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通浦堰
在縣北五裡
瓦石堰
在縣東北一裡半【堰東舊有劉郎堰今廢】
李六堰
在縣東五裡
淩家堰
在縣西北四十五裡
莫家堰
在縣西北四十七裡
昌化縣
平葛渡溪堰
虞溪堰
白山頭溪堰
高犁村溪堰
上營村溪堰
林村溪堰
右在永豐鄉
雲老溪堰
下阮村溪堰
上博溪堰
右在吳安鄉
赤石村溪堰
餘村溪堰
王村溪堰
章村溪堰
金村溪堰
陳村溪堰
右在金山鄉
朱儒村溪堰
葛千溪堰
頰口村溪堰
朱浪村溪堰
(小)幹村溪堰
忻村溪堰
上岩村溪堰
王村溪堰
右在玉山鄉
水閘
城外
澄水閘
在長橋南始因錢湖門内諸山之水分流為三道雨甚則泥滓侵濁西湖故于錢湖門之北城下置海子口流出省馬院後為小渠引水直至澄水閘入湖又有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至長橋下入湖古來疏此水為三渠皆有石橋後渠為民居湮塞然橋猶可記
西閘
在赤山教場側
龍山渾水閘
清水閘
并在龍山
浙江渾水閘
清水閘
并在便門外
保安閘
在小堰門外天聖四年侍禦史方言杭州海潮沖壞水閘舟船阻滞诏複修治乾道五年周安撫淙重修浙江渾水清水保安三閘仍奏請置監官一員
清湖上中下三閘
在餘杭門外
石函橋閘
在錢塘門外湖漲則開此洩于下湖【詳具白公記】
安溪鬥門
在錢塘縣北
化灣鬥門
在錢塘縣北
鹽官縣
長安三閘
三縣西北二十五裡相傳始于唐紹聖閑鮑提刑絫沙羅木為之重置鬥門二後壞于兵火紹聖八年吳運使請易以石埭紹熙二年張提舉重修歲久莫詳諸使者名凡自下閘九十餘步至中閘又八十餘步至上閘蓋由杭而西水益走下故置閘以限之閘兵舊額百二十人崇甯二年有旨易閘旁民田以浚兩澳環以堤上澳九十八畝下澳百三十二畝水多則蓄于兩澳旱則決以注閘今閘之弊随治而澳岸頹毀居民日侵兵額未複嘉定初令潘景夔嘗請開兩澳之塞以濟饑民不果行
黃灣閘
在縣東六十裡今廢
渡
城内外
浙江渡
在候潮門外對西興
龍山渡
在六和塔下對漁浦
魚山渡
在大朱橋鹽場兩岸相望不遠潮勢已殺浙東士夫憚于渡漁浦者多由此
渡船頭
在通江橋北
周家渡
在城内柴木巷
司馬渡
蕭家渡
在下中沙巷
邊家渡
在仁和倉之東
陸家渡
在豐儲西倉後
時家渡
在德勝堰南
于潛縣
觀湖渡
在縣南十八裡【今為浮橋】
下梅渡
在縣南二十裡
紫溪渡
在縣南三十裡
生僊渡
在紫溪渡之西
印渚渡
在縣南六十裡
收生渡
在縣南五十五裡
富陽縣
下口渡
在縣南二百五十步江闊五裡二百二十六步今南門外沙洲是也
題詠【範石湖富陽渡詩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繞屋頭邊富春渡口明人眼落日孤舟浪拍天】
廟山渡
在縣東二十一裡江闊二裡三百步
剡浦渡
在縣西南二十五裡江闊二裡餘
觀山渡
在縣東本縣十鄉六居江南四居江北凡為津五惟觀山往來者衆始民閑自渡紹興閑中人張氏刱例買撲錢足舟滿乃始離岸渡者苦之甚至覆溺廟山等渡害亦如之進士謝安頤移書宦官弗聽遂陳于府守韓尚書仲通為敷奏住罷未幾貴戚又複擅之其害尢甚謝乃扣阍投匦(劃去戈改荅)下版曹大書镂牓永不許陳乞買撲任民私渡嘉泰中權要受賂又有請于府府密咨訪縣令陳晃國具述始末申明諸司其說始寝
新城縣
丁溪渡
在縣西南一百步橋名觀音橋
南津渡
在縣南一裡灘名過岸灘
昌化縣
泥皛渡
在縣東南三裡
下阮渡
在縣東南十五裡
上水南渡
在縣西南一裡
下水南渡
在縣東南一裡
平葛渡
在縣西南二裡
高犁渡
在縣西南七裡
遽溪渡
在縣西十五裡
董溪渡
在縣西二十裡
無他渡
在縣西三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