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招遠縣志序
關燈
小
中
大
習民風蒸蒸焉,亦将日進于上理。
餘莅任斯邑,亦欲與斯民同遊于化字,以為與其更張為治,不如取斯邑之往事以化導斯民之為愈也。
然舊志經張仲威先生修輯,迄今垂二百餘年,其間事迹湮沒者,不可勝計。
幸華陽陳琢庵先餘為斯邑宰,采訪搜羅,諸事草創,因而分門别類,删繁就簡,加以修飾,輯成兩帙,餘非敢自為功也。
惟願斯邑人士,讀是志者,筮仕服官,覽治迹之卓著,而益進于化理;忠臣義士,睹實行之懇摯,而益矢其真誠;文人墨客,披名篇之彪炳,而益勵以精深;貞女節婦,緬彤管之褒榮,而益守夫淑慎庶,不負餘之初心也。
夫至于山川物類,仍備一邑之掌故,以待修郡省志者之采擇而已。
維時将付梓人,爰記其颠末,以為序。
道光二十五年,歲在乙已,孟冬上浣,知招遠縣事,任邱邊象曾撰 我朝一統志,櫽括包舉,燦然明備.洵钜制也。
然一統志,實采于縣志。
招遠環山濱海,瑰異玮奇,知必有增光簡策者。
餘于丙午春,選授斯邑司铎入其境,見夫山川周複,民俗質樸,有古醇風焉。
任事後,而與郭生啟豐相接見,溫文爾雅,正士也。
越數月,攜斯邑新修縣志來,屬餘為序,備言仲威張先生曾輯舊志,迄今垂二百餘年,忠孝節廉,名篇佳什,幾于湮沒。
賴邑宰陳明府草創其事,邊明府踵而成之,已付梓而卒于官,迨是秋,始告成功也。
且夫海山之異,曾列為經,草木之微,亦有其記,矧招邑于宋為雄鎮,後改列縣,鐘靈毓秀前乎此者,不知其凡幾也。
後乎此者,又不知其若何也,使無重修者,何以信今而傳後?則續輯之功,誠非淺矣。
斯編也,餘始未經其事,終未考其成,特即郭生所述,而紀其略于簡端雲爾。
道光丙年初秋,招遠縣教谕,阙裡孔憲琮撰。
●續修招遠縣志序 端坐一室之内,而欲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裡,了然如在目前,非探諸掌故不可也;非掌故如一統志者不可也。
然一統志,本乎省志,省志本乎郡志,郡志本乎邑志,此邑志之所由重與。
招邑僻處海隅,于宋為羅峰鎮。
改置為縣自金始.迄今五百餘年矣.前三百年之山川、景物、風土、人情、與夫文章、政治之卓卓者,張仲鹹先生輯有成帙,言之綦詳。
而後二百年來,男貞女烈,子孝臣忠,以及文人墨客之佳構,其與周鼓、汲竹埋沒于荒煙蔓草間者,何可勝道。
每覽前志,辄興續貂之思。
特以固陋無文,亦且囿于聞見,撫簡躊躇,歎有志之未逮耳。
已亥正月,琢庵陳明府來宰斯邑,慨然以續修為已任。
甫下車,即屬請生以采訪事。
至嘉平月,召六人入署,分任其役,或搜羅載籍,或訪求碑版,或咨詢故老,各抒所得,集腋為裘,句有五日,草創粗具。
而陳明府以遷職去,事亦中止.鏡泉邊明府,即前人未竟之業,踵而成之,分門别類,規模略備矣,而又以疾捐館舍。
嗚呼,斯志之不成,豈亦有數存其閉耶!幸竹溪許明府莅任,必欲競其緒而永其傳。
爰命昔之從事者,網古羅今,存真去僞,刊浮誇,加潤色。
既成,壽諸棗梨.而後二百年,人之可紀,事之可紀,物産之可紀,乃有考據,不碎于鴻濛之無傳,夏肄之無征矣。
雖淺見寡聞,不敢與康對山、崔後渠諸前輩競相媲美,然一邑之志成,即由是而續增郡志、省志,以及于一統志,豈不俱本于彈丸黑子區哉! 歲在丙午,立秋後六日,羅峰後學謹序。
餘莅任斯邑,亦欲與斯民同遊于化字,以為與其更張為治,不如取斯邑之往事以化導斯民之為愈也。
然舊志經張仲威先生修輯,迄今垂二百餘年,其間事迹湮沒者,不可勝計。
幸華陽陳琢庵先餘為斯邑宰,采訪搜羅,諸事草創,因而分門别類,删繁就簡,加以修飾,輯成兩帙,餘非敢自為功也。
惟願斯邑人士,讀是志者,筮仕服官,覽治迹之卓著,而益進于化理;忠臣義士,睹實行之懇摯,而益矢其真誠;文人墨客,披名篇之彪炳,而益勵以精深;貞女節婦,緬彤管之褒榮,而益守夫淑慎庶,不負餘之初心也。
夫至于山川物類,仍備一邑之掌故,以待修郡省志者之采擇而已。
維時将付梓人,爰記其颠末,以為序。
道光二十五年,歲在乙已,孟冬上浣,知招遠縣事,任邱邊象曾撰 我朝一統志,櫽括包舉,燦然明備.洵钜制也。
然一統志,實采于縣志。
招遠環山濱海,瑰異玮奇,知必有增光簡策者。
餘于丙午春,選授斯邑司铎入其境,見夫山川周複,民俗質樸,有古醇風焉。
任事後,而與郭生啟豐相接見,溫文爾雅,正士也。
越數月,攜斯邑新修縣志來,屬餘為序,備言仲威張先生曾輯舊志,迄今垂二百餘年,忠孝節廉,名篇佳什,幾于湮沒。
賴邑宰陳明府草創其事,邊明府踵而成之,已付梓而卒于官,迨是秋,始告成功也。
且夫海山之異,曾列為經,草木之微,亦有其記,矧招邑于宋為雄鎮,後改列縣,鐘靈毓秀前乎此者,不知其凡幾也。
後乎此者,又不知其若何也,使無重修者,何以信今而傳後?則續輯之功,誠非淺矣。
斯編也,餘始未經其事,終未考其成,特即郭生所述,而紀其略于簡端雲爾。
道光丙年初秋,招遠縣教谕,阙裡孔憲琮撰。
●續修招遠縣志序 端坐一室之内,而欲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裡,了然如在目前,非探諸掌故不可也;非掌故如一統志者不可也。
然一統志,本乎省志,省志本乎郡志,郡志本乎邑志,此邑志之所由重與。
招邑僻處海隅,于宋為羅峰鎮。
改置為縣自金始.迄今五百餘年矣.前三百年之山川、景物、風土、人情、與夫文章、政治之卓卓者,張仲鹹先生輯有成帙,言之綦詳。
而後二百年來,男貞女烈,子孝臣忠,以及文人墨客之佳構,其與周鼓、汲竹埋沒于荒煙蔓草間者,何可勝道。
每覽前志,辄興續貂之思。
特以固陋無文,亦且囿于聞見,撫簡躊躇,歎有志之未逮耳。
已亥正月,琢庵陳明府來宰斯邑,慨然以續修為已任。
甫下車,即屬請生以采訪事。
至嘉平月,召六人入署,分任其役,或搜羅載籍,或訪求碑版,或咨詢故老,各抒所得,集腋為裘,句有五日,草創粗具。
而陳明府以遷職去,事亦中止.鏡泉邊明府,即前人未竟之業,踵而成之,分門别類,規模略備矣,而又以疾捐館舍。
嗚呼,斯志之不成,豈亦有數存其閉耶!幸竹溪許明府莅任,必欲競其緒而永其傳。
爰命昔之從事者,網古羅今,存真去僞,刊浮誇,加潤色。
既成,壽諸棗梨.而後二百年,人之可紀,事之可紀,物産之可紀,乃有考據,不碎于鴻濛之無傳,夏肄之無征矣。
雖淺見寡聞,不敢與康對山、崔後渠諸前輩競相媲美,然一邑之志成,即由是而續增郡志、省志,以及于一統志,豈不俱本于彈丸黑子區哉! 歲在丙午,立秋後六日,羅峰後學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