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池縣丞志

關燈
祖父曰太爺,曾祖母曰太太,祖父曰爺爺,祖母曰奶奶,父曰答,母曰媽,伯叔曰爸爸。

    來去曰來棄,閑遊曰閑浪,請客曰瞧客,閑談曰扯沫,觀看曰瞧。

    至于詞調字音,與各府州縣雖有略異,然亦不甚相遠。

     二十、戶口 池屬隻居民502戶,計3096丁口,内男大984丁,男小705丁女大804口,女小583口。

     二十一、倉儲 池屬社谷由地方捐。

    自光緒初間每年春放秋收,加二行息。

    派倉正倉副經理,一年一換,必須踏實妥神方可充當。

    截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底止,倉儲倉鬥社糧553石7鬥4升9合1勺。

     二十二、度支 縣丞一員,歲支俸銀40兩;門子、馬夫各1名,皂隸6名,共支工食銀48兩;池街及幹鹽池二驿,共設站夫7名,其支工食銀76兩6錢以上。

    共總歲支銀1科兩6錢。

     二十三、厘稅 池街光緒十七年(1891)設土厘分卡,由靖遠厘局派司巡2人經理,以土藥每斤3錢6分抽收厘稅,每年約在百餘兩及數十兩不等。

    于三十二年(1906)改收統捐,以土藥百斤11兩5錢抽收厘稅,每年約在千餘兩及數百兩不等。

    三十四年(1908),又設羊隻皮張厘卡,亦由靖遠厘局派司巡,在300兩上下,原無定額。

     二十四、農商 池屬之民,皆安耕鑿,春二月種小麥、莞豆,五六月收;六月種糜谷、荞麥,九十月收。

    惟人煙稀少,鄉間并無稍大市鎮,隻池街有小小鋪商十數家。

    光緒三十四年(1908),于池街設立工藝一處,招雇匠工2人,試作毛氈、口袋各粗物,因費本過多而中止。

    是農、商二政暫實難于開辦。

     二十五、礦産 池屬以北相距8裡許之龍鳳山,産金、産炭,鹹豐年間(1851~1861)民人采之頗旺。

    近有試采者深挖之,因為水多所阻,今久廢弛。

     二十六、巡警 池街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巡警一局,巡兵10名,幹鹽池堡設巡警一局,巡兵3名。

    各分派地段日夜輪流站守,如有失事,唯該巡兵是問,各派正副派長管理,而舊日保甲早已停辦。

     二十七、學堂 池街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初等小學堂一處,系因舊有百泉書院一座,尚存泥修破壞小房數間,稍為補修改設。

    全年經費的款,尚隻籌有60金,不敷之數,全恃随時設法籌給。

    教習1員,員司2員,學生30名,而試院向來無之。

     二十八、物産 五谷皆屬地宜,而黍稷為多。

    黍稷,秦地通稱為糜,而地悉稷米,黍米不成。

    黃白黑綠豆俱有。

    其地高寒,小麥、大麥、青稞、豌豆、豍豆俱當春種,六七月間成熟。

    有大、小燕麥,小燕麥俗雲莜麥,人民日用所常需,非本草中所載之燕麥也。

    本草所載,亦名雀麥,多生于郊野邱墟間,人不可食。

    明楊慎著有論辦粟文。

    皆種植,高處不宜。

     二十九、疆域(又為細叙) 廣70裡,橫75裡,鳥道100裡。

    東至狼山20裡,至乾鹽池50裡,至海城140裡,至固原340裡;南至會甯縣白崖子60裡,至會甯城340裡,至鞏昌520裡;西至會甯縣小水堡10裡,至毛河洛25裡,至靖遠縣70裡,至蘭州330裡;北至西葛澇30裡,至會甯馬圈沙河80裡,至中衛縣240裡;延至京師3800裡。

     三十、山川(又為細叙) 1.龍鳳山在池北8裡,山勢聳秀,石岩重疊,景有春梅,二月開花。

    上有無量祖師大殿、磨針樓、土地祠、東有老君廟,下有靈宮殿,各有碑記。

    此山嵯峨,實池境蟠結鐘靈之勝概也。

     屈吳山在南30裡,形勢秀麗,林木茂盛,時有岚光霧陰,不日即雨。

    上有白馬将軍殿、顯神廟,祈雨即應。

    上傳屈吳二姓所居,故名屈吳。

    厥後王忠勇公降生馬營水,蓋此山之靈鐘也。

    甲寅之變,忠勇公誓志滅吳,夜渡黃河而吳逆由此授首,說者雲,山名屈吳,蓋予為之谶雲。

     2.神木山在東30裡,山有林木,澗出甘泉,古有哈家壩,引此水以灌鹽池,今久廢。

     3.蒯團山在北20裡,東5裡青砂岘,又3裡青石崖下有泉曰渦子水。

    相傳其地每黎明時,晴岚曉嶂,若城郭城樓女牆,煥然可觀,日出則沒。

    俗雲,此處似有寶藏焉。

     4.蒼龍山在北60裡,群山環抱,五嶺聳峙,高有大佛殿,旁有齊天大聖樓,上有無量殿,東有聖廟,西有青馬将軍廟,外有山神土地祠。

    二十七年(1901)重修,由青馬将軍、齊天大聖感應有靈,祈雨禱疾,無一不應驗,實一方之福神也。

     三十一、忠烈 附生劉育英、武舉劉邦宰、廪生雷竣,團民守城,于同治三年正月初五日,賊勢猖獗,力攻城陷,罵賊不屈而死。

     廪生呂蒙第,附生呂朝鳳、闫秀、張耀南、張樹壇、路遵道、路遵康,武生牛星、楊承秀、監生劉邦祀、雷潤,城陷之後,協力禦賊,被難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