崔嵬。

    晴日登山發興齊,山前樓閣半高低。

    青連谷底參差樹,白界城堙宛轉蹊。

    海國莺花從故事,松岡祠廟有新題。

    春風猶記雲亭上,鬥酒雙柑處處攜。

    ”又《就軒即景》詩:“樊圃藝蘭荪,中間作就軒。

    傾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