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池縣丞志

關燈
新修打拉池縣丞志序 打拉池縣丞,設自光緒元年,全無舊志遺存。

    疊奉上憲議頒二十七條饬令,遵照訪編,閱數月而始成。

    其于條目中之所未載及載而未全者,委屬無從采訪。

    是役也,乃貢生陳希魁、訓導謝文俊、廪生楊希賢為編次,附生趙子紳、魏崇文、楊文舒為采訪,附生陳德俊、陳祖虞、陳重德、董元輔為謄錄,茲辍數言而弁帙首。

     光緒三十四年秋九月海城縣打拉池縣丞廖丙文謹識。

     一、建置 《鞏昌府記》:前明正統元年(1436),始設靖遠軍民府衛,立幹鹽池堡、打拉池堡,屬固原州,兵備楊冕撰記,打拉池堡城周三裡二分。

    成化九年(1473)秋,匈奴自青砂岘寇秦州、隴西、安定、會甯、秦安、通渭、伏羌,及還,我兵邀擊之。

    次年,巡撫馬文升奏請增築打喇赤堡,以靖遠疊烈遜堡巡檢司帶兵移戍于此。

    尋罷。

    國朝同治元年(1862)八月,回匪馬兆元自下馬關犯順。

    二年十月,回匪花三帶賊攻打拉池堡,十四日城陷,燒毀殆盡。

    嗣後回匪漸次蕩平。

    十三年(1874),陝甘總督左奏請以鹽茶廳改為海城縣,打喇赤堡改為打拉池,隸海城縣,設縣丞分駐。

    原奏準于分駐之區,建修城垣、衙署,維學校并歸海城,無如初駐之員,計工約需9萬兩,上以為數太钜而中止,故迄今系居民房(以後所叙,除前明建修打喇赤、乾鹽池兩堡碑記外,皆系國朝事)。

     二、疆域 東至石橋關65裡,界連海城;西至紅山寺5裡,界連會甯;南至沙河5裡,界連會甯;北至侯家山下70裡,界連中衛。

    由東至西廣,由南至北為縱,廣則70裡,縱則75裡。

     三、山川 1.雞窩山在東80裡,高約5裡,大約20裡。

    乃池、海往來由山上經過車行大路,最為池境門戶。

     2.屈吳山在南20裡,高約5裡,大約60裡。

    乃池、會往來由山旁經過,騎行小路,亦為池境門戶。

    岩壁間多泉流,南接六盤山,西連大白草原,東分為大小神木山,上有顯聖廟,年逢六月作會,附近居民皆往焚香,相傳屈吳二姓所居故名。

    康熙間,王忠勇公降生馬營水堡,蓋此山之鐘靈也。

    忠勇公誓志滅吳,夜渡黃河而吳三桂。

    由此授首,說者謂山名屈吳,殆預為之谶雲。

     3.寶積山俗名磁窟兒。

    在北40裡,上有真武廟,下有泉水,有石窩、白垩,則燒制粗磁器。

    石可制作皚碾。

    出石灰、出鐵,後有大小石溝産金。

    東北接連蒯團山。

     4.蒯團山在北20裡,山下多泉。

    東5裡,昔時青砂岘,外寇由鎖黃川犯要路,又3裡青石岩下有泉水名窩子水,相傳其地每于黎明時,晴岚曉嶂,若城角重樓女牆,煥然可觀,日出則沒。

    俗雲此處似有寶藏焉。

     5蒼龍山在北60裡,高約裡餘,大約10公裡。

    山頭有霖雨寺,寺中青馬将軍往往降神訓世,異常顯應。

    寺前有沙河一道,兩岸皆山,與池、海、中衛車路交通。

    此山靠西加裡有賀家山。

     6.賀家山在北40裡,高約裡餘,大約10裡餘。

    與蒼龍山車路交通,并可達靖遠界。

     7.石龍山在北60裡,高約裡餘,大約10餘裡。

    與蒼龍山車路上通,并可達靖遠界。

     8.侯家山在北70裡,高約2裡餘,大約20餘裡。

    池、衛往來小路須由此山騎行而過。

     9.青龍山在南80裡,高約裡餘,大約5裡。

    山下有車路與會、海相通。

     10龍鳳山在北8裡,高約5裡,大約30餘裡。

    上有神師各廟,巅上石縫生梅花,澗有泉流,居民引以灌田,并産金、炭。

    今久廢弛。

     11.黃家凹山在北如裡,高約10裡,大約20餘裡。

    池、衛往來小路須由此山騎行而過。

    山出青草,相傳羊食之,肉不腥膻,皮張優美,比他山之草大勝。

     12.官園子沙河在西3裡。

    山水暴漲,水即盈河;山水一退,河水随涸,後項各河皆然。

    其源出自境外40裡會屬楊家崖灣,順而西流,經由池屬雙鋪子起,曆馬家大溝、狼山、馬營水、牛家拜、會屬小水堡,直達池屬以西25裡之毛河洛堡出境。

    入會界約共百裡,地勢平衍,乃池、會、海往來交通車行大路。

     13.趙家崖渠又名紅水川沙河,在南70裡。

    其源出自境外30裡會屬邊溝,順而東流,經由池屬墩底下、尚家硯,地形狹窄,僅可容騎。

    流至趙家崖渠起,東行90裡至劉家井出境入海界,地勢平衍,乃池、會、海往來交通車行大路。

     14.寒水泉沙河在北45裡。

    其源出自境外西葛澇莊,流至寒水泉起北行20裡曆蒼龍山下,西北至白格達出境入靖、衛界。

    轉至磁窯兒,靖、會連界,回環曲折,約共300裡,地勢多不平衍,乃池、衛、靖境山夾交通騎行小路。

     四、關梁 石橋關在東65裡。

    乃池、海山夾交通騎行小路,又為海域驲道。

    昔日駐有防兵,今則無之。

    最為池境門戶,外則關梁兵防無之。

     五、水利 1.南泉一道在東5裡,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