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歲時紀勝
關燈
小
中
大
正月
元旦
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争輝,玉珂競響。
肩輿簇簇,車馬辚辚。
百官趨朝,賀元旦也。
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
更間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士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昧爽合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
出門迎喜,參藥廟,谒影堂,具柬賀節。
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曰新禧納福。
至于酬酢之具,則镂花繪果為茶,十錦火鍋供馔。
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饦;酒肴則腌雞臘肉,糟鹜風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婆果,獅柑鳳橘,橙片楊梅。
雜以海錯山珍,家肴市點。
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
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阗,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進春 立春日,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
京師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繪按圖經制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導以儀仗鼓吹。
交春之刻,京兆尹帥兩學諸生恭進大内。
春盤 新春日獻辛盤。
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星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
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于更初設香楮,陳湯點,燃而祭之。
觀寺釋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于是夕受香儀,代具紙疏雲馬,為壇而祭,習以為常。
喇嘛打鬼 初八日弘仁寺打鬼。
其制:以長教喇嘛披黃錦衣乘車持缽,諸侍從各執儀仗法器擁護;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胄,戴黑白頭盔,手執彩棒,随意揮灑白沙;前以鼓吹導引,衆番僧執曲錘柄鼓,鳴鑼吹角,演念經文,繞寺周匝,迎祥驅祟。
念五日,德勝門外黃寺行亦如之。
天誕 初九日為天誕,禁屠宰。
大高玄殿建皇壇,各道觀設醮,拜朝天忏,錫福解厄。
琉璃廠店 琉璃廠在正陽門外之西。
廠制東三門,西一門,街長裡許,中有石橋。
橋西北為公廨。
東北樓門上為瞻雲閣,即窯廠之正門也。
廠内官署、作房、神祠之外,地基宏敞,樹林茂密,濃陰萬态,煙水一泓。
度石梁而西,有土阜高數十仞,可以登臨眺遠。
門外隙地,博戲聚焉。
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更有秦樓楚館遍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
此外遊覽之地,如内城馴象所看象舞,自鳴鐘聽韶樂,曹公觀演教勢,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
至若皇城内,兔兒山,大光明殿,劉元塑元都聖境,金鳌玉棟橋頭南望萬善殿,北望五龍亭,承光殿下,昭景門東,睹宮阙之巍峨,見樓台之隐約,如登海外三山矣。
上元 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
是以冠蓋蹁跹,繡衣絡繹。
而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永夕,金吾不禁。
懸燈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欄為最。
至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
其餘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花燈,打十不閑,盤杠子,跑竹馬,擊太平神鼓,車中弦管,木架诙諧,細米結作鳌山,煙炮攢成殿閣,冰水澆燈,簇火燒判者,又不可勝計也。
然五夜笙歌,六街轎馬,香車錦辔,争看士女遊春,玉佩金貂,不禁王孫換酒。
和風緩步,明月當頭,真可謂帝京景物也。
三元 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為三官聖誕。
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設壇緻祭。
有素食者,正、七、十齋居三月。
煙火 煙火花炮之制,京師極盡工巧。
有錦盒一具内裝成數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盡妝顔之妙。
其爆竹有雙響震天雷、升高三級浪等名色。
其不響不起盤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
又有霸王鞭、竹節花、泥筒花、金盆撈月、疊落金錢,種類紛繁,難以悉舉。
至于小兒頑戲者,曰小黃煙。
其街頭車推擔負者,當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曰:“滴滴金,梨花香,買到家中哄姑娘。
”統之曰煙火。
勳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為一架,次第傳爇,通宵為樂。
走橋摸釘 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
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
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
又競往正陽門中洞摸門釘,識宜男也。
歲時雜戲 元宵雜戲,煎彩為燈。
懸挂則走馬盤香,蓮花荷葉,龍鳳鳌魚,花籃盆景;手舉則傘扇幡幢,關刀月斧,像生人物,擊鼓搖鈴。
迎風而轉者,太極鏡光,飛輪八卦;系拽而行者,獅象羚羊,騾車轎辇。
前推旋斡為橄榄,就地滾蕩為繡球。
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蒙兒,舞龍燈,打花棍,翻筋鬥,豎蜻蜓;閑常之戲則脫泥錢,蹋石球,鞭陀羅,放空鐘,彈拐子,滾核桃,打尜尜,踢毽子。
京師小兒語:“楊柳青,放空鐘。
楊柳活,抽陀羅。
楊柳發,打尜尜。
楊柳死,踢毽子。
”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随其高下,動合機宜,不緻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
燕九 白雲觀建于金,舊為太極宮,元改名曰長春宮。
明正統間重修,改名白雲觀。
出西便門一裡。
觀中塑邱真人像,白皙無須眉。
考元大宗師長春真人邱處機赴元太祖召,拳拳以止殺為戒。
時有事西征,則雲,一天下在不嗜殺人;大獵山東,則雲,天道好生,數畋獵非宜;念西河流徙,則持牒招來,全活不下三萬人。
本朝有聖祖禦題額四:曰紫虛真氣,曰大智寶光,曰駐景長生,曰琅簡真庭。
其所以受國朝之旌祀而立廟貌于無窮者,豈異說紛纭飛升黃白之流可拟比于萬一也!真人生于宋紹興戊辰正月十九日,故都日人至正月十九日,緻酹祠下,為燕九節。
車馬喧阗,遊人絡繹。
或輕裘緩帶簇雕鞍,較射錦城濠畔;或鳳管鸾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頭。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歸許多爛醉之神仙矣。
填倉 念五日為填倉節。
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
惟是京師居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
當此新正節過,倉廪為虛,應複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今好古之家,于是日籴米積薪,收貯煤炭,猶仿其遺意焉。
禁忌 元旦不食米飯,惟用蒸食米糕湯點,謂一年平順,無口角之擾。
不灑掃庭除,不撮棄渣土,名曰聚财。
人日天氣晴明,出入通順,謂一年人口平安。
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
雖有親賓來拜谒者,亦不答拜。
初五日後始往叩謝,名曰過破五。
春戊寅日為天赦,新葬墳墓,于戊寅前期祭掃,諺雲新墳不過赦。
正月不遷居,不糊窗槅,為善正月。
諺雲:“正五九,沒處走。
” 時品 正月薦新品物,除椒盤、柏酒、春餅、元宵之外,則青韭滿餡包、油煎肉三角、開河魚、看燈雞、海青螺、雛野鹜、春橘金豆、鬥酒雙柑。
至于梅萼争妍,草木萌動,迎春、探春、水仙、月季,百花接次争豔矣。
二月 中和節 初一日為中和節,傳自唐始。
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賜民間以囊盛百果谷瓜李種相問遺,号獻生子,令百官獻農書。
京師于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
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
焚帛時,将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挂錢,
肩輿簇簇,車馬辚辚。
百官趨朝,賀元旦也。
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
更間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士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昧爽合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
出門迎喜,參藥廟,谒影堂,具柬賀節。
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曰新禧納福。
至于酬酢之具,則镂花繪果為茶,十錦火鍋供馔。
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饦;酒肴則腌雞臘肉,糟鹜風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婆果,獅柑鳳橘,橙片楊梅。
雜以海錯山珍,家肴市點。
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
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阗,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進春 立春日,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
京師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繪按圖經制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導以儀仗鼓吹。
交春之刻,京兆尹帥兩學諸生恭進大内。
春盤 新春日獻辛盤。
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星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
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于更初設香楮,陳湯點,燃而祭之。
觀寺釋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于是夕受香儀,代具紙疏雲馬,為壇而祭,習以為常。
喇嘛打鬼 初八日弘仁寺打鬼。
其制:以長教喇嘛披黃錦衣乘車持缽,諸侍從各執儀仗法器擁護;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胄,戴黑白頭盔,手執彩棒,随意揮灑白沙;前以鼓吹導引,衆番僧執曲錘柄鼓,鳴鑼吹角,演念經文,繞寺周匝,迎祥驅祟。
念五日,德勝門外黃寺行亦如之。
天誕 初九日為天誕,禁屠宰。
大高玄殿建皇壇,各道觀設醮,拜朝天忏,錫福解厄。
琉璃廠店 琉璃廠在正陽門外之西。
廠制東三門,西一門,街長裡許,中有石橋。
橋西北為公廨。
東北樓門上為瞻雲閣,即窯廠之正門也。
廠内官署、作房、神祠之外,地基宏敞,樹林茂密,濃陰萬态,煙水一泓。
度石梁而西,有土阜高數十仞,可以登臨眺遠。
門外隙地,博戲聚焉。
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更有秦樓楚館遍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
此外遊覽之地,如内城馴象所看象舞,自鳴鐘聽韶樂,曹公觀演教勢,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
至若皇城内,兔兒山,大光明殿,劉元塑元都聖境,金鳌玉棟橋頭南望萬善殿,北望五龍亭,承光殿下,昭景門東,睹宮阙之巍峨,見樓台之隐約,如登海外三山矣。
上元 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
是以冠蓋蹁跹,繡衣絡繹。
而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永夕,金吾不禁。
懸燈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欄為最。
至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
其餘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花燈,打十不閑,盤杠子,跑竹馬,擊太平神鼓,車中弦管,木架诙諧,細米結作鳌山,煙炮攢成殿閣,冰水澆燈,簇火燒判者,又不可勝計也。
然五夜笙歌,六街轎馬,香車錦辔,争看士女遊春,玉佩金貂,不禁王孫換酒。
和風緩步,明月當頭,真可謂帝京景物也。
三元 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為三官聖誕。
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設壇緻祭。
有素食者,正、七、十齋居三月。
煙火 煙火花炮之制,京師極盡工巧。
有錦盒一具内裝成數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盡妝顔之妙。
其爆竹有雙響震天雷、升高三級浪等名色。
其不響不起盤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
又有霸王鞭、竹節花、泥筒花、金盆撈月、疊落金錢,種類紛繁,難以悉舉。
至于小兒頑戲者,曰小黃煙。
其街頭車推擔負者,當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曰:“滴滴金,梨花香,買到家中哄姑娘。
”統之曰煙火。
勳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為一架,次第傳爇,通宵為樂。
走橋摸釘 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
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
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
又競往正陽門中洞摸門釘,識宜男也。
歲時雜戲 元宵雜戲,煎彩為燈。
懸挂則走馬盤香,蓮花荷葉,龍鳳鳌魚,花籃盆景;手舉則傘扇幡幢,關刀月斧,像生人物,擊鼓搖鈴。
迎風而轉者,太極鏡光,飛輪八卦;系拽而行者,獅象羚羊,騾車轎辇。
前推旋斡為橄榄,就地滾蕩為繡球。
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蒙兒,舞龍燈,打花棍,翻筋鬥,豎蜻蜓;閑常之戲則脫泥錢,蹋石球,鞭陀羅,放空鐘,彈拐子,滾核桃,打尜尜,踢毽子。
京師小兒語:“楊柳青,放空鐘。
楊柳活,抽陀羅。
楊柳發,打尜尜。
楊柳死,踢毽子。
”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随其高下,動合機宜,不緻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
燕九 白雲觀建于金,舊為太極宮,元改名曰長春宮。
明正統間重修,改名白雲觀。
出西便門一裡。
觀中塑邱真人像,白皙無須眉。
考元大宗師長春真人邱處機赴元太祖召,拳拳以止殺為戒。
時有事西征,則雲,一天下在不嗜殺人;大獵山東,則雲,天道好生,數畋獵非宜;念西河流徙,則持牒招來,全活不下三萬人。
本朝有聖祖禦題額四:曰紫虛真氣,曰大智寶光,曰駐景長生,曰琅簡真庭。
其所以受國朝之旌祀而立廟貌于無窮者,豈異說紛纭飛升黃白之流可拟比于萬一也!真人生于宋紹興戊辰正月十九日,故都日人至正月十九日,緻酹祠下,為燕九節。
車馬喧阗,遊人絡繹。
或輕裘緩帶簇雕鞍,較射錦城濠畔;或鳳管鸾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頭。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歸許多爛醉之神仙矣。
填倉 念五日為填倉節。
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
惟是京師居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
當此新正節過,倉廪為虛,應複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今好古之家,于是日籴米積薪,收貯煤炭,猶仿其遺意焉。
禁忌 元旦不食米飯,惟用蒸食米糕湯點,謂一年平順,無口角之擾。
不灑掃庭除,不撮棄渣土,名曰聚财。
人日天氣晴明,出入通順,謂一年人口平安。
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
雖有親賓來拜谒者,亦不答拜。
初五日後始往叩謝,名曰過破五。
春戊寅日為天赦,新葬墳墓,于戊寅前期祭掃,諺雲新墳不過赦。
正月不遷居,不糊窗槅,為善正月。
諺雲:“正五九,沒處走。
” 時品 正月薦新品物,除椒盤、柏酒、春餅、元宵之外,則青韭滿餡包、油煎肉三角、開河魚、看燈雞、海青螺、雛野鹜、春橘金豆、鬥酒雙柑。
至于梅萼争妍,草木萌動,迎春、探春、水仙、月季,百花接次争豔矣。
二月 中和節 初一日為中和節,傳自唐始。
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賜民間以囊盛百果谷瓜李種相問遺,号獻生子,令百官獻農書。
京師于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
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
焚帛時,将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挂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