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縣續志卷之一

關燈
歲祭以春秋仲月上旬。

     馬神祠在縣署西,歲祭以春秋仲月上旬。

     旗 驚蟄、霜降二節,營員祭于演武場。

     申公祠今廢。

    春秋仲月向碑祭之。

     凡廟、祠、壇、壝,已見前志者,不另詳其地。

     萬壽節知縣率僚屬,具朝服慶賀。

    先一日習儀,至日黎明,于龍亭前拜賀。

    元旦冬至同。

     日月食知縣率屬僚素服,于縣治内伐鼓救護。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于東郊,至日具朝服拜勾芒氏,行鞭春禮如制。

     ○坊市新增 上古無衡鬥之設,而民不知争,自日中為市,通易有無,王者從而設市吏,以司其禁令,則蹛鬻之區,寓有王政焉。

    招邑蕞爾,市集之在四鄉者,日增月益,固由于承平日久,生齒之愈繁,而上之人,因時整饬,杜奸僞以息争訟,亦正於是乎在也。

    如曰:“毋或猶市,市所以容奸人。

    ”則豈所望于父母斯民者哉!續坊市志。

     道頭集在城西南三十裡,逢三、八日集期。

     潘家集在城東北二十裡,逢四、九日集期。

     蠶莊集在城西北四十裡。

    逢四、九日集期。

     杜家集 在城西北三十裡,逢五、十日集期。

     大裡集在城北二十裡,逢一、六日集期。

     磁口集在城西北五十裡,逢二、八日集期。

     新莊集在城西北五十裡,逢三、七日集期。

     泊子集在城南五十裡,逢四、九日集期。

     ○物産補 遺 五土之宜,各專其利,而居近海濱,魚鹽尤所獨擅焉。

    招之西北鄙,負海者四十餘裡。

    自開淩以後,炊煙漁火,島岸相望,蓋船為室,而罟代耕者,終歲為然也。

    舉網之所獲,往往有老于水國者,不能指以名。

    故雖前志之簡,不得議其略,即今之所增,亦豈敢謂詳且盡耶。

     續物産志 菜 屬 苔菜 油菜别保。

     番蓣 俗名地瓜。

     木 屬 縏槐 虬枝自相糾結,俗名龍爪槐。

     荊《爾雅·翼》“凡木,心園;荊,心方。

    ”物類相感。

    志雲;“荊葉逼蚊” 鱗 屬 鮆魚 一名魝,一名刀,又一名鱴,《爾雅·翼》:“刀魚長頭而薄狹,腹背如刀,故名。

    ”與石頭魚,皆以三月出,故《江賦》雲;“皴鮆順時而往還。

    ” 鲈魚從來未有,數十年來,歲屢見。

    巨口,細鱗,四腮。

    确是松江之種,味為鱗族第一。

     鲳魚《正字通》“生南海”以鳊頭上突起,連背,身圓,肉厚,止一脊,骨軟可食,閩人任為鮑魚。

    ”邑呼大者曰鲳,小者曰鏡。

    味香美,亞于鲻鲈,出水光可以鑒,故有鏡魚之目。

     偏口魚其口右偏,目亦偏然,有雙目自成一體。

    或千萬成群,實各行于水中。

    舊志雲:“所在有之”。

    信然!乃以偏口為比目魚,未确。

    比目魚止一目,兩片相合,不能離。

    若強離之,則不能行,戰戰于水中。

    兩片互相偎傍,漸近而複合,乃悠然逝,故比目之别名甚多,從無偏口之說。

    據《爾雅》“雖出東方邑,故未嘗有也。

    ” 左腮魚似偏口,而腮左向,故名。

    偏口之不得為比目,即左腮亦可證矣。

     鳜魚大口細鱗。

    《爾雅·翼》,“凡牛羊之屬有肚,故能嚼魚無肚,不嚼。

    ”鳜獨有肚,能嚼,蓋魚中之異品也。

     青魚《正字通》:“似鲩,青色,即青魚。

    ”南人以作鮓,《本草圖經》“青魚古作鲭字,所謂五侯之鲭是也。

    ”以今考之,其來最早,為群甚夥,亦魚家之大利也。

     梁魚色綠,嘴細長如針,俗名針梁。

     秃咀魚似針梁而上喙獨短,故以秃名。

     海狗鮮身,長喙,味最佳,刺皆到鈎。

     黃鱗魚鱗細,味美,色黃,故名。

     黃鲫魚似鲅魚而大,色黑體促,腹深黃,尾亦黃,故名。

     黃花魚即牟魚,《正字通》:“似鲅而小,一名黃花魚”.福、溫多有之。

    《溫海志》:“名黃靈”,邑名黃花。

     花魚通身皆成花點,故名。

     燕魚形色似燕,霧中能貼水而飛。

     鮒魚似鲯《說文》:“出東萊邑”,謂之海鮒。

     鲥魚似鲂而肥。

    江東四月有之,邑亦偶見。

     鳍魚出東海。

    《類篇》:“鼻前有骨如斧斤。

    ”一說生子在腹中,朝出食,暮還入。

    《廣韻》音“錯”,俗呼魚。

    翅最美,體甚大,有吞山之稱。

     鳊魚《說文》:“似鲈而大”,俗名鮑子魚,象形也。

     細鱗魚其鱗最細,故名。

     魚免魚《說文》:“出穢邪國。

    ”《正字通》:“石首魚,一名魚。

    ”生東海中,扁身,腹内白鳔可作膠,邑有呼為鳘魚者。

    作膠無出乎此,恐魚免字讀沩。

     鮣魚《集韻》:“身上如印”。

    《類篇》:“ 鮣鱗名如篆。

    一曰:“首象印”。

    左思《吳都賦》:“鮣龜”注,鮣魚,長三尺,無鱗,身中正,四方如印。

    扶南俗雲,諸大魚欲死者,鮣魚皆先封之。

    邑北海鮣魚無鱗,身長不方,頭有花文,如印然。

     魦魚吹沙小魚。

    詩:“鰋鯉鲿魦”。

     鲦魚即白鲦魚。

    詩“鲦鲒鮑鯉”。

     黃口魚色黃如油,小品之佳者。

     油包魚似黃口而大,油更肥美,故有是稱。

     鰞鲗魚《正字通》:“一名黑魚,一名墨魚”。

    狀如算囊,無鱗,兩須長似帶,腹下八足,聚生口旁,縮喙在腹下,懷灰含墨見人及大韻魚至,噀墨方數尺,背上一骨,獨厚三四分,兩頭尖,色白輕脆,如通草入藥,名海鳔鳋又作烏賊。

    蘇轼《魚說》:“海之魚,有烏賊其名者,可為醬,所謂烏賊之醬也。

    曬為幹亦美。

    ”《集韻》:“九月寒,烏入水化為之”。

     鰇魚《正字通》本作“柔”,似鰞鲗魚,無骨。

    越人重之。

    邑聯大蛤為網,投水中,鰇皆入蛤,必抱小石塞其外,人以鈎出之。

    若一鈎不出,則百鈎不出矣。

    俗名八帶。

     桐花魚類鰞鲗,狀如桐花,又桐花開時,時出,故名。

     鰌魚《正字通》:“鰌生下田淺淖中,似鮮而首銳,色黃黑,有剺”,濡滑難握,穴泥中,與他魚牝牡”。

    《爾雅·釋魚》:“紹鱚鰌,今泥鰌”。

     鲊魚《博物志》:“東海有物,狀如凝血,從廣方園,名曰鲊魚。

    無頭目,處所,内無藏衆蝦附之随其東西,人煮食之。

    又名水母、目蝦也。

    别名鮓,《字彙》補:“與蚱同”。

    《閩書》:“一名鲊,一名水母”。

     青載魚色青,肉皆成瓣,多大者。

     土魚尾有大針,最毒,著物立斃。

    漁人得之,先技其針,埋沙中聞雷聲即下入,其性然也。

    味不甚美。

     陽鱎魚一名鞘。

    《苟子·榮辱篇》:‘鰷鮮者,孚陽之魚也。

    ”注:魚好浮水上,就陽也,最易得。

    《說苑》“宓子賤為單父宰,陽晝謂之曰: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陽鱎也。

    肉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鲂也,肉厚而味美。

    子賤曰:善!未至單父,冠蓋交接于道。

    子賤曰:“車驅之此,陽晝所謂陽鱎者也。

    ”言其不招自至耳,形似土魚,無針,邑人呼為陽魚。

     紅娘魚大頭,細身,赤色。

    曬米最佳。

     鰕《說文·長箋》:“同蝦”。

    《急就篇》:“鰕,今之海蝦,堪為酢甫,及所呼蝦米者。

    又所在水中,小蝦可生啖,若炒而食之,皆是也。

    《正字通》:“水可食,溪澤、江海皆有之,傑須钺鼻,背有斷節,尾有硬鱗,多足好躍,腸屬,腦子在腹外。

    ”又《南海雜志》:“商舶見波中雙樯遙漾,高可十餘丈,意其為舟,老長年曰,此海蝦乘霁曝雙須。

    ”邑北海所見,大者曰對蝦,額有一角。

    每食蟹,先以角起其殼。

    小者亦不一類,蝼蛄蝦,品最下,皆可以網取之。

     蛤蚌屬。

    《月令》:“爵入大水為蛤。

    ”随潮而上,所在多有之,名、狀亦不一,其味甚鮮。

     海豹狀如豹,四足,黃質黑斑,通體皆短毛,肉不美,油甚佳。

    其皮堅厚,可為戰裙,泥水皆不能沾,故軍營寶之。

     海馬狀如馬,小不盈尺。

    無毛,亦無鱗,入藥最良。

     海狗與魚形者,同名異物,狀類家犬,好曝陽,眠冰上。

    人乘其睡熟,以棒擊殺之。

    牡者臍入滋陰藥最良,價值數金;牝者,惟皮毛可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