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典禮志
禮以經邦國、和神人。
上自朝廷燕飨、下至闾閻會飲,明自秩宗慶典、幽及壇壝祭祀,無能一日去諸禮也。
古者月吉始和,懸諸象魏,至明且備。
後世典章殘缺,綿蕞贻譏。
至鳳山僻在海隅,蠻服裸國,尤不能一一鑒于成憲。
夫天下車書一統,遵道遵路,甯以殊方而或忘經緯?爰據成式,荟而錄之;并将曆古祀典,讨論源流,以資博考。
庶使萬古不磨之典,雖在遐方絕域猶有持循而不敢廢焉爾。
志典禮。
共目二:公式、壇廟。
公式 壇廟 公式 按公式一冊,各縣通行儀節,無關博雅。
惟是邑僻處海隅,凡大典所在,無甚典籍可據;即「會典」一書,藏書家亦罕購焉。
爰據成例紀載,識者鑒之。
慶賀儀:萬壽聖節,行慶賀禮。
前期結彩于邑治關帝廟,備鼓樂儀仗,迎龍亭奉堂上。
前、後各三日昧爽,文武各官穿蟒袍、補服,分東西坐班。
至期,鼓三嚴,文武各官俱朝服,分左右門入;恭詣丹墀東西,北向立。
以本縣儒學為糾儀官,立丹墀東北。
司班唱『排班』。
班齊,樂作。
司禮唱『跪,叩,興』。
各官行三跪九叩禮。
司禮唱『禮畢』。
樂止,各官以次出。
糾儀另行三跪九叩禮(千秋令節,前、後各一日;餘坐班、叩賀同。
元旦、冬至俱先一日迎龍亭,餘本日;叩賀同)。
接诏儀:诏書頒發至北門外,傳報。
文武各官具龍亭、采輿、儀仗、鼓樂,赴北門外迎接。
赍送官捧诏書奉龍亭中,南向;赍送官東立,西向。
各官朝服,北向跪迎。
鼓樂前導;赍送官上馬,同各官随亭後行。
至邑治,奉龍亭于堂上。
設開讀台于丹墀上,西南向。
赍送官主堂東;文武各官分班恭詣丹墀東,西北向立。
司班唱『排班』。
班齊,樂作。
贊禮生贊『跪,叩,興』各官行三跪九叩禮。
樂止,展讀生升台,各官皆跪。
赍送官奉诏書授展讀生,宣訖;赍送官複捧泰龍亭中。
樂作,贊禮生贊『叩,興』。
各官再行三跪九叩禮,興。
贊禮生贊『禮畢』。
樂止,赍送官捧诏書分授,文武各官跪受,奉采輿中。
以次迎歸各衙門,頒行如制。
迎春儀:立春前一日,設酒席于東郊外春牛亭。
知縣暨僚屬具朝服、盛儀從,到亭上席;酒三巡,起。
贊禮生導詣芒神香案前,贊『就位』。
各官俱就拜位。
贊『上香』。
長官上香。
贊『跪,三叩首,興』。
衆官皆同。
贊『獻爵』。
長官三獻。
贊『讀祝文』。
讀畢,贊『跪,三叩首,興』。
衆官皆同。
贊禮先唱『起春』。
執事人等高聲齊應。
鼓樂導土牛前行,芒神次之,屬官又次之,長官在後;從大東門進城,迎至本縣儀門外,置土牛南向、奉芒神西向,陳設供品。
本日各官具朝服,贊禮生導至芒神香案前,行禮如前儀。
複導至土牛前,唱『鞭春』。
屬官各執彩鞭,排立兩傍。
鼓手進鼓,長官擊鼓三,遂擂鼓(鼓手自擂)。
屬官随長官繞牛加鞭(正鞭二遍,旋鞭一遍,每遍換一鞭,擲于地)。
贊禮生仍導至芒神前,揖,平身;禮畢。
土牛式 胎骨,用桑柘木。
身高四尺(按四時),長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八節),尾長一尺二寸(按十二月)。
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氣)。
牛色以本年為法,頭、角、耳用本年天幹,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納音(天幹:甲乙屬木,色青;丙丁屬火,色紅;戊己屬土,色黃;庚辛屬金,色白;壬癸屬水,色黑。
地支:亥子屬水,色黑;寅卯屬木,色青;巳午屬火,色紅;申酉屬金,色白,辰戌鹹未屬土,色黃。
納音:如甲子年立春納音屬金,用白色;餘仿此)。
籠頭以立春日日幹為色(說見上),抅(用桑柘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苎(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醜未日)。
造牛,以冬至節後辰日,于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式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
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辰為系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系腰取木克土,用青色。
餘日仿此)。
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後;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後、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
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提;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醜二時,全戴。
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醜時為嚴凝,故全戴)。
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系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阙,系在腰左;木行纏右阙,系在腰右。
水日俱全,火日俱無。
土日着褲,無行纏、鞋子)。
老少,以立春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醜未幼)。
耕耤儀:祭日,本縣文武官率所屬俱朝服到壇。
通贊生導詣盥洗所,盥手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
主祭官就位(就拜位),陪祭官各就位,瘗毛血』。
迎神,通贊生導主祭官,升壇就位(就神位前)。
唱『上香』。
又上三塊香。
通贊唱『跪,行三叩禮,興,複位』(複拜位)。
安神,行三跪九叩禮,興。
進帛、進爵。
行初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主祭官詣酒尊所o通贊唱『司尊者舉幂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
通贊唱『陪祭官皆跪。
獻帛、獻爵,叩首,興』。
詣讀祝位,跪讀祝文。
讀畢,三叩首,興,複位。
行亞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
主祭官詣酒尊所。
通贊唱『司尊者舉幂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
通贊唱『陪祭官皆跪。
獻爵。
叩首,興,複位』。
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徹馔、送神,行三跪九叩禮,興。
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通贊生導詣燎所,焚祝帛,複位。
禮畢。
午時行耕耤禮,正印官秉耒、佐貳官執青箱播種。
耕時,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
農夫終畝耕畢,各官率屬暨耆老、農夫望阙謝恩,行三跪九叩禮(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
所盛耔種,照本縣土宜。
擇勤謹農夫二名,免其差役、給以口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附錄 雍正四年覆準:于雍正五年為始,各省督撫及府州縣率屬員、耆老、農夫恭祭先農之神,照九卿耕耤例,行九推之禮。
禮部每年預擇來歲仲春吉期,題準行知各省府州縣,同日一體遵行。
其祭祀陳設供品,照各省社稷壇例(詳見「祭祝」條)。
前期,緻齋二日。
屆期,主祭官本縣知縣暨各官俱穿朝服,齊集先農壇行禮。
一切禮儀,悉照春秋祭社稷之例。
救護儀:凡日月薄蝕,欽天監推算分秒及複圓時刻頒行到省,轉行各府縣行救護禮。
護日,前期結采于大堂及儀門;設香案于露台上、設金鼓于儀門内兩傍、設樂人于露台下、設各官拜位于露台上(護日俱向日、護月俱向月)。
儒學官及各僚屬赴本縣衙門,武員赴參将轅門行禮。
至期,陰陽官報日初食,各官具朝服。
通贊唱『排班』。
班齊,唱『跪,叩』。
樂作,各官行一跪三叩禮;畢,樂止。
班首官上香畢,通贊唱『跪』。
各官俱跪。
班首官擊鼓三聲,衆鼓齊鳴;再上香
上自朝廷燕飨、下至闾閻會飲,明自秩宗慶典、幽及壇壝祭祀,無能一日去諸禮也。
古者月吉始和,懸諸象魏,至明且備。
後世典章殘缺,綿蕞贻譏。
至鳳山僻在海隅,蠻服裸國,尤不能一一鑒于成憲。
夫天下車書一統,遵道遵路,甯以殊方而或忘經緯?爰據成式,荟而錄之;并将曆古祀典,讨論源流,以資博考。
庶使萬古不磨之典,雖在遐方絕域猶有持循而不敢廢焉爾。
志典禮。
共目二:公式、壇廟。
公式 壇廟 公式 按公式一冊,各縣通行儀節,無關博雅。
惟是邑僻處海隅,凡大典所在,無甚典籍可據;即「會典」一書,藏書家亦罕購焉。
爰據成例紀載,識者鑒之。
慶賀儀:萬壽聖節,行慶賀禮。
前期結彩于邑治關帝廟,備鼓樂儀仗,迎龍亭奉堂上。
前、後各三日昧爽,文武各官穿蟒袍、補服,分東西坐班。
至期,鼓三嚴,文武各官俱朝服,分左右門入;恭詣丹墀東西,北向立。
以本縣儒學為糾儀官,立丹墀東北。
司班唱『排班』。
班齊,樂作。
司禮唱『跪,叩,興』。
各官行三跪九叩禮。
司禮唱『禮畢』。
樂止,各官以次出。
糾儀另行三跪九叩禮(千秋令節,前、後各一日;餘坐班、叩賀同。
元旦、冬至俱先一日迎龍亭,餘本日;叩賀同)。
接诏儀:诏書頒發至北門外,傳報。
文武各官具龍亭、采輿、儀仗、鼓樂,赴北門外迎接。
赍送官捧诏書奉龍亭中,南向;赍送官東立,西向。
各官朝服,北向跪迎。
鼓樂前導;赍送官上馬,同各官随亭後行。
至邑治,奉龍亭于堂上。
設開讀台于丹墀上,西南向。
赍送官主堂東;文武各官分班恭詣丹墀東,西北向立。
司班唱『排班』。
班齊,樂作。
贊禮生贊『跪,叩,興』各官行三跪九叩禮。
樂止,展讀生升台,各官皆跪。
赍送官奉诏書授展讀生,宣訖;赍送官複捧泰龍亭中。
樂作,贊禮生贊『叩,興』。
各官再行三跪九叩禮,興。
贊禮生贊『禮畢』。
樂止,赍送官捧诏書分授,文武各官跪受,奉采輿中。
以次迎歸各衙門,頒行如制。
迎春儀:立春前一日,設酒席于東郊外春牛亭。
知縣暨僚屬具朝服、盛儀從,到亭上席;酒三巡,起。
贊禮生導詣芒神香案前,贊『就位』。
各官俱就拜位。
贊『上香』。
長官上香。
贊『跪,三叩首,興』。
衆官皆同。
贊『獻爵』。
長官三獻。
贊『讀祝文』。
讀畢,贊『跪,三叩首,興』。
衆官皆同。
贊禮先唱『起春』。
執事人等高聲齊應。
鼓樂導土牛前行,芒神次之,屬官又次之,長官在後;從大東門進城,迎至本縣儀門外,置土牛南向、奉芒神西向,陳設供品。
本日各官具朝服,贊禮生導至芒神香案前,行禮如前儀。
複導至土牛前,唱『鞭春』。
屬官各執彩鞭,排立兩傍。
鼓手進鼓,長官擊鼓三,遂擂鼓(鼓手自擂)。
屬官随長官繞牛加鞭(正鞭二遍,旋鞭一遍,每遍換一鞭,擲于地)。
贊禮生仍導至芒神前,揖,平身;禮畢。
土牛式 胎骨,用桑柘木。
身高四尺(按四時),長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八節),尾長一尺二寸(按十二月)。
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氣)。
牛色以本年為法,頭、角、耳用本年天幹,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納音(天幹:甲乙屬木,色青;丙丁屬火,色紅;戊己屬土,色黃;庚辛屬金,色白;壬癸屬水,色黑。
地支:亥子屬水,色黑;寅卯屬木,色青;巳午屬火,色紅;申酉屬金,色白,辰戌鹹未屬土,色黃。
納音:如甲子年立春納音屬金,用白色;餘仿此)。
籠頭以立春日日幹為色(說見上),抅(用桑柘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苎(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醜未日)。
造牛,以冬至節後辰日,于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式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
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辰為系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系腰取木克土,用青色。
餘日仿此)。
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後;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後、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
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提;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醜二時,全戴。
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醜時為嚴凝,故全戴)。
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系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阙,系在腰左;木行纏右阙,系在腰右。
水日俱全,火日俱無。
土日着褲,無行纏、鞋子)。
老少,以立春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醜未幼)。
耕耤儀:祭日,本縣文武官率所屬俱朝服到壇。
通贊生導詣盥洗所,盥手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
主祭官就位(就拜位),陪祭官各就位,瘗毛血』。
迎神,通贊生導主祭官,升壇就位(就神位前)。
唱『上香』。
又上三塊香。
通贊唱『跪,行三叩禮,興,複位』(複拜位)。
安神,行三跪九叩禮,興。
進帛、進爵。
行初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主祭官詣酒尊所o通贊唱『司尊者舉幂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
通贊唱『陪祭官皆跪。
獻帛、獻爵,叩首,興』。
詣讀祝位,跪讀祝文。
讀畢,三叩首,興,複位。
行亞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
主祭官詣酒尊所。
通贊唱『司尊者舉幂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
通贊唱『陪祭官皆跪。
獻爵。
叩首,興,複位』。
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徹馔、送神,行三跪九叩禮,興。
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通贊生導詣燎所,焚祝帛,複位。
禮畢。
午時行耕耤禮,正印官秉耒、佐貳官執青箱播種。
耕時,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
農夫終畝耕畢,各官率屬暨耆老、農夫望阙謝恩,行三跪九叩禮(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
所盛耔種,照本縣土宜。
擇勤謹農夫二名,免其差役、給以口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附錄 雍正四年覆準:于雍正五年為始,各省督撫及府州縣率屬員、耆老、農夫恭祭先農之神,照九卿耕耤例,行九推之禮。
禮部每年預擇來歲仲春吉期,題準行知各省府州縣,同日一體遵行。
其祭祀陳設供品,照各省社稷壇例(詳見「祭祝」條)。
前期,緻齋二日。
屆期,主祭官本縣知縣暨各官俱穿朝服,齊集先農壇行禮。
一切禮儀,悉照春秋祭社稷之例。
救護儀:凡日月薄蝕,欽天監推算分秒及複圓時刻頒行到省,轉行各府縣行救護禮。
護日,前期結采于大堂及儀門;設香案于露台上、設金鼓于儀門内兩傍、設樂人于露台下、設各官拜位于露台上(護日俱向日、護月俱向月)。
儒學官及各僚屬赴本縣衙門,武員赴參将轅門行禮。
至期,陰陽官報日初食,各官具朝服。
通贊唱『排班』。
班齊,唱『跪,叩』。
樂作,各官行一跪三叩禮;畢,樂止。
班首官上香畢,通贊唱『跪』。
各官俱跪。
班首官擊鼓三聲,衆鼓齊鳴;再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