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萬丹街、新園街、南仔坑街俱有廟,皆裡民募建。
祭儀,與祭關帝廟同)。
附錄 按天後,莆田湄洲嶼人。
宋都巡檢林願女,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
從幼能知休咎,布席海上濟人;人稱神女。
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升化(或雲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
厥後人常見其衣朱衣,飛騰海上;因建廟祀之,且并祀于其鄉之地名紅螺者。
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廸使高麗,舟行遇風,神降于樯得無恙;還奏,賜号「順濟」。
曆紹興、幹道、淳熙、開禧、景定間,屢顯靈異,加廟号。
元以海漕底績,賜額「靈濟」。
明永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我師征台灣,師次澎湖時,方苦旱;有井在妃廟之左,舊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四萬餘衆汲之裕如。
及澎湖既克,我師登岸,将軍施琅谒廟,見妃像臉汗未幹,衣袍俱濕;乃知神功。
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緻祭。
其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
若乃天庥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于焉助順。
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
維神锺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号,禋享有加。
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以緻讨。
時方憂旱,井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
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
靈旗下飐,助我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
至于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
凡茲冥佑,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
神其佑我邦家,永着朝宗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濟之功』。
五十九年翰林海寶冊封琉球還,奏神默佑功,奉旨春秋緻祭,編入「祀典」。
雍正四年,府治、廈門、湄洲三處,賜廟額。
十一年,福州南台加賜廟額。
乾隆二年,加封天後(按今莆田林氏婦人,将赴田或采捕者,以其兒置廟中;祝曰:『姑好看兒』!去終日,兒不啼不饑,不出阈;暮各攜歸。
神之笃厚宗人如此。
凡沿海船戶,俱各虔供香火,英靈不可思議。
偶有危難,辄呼媽祖。
媽祖,即天後也。
洋中風雨晦冥,慘黑如墨,往往于樯端見神燈示佑,舟辄無恙雲)。
八蠟廟:在縣治龜山之陰。
康熙四十五年蝗災,知縣宋永清建。
附錄 「禮記義疏」:徐氏師曾曰:按「禮記」原文,八臘者:先啬一、司啬二、百種三、農四、郵表畷五、貓虎六、坊七、水庸八,可以無疑。
鄭氏去百種而增昆蟲,方氏亦去百種而分貓、虎為二,張子雖用百種而序之于末。
紛紛之說不信經而信注,皆非也。
真武廟(俗稱元天大帝廟):在縣治興隆莊左營都後鄉。
鄉民募衆建(又「舊志」載:一在大竹橋莊,一在■〈魚逮〉港。
今港東裡崁頂街,港西裡萬丹街,俱有廟)。
附錄 按真君乃元武七宿,故作龜蛇于其下。
龜蛇者,元武象也。
而「圖志」雲:『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煉武當山,功成飛升;奉上帝命鎮北方,彼發跣足,建皂纛元旗』。
此道家傅會之說。
後人據「神異傳」謂:『真君仗劍追天關地軸之妖,冠履俱喪,伏而收之。
天關,龜也;地軸,蛇也』。
益不經。
宋靖康初,加号「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始着祀典。
明太祖平定天下,神多陰佑;建廟南京,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馐遣太官緻祭。
及太宗靖難,複以神有顯相功;永樂十三年,于京城艮隅并武當山重建廟宇。
兩京歲時朔望各遣祭,而武當山又專官祀事。
憲宗嘗範金為像。
正德二年,改京城真武廟為靈明顯佑宮。
國朝順治八年題準:每年恭逢萬壽聖節,遣官緻祭。
康熙二十二年覆準:遣祭雞公山真武之神,仍令該地方官春秋二祭。
旗纛廟(未有特建):每歲霜降日,就營署迎至演武廳而祭之。
附錄 按旗謂牙旗。
黃帝出軍訣曰:『牙旗者,将軍之精,一軍之形候』。
凡始豎牙,必祭以剛日。
纛謂旗頭也。
「太白陰經」曰:『大将中營建纛,牦牛尾為之』。
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
明洪武元年,建廟京師,祭以春驚蟄、秋霜降日。
後停春祭,止霜降日祭于教場。
王國祭旗纛,則武員戎服行禮;天下衛所,于公署後立廟。
國朝因之。
三山明贶國王廟:在縣城北龜山麓。
乾隆□年,潮州耆民合建(又一在仁壽裡九甲圍莊,一在埤頭街尾)。
附錄 按盛端明「記略」曰:『潮揭陽邑西百裡為獨山,越四十裡有峰曰玉峰。
峰之右,衆石湍激,東潮、西惠,以石為界。
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
又三十裡為巾山,地名霖田。
三山鼎峙,隋時有神三人降于巾山,自稱昆季受命于天,分鎮三山,廟食于此。
維時山上生有蓮花,绀白色,大者盈尺。
鄉民陳姓者,書見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從者。
未幾陳亦物化,衆異之,乃即巾山之麓建祠合祀;而封陳姓者為将軍、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焉。
唐元和間,昌黎伯韓公刺史潮陽,霪雨害稼;衆禱于神,而飨答如響。
爰命祀以少牢,祝以文曰:「霪雨既霁,蠶殼以成;織女耕男,欣欣衎衎。
其神之庇佑乎!人敢不明受其賜」。
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征;潮守王侍監禱于神,果雷電風雨,鋹兵敗北,南海乃平。
迨太宗征太原次于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師遂大捷;魁渠劉繼元以降。
凱還之日,有旌見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
太宗悟,命指揮韓捧诏來潮霖田,诏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甯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贶」;敕本部增置廟宇,歲時合祭。
明道中,複加「靈廟」二字。
蓋神肇述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數百年來庇國佑民,功烈亦大矣。
潮之諸邑,在在有祀;水旱疾疫,有禱必應。
夫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維人之誠,故能格神之明。
神人交孚,其機如此。
謹書之牌,俾鄉人時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而無懈于誠焉』。
忠義孝悌祠:在縣治北郊(舊在學宮左)。
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移建。
内祀守備馬定國、千總陳元、把總林富、領旗王奇生,俱康熙六十年殉難。
有司春秋緻祭。
烈女節婦祠;在縣治北門内。
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建坊。
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緻祭。
内祀阮氏蔭娘、鄭氏月娘、黃氏棄娘;乾隆十五年,增祀李黃氏。
附錄 按雍正元年上谕:『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
着于學宮内建忠義孝悌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學宮附處近購買基址,建節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
其石碑、牌坊,将前後忠孝、節義之人,俱标姓氏于其上。
已故者則設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以闡幽光而乘永久。
其動用銀兩,造冊報部。
欽此』。
今特建于縣城北内外。
按唐李翺高■〈〈民攵〉上女下〉女碑雲:『賞一女子而天下勸,斯固王化之大端矣』。
考定制,節孝者祀之,弗及烈婦;而邑祠所祀,烈婦較多:則推恩于常格以外也。
夫婦人守志,從一而終,理之正也;身遭強暴,損軀全節,變而不失其正也。
若舅姑無恙、嗣續宜圖,乃慷慨一決,從夫九泉;此賢智之過矣。
故凡守志者,當思為節婦;生則有褒旌之榮、沒則有祠祀之典。
而節婦之家,尤當開導勸谕,俾知一死之未足塞責,庶無負朝廷建祠勵俗之至意乎!
祭儀,與祭關帝廟同)。
附錄 按天後,莆田湄洲嶼人。
宋都巡檢林願女,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
從幼能知休咎,布席海上濟人;人稱神女。
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升化(或雲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
厥後人常見其衣朱衣,飛騰海上;因建廟祀之,且并祀于其鄉之地名紅螺者。
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廸使高麗,舟行遇風,神降于樯得無恙;還奏,賜号「順濟」。
曆紹興、幹道、淳熙、開禧、景定間,屢顯靈異,加廟号。
元以海漕底績,賜額「靈濟」。
明永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我師征台灣,師次澎湖時,方苦旱;有井在妃廟之左,舊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四萬餘衆汲之裕如。
及澎湖既克,我師登岸,将軍施琅谒廟,見妃像臉汗未幹,衣袍俱濕;乃知神功。
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緻祭。
其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
若乃天庥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于焉助順。
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
維神锺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号,禋享有加。
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以緻讨。
時方憂旱,井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
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
靈旗下飐,助我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
至于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
凡茲冥佑,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
神其佑我邦家,永着朝宗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濟之功』。
五十九年翰林海寶冊封琉球還,奏神默佑功,奉旨春秋緻祭,編入「祀典」。
雍正四年,府治、廈門、湄洲三處,賜廟額。
十一年,福州南台加賜廟額。
乾隆二年,加封天後(按今莆田林氏婦人,将赴田或采捕者,以其兒置廟中;祝曰:『姑好看兒』!去終日,兒不啼不饑,不出阈;暮各攜歸。
神之笃厚宗人如此。
凡沿海船戶,俱各虔供香火,英靈不可思議。
偶有危難,辄呼媽祖。
媽祖,即天後也。
洋中風雨晦冥,慘黑如墨,往往于樯端見神燈示佑,舟辄無恙雲)。
八蠟廟:在縣治龜山之陰。
康熙四十五年蝗災,知縣宋永清建。
附錄 「禮記義疏」:徐氏師曾曰:按「禮記」原文,八臘者:先啬一、司啬二、百種三、農四、郵表畷五、貓虎六、坊七、水庸八,可以無疑。
鄭氏去百種而增昆蟲,方氏亦去百種而分貓、虎為二,張子雖用百種而序之于末。
紛紛之說不信經而信注,皆非也。
真武廟(俗稱元天大帝廟):在縣治興隆莊左營都後鄉。
鄉民募衆建(又「舊志」載:一在大竹橋莊,一在■〈魚逮〉港。
今港東裡崁頂街,港西裡萬丹街,俱有廟)。
附錄 按真君乃元武七宿,故作龜蛇于其下。
龜蛇者,元武象也。
而「圖志」雲:『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煉武當山,功成飛升;奉上帝命鎮北方,彼發跣足,建皂纛元旗』。
此道家傅會之說。
後人據「神異傳」謂:『真君仗劍追天關地軸之妖,冠履俱喪,伏而收之。
天關,龜也;地軸,蛇也』。
益不經。
宋靖康初,加号「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始着祀典。
明太祖平定天下,神多陰佑;建廟南京,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馐遣太官緻祭。
及太宗靖難,複以神有顯相功;永樂十三年,于京城艮隅并武當山重建廟宇。
兩京歲時朔望各遣祭,而武當山又專官祀事。
憲宗嘗範金為像。
正德二年,改京城真武廟為靈明顯佑宮。
國朝順治八年題準:每年恭逢萬壽聖節,遣官緻祭。
康熙二十二年覆準:遣祭雞公山真武之神,仍令該地方官春秋二祭。
旗纛廟(未有特建):每歲霜降日,就營署迎至演武廳而祭之。
附錄 按旗謂牙旗。
黃帝出軍訣曰:『牙旗者,将軍之精,一軍之形候』。
凡始豎牙,必祭以剛日。
纛謂旗頭也。
「太白陰經」曰:『大将中營建纛,牦牛尾為之』。
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
明洪武元年,建廟京師,祭以春驚蟄、秋霜降日。
後停春祭,止霜降日祭于教場。
王國祭旗纛,則武員戎服行禮;天下衛所,于公署後立廟。
國朝因之。
三山明贶國王廟:在縣城北龜山麓。
乾隆□年,潮州耆民合建(又一在仁壽裡九甲圍莊,一在埤頭街尾)。
附錄 按盛端明「記略」曰:『潮揭陽邑西百裡為獨山,越四十裡有峰曰玉峰。
峰之右,衆石湍激,東潮、西惠,以石為界。
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
又三十裡為巾山,地名霖田。
三山鼎峙,隋時有神三人降于巾山,自稱昆季受命于天,分鎮三山,廟食于此。
維時山上生有蓮花,绀白色,大者盈尺。
鄉民陳姓者,書見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從者。
未幾陳亦物化,衆異之,乃即巾山之麓建祠合祀;而封陳姓者為将軍、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焉。
唐元和間,昌黎伯韓公刺史潮陽,霪雨害稼;衆禱于神,而飨答如響。
爰命祀以少牢,祝以文曰:「霪雨既霁,蠶殼以成;織女耕男,欣欣衎衎。
其神之庇佑乎!人敢不明受其賜」。
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征;潮守王侍監禱于神,果雷電風雨,鋹兵敗北,南海乃平。
迨太宗征太原次于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師遂大捷;魁渠劉繼元以降。
凱還之日,有旌見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
太宗悟,命指揮韓捧诏來潮霖田,诏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甯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贶」;敕本部增置廟宇,歲時合祭。
明道中,複加「靈廟」二字。
蓋神肇述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數百年來庇國佑民,功烈亦大矣。
潮之諸邑,在在有祀;水旱疾疫,有禱必應。
夫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維人之誠,故能格神之明。
神人交孚,其機如此。
謹書之牌,俾鄉人時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而無懈于誠焉』。
忠義孝悌祠:在縣治北郊(舊在學宮左)。
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移建。
内祀守備馬定國、千總陳元、把總林富、領旗王奇生,俱康熙六十年殉難。
有司春秋緻祭。
烈女節婦祠;在縣治北門内。
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建坊。
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緻祭。
内祀阮氏蔭娘、鄭氏月娘、黃氏棄娘;乾隆十五年,增祀李黃氏。
附錄 按雍正元年上谕:『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
着于學宮内建忠義孝悌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學宮附處近購買基址,建節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
其石碑、牌坊,将前後忠孝、節義之人,俱标姓氏于其上。
已故者則設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以闡幽光而乘永久。
其動用銀兩,造冊報部。
欽此』。
今特建于縣城北内外。
按唐李翺高■〈〈民攵〉上女下〉女碑雲:『賞一女子而天下勸,斯固王化之大端矣』。
考定制,節孝者祀之,弗及烈婦;而邑祠所祀,烈婦較多:則推恩于常格以外也。
夫婦人守志,從一而終,理之正也;身遭強暴,損軀全節,變而不失其正也。
若舅姑無恙、嗣續宜圖,乃慷慨一決,從夫九泉;此賢智之過矣。
故凡守志者,當思為節婦;生則有褒旌之榮、沒則有祠祀之典。
而節婦之家,尤當開導勸谕,俾知一死之未足塞責,庶無負朝廷建祠勵俗之至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