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招遠縣志序
關燈
小
中
大
●續修招遠縣志序
正史之稱志,自陳壽《三國志》始。
而别史之稱通志,則歸于鄭樵。
曆代省、府、州、縣皆有志,然非功令所及,故自來或有或無,或傳或不傳,各省長官不過問也。
國朝康熙初年,奉敕纂輯一統志,先令修進直省通志。
山左各府、州、縣計陸續報修一百十四部,無志者祗沾化一縣。
其順治年間修輯,延今二百年,未經續修者,泗水、招遠二縣而已。
餘于道光甲午移守濟南,接修府志,曆七年始克蒇事。
戊戌分守登萊青道,招遠令陳君國器來谒,呈閱邑志。
字雖不至漫漶,而失修已久,文獻多不可征。
陳君矢志續修,未能卒業而去。
現任邊君象曾接修年餘,茲以新續邑志請序。
餘學殖久荒,不能藉文詞以資潤色,又甫蒙内擢,急欲束裝北上,不獲細為校雠,乃挑燈伏閱一過。
蓋舊志二十二門,續志十三門,或補遺,或改置,或新增,采訪考訂,傳信為難,如災祥,或各屬所同,或本邑所獨,筆之于書,恐有訛舛,山川物産,豈有增減?然遺于昔,或顯于今,必有實迹可驗。
公署鄉都,随時添改,祀典賦役,奉文裁定,皆有案可稽也。
惟職官科貢,非有碑記注載,恐緻年久遺忘。
至人物、烈女、仙釋、藝文等志,全賴探訪,有人考訂得實。
今招邑襄理多賢,邊君稽核精确,可信今而傳後,則此日之續志,即将來之良史也,豈不美哉!爰序,令付梓為泗水倡。
歲在乙已清和月之上浣,北平王鎮書于東萊官舍。
●重修招遠縣志序 登郡,海疆要區也。
自明初升州為府,割萊之招遠屬焉。
我國家定鼎燕都,登當海道之沖,實為畿輔咽喉,東方保障。
而西南聯絡群山,據險阻而通陸路者,即以招為門戶。
招之列十屬中也,亦岩邑哉。
夫邑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招立邑三百餘年,迄順治庚子乃有成書。
舊稱其土瘠,其民貧,其俗敦龐而淳樸。
今則瘠者日多開墾矣,貧者日見殷盛矣,敦龐淳樸者日進于文物聲明矣。
教化之涵濡,土俗之更變,又百餘年于茲,而紀載缺如,使夫政績、民風、人文、物理,日出而日就湮沒則文獻無征,非莅斯土者之咎與?餘同年友邊君鏡泉,以文學名儒來令斯邑,竊念志書之所關匪細,而歲久失修湮沒者,為可惜也。
愛取舊志而廣為采訪,詳為補輯,核舊訂新,數閱月而燦然成帙,将付剞劂,屬餘為序。
餘白海濱告警,移守東牟,立軍倉,建炮台,修隍築壘,募勇練兵,所以籌防堵之宜,纾善後之策者,勞勞四載,食寝靡遑。
比者款關乞盟,海氛永靖,固樂與都人士投戈講藝,休息太平也。
至若按圖籍于已往,審情勢于來今,随時而補救化導之,則觸目警心,守與令俱有責焉。
《易》有之,通其變,使民不倦;《詩》有之,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固未可以蕞爾邑僻在偏隅,而遂悠忽置之也。
書此質之邊君,即以望諸後之官斯土者。
道光二十五年,歲次乙已,中秋節前二日,知登州府事錢塘諸鎮撰。
志何為而作乎?志者記也,所以記其事也。
其體昉于《漢書》藝文、食貨等志,後遂郡縣勒為成書,亦名為志要,皆文人記載,以備一時之掌故,而欲取一邑之往事,記其忠孝節廉,以為斯民勸,則非第掌故之所為,為民司牧之責也。
考招遠環山濱海,于宋為羅峰鎮,素号岩疆;至明改為列縣,分屬萊郡;及我朝定鼎,升登州為郡,并割萊之招邑屬焉。
而招邑涵濡聖世之祥和,士
而别史之稱通志,則歸于鄭樵。
曆代省、府、州、縣皆有志,然非功令所及,故自來或有或無,或傳或不傳,各省長官不過問也。
國朝康熙初年,奉敕纂輯一統志,先令修進直省通志。
山左各府、州、縣計陸續報修一百十四部,無志者祗沾化一縣。
其順治年間修輯,延今二百年,未經續修者,泗水、招遠二縣而已。
餘于道光甲午移守濟南,接修府志,曆七年始克蒇事。
戊戌分守登萊青道,招遠令陳君國器來谒,呈閱邑志。
字雖不至漫漶,而失修已久,文獻多不可征。
陳君矢志續修,未能卒業而去。
現任邊君象曾接修年餘,茲以新續邑志請序。
餘學殖久荒,不能藉文詞以資潤色,又甫蒙内擢,急欲束裝北上,不獲細為校雠,乃挑燈伏閱一過。
蓋舊志二十二門,續志十三門,或補遺,或改置,或新增,采訪考訂,傳信為難,如災祥,或各屬所同,或本邑所獨,筆之于書,恐有訛舛,山川物産,豈有增減?然遺于昔,或顯于今,必有實迹可驗。
公署鄉都,随時添改,祀典賦役,奉文裁定,皆有案可稽也。
惟職官科貢,非有碑記注載,恐緻年久遺忘。
至人物、烈女、仙釋、藝文等志,全賴探訪,有人考訂得實。
今招邑襄理多賢,邊君稽核精确,可信今而傳後,則此日之續志,即将來之良史也,豈不美哉!爰序,令付梓為泗水倡。
歲在乙已清和月之上浣,北平王鎮書于東萊官舍。
●重修招遠縣志序 登郡,海疆要區也。
自明初升州為府,割萊之招遠屬焉。
我國家定鼎燕都,登當海道之沖,實為畿輔咽喉,東方保障。
而西南聯絡群山,據險阻而通陸路者,即以招為門戶。
招之列十屬中也,亦岩邑哉。
夫邑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招立邑三百餘年,迄順治庚子乃有成書。
舊稱其土瘠,其民貧,其俗敦龐而淳樸。
今則瘠者日多開墾矣,貧者日見殷盛矣,敦龐淳樸者日進于文物聲明矣。
教化之涵濡,土俗之更變,又百餘年于茲,而紀載缺如,使夫政績、民風、人文、物理,日出而日就湮沒則文獻無征,非莅斯土者之咎與?餘同年友邊君鏡泉,以文學名儒來令斯邑,竊念志書之所關匪細,而歲久失修湮沒者,為可惜也。
愛取舊志而廣為采訪,詳為補輯,核舊訂新,數閱月而燦然成帙,将付剞劂,屬餘為序。
餘白海濱告警,移守東牟,立軍倉,建炮台,修隍築壘,募勇練兵,所以籌防堵之宜,纾善後之策者,勞勞四載,食寝靡遑。
比者款關乞盟,海氛永靖,固樂與都人士投戈講藝,休息太平也。
至若按圖籍于已往,審情勢于來今,随時而補救化導之,則觸目警心,守與令俱有責焉。
《易》有之,通其變,使民不倦;《詩》有之,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固未可以蕞爾邑僻在偏隅,而遂悠忽置之也。
書此質之邊君,即以望諸後之官斯土者。
道光二十五年,歲次乙已,中秋節前二日,知登州府事錢塘諸鎮撰。
志何為而作乎?志者記也,所以記其事也。
其體昉于《漢書》藝文、食貨等志,後遂郡縣勒為成書,亦名為志要,皆文人記載,以備一時之掌故,而欲取一邑之往事,記其忠孝節廉,以為斯民勸,則非第掌故之所為,為民司牧之責也。
考招遠環山濱海,于宋為羅峰鎮,素号岩疆;至明改為列縣,分屬萊郡;及我朝定鼎,升登州為郡,并割萊之招邑屬焉。
而招邑涵濡聖世之祥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