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熟番紀事
關燈
小
中
大
●李序
自曼倩有畢方之辨,同朝駴為刱聞;會宗綴行役之吟,史氏歎其闳識。
遐覽所逮,勝遊斯傳。
曉墀黃君,素挺媺才,雅負遠抱。
長征閩峤,奉公瀛郡;乘查乎天表,酌酒乎海會。
鐵線橋畔高歌,則劍槊交橫;紅毛樓頭博辯,則刁鬥互答。
積日既久,采風殆遍;是用紀載,藉資征考。
審程記裡,實仿地志;尋俗識怪,特殊齊諧。
軍國摅其偉略、湖山壯其豪氣,信乎發皇耳目、拔飾才藻矣。
方今西夷抗順、東都經武:鲲身纡郁,陰瘴晨晦;鹿耳險峻,烽煙夕驚。
火艦揚波,飛馳龍蜦之窟;天戈浴日,稽破貙罴之軍。
仄席旁求,長纓争請。
君其更罄心畫,翊成膚功:奪得崑侖,奔走張镫之讌;刻以金石,揄揚平蔡之勳。
枭性克馴,蠻化待治;濟世有具,酬知非偶。
庶幾強台千裡,亶趾名賢舊蹟之遺;缥囊一編,匪惟王會新圖之續! 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孟夏月,同邑李輔燿拜手謹叙。
●周定軒夫子題辭 頃讀曉墀先生台灣雜記,欽佩無已;謹題辭三首。
海外山川海上城,援軍隔水檄縱橫;袖中一策尤堪用,招集民番代戍兵。
談到瀛洲客不知,雞籠、鹿耳海環之。
何緣外國詳風土,百首西堂舊竹枝。
新從閩海唱刀還,台北、台南記往還;幕府昨逢餘節度,地圖先問釣魚山。
世愚弟周發藻頓首呈稿。
●台灣驅寇論 台灣枕夷夏之交,四面濱海。
其中層巒聳翠,前後相連。
後山為生番巢穴,名曰高山番;山外皆熟番所居,名曰平埔番:總計生、熟番千百社。
其餘貿易、耕種,漳、泉人居多。
地本膏腴,物産富饒,富甲于中外,為夷人窺伺、垂涎非一日矣。
當法兵猖獗,基隆、滬尾、鹿耳門各海口皆梗塞。
我軍駐台,雖猛力前驅,其勢或有所不敵;渡台救應,其容緩哉?雖然,臨時募勇不習海戰,縱有大隊兵輪,恐敵人藏魚雷于海底,未及登岸即被轟毀,将捐軀不足以報國,反緻有損國威。
查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朱一貴、林爽文、蔡牽、朱濆等侵犯台疆,所為剿滅驅逐者皆借土勇、社番之力。
台多煙瘴,地尤險阻,鴞音鴃舌,言語不通,又不合水土,行之路難,實為所苦;即承平無事,官軍駐防傷亡不少,一旦交鋒對壘,能保全軍無恙乎?惟漳、泉飄海之舟乘風潮而入,著名海口雖塞,其間小港尚多,土人素所經曆,而且民風強悍、番性尤剛,所好者紅布、鹽、酒,以此獎勵,遂踴躍從公。
該處富紳,家赀數萬至數十萬者,又多急公仗義、夙負幹練之才;如台北林時甫、黃紹芳、周振東、台南林蔭堂、張缙雲、林汝梅、張春華、林儀卿等,皆能助軍饷、舉義旗,招集民番,力圖驅逐;一纾國難、一保身家,義固有不容辭者。
特非谕令,則其權莫假、即其勢不行;務期大帥主将,謹遵上谕,督師駐紮漳、泉,聯絡紳士、土勇,設計渡台,暗結台民,向前猛撲,而以官軍助之。
不增兵、不籌饷,以拙勝巧、以逸待勞;斯驅■〈寇,女代攴〉之計得焉矣! ●上岑宮保撫番禀稿 為安邊綏遠、和衆豐财,以廣招徕而增賦稅事。
竊維用兵之道,固宜因利乘機;制敵之方,尤貴随時應變。
逢昶渡台日久,民物關懷;地方情形,頗為熟悉。
查台北府南離城四十裡,大地名南勢,兼連粗坑、新田、火燒樟等處:陸路三十裡至基隆、九十裡至宜蘭、一百二十裡至蘇澳;水程五十裡至台北、七十五裡出大海。
該處多出木料,遍山種靛、栽茶,物産富饒,生生不息;前此多資度活,近來莫慶安全。
其故因官軍駐台,威振海疆,生番不敢猖獗;迩年防務稍松,番衆毫無忌憚,毀民房、斃民命,滋擾情形不堪言狀,居民求救,地方官不遣一師駐防追剿。
該處離城不遠,兼屬要區;若不痛除,必贻後患! 逢昶雖屬儒生,略知武備。
敢請招募壯丁五百,名為追剿,實則撫綏;擇要駐防,緻令梗頑向化。
且番主我客,要在先探虛實;番守我勞,亦須略用機謀。
欲剿不剿,可撫則撫;剿必使知畏,撫則必使知恩。
并懇頒發關防,以昭信允。
軍裝、火藥,準其請領;營規、營制,俾有遵循。
如軍饷不敷,該地紳士願設厘卡抽費彌補。
一則輿情安堵,一則賦稅加增;一經肅清,事歸畫一。
該處局面寬廣,最好安人。
現山田遍荒,一旦耕種如前,皆得随營度活,不至流落邊陲。
且此地招撫有方,後山尤為易辦。
生番以殺人為快,後山番逆無一月不傷民命,即無一月不毀民房;其弊皆由奸徒貪利,私造軍械、火藥,斢換生番土物,名曰「換番」,實助番為虐。
地方官束手無策,眼前殺戮置若罔聞;斃命雖多,皆隐匿不報。
民冤莫訴,民害愈深。
此情此景,目擊心傷!有志斯世、斯民者,其能安坐耶?果派勇丁防守,揚言剿番、嚴禁「換番」,遣妥當通司曲為開導,着将所換之軍械、火藥概行繳出,仍以食品易之。
番不用銀錢,所好者紅布、鹽、酒,将此物并懸獎格,以示鼓勵,番必俯首投誠。
一社投誠,衆社聞風向慕;有不從命者,即将降番征逆番。
由此進兵,庶幾後路相應,該番逼窄無路,歸化當在須臾。
若由後山進剿,層岩遠涉,勢必縻饷勞師。
且三面空虛,進退維谷;一将救援,緩急不接。
番逆無懼,兵勇不合水土,疾病尤多。
棄難從易,以逸侍勞,斯用兵之道得焉矣。
爰不揣冒昧,敢獻刍荛。
為此,禀懇宮保大人台前察核施行,深為恩便!是否有當?尚乞鈞裁!臨禀悚惶,不勝待命之至。
批:據禀轸念民艱,留心時務,并熟悉台地情形,募勇駐防,一面招撫;事關切要,大有裨于生靈。
俟府城竣工,準即如禀施行,相期助理! ●台灣生熟番輿地考略 台疆初辟時,預籌進山要道,以便策應緩急。
南北通衢,由大甲至新莊、抵淡水北路凡三條:一由淡水基隆、三貂過l嶐嶺,抵頭圍,系入山往來大路;即漳人分得地界之内,今由艋舺入宜蘭通行大路。
又一路由艋舺之大坪林進山,從内山行走,經大湖隘,抵東勢之溪洲;系泉人分得地界之内。
又一路由竹塹之九芎林進山,經鹽菜甕、玉山腳,由内鹿埔出東勢之叭哩沙喃;系粵人分得地界之内。
近年來,艋舺安溪茶販,竟由大坪林内山一帶行走,直出頭圍,其徑甚捷。
艋舺近莊人,多由萬順藔六裡至平林尾過溪,入九芎林,開墾田園千萬頃;桑麻黍稷,被野盈疇。
台灣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
自淡水之八堵折入基隆,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嶺,入宜蘭界。
嗣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過三貂,則較由基隆而稍近矣。
迨開疆時,複由三爪仔迤東南走三貂、魚桁仔、遠望坑過嶺,至大裡簡,入頭圍;此即現在通衢,視番路又較近矣。
然自宜蘭至艋舺計程二百餘裡,官程四站、民壯五藔,雖便而猶未捷也。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但由頭圍炮台外斜過石空仔山六裡至鹿藔(一名待牛藔),再十二裡至大溪,又十二裡至大坪、二十裡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裡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裡便抵艋舺矣。
凡所經過内山,皆做料、煮栲、打鹿、抽藤之家;而大溪、大坪、雙溪頭一帶,皆有藔舍,行人可資栖息。
現安溪茶販往返,皆資此途。
惟中有溪流數處,深廣五、六尺許,必須造橋五、六座,設隘一、二藔,方足利于行人。
又中有一路,不出水返腳而出錫口。
又有一路,不由大坪,可直向萬順藔出口,路更坦曠無溪;出口十餘裡,即抵艋舺。
附志之,以俟捷足者先登。
宜蘭縣,南與奇萊社番最近。
奇萊,陸由鳥仔埔觸奇萊至蘇澳南關,大約一百五十裡;水由米浪港出口,直入蘇澳界,程五、六十裡。
該處生番,現有根耶耶、直腳宣、豆難、薄薄、李劉、罷鞭等六社名目。
查根耶耶即筠椰椰,直腳宣即竹仔宣,豆難即多難。
此四社,舊屬諸羅縣界崇爻山後、傀儡大山之東,後與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水辇合為九社,歸入諸羅,歲輸社饷;近又改照民丁例,凡四社與芝舞蘭、芝密、水辇、納納,名為崇爻八社,另輸鹿皮朾(?)征丁銀:亦可見番性之遷改無常,故社之分合不一也。
今芝密訛作奇密,與納納同屬泗波瀾。
泗波瀾有十八社番,與奇萊相近,屬鳳山縣界,亦在崇爻山後;可知奇萊即嘉義之背、泗波瀾即鳳山之脊。
由此而卑南覓、而沙馬矶頭,回環南北一帶;則後山諸地,自泖鼻至琅峤,大略與山前千餘裡等耳。
海舟從沙馬矶頭盤轉而入卑南覓諸社山後大洋之北,有嶼名釣魚台,可泊巨舟十餘艘;崇爻山下泗波瀾,可進三闆船,漳、泉人多有至其地者。
卑南覓自山闊五、六十裡,南北長約百裡到海。
此地開辟,可墾良田數萬甲,歲得租賦數萬石,足置一縣治;與秀孤鸾為鄰,今嘉、彰兩相接壤也。
其地為東面大平洋,向西北行百餘裡即彰化界外之埔裡社,乃全台适中之處也。
卑南覓土産槟榔,薯榔尤多,漫山遍野皆是。
近時郡城有小船私到山後,向番擺流(華言互易)者,即卑南覓也。
所出鹿茸、鹿脯亦多。
交易不用銀錢,但以物互換而已。
其地港澳數處,皆可泊舟。
小舟由溪而入百二、三十裡,溪水清且深。
鳥石港口,南去「萬水朝宗」洋面不遠。
舟行至此,百無一回;俗謂之「落溜」,即「落漈」也。
按「續文獻通考」:『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
落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
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二』。
又「稗海記遊」雲:『基隆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
舟至,即沈。
或名為「萬水朝東」。
勢傾瀉,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
二說微異。
但謂在澎湖以下者,時尚未開台也;謂在基隆山下者,時尚未開蘭也。
總之,不離平東流者近是。
新修「台邑志」則雲:『弱水見于「禹貢」,自有其處。
「萬水朝東」,天下之公言也。
諸書言順流而東而南者,就内地言之也。
台處東南,其北之基隆(本系雞籠,近時更易)山,即内地之東;其南之沙馬矶頭,即内地之南。
水歸東南,故皆可曰順流』。
康熙初,張給谏「出使琉球記」謂:『由五虎門放洋,已離梅花所七日矣。
令舵工上鬥遙望,見東北一山,形圓,卑如覆盂,四面無址;諒無居民,心甚疑。
越日,因北風,引舟南行至小琉球;詢之土人雲:「尤家埠琉璜山也」。
北去日本、東出弱水洋,當飄蓬萊、扶桑,不知何日西還矣』!據此,所言則又似「朝東」之水與小琉球遙相對雲。
嘉慶丙寅春,海寇蔡牽至烏石港,欲取其地,使人通謀共墾,衆患之。
賊舟有幼童被虜者,乘間登岸,遇其父匿之
遐覽所逮,勝遊斯傳。
曉墀黃君,素挺媺才,雅負遠抱。
長征閩峤,奉公瀛郡;乘查乎天表,酌酒乎海會。
鐵線橋畔高歌,則劍槊交橫;紅毛樓頭博辯,則刁鬥互答。
積日既久,采風殆遍;是用紀載,藉資征考。
審程記裡,實仿地志;尋俗識怪,特殊齊諧。
軍國摅其偉略、湖山壯其豪氣,信乎發皇耳目、拔飾才藻矣。
方今西夷抗順、東都經武:鲲身纡郁,陰瘴晨晦;鹿耳險峻,烽煙夕驚。
火艦揚波,飛馳龍蜦之窟;天戈浴日,稽破貙罴之軍。
仄席旁求,長纓争請。
君其更罄心畫,翊成膚功:奪得崑侖,奔走張镫之讌;刻以金石,揄揚平蔡之勳。
枭性克馴,蠻化待治;濟世有具,酬知非偶。
庶幾強台千裡,亶趾名賢舊蹟之遺;缥囊一編,匪惟王會新圖之續! 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孟夏月,同邑李輔燿拜手謹叙。
●周定軒夫子題辭 頃讀曉墀先生台灣雜記,欽佩無已;謹題辭三首。
海外山川海上城,援軍隔水檄縱橫;袖中一策尤堪用,招集民番代戍兵。
談到瀛洲客不知,雞籠、鹿耳海環之。
何緣外國詳風土,百首西堂舊竹枝。
新從閩海唱刀還,台北、台南記往還;幕府昨逢餘節度,地圖先問釣魚山。
世愚弟周發藻頓首呈稿。
●台灣驅寇論 台灣枕夷夏之交,四面濱海。
其中層巒聳翠,前後相連。
後山為生番巢穴,名曰高山番;山外皆熟番所居,名曰平埔番:總計生、熟番千百社。
其餘貿易、耕種,漳、泉人居多。
地本膏腴,物産富饒,富甲于中外,為夷人窺伺、垂涎非一日矣。
當法兵猖獗,基隆、滬尾、鹿耳門各海口皆梗塞。
我軍駐台,雖猛力前驅,其勢或有所不敵;渡台救應,其容緩哉?雖然,臨時募勇不習海戰,縱有大隊兵輪,恐敵人藏魚雷于海底,未及登岸即被轟毀,将捐軀不足以報國,反緻有損國威。
查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朱一貴、林爽文、蔡牽、朱濆等侵犯台疆,所為剿滅驅逐者皆借土勇、社番之力。
台多煙瘴,地尤險阻,鴞音鴃舌,言語不通,又不合水土,行之路難,實為所苦;即承平無事,官軍駐防傷亡不少,一旦交鋒對壘,能保全軍無恙乎?惟漳、泉飄海之舟乘風潮而入,著名海口雖塞,其間小港尚多,土人素所經曆,而且民風強悍、番性尤剛,所好者紅布、鹽、酒,以此獎勵,遂踴躍從公。
該處富紳,家赀數萬至數十萬者,又多急公仗義、夙負幹練之才;如台北林時甫、黃紹芳、周振東、台南林蔭堂、張缙雲、林汝梅、張春華、林儀卿等,皆能助軍饷、舉義旗,招集民番,力圖驅逐;一纾國難、一保身家,義固有不容辭者。
特非谕令,則其權莫假、即其勢不行;務期大帥主将,謹遵上谕,督師駐紮漳、泉,聯絡紳士、土勇,設計渡台,暗結台民,向前猛撲,而以官軍助之。
不增兵、不籌饷,以拙勝巧、以逸待勞;斯驅■〈寇,女代攴〉之計得焉矣! ●上岑宮保撫番禀稿 為安邊綏遠、和衆豐财,以廣招徕而增賦稅事。
竊維用兵之道,固宜因利乘機;制敵之方,尤貴随時應變。
逢昶渡台日久,民物關懷;地方情形,頗為熟悉。
查台北府南離城四十裡,大地名南勢,兼連粗坑、新田、火燒樟等處:陸路三十裡至基隆、九十裡至宜蘭、一百二十裡至蘇澳;水程五十裡至台北、七十五裡出大海。
該處多出木料,遍山種靛、栽茶,物産富饒,生生不息;前此多資度活,近來莫慶安全。
其故因官軍駐台,威振海疆,生番不敢猖獗;迩年防務稍松,番衆毫無忌憚,毀民房、斃民命,滋擾情形不堪言狀,居民求救,地方官不遣一師駐防追剿。
該處離城不遠,兼屬要區;若不痛除,必贻後患! 逢昶雖屬儒生,略知武備。
敢請招募壯丁五百,名為追剿,實則撫綏;擇要駐防,緻令梗頑向化。
且番主我客,要在先探虛實;番守我勞,亦須略用機謀。
欲剿不剿,可撫則撫;剿必使知畏,撫則必使知恩。
并懇頒發關防,以昭信允。
軍裝、火藥,準其請領;營規、營制,俾有遵循。
如軍饷不敷,該地紳士願設厘卡抽費彌補。
一則輿情安堵,一則賦稅加增;一經肅清,事歸畫一。
該處局面寬廣,最好安人。
現山田遍荒,一旦耕種如前,皆得随營度活,不至流落邊陲。
且此地招撫有方,後山尤為易辦。
生番以殺人為快,後山番逆無一月不傷民命,即無一月不毀民房;其弊皆由奸徒貪利,私造軍械、火藥,斢換生番土物,名曰「換番」,實助番為虐。
地方官束手無策,眼前殺戮置若罔聞;斃命雖多,皆隐匿不報。
民冤莫訴,民害愈深。
此情此景,目擊心傷!有志斯世、斯民者,其能安坐耶?果派勇丁防守,揚言剿番、嚴禁「換番」,遣妥當通司曲為開導,着将所換之軍械、火藥概行繳出,仍以食品易之。
番不用銀錢,所好者紅布、鹽、酒,将此物并懸獎格,以示鼓勵,番必俯首投誠。
一社投誠,衆社聞風向慕;有不從命者,即将降番征逆番。
由此進兵,庶幾後路相應,該番逼窄無路,歸化當在須臾。
若由後山進剿,層岩遠涉,勢必縻饷勞師。
且三面空虛,進退維谷;一将救援,緩急不接。
番逆無懼,兵勇不合水土,疾病尤多。
棄難從易,以逸侍勞,斯用兵之道得焉矣。
爰不揣冒昧,敢獻刍荛。
為此,禀懇宮保大人台前察核施行,深為恩便!是否有當?尚乞鈞裁!臨禀悚惶,不勝待命之至。
批:據禀轸念民艱,留心時務,并熟悉台地情形,募勇駐防,一面招撫;事關切要,大有裨于生靈。
俟府城竣工,準即如禀施行,相期助理! ●台灣生熟番輿地考略 台疆初辟時,預籌進山要道,以便策應緩急。
南北通衢,由大甲至新莊、抵淡水北路凡三條:一由淡水基隆、三貂過l嶐嶺,抵頭圍,系入山往來大路;即漳人分得地界之内,今由艋舺入宜蘭通行大路。
又一路由艋舺之大坪林進山,從内山行走,經大湖隘,抵東勢之溪洲;系泉人分得地界之内。
又一路由竹塹之九芎林進山,經鹽菜甕、玉山腳,由内鹿埔出東勢之叭哩沙喃;系粵人分得地界之内。
近年來,艋舺安溪茶販,竟由大坪林内山一帶行走,直出頭圍,其徑甚捷。
艋舺近莊人,多由萬順藔六裡至平林尾過溪,入九芎林,開墾田園千萬頃;桑麻黍稷,被野盈疇。
台灣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
自淡水之八堵折入基隆,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嶺,入宜蘭界。
嗣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過三貂,則較由基隆而稍近矣。
迨開疆時,複由三爪仔迤東南走三貂、魚桁仔、遠望坑過嶺,至大裡簡,入頭圍;此即現在通衢,視番路又較近矣。
然自宜蘭至艋舺計程二百餘裡,官程四站、民壯五藔,雖便而猶未捷也。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但由頭圍炮台外斜過石空仔山六裡至鹿藔(一名待牛藔),再十二裡至大溪,又十二裡至大坪、二十裡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裡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裡便抵艋舺矣。
凡所經過内山,皆做料、煮栲、打鹿、抽藤之家;而大溪、大坪、雙溪頭一帶,皆有藔舍,行人可資栖息。
現安溪茶販往返,皆資此途。
惟中有溪流數處,深廣五、六尺許,必須造橋五、六座,設隘一、二藔,方足利于行人。
又中有一路,不出水返腳而出錫口。
又有一路,不由大坪,可直向萬順藔出口,路更坦曠無溪;出口十餘裡,即抵艋舺。
附志之,以俟捷足者先登。
宜蘭縣,南與奇萊社番最近。
奇萊,陸由鳥仔埔觸奇萊至蘇澳南關,大約一百五十裡;水由米浪港出口,直入蘇澳界,程五、六十裡。
該處生番,現有根耶耶、直腳宣、豆難、薄薄、李劉、罷鞭等六社名目。
查根耶耶即筠椰椰,直腳宣即竹仔宣,豆難即多難。
此四社,舊屬諸羅縣界崇爻山後、傀儡大山之東,後與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水辇合為九社,歸入諸羅,歲輸社饷;近又改照民丁例,凡四社與芝舞蘭、芝密、水辇、納納,名為崇爻八社,另輸鹿皮朾(?)征丁銀:亦可見番性之遷改無常,故社之分合不一也。
今芝密訛作奇密,與納納同屬泗波瀾。
泗波瀾有十八社番,與奇萊相近,屬鳳山縣界,亦在崇爻山後;可知奇萊即嘉義之背、泗波瀾即鳳山之脊。
由此而卑南覓、而沙馬矶頭,回環南北一帶;則後山諸地,自泖鼻至琅峤,大略與山前千餘裡等耳。
海舟從沙馬矶頭盤轉而入卑南覓諸社山後大洋之北,有嶼名釣魚台,可泊巨舟十餘艘;崇爻山下泗波瀾,可進三闆船,漳、泉人多有至其地者。
卑南覓自山闊五、六十裡,南北長約百裡到海。
此地開辟,可墾良田數萬甲,歲得租賦數萬石,足置一縣治;與秀孤鸾為鄰,今嘉、彰兩相接壤也。
其地為東面大平洋,向西北行百餘裡即彰化界外之埔裡社,乃全台适中之處也。
卑南覓土産槟榔,薯榔尤多,漫山遍野皆是。
近時郡城有小船私到山後,向番擺流(華言互易)者,即卑南覓也。
所出鹿茸、鹿脯亦多。
交易不用銀錢,但以物互換而已。
其地港澳數處,皆可泊舟。
小舟由溪而入百二、三十裡,溪水清且深。
鳥石港口,南去「萬水朝宗」洋面不遠。
舟行至此,百無一回;俗謂之「落溜」,即「落漈」也。
按「續文獻通考」:『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
落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
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二』。
又「稗海記遊」雲:『基隆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
舟至,即沈。
或名為「萬水朝東」。
勢傾瀉,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
二說微異。
但謂在澎湖以下者,時尚未開台也;謂在基隆山下者,時尚未開蘭也。
總之,不離平東流者近是。
新修「台邑志」則雲:『弱水見于「禹貢」,自有其處。
「萬水朝東」,天下之公言也。
諸書言順流而東而南者,就内地言之也。
台處東南,其北之基隆(本系雞籠,近時更易)山,即内地之東;其南之沙馬矶頭,即内地之南。
水歸東南,故皆可曰順流』。
康熙初,張給谏「出使琉球記」謂:『由五虎門放洋,已離梅花所七日矣。
令舵工上鬥遙望,見東北一山,形圓,卑如覆盂,四面無址;諒無居民,心甚疑。
越日,因北風,引舟南行至小琉球;詢之土人雲:「尤家埠琉璜山也」。
北去日本、東出弱水洋,當飄蓬萊、扶桑,不知何日西還矣』!據此,所言則又似「朝東」之水與小琉球遙相對雲。
嘉慶丙寅春,海寇蔡牽至烏石港,欲取其地,使人通謀共墾,衆患之。
賊舟有幼童被虜者,乘間登岸,遇其父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