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城池志
街市志
關隘志
津梁志
城池志
五圍為适中之地。
民居兩列,皆東向,餘悉為墾田。
嘉慶初年,五圍皆興思歸化,更其地曰慶興社。
初無城堡。
十五年庚午,收入版圖,委辦知府楊廷理始創築土城,環以九芎樹。
十七年冬,新設通判翟淦加植莿,并搭架四門吊橋。
城基坐北向南,西瞰員山、東臨大海,周圍三裡許,長六百五十丈,南北相距一百八十丈,東西數亦如之。
垣高六尺有奇,共有東、西、南、北四門,其門即随方向以為名,上有城樓各一座,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建。
道光十年,署通判薩廉重修。
城内舊有水圳兩道,自西而東,引灌民田。
今田地既易建城署倉獄,不能不改由城外與濠合流。
城外濠深七尺,寬一丈五尺。
五圍本百姓先已開墾,及議建城池,設立官署、兵房、倉庫、監獄,所擇基地,即在民田之内。
先經楊太守會同翟司馬以取用熟田一甲換給奇武荖埔地二甲、熟園一甲換給埔地一甲五分、店地一間換給埔地二分五厘,造冊通詳,撥補抵換在案。
嗣翟司馬又請将熟田糧額豁免,仍候埔地墾熟按例升科。
至民人舊引水圳灌溉田園,已将城内圳地均行填平,另開圳路。
蘭城築土圍,春木基、挑浚濠河、栽插竹木,經始于壬申臘月初,告蒇于癸酉仲秋,系漳、泉、粵三籍結首分段輸工,凡作五段,漳籍得其三,泉、粵籍各得其一。
其四城吊橋則由城中鋪戶攤輸辦理,均不與四門城樓歸入工程報銷,蓋向化之初,人皆急公踴躍,原不為賞勸而後動也。
初庚午歲,知府楊廷理環植九芎樹為城,故其詩有「他日濃陰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之句。
且以為九芎木性同于北方之楊柳。
及壬申秋,新設官至,所存者不過十分之三。
詢諸結首,佥謂所植過大,則一時移種不能生根。
需之十餘年後,成林茂盛,兩旁尚有空隙,不惟人可越過,雖車馬亦能往來。
因思台地各府、廳、縣,當初未甃磚石,均系插竹為城,登時發穎,勢欲淩雲,兩三年内,左右抽筍,嚴排密擠,天然藩籬,炮火皆不能入。
癸酉春初,谕令各結首即就城基上遍插莿竹數周,再于各旁栽補小九芎木,俾得竹圍以先資其捍禦,将來芎樹成陰,縱有罅漏,可用竹枝以彌縫,則内木外竹,而城池益形其鞏固已。
街市志 三結街,城内東。
文昌宮街,城内西,有仰山書院。
米倉口,城内西。
夫匪和複興剿辦後,藉沒其産,半在米倉前後,以故多曠地。
鎮西街,城内西,内教場在此。
米市街,城内南。
振南街,城内南。
土地公後,城内南。
坎興街,城内北,俗呼十六坎;此處系原籍共十六姓自相婚配。
十字街:城内正中。
四結街,城内東南。
武營後,城内西南。
聖王後街,城内東北。
聖王前街,城内西北,俗名五坎。
井 溝 井 龍目井,在鹿埔,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文昌宮前井,水泉獨甘洌,在仰山書院前,土人以為文泉。
城隍廟後井。
米倉口井。
鎮西街井,土人以為通海,潮夕應之。
土地公後井。
廳前井。
廳西井。
聖王後井。
五坎井。
八角井,在十六坎。
溝 濠溝城四門外環繞,深廣不等,引清濁二水合流。
珍珠裡簡溝,廳治東南二十五裡,入加禮遠港;土人截築為圳。
羅東溝,廳治東南二十五裡,透加禮遠港,源出鹿埔阿裡史社頭。
三阄溝,廳治南十裡,在西勢,土人名二深溝莊。
東螺社溝,廳治南二十裡,平地沸泉,彙合成溝。
清水溝,廳治東北十五裡,在東勢,自小埤塘口水沿溪而下。
梅州圍溝,廳治西北四裡。
梅州圍腳沸泉納于溝中,溢而成流。
順安莊溝,廳治南二十一裡。
鹿埔龍目井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關隘志 關 隘 口 堡 關 南關,在廳治南四十五裡,近通蘇澳,為東勢極邊。
初建關,為東勢鎖鑰。
道光五年,新添設營伍,蘇澳有汛,議于蘇澳建築炮台土堡。
道光六年,又議将澳汛兵房改置南關,以南關與蘇澳一嶺毗連,易于稽查。
至今尚未議準奉行。
道光十五年,又議于蘇澳建炮台一座,官民捐修,尚未告竣。
北關在廳治北四十裡,高山竣嶺,至海濱不過二百步,大石鱗列,北通三貂,南通烏石,為蘭地咽喉要道。
嘉慶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奉文建關,凡橫直各十二丈,高四尺,厚三尺,周圍四肩橫直共四十六丈八尺,圍牆地基長一
民居兩列,皆東向,餘悉為墾田。
嘉慶初年,五圍皆興思歸化,更其地曰慶興社。
初無城堡。
十五年庚午,收入版圖,委辦知府楊廷理始創築土城,環以九芎樹。
十七年冬,新設通判翟淦加植莿,并搭架四門吊橋。
城基坐北向南,西瞰員山、東臨大海,周圍三裡許,長六百五十丈,南北相距一百八十丈,東西數亦如之。
垣高六尺有奇,共有東、西、南、北四門,其門即随方向以為名,上有城樓各一座,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建。
道光十年,署通判薩廉重修。
城内舊有水圳兩道,自西而東,引灌民田。
今田地既易建城署倉獄,不能不改由城外與濠合流。
城外濠深七尺,寬一丈五尺。
五圍本百姓先已開墾,及議建城池,設立官署、兵房、倉庫、監獄,所擇基地,即在民田之内。
先經楊太守會同翟司馬以取用熟田一甲換給奇武荖埔地二甲、熟園一甲換給埔地一甲五分、店地一間換給埔地二分五厘,造冊通詳,撥補抵換在案。
嗣翟司馬又請将熟田糧額豁免,仍候埔地墾熟按例升科。
至民人舊引水圳灌溉田園,已将城内圳地均行填平,另開圳路。
蘭城築土圍,春木基、挑浚濠河、栽插竹木,經始于壬申臘月初,告蒇于癸酉仲秋,系漳、泉、粵三籍結首分段輸工,凡作五段,漳籍得其三,泉、粵籍各得其一。
其四城吊橋則由城中鋪戶攤輸辦理,均不與四門城樓歸入工程報銷,蓋向化之初,人皆急公踴躍,原不為賞勸而後動也。
初庚午歲,知府楊廷理環植九芎樹為城,故其詩有「他日濃陰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之句。
且以為九芎木性同于北方之楊柳。
及壬申秋,新設官至,所存者不過十分之三。
詢諸結首,佥謂所植過大,則一時移種不能生根。
需之十餘年後,成林茂盛,兩旁尚有空隙,不惟人可越過,雖車馬亦能往來。
因思台地各府、廳、縣,當初未甃磚石,均系插竹為城,登時發穎,勢欲淩雲,兩三年内,左右抽筍,嚴排密擠,天然藩籬,炮火皆不能入。
癸酉春初,谕令各結首即就城基上遍插莿竹數周,再于各旁栽補小九芎木,俾得竹圍以先資其捍禦,将來芎樹成陰,縱有罅漏,可用竹枝以彌縫,則内木外竹,而城池益形其鞏固已。
街市志 三結街,城内東。
文昌宮街,城内西,有仰山書院。
米倉口,城内西。
夫匪和複興剿辦後,藉沒其産,半在米倉前後,以故多曠地。
鎮西街,城内西,内教場在此。
米市街,城内南。
振南街,城内南。
土地公後,城内南。
坎興街,城内北,俗呼十六坎;此處系原籍共十六姓自相婚配。
十字街:城内正中。
四結街,城内東南。
武營後,城内西南。
聖王後街,城内東北。
聖王前街,城内西北,俗名五坎。
井 溝 井 龍目井,在鹿埔,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文昌宮前井,水泉獨甘洌,在仰山書院前,土人以為文泉。
城隍廟後井。
米倉口井。
鎮西街井,土人以為通海,潮夕應之。
土地公後井。
廳前井。
廳西井。
聖王後井。
五坎井。
八角井,在十六坎。
溝 濠溝城四門外環繞,深廣不等,引清濁二水合流。
珍珠裡簡溝,廳治東南二十五裡,入加禮遠港;土人截築為圳。
羅東溝,廳治東南二十五裡,透加禮遠港,源出鹿埔阿裡史社頭。
三阄溝,廳治南十裡,在西勢,土人名二深溝莊。
東螺社溝,廳治南二十裡,平地沸泉,彙合成溝。
清水溝,廳治東北十五裡,在東勢,自小埤塘口水沿溪而下。
梅州圍溝,廳治西北四裡。
梅州圍腳沸泉納于溝中,溢而成流。
順安莊溝,廳治南二十一裡。
鹿埔龍目井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關隘志 關 隘 口 堡 關 南關,在廳治南四十五裡,近通蘇澳,為東勢極邊。
初建關,為東勢鎖鑰。
道光五年,新添設營伍,蘇澳有汛,議于蘇澳建築炮台土堡。
道光六年,又議将澳汛兵房改置南關,以南關與蘇澳一嶺毗連,易于稽查。
至今尚未議準奉行。
道光十五年,又議于蘇澳建炮台一座,官民捐修,尚未告竣。
北關在廳治北四十裡,高山竣嶺,至海濱不過二百步,大石鱗列,北通三貂,南通烏石,為蘭地咽喉要道。
嘉慶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奉文建關,凡橫直各十二丈,高四尺,厚三尺,周圍四肩橫直共四十六丈八尺,圍牆地基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