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鎮江志卷六

關燈
永樂志之文也今移入附錄之内後凡引元一統志者仿此】 白兔山 在城東南十五裡 唐山 在城東南二十裡 刁約懷南徐所居詩注唐山莊在白兔山側又王莊定存送刁景純歸京口詩雲因公東還辄悲咤重厚士風須長者少年流輩輕老人去矣唐山舊林下 長山 在城南二十裡山有靈泉舊傳其流與練湖通注溉民田萬頃【見曹岠長山靈淵廟記文】 五州山 在城西二十裡 山名不知何始前輩多以為登山之絕頂望見五州故曾文肅布詩雲天際林巒壓壽邱夾江旁瞰兩三州又雲海門西北起崇邱極目參差見五州蔡舍人肇亦有詩雲西升崇邱望培塿見五州皆謂五州在目中然嘗登崇邱而望惟真揚升潤四州尚可遡目又不特此山為然獨文選載顔延年車駕幸京口詩雲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遊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注雲九州島島之地宋得其五五州之人傾心望帝臨幸按晉宋間淮北遺黎僑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一名二義當兩存之 大渎山 在城東三十裡 雨山 在縣東三十裡或名雩山【或謂南史雩山即是】 香山 在城西三十裡 馬迹山 在城東南三十五裡 潤州類集有青童君馬迹以為山名又有靈洞潛通華陽及抱樸子丹井在焉權德輿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馬迹山見寄詩自序雲山有奇峰怪石且多昔賢真仙之所遊踐方外士殷煥然通易經老嚴之旨居于山下從舅原均【從舅原均○(鈔本舅作舊)案舊字義不可通今據全唐詩所載權德輿詩序改正(卷十四參軍事權少清條雲以事長者鈔本長作見今亦據全唐文所載權德輿序改正)】探異好古亦往來栖息其間 娘子山 在城東南三十七裡 鐵爐山 在城西四十裡山後有泉名曰翟公泉參政翟汝文銘 靈山 在城南四十裡 唐顧況有詩送郭生歸靈山讀書 覆船山 亦名酒罂山在城西南五十裡 據寰宇記書祥符圖經謂之(匚贛)船山 道士山 在城東北六十裡 曹山 在城西五十裡 侖山 在城西六十裡 阿育王山 在城南六十裡 丹陽縣 嘉山 在丹陽縣東北四十五裡上有龍池 經山 在縣東北三十裡古所謂金牛之山王莊定存有經山佛殿記 沈山 在經山之東七裡 因吏部沈彬為處士築居得名山有寺寺左偏抵堂百步而北其壁石其徑柏削然千仞若環翠屏即處士庵也【陳輔之悲昔遊自序】 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裡 朱彥章過陳山詩缭繞陳山路蕭疏古岸楓山有玉龍泉彥章詩雲巨靈擘兩山飛泉拟白龍 金壇縣 顧龍山 在金壇南五裡俗呼土山下瞰思湖龍蕩高不能五六丈而巨石盤亘瞰平湖數千頃湖之旁山者居民占植芙蕖界以菰蒲如錯錦繡暑風至則荷香與偕若非凡境 茅山 一名句曲山 寰宇記山在縣西六十五裡延陵縣西南三十裡句容縣南五十裡山形曲折似句字三曲故名句曲 真诰山内有靈府洞庭四開穴岫長連七塗九源四方交達真洞仙館也秦時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内有金壇百丈周時名其源澤為曲水之穴 按山形曲折後人名為句曲之山漢有三茅君來治上古名此山為崗山孔子福地記雲【孔子福地記雲○(鈔本無地字)案太平寰宇記潤州延陵縣條下所引有地字今據以補入】崗山之間有伏龍之鄉可避水辟病長生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裡名曰金壇華陽之天洞宮凡五便門 摭遺茅蒙字初成華陽人也隐華山修道秦始皇三十一年白日上升是時先有民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元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始皇聞之問故老曰此仙謠也于是有尋仙之意蒙之元孫盈得道于句曲山上升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居赤城時來句曲邦人改句曲為茅君山【南豐類藳載三茅者盈太元真君固定錄真君衷保命仙君皆漢景帝中元間人盈天漢四年道成至元帝初元五年來句曲山哀帝元壽二年乘雲而去梁普通三年五百四十四年矣固至孝元時拜執金吾卿衷宣帝地節四年拜上郡太守五更大夫并解任還家修學成帝永始三年固為定錄真君衷為保命仙君見梁道士張繹碑】 太平廣記陶宏景止句曲山齊高祖問曰山中何所有宏景賦詩答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得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青龍山 在縣南五十五裡 真诰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謂方山者也其下有洞室名曰方台洞有兩口見于山外也與華陽通号為别宇幽館矣得道者處焉其中先止者有張祖常劉平阿呂子華蔡天生龍伯高并處于方台矣注雲此山去大茅山可二十許裡西南六七裡有一洞口見外近時有人入見大青蛇在洞中因與呼為青龍洞山近上及北面西南亦并有洞穴不知何者是此兩口耳 大岯山 在縣南五十裡又有小岯山其下石堂内有虎迹水涸即現山東南屬毗陵之宜興西南屬建康之溧陽而北至元門十裡為界處長塘湖中屹然孤秀望之若浮故名【岯音浮】 陶隐居尋山志雲石孤聳以獨絕岸垂天而似浮 水 丹徒縣 神溪水 按後漢襄楷傳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阙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唐章懷太子注雲今潤州有曲陽山有神溪水然考方志京口境内無此山水名 京江水 在城北六裡東注大海西接上流北距廣陵 祥符圖經謂之京口水寰宇記謂之京江水唐許渾思丁卯村詩于嗟樓下水幾日到京江杜牧賦杜秋娘詩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自唐以為京江矣魏文帝有渡江之志黃初五年秋嘗至廣陵時江盛漲帝臨望歎曰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之六年冬又至廣陵臨江觀兵時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見波濤洶湧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文帝詩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周世宗問孫忌江南虛實忌曰長江千裡險過湯池可敵十萬之衆世宗聞而忌之京口集有王岐公珪京江遇大風 丹徒水 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 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井置驿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宋會要淳化元年二月诏廢潤州之京口呂城常州之望亭奔牛四堰秀州之杉木堰杭州之捍江清河長安三堰越州之山陰縣西堰天聖七年五月兩浙轉運使言潤州新河畢工降诏獎之 四朝國史志慶曆三年潤州浚漕河成督工者賜诏嘉獎其後每年必幹淺辄阻漕舟虞部郎中胡淮與兩浙路提點刑獄元積中再經度常潤州河夾崗道置堰功費多而卒無補禦史陳經言之淮及積中皆貶官【系熙甯二年】初武進尉淩民瞻督役積中總其事葢積中主民瞻議故也鄭向為兩浙轉運副使疏潤州蒜山漕河抵于江人便利之皇佑二年王琪再守潤轉運使欲大興役浚常潤二州漕河琪言方蠻蜑騷五嶺又南方歲比不登民困無聊不可重興此役诏罷之而後議者卒請廢呂城堰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狹舟不得方行公私以為不便官吏率得罪去 會要治平四年七月都水監言兩浙相度到潤州至常州界開淘運河廢置堰閘乞候今年住運開修夾岡河道從之 四朝國史志元佑四年知潤州林希複呂城堰置上下閘以時啟閉四朝史本傳曾孝蘊字處善公亮從子紹聖中管幹發運司粜籴事建言揚之瓜州潤之京口常之奔牛宜易堰為閘以便漕運商賈役成公私便之 四朝國史志元符二年九月潤州京口常州奔牛澳閘畢工先是兩浙轉運判官曾孝蘊獻澳閘利害因命孝蘊提舉興修仍相度立啟閉日限之法至是始告成也 會要崇甯元年十二月一日【中書省尚書省】勘合左司員外郎曾孝蘊劄子紹聖間獻陳澳閘利害蒙朝廷令孝蘊提舉興修了當行運首尾四五年若不别令官司主管則已成東南漕運大利當遂廢革欲乞專差官一員自杭州至揚州瓜州澳閘通管常潤揚秀杭州新舊等閘依已降條貫專切提舉車水澳閘覺察應幹奸弊乞差舊曾監修澳閘宣德郎新知昆山縣事鮑朝懋提舉管幹依提舉弓箭手例序官請給人從舟船等事于蘇州置廨宇以提舉淮浙澳閘司為名人吏許于常潤蘇杭秀等州選差半年一替仍令兩浙轉運司進奏官兼管發落文字從【兼管發落文字從案此句詞義不明疑有脫誤或疑從當作事或疑從為衍文或疑從字下有之字然此段乃宋會要之文其書久亡無從查核未便以意增改今姑仍存其舊以俟後人之考訂焉他卷之語難強解者【如卷十二濟川亭條雲為重客候潮匽薄之所是也】及文似未完者【如卷二十二鞠獄類指揮門不令相見是也】俱仿此例若夫稱劇寇為鼎寇【卷二十二武事類雲鼎寇楊麼】稱棟記為脊記【卷八惠安院注雲向氏脊記】此則當時之常語未可概指為誤矣】政和六年八月禦筆鎮江府旁臨揚子大江舟楫往來每遇風濤無港河容泊以故三年之間溺舟船凡五百餘艘人命當十倍其數甚可傷恻訪聞西有舊河可以避急歲久湮廢宜令發運司計度深行浚治以免沈溺之患委官處畫早令告功 蔡佑雜記雲京口漕河自城中至奔牛堰一百四十裡皆無水源仰給練湖自郡城至丹陽中路謂之經函東西貫于河底河西有良田數十頃乃江南名将林仁肇莊地勢低于河底若不置經函洩水即潴而為湖不可為田經函高四尺闊亦如之皆巨石磨琢而成縫甚缜密以鐵為窗棂自運河洩水東入于江中間獻議者欲自京口浚河極深引江水灌于毗陵與太湖水相通可省呂城奔牛二閘其間别有利害亦以經函不可開其議竟不行紹興七年兩浙轉運使向子諲取唐韋損劉晏考核狀建言欲于呂城夾岡置鬥門二石(石達)一以複舊迹度費萬缗庶為永利诏從之二十九年夏四月己亥戶部侍郎趙令詪言自臨安至鎮江河水淺澀留滞綱運望令守臣修堰閘辛醜诏從之幹道六年守臣秘閣蔡洸自丹陽之南浚至夾岡郡人顧時大有詩八年守臣殿撰宋贶自利涉門之北浚至江岸郡倅陶之真有記【今記文不存】淳熙二年守臣閣學張津自京口閘以北浚至江口文惠錢良臣有記【記文在府治】【以上阙】【(以上缺)○(鈔本無此三字)案下文自京口當南北之沖至是可書已浚渠記之一篇也自嘉定甲戌仲冬至于是乎書浚渠記之又一篇也二篇之記皆述史彌堅浚渠之事而非出于一手下一篇之前既雲禮部侍郎李直土為之記則此篇之前亦當署撰記者之姓名矣今乃不言作者姓名則必有缺文可知】京口當南北之要沖控長江之下流自六飛駐跸吳會國賦所貢軍須所供聘介所往來與夫蠻商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