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藝文志
關燈
小
中
大
永安縣治記
編修(清流) 賴世隆撰
皇帝繼統改元之二年,沙縣寇悉平。
诏以浮流險要之地,分置縣以治之,賜其名曰永安。
是年,始命古舒韓君隆來知縣事。
又明年,政既通,乃聚材鸠工,首建縣治,定其規制。
不逾時,厥功告成,請餘記之。
按郡志,沙縣界于尤溪、将樂、清流三縣之間,嘗多盜賊出沒,而浮流實當其沖,屢遭焚掠。
正統間,禦史張君淑因通判倪君冕之言,以沙縣地遠且廣,上流三百馀裡溪岩險迩,寇巢穴其間。
官民睽隔,無以葺奸宣惠,欲奏請分縣,予時亦力贊其言。
章既上,朝議已允。
有司徇私,事遂寝。
末年,賊大作,閩中諸邑無城廓者多殘破。
雖命将出師,諸賊猶分寇旁郡。
聞官軍次沙縣,令有司招撫,乃解歸,遣老弱者僞(原文“為”,應為“僞”字。
)降。
既班師,賊再反複。
業馀民重罹禍而死者,又不可勝數。
朝廷乃敕鎮守官、今尚書薛君希琏,總督福建、江、浙諸軍讨之。
至是,在閩諸大臣及有司莅事者皆能協心合謀,賞罰有章,将士用命。
官軍民丁始皆奮勇殺賊,直抵浮流以上諸境,斬俘以萬計,餘賊乃服。
事平,佥議經久之計。
倪君仍申前議,以餘言為質,薛君俱陳其便宜以聞,于是浮流置縣之議乃定。
遂分沙縣二十都上保至三十二都,暨尤溪四都之地以隸之。
築城為之保障,分軍為之守禦,建學為之教育,凡官府之所宜有者,皆視他縣。
永安既城,實為延平上流之鎮,諸鄰縣恃以為安矣。
嗟夫!不因亂,曷以治?不有廢,曷有興?然治興于前者,又當保其不廢于後也。
今永安因寇亂而新創,韓君首為之令,能撫綏其民,以成縣治,可謂其治于前矣。
後之繼為縣者,尚思置縣命名之意,保其治于不廢,則民得其安矣。
民得其安,則官亦安矣。
上下相安,然後可保其治于永久也。
予嘗招捕躬曆其地,而知其實,故韓君請記,予亦不辭,敢書其概,以告夫來者。
新建永安縣儒學記 布政(三山) 黃澤撰 學校,育材之地,風化之源,自古有國家者之所慎重也。
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區宇以來,列聖相承,而于學校之政尤加意焉。
故内而京師,外而郡邑,莫不建學,以育天下之英材。
由是,八九十年之間,髦士彙進,治化大興,視唐、虞三代為尤盛也。
天順紀年之初,永安儒學新創。
既成,知縣、古舒韓君隆馳書具其本末以告曰:“永安地名浮流,屬于沙縣。
正統末年寇作,上命尚書薛君希琏總領天兵讨之。
景泰二年寇平,佥議沙縣山溪廣遠,民居四散,政教弗克遍及,莫若分邑治之。
薛公俱陳便宜以聞,始命置縣于浮流,周圍築城,匾曰:‘永安’。
于時,隆來知縣事,乃與初委通判、交南楊君季琦,既而經曆、江陰秦君惠,鸠工聚材,經畫規制。
首及學校,建大成殿,翼以兩庑,戟門、棂星門前後布列。
繼創明倫堂、東、西二齋、神庫、膳堂,次序畢舉,聖賢遺像亦皆塑飾。
經始于景泰乙亥,計其興工雖不久,而迄今有成,宜紀于石,使後人有所考見。
願其文以記之。
” 餘惟化民成俗,必本于學校。
茲學之設,既擇師儒以掌其教,又廣生徒以充其額。
訓之以禮義廉恥之方,申之以孝悌忠信之行,将見斯民有所感慕,皆知為善,而風淳俗美矣。
其士子作養于茲者,尚期立身行道,緻君澤(原文“擇”,應為“澤”字。
)民,以為斯學之光,庶不負朝廷建學之意,與有司創立之功矣。
是為記。
成化八年重修永安縣學記 洗馬(四明) 楊守陳撰 永安,我國朝析沙、尤所置縣也。
學宮,政化之本,有司所宜先務。
前此,草創而未精備,會亂,劉公忠器以名進士知縣事視篆來,率諸生門奠谒畢,首舉學圮宜修、阙宜廣者。
退與同寅貳令陳公銘、判簿汪公廣、幕賓馮公琬、司訓徐公讓捐俸首倡之。
邑之同義者,争先樂助。
環宮之牆,百堵皆作,聖宮、賢庑,葺而新之。
改築明倫堂、棂星、戟衛二門,皆極寵麗。
肄業有齋,休宿有室,庖、湢、禀、庫各有所。
棟桷之撓朽易治之,瓦蓋磚級之陊剝者丹白之,漫漶不鮮者更飾彩繪。
功始就緒,而劉以内艱去。
陳君輩益勒弗弛,殚心力而集之,務臻厥美。
經始于成化壬辰,落成于明年,凡所宜有,莫不畢備。
皆真材堅甓,視舊規穹然增而高,煥而美矣。
乃者以書币介鄉貢進士、同郡馮君忠來以記征。
餘惟永安為閩之沃壤,而閩故為先哲諸儒輩出之鄉。
永雖新邑,而何地無才?然遊其間迄今二十馀年,而未有歌《鹿鳴》來者,意前有司視學校為虛觀,作興未加之意。
方聖天子益隆文教,而又得諸公以修舉之作興之,而被以思樂芹藻之化,則他日科第聯翩,豈無炳炳德業若先哲者乎!且聞落成釋奠之馀,廟庭有桂,小而能花。
夫前者後之占,天時者人事之驗。
适郡工告成,而嘉祥随應,是必有符合矣。
諸所遊者,飾而學,志而道,出與時會,大行其所抱負,無以負朝廷養育之恩。
與諸公作興惓惓,可并出以俟。
是役也,度材植,令工傭,則曾、孫、吳、應,亦皆以義而起者雲。
弘治十二年重修儒學記 提學副使(晉江) 蔡清撰 延平府故無永安縣。
景泰初,當道者征鄧茂七之亂,始請于朝,析尤溪及沙縣之接壤處别為縣,以便治。
縣建于景泰壬申年,而儒學則建于甲戌年。
主建學事者,知縣韓隆也。
繼是重修而增建者非一,各有紀載。
至弘治壬戌,學弗戒于火,自大成殿而下一歸于盡,所馀亦皆殘敝弗堪。
知縣事、臨川劉君燦曰:“永安土瘠民貧,官亦不暇給,而複重以此,奈何?然此化本所在也,庸何緩乎?”乃集僚佐及師生,圖所以重建之方。
用申于當道,得報可。
遂經畫百費,皆酌民力處之。
有不贍,則自出其數年例所得于官者。
若堂食、紙劄價之類,悉以克之。
肇工于弘治癸亥年十一月初七日。
故址之卑者崇之,隘者廣之。
位置概因其舊,而間有所前卻或改張,惟其宜也。
中為大成殿,翼以兩庑。
殿後為明倫堂,翼以兩齋。
殿庑之南為戟門,戟門之左為四賢祠,右為文昌祠,又為南泮池,為棂星門。
明倫堂之後為青雲樓,樓之右為會馔堂。
兩庑之背為号房,各二十四間。
西庑之北為神庫,東庑之東、越路為神廚。
而學之通門則居棂星之左。
木石甃築之類,色色務于精緻。
若夫神像之塑、神主之立,尤加謹焉。
此其大凡也,其細者不必錄矣。
是役也,君常與縣丞吳禧、淩谔,主簿祝俨、沈瀾,典史鄧漢,相繼旦夕程督之。
而選用耆彥曾仲紀、童昌董其事。
故僅越歲而就,落成(原文脫一“成”字。
)之日,戊辰之吉也。
教谕韓颙、訓導林谷謂是役所關系不細,乃以書詳其事,遣門生吳昂來請記。
且曰:“劉君發身鄉進士,志慕古人。
其治永安也,惠深而教洽,故其舉,役雖重且繁,而成功之速,則有在于程督之外者。
然則劉君其可謂之賢也已。
因具書為節其要而次之如此。
” 嗟夫!賢令長之所以汲汲于此者,要以為國家育才計爾。
而永安人才于今日,指蓋未可多屈,豈其以新造未久之故耶?耳目所及,如廣州之順德,台州之太平,亦皆因寇亂,析他縣馀地創建者。
考其時,順德之建與永安同年,太平又稍後。
今二縣人物彬彬輩出,至有魁天下而贊皇猷者,其學行、事業,永安人士宜有得于見聞矣。
況所謂四賢者,皆産在數百裡之内,其風韻未遠也。
諸士子日肅過于殿庑及四賢祠,其神志之所遊當何尚,所務當何在乎?亦可以深長思矣。
夫聖賢之盛德大業,嘉谟懿範,悉已收之載籍之中,學者日事乎此,苟得其的,而不至于買椟還珠焉。
其效豈止于科第不乏人,足為學校之光榮而已哉!而亦豈止為永安一縣人物哉!責人則明,愚于是乎不能已。
萬曆二十一年重修儒學置田記 修撰(侯官) 翁正春撰 永之有學,蓋自景皇帝時沙寇平,議設縣置令,以廣德化,學宮與縣治并設雲。
弘治壬戌,毀而複建,主者弗虔其事,規制多不如度。
曆歲久,廟宇就圮,大非所以妥聖靈者。
且自隆慶癸酉來,科第寝微。
諸逢掖有執堪輿家之說,歸咎學宮,謂明倫堂前左右兩夾道門宇低塞,其右逼近白虎;而棂星門去廟遠,明堂曠蕩不收,士挾策戰文場弗得隽。
職此之由,甚欲掃而更之。
會今邑侯蘇公莅永之三日,遵故事谒文廟。
心知其然,遂銳然以修學作人為己任。
諸青衿有以前說進者,侯曰:“嘻!堪輿之說,聖道之所不載。
顧多士入焉而溺,雄心銳氣多因之然不振,是宜亟為改圖,以釋爾衆之惑。
矧昭代以六事察守令,校其首。
興廢振弊,匪令疇屍,多士即不言,餘固恻乎疚懷矣!”分守建南吳公行部,侯上其狀,報可。
于是鸠工庀材,诹日僝功,值視物,工視力,經理有方,績用成而民不知。
撤兩夾道為通衢,旁列兩屏如翼,進棂星門五丈許;泮池舊方廣,今裁之為半璧形;移學前右坊,以辟白虎。
向諸士之溺而惑者,一旦犁然釋矣。
由是,文廟煥然,視昔尤壯麗。
他若兩庑、兩祠、尊經閣,多仍其舊,鼎新付之七八。
計所費镪,凡百十馀缗。
又念諸生中有貧不克婚,喪不克葬,齑粥乏兼辰之儲者,皆當為之計畫。
乃又出镪三百缗,買忠山苗田六十六石,查出永留庵苗田一十六石,以為學田。
侯皆親履町畛,圖其形以杜弊窦,俾諸弟子歲取給于是,庶幾貧者婚,貧而喪者葬,齑粥偶乏者因之有備也。
嗟嗟!學校,守令之先務。
俗吏所為急,乃斤斤簿書期會。
間即有茂才異等,亦惟發奸摘伏為智,風行雷厲為威,謹迎送,望風旨,市寵獵名以為事,而于學校不啻弁髦。
甚者傳舍其官,狹小其地,謂古者國小,不備其制。
殊不知家有塾,黨有庠,即世家富室愛其子者,肄業有所,隆師有禮,靡所不周其圖。
矧銅章墨绶,俨然司一邑之民土,而于建學立師之道,藐焉弗撄諸懷,視其子弟貧若秦人視越之肥瘠,則為民父母之謂何?今蘇侯通經術,明世務,每以文學飾吏治,而修學置田之舉,有大造于永庠,作用若是,亶足稱儒吏者。
“漢”、“史”所載諸循良,可并談欤! 是役也,經始于萬曆癸巳夏,落成于是歲季冬。
董其役者,縣尉陳君策,耆民邢存志、饒偁。
征餘文記之者,庠師蘇君日登、楊君繼秀、李君南闱,弟子員則饒俨、餘俊鹄也,例皆得書。
侯諱民望,字子仁,沖谷其别号,直隸甯國之宣城人。
永安縣學建立鄉賢名宦祀典記 (三泉) 林騰蛟撰 永安故沙隸地,景泰間始割置邑。
層巒疊巘,江彙川渟,鸠孕靈秀,笃生哲賢,以名于世。
第土瘠民貧,俗狷而風勁,故吏茲土者,辄病于安輯之難。
嗚呼!是豈難于治哉,亦難其人耳。
吾師萬安梅川蕭先生來典吾庠教事,修學宮,備祭器,嚴課業,厥有成績矣。
又病吾人之無所觀法,而民俗日偷;師帥之不得其人,而民生日疚。
乃喟然歎曰:“表德以垂範,崇祀以明典,非教化先務耶?”爰考載籍,博咨故老,鹹啧啧然稱曰:“宋了齋陳忠肅公瓘,守正不撓,在谏垣知無不言。
其大者,辨王安石之邪說,斥惇、卞、京、布之奸。
而《尊堯》之集,耿耿乎足以明君臣之義。
大宋栟榈鄧正言公肅,當徽、欽、高宗朝,遇事敢言,進《花石綱》詩,哀留李忠定,劾耿南仲父子及臣僞楚者,其尤凜凜也。
明,忠山鄧都憲公文铿,持正風裁,不畏強禦,肅邊執憲,貴戚斂手避之。
此非産于永而名于世者乎?”又稱曰:“故知縣鄧公概,以名進士出牧茲邑。
時邦逢新造,民狃宿頑。
公敕以廉明,裁以威斷,以十條與民約,而民信之,至今懷思不忘。
此非宦于永,有德于民者乎?人心不磨,祀典久曠,情法殊歉。
”梅川師得之,欣然喜曰:“是足以屍祝而作則矣。
”乃謀之沐泉師、湯冰涯師,陳議合;又謀之大尹竹村裴,亦克允。
遂上其議于當道諸公,各來報可。
于是即廟門之東榜曰“鄉賢”,西旁曰“名宦”。
乃安神栖,乃虔祀事,時壬寅年秋也。
若是,永之吏若氓睹茲巨典,莫不喁喁然思向而知所興起矣。
梅川師,表章垂訓之功大矣。
蛟小子末學不才,私竊識之曰:“地一也,而古今異産焉;民一也,而古今異治焉。
是不可以求其故乎?随俗以物化,狃故以習遷。
是故有必産而無必成矣。
崇賄以浚血,任情以仇下,是故有是民而無是治矣。
”嗚呼!豈非示之無則,而作之無素乎?我梅川師,敷文明湮修曠,作立儀軌,以興起人心。
則生茲土者,将不有厲節概,砥名行,以不辱于先賢;吏茲土者,将不有敦循笃,崇撫字,以不負吾民乎哉?由是,吾永當永為名邑,而不病于難治,以增茲山川之光寵,而稱吾梅川師之功不衰。
蛟何幸,實躬逢之,謹記。
栟榈書院 前禦史(知縣) 郭仁撰 夫士之奮起久陋也,莫不懷憂世之心,思以補衮職之阙,其志固矯然立也。
及乎儋爵立朝,慮惟恐不周其身,而或罹于咎;言惟恐逾乎其位,而或贻之危。
于以并諱其言,而遺國家之慮,好為全身固家之圖。
是在非其任徼其責者,猶之可也。
有當責受任者,而非靡于風焉,則安望其議論之明于世,節義之立于朝,而陰慝回邪之消沮于下哉!惟君子于所謂矯然立者,不敢隳也。
雖際會明良之盛,亦若蒿目怛中,惴惴然懼其職之曠,過慮而極言。
即咎且危,其心固無悔
诏以浮流險要之地,分置縣以治之,賜其名曰永安。
是年,始命古舒韓君隆來知縣事。
又明年,政既通,乃聚材鸠工,首建縣治,定其規制。
不逾時,厥功告成,請餘記之。
按郡志,沙縣界于尤溪、将樂、清流三縣之間,嘗多盜賊出沒,而浮流實當其沖,屢遭焚掠。
正統間,禦史張君淑因通判倪君冕之言,以沙縣地遠且廣,上流三百馀裡溪岩險迩,寇巢穴其間。
官民睽隔,無以葺奸宣惠,欲奏請分縣,予時亦力贊其言。
章既上,朝議已允。
有司徇私,事遂寝。
末年,賊大作,閩中諸邑無城廓者多殘破。
雖命将出師,諸賊猶分寇旁郡。
聞官軍次沙縣,令有司招撫,乃解歸,遣老弱者僞(原文“為”,應為“僞”字。
)降。
既班師,賊再反複。
業馀民重罹禍而死者,又不可勝數。
朝廷乃敕鎮守官、今尚書薛君希琏,總督福建、江、浙諸軍讨之。
至是,在閩諸大臣及有司莅事者皆能協心合謀,賞罰有章,将士用命。
官軍民丁始皆奮勇殺賊,直抵浮流以上諸境,斬俘以萬計,餘賊乃服。
事平,佥議經久之計。
倪君仍申前議,以餘言為質,薛君俱陳其便宜以聞,于是浮流置縣之議乃定。
遂分沙縣二十都上保至三十二都,暨尤溪四都之地以隸之。
築城為之保障,分軍為之守禦,建學為之教育,凡官府之所宜有者,皆視他縣。
永安既城,實為延平上流之鎮,諸鄰縣恃以為安矣。
嗟夫!不因亂,曷以治?不有廢,曷有興?然治興于前者,又當保其不廢于後也。
今永安因寇亂而新創,韓君首為之令,能撫綏其民,以成縣治,可謂其治于前矣。
後之繼為縣者,尚思置縣命名之意,保其治于不廢,則民得其安矣。
民得其安,則官亦安矣。
上下相安,然後可保其治于永久也。
予嘗招捕躬曆其地,而知其實,故韓君請記,予亦不辭,敢書其概,以告夫來者。
新建永安縣儒學記 布政(三山) 黃澤撰 學校,育材之地,風化之源,自古有國家者之所慎重也。
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區宇以來,列聖相承,而于學校之政尤加意焉。
故内而京師,外而郡邑,莫不建學,以育天下之英材。
由是,八九十年之間,髦士彙進,治化大興,視唐、虞三代為尤盛也。
天順紀年之初,永安儒學新創。
既成,知縣、古舒韓君隆馳書具其本末以告曰:“永安地名浮流,屬于沙縣。
正統末年寇作,上命尚書薛君希琏總領天兵讨之。
景泰二年寇平,佥議沙縣山溪廣遠,民居四散,政教弗克遍及,莫若分邑治之。
薛公俱陳便宜以聞,始命置縣于浮流,周圍築城,匾曰:‘永安’。
于時,隆來知縣事,乃與初委通判、交南楊君季琦,既而經曆、江陰秦君惠,鸠工聚材,經畫規制。
首及學校,建大成殿,翼以兩庑,戟門、棂星門前後布列。
繼創明倫堂、東、西二齋、神庫、膳堂,次序畢舉,聖賢遺像亦皆塑飾。
經始于景泰乙亥,計其興工雖不久,而迄今有成,宜紀于石,使後人有所考見。
願其文以記之。
” 餘惟化民成俗,必本于學校。
茲學之設,既擇師儒以掌其教,又廣生徒以充其額。
訓之以禮義廉恥之方,申之以孝悌忠信之行,将見斯民有所感慕,皆知為善,而風淳俗美矣。
其士子作養于茲者,尚期立身行道,緻君澤(原文“擇”,應為“澤”字。
)民,以為斯學之光,庶不負朝廷建學之意,與有司創立之功矣。
是為記。
成化八年重修永安縣學記 洗馬(四明) 楊守陳撰 永安,我國朝析沙、尤所置縣也。
學宮,政化之本,有司所宜先務。
前此,草創而未精備,會亂,劉公忠器以名進士知縣事視篆來,率諸生門奠谒畢,首舉學圮宜修、阙宜廣者。
退與同寅貳令陳公銘、判簿汪公廣、幕賓馮公琬、司訓徐公讓捐俸首倡之。
邑之同義者,争先樂助。
環宮之牆,百堵皆作,聖宮、賢庑,葺而新之。
改築明倫堂、棂星、戟衛二門,皆極寵麗。
肄業有齋,休宿有室,庖、湢、禀、庫各有所。
棟桷之撓朽易治之,瓦蓋磚級之陊剝者丹白之,漫漶不鮮者更飾彩繪。
功始就緒,而劉以内艱去。
陳君輩益勒弗弛,殚心力而集之,務臻厥美。
經始于成化壬辰,落成于明年,凡所宜有,莫不畢備。
皆真材堅甓,視舊規穹然增而高,煥而美矣。
乃者以書币介鄉貢進士、同郡馮君忠來以記征。
餘惟永安為閩之沃壤,而閩故為先哲諸儒輩出之鄉。
永雖新邑,而何地無才?然遊其間迄今二十馀年,而未有歌《鹿鳴》來者,意前有司視學校為虛觀,作興未加之意。
方聖天子益隆文教,而又得諸公以修舉之作興之,而被以思樂芹藻之化,則他日科第聯翩,豈無炳炳德業若先哲者乎!且聞落成釋奠之馀,廟庭有桂,小而能花。
夫前者後之占,天時者人事之驗。
适郡工告成,而嘉祥随應,是必有符合矣。
諸所遊者,飾而學,志而道,出與時會,大行其所抱負,無以負朝廷養育之恩。
與諸公作興惓惓,可并出以俟。
是役也,度材植,令工傭,則曾、孫、吳、應,亦皆以義而起者雲。
弘治十二年重修儒學記 提學副使(晉江) 蔡清撰 延平府故無永安縣。
景泰初,當道者征鄧茂七之亂,始請于朝,析尤溪及沙縣之接壤處别為縣,以便治。
縣建于景泰壬申年,而儒學則建于甲戌年。
主建學事者,知縣韓隆也。
繼是重修而增建者非一,各有紀載。
至弘治壬戌,學弗戒于火,自大成殿而下一歸于盡,所馀亦皆殘敝弗堪。
知縣事、臨川劉君燦曰:“永安土瘠民貧,官亦不暇給,而複重以此,奈何?然此化本所在也,庸何緩乎?”乃集僚佐及師生,圖所以重建之方。
用申于當道,得報可。
遂經畫百費,皆酌民力處之。
有不贍,則自出其數年例所得于官者。
若堂食、紙劄價之類,悉以克之。
肇工于弘治癸亥年十一月初七日。
故址之卑者崇之,隘者廣之。
位置概因其舊,而間有所前卻或改張,惟其宜也。
中為大成殿,翼以兩庑。
殿後為明倫堂,翼以兩齋。
殿庑之南為戟門,戟門之左為四賢祠,右為文昌祠,又為南泮池,為棂星門。
明倫堂之後為青雲樓,樓之右為會馔堂。
兩庑之背為号房,各二十四間。
西庑之北為神庫,東庑之東、越路為神廚。
而學之通門則居棂星之左。
木石甃築之類,色色務于精緻。
若夫神像之塑、神主之立,尤加謹焉。
此其大凡也,其細者不必錄矣。
是役也,君常與縣丞吳禧、淩谔,主簿祝俨、沈瀾,典史鄧漢,相繼旦夕程督之。
而選用耆彥曾仲紀、童昌董其事。
故僅越歲而就,落成(原文脫一“成”字。
)之日,戊辰之吉也。
教谕韓颙、訓導林谷謂是役所關系不細,乃以書詳其事,遣門生吳昂來請記。
且曰:“劉君發身鄉進士,志慕古人。
其治永安也,惠深而教洽,故其舉,役雖重且繁,而成功之速,則有在于程督之外者。
然則劉君其可謂之賢也已。
因具書為節其要而次之如此。
” 嗟夫!賢令長之所以汲汲于此者,要以為國家育才計爾。
而永安人才于今日,指蓋未可多屈,豈其以新造未久之故耶?耳目所及,如廣州之順德,台州之太平,亦皆因寇亂,析他縣馀地創建者。
考其時,順德之建與永安同年,太平又稍後。
今二縣人物彬彬輩出,至有魁天下而贊皇猷者,其學行、事業,永安人士宜有得于見聞矣。
況所謂四賢者,皆産在數百裡之内,其風韻未遠也。
諸士子日肅過于殿庑及四賢祠,其神志之所遊當何尚,所務當何在乎?亦可以深長思矣。
夫聖賢之盛德大業,嘉谟懿範,悉已收之載籍之中,學者日事乎此,苟得其的,而不至于買椟還珠焉。
其效豈止于科第不乏人,足為學校之光榮而已哉!而亦豈止為永安一縣人物哉!責人則明,愚于是乎不能已。
萬曆二十一年重修儒學置田記 修撰(侯官) 翁正春撰 永之有學,蓋自景皇帝時沙寇平,議設縣置令,以廣德化,學宮與縣治并設雲。
弘治壬戌,毀而複建,主者弗虔其事,規制多不如度。
曆歲久,廟宇就圮,大非所以妥聖靈者。
且自隆慶癸酉來,科第寝微。
諸逢掖有執堪輿家之說,歸咎學宮,謂明倫堂前左右兩夾道門宇低塞,其右逼近白虎;而棂星門去廟遠,明堂曠蕩不收,士挾策戰文場弗得隽。
職此之由,甚欲掃而更之。
會今邑侯蘇公莅永之三日,遵故事谒文廟。
心知其然,遂銳然以修學作人為己任。
諸青衿有以前說進者,侯曰:“嘻!堪輿之說,聖道之所不載。
顧多士入焉而溺,雄心銳氣多因之然不振,是宜亟為改圖,以釋爾衆之惑。
矧昭代以六事察守令,校其首。
興廢振弊,匪令疇屍,多士即不言,餘固恻乎疚懷矣!”分守建南吳公行部,侯上其狀,報可。
于是鸠工庀材,诹日僝功,值視物,工視力,經理有方,績用成而民不知。
撤兩夾道為通衢,旁列兩屏如翼,進棂星門五丈許;泮池舊方廣,今裁之為半璧形;移學前右坊,以辟白虎。
向諸士之溺而惑者,一旦犁然釋矣。
由是,文廟煥然,視昔尤壯麗。
他若兩庑、兩祠、尊經閣,多仍其舊,鼎新付之七八。
計所費镪,凡百十馀缗。
又念諸生中有貧不克婚,喪不克葬,齑粥乏兼辰之儲者,皆當為之計畫。
乃又出镪三百缗,買忠山苗田六十六石,查出永留庵苗田一十六石,以為學田。
侯皆親履町畛,圖其形以杜弊窦,俾諸弟子歲取給于是,庶幾貧者婚,貧而喪者葬,齑粥偶乏者因之有備也。
嗟嗟!學校,守令之先務。
俗吏所為急,乃斤斤簿書期會。
間即有茂才異等,亦惟發奸摘伏為智,風行雷厲為威,謹迎送,望風旨,市寵獵名以為事,而于學校不啻弁髦。
甚者傳舍其官,狹小其地,謂古者國小,不備其制。
殊不知家有塾,黨有庠,即世家富室愛其子者,肄業有所,隆師有禮,靡所不周其圖。
矧銅章墨绶,俨然司一邑之民土,而于建學立師之道,藐焉弗撄諸懷,視其子弟貧若秦人視越之肥瘠,則為民父母之謂何?今蘇侯通經術,明世務,每以文學飾吏治,而修學置田之舉,有大造于永庠,作用若是,亶足稱儒吏者。
“漢”、“史”所載諸循良,可并談欤! 是役也,經始于萬曆癸巳夏,落成于是歲季冬。
董其役者,縣尉陳君策,耆民邢存志、饒偁。
征餘文記之者,庠師蘇君日登、楊君繼秀、李君南闱,弟子員則饒俨、餘俊鹄也,例皆得書。
侯諱民望,字子仁,沖谷其别号,直隸甯國之宣城人。
永安縣學建立鄉賢名宦祀典記 (三泉) 林騰蛟撰 永安故沙隸地,景泰間始割置邑。
層巒疊巘,江彙川渟,鸠孕靈秀,笃生哲賢,以名于世。
第土瘠民貧,俗狷而風勁,故吏茲土者,辄病于安輯之難。
嗚呼!是豈難于治哉,亦難其人耳。
吾師萬安梅川蕭先生來典吾庠教事,修學宮,備祭器,嚴課業,厥有成績矣。
又病吾人之無所觀法,而民俗日偷;師帥之不得其人,而民生日疚。
乃喟然歎曰:“表德以垂範,崇祀以明典,非教化先務耶?”爰考載籍,博咨故老,鹹啧啧然稱曰:“宋了齋陳忠肅公瓘,守正不撓,在谏垣知無不言。
其大者,辨王安石之邪說,斥惇、卞、京、布之奸。
而《尊堯》之集,耿耿乎足以明君臣之義。
大宋栟榈鄧正言公肅,當徽、欽、高宗朝,遇事敢言,進《花石綱》詩,哀留李忠定,劾耿南仲父子及臣僞楚者,其尤凜凜也。
明,忠山鄧都憲公文铿,持正風裁,不畏強禦,肅邊執憲,貴戚斂手避之。
此非産于永而名于世者乎?”又稱曰:“故知縣鄧公概,以名進士出牧茲邑。
時邦逢新造,民狃宿頑。
公敕以廉明,裁以威斷,以十條與民約,而民信之,至今懷思不忘。
此非宦于永,有德于民者乎?人心不磨,祀典久曠,情法殊歉。
”梅川師得之,欣然喜曰:“是足以屍祝而作則矣。
”乃謀之沐泉師、湯冰涯師,陳議合;又謀之大尹竹村裴,亦克允。
遂上其議于當道諸公,各來報可。
于是即廟門之東榜曰“鄉賢”,西旁曰“名宦”。
乃安神栖,乃虔祀事,時壬寅年秋也。
若是,永之吏若氓睹茲巨典,莫不喁喁然思向而知所興起矣。
梅川師,表章垂訓之功大矣。
蛟小子末學不才,私竊識之曰:“地一也,而古今異産焉;民一也,而古今異治焉。
是不可以求其故乎?随俗以物化,狃故以習遷。
是故有必産而無必成矣。
崇賄以浚血,任情以仇下,是故有是民而無是治矣。
”嗚呼!豈非示之無則,而作之無素乎?我梅川師,敷文明湮修曠,作立儀軌,以興起人心。
則生茲土者,将不有厲節概,砥名行,以不辱于先賢;吏茲土者,将不有敦循笃,崇撫字,以不負吾民乎哉?由是,吾永當永為名邑,而不病于難治,以增茲山川之光寵,而稱吾梅川師之功不衰。
蛟何幸,實躬逢之,謹記。
栟榈書院 前禦史(知縣) 郭仁撰 夫士之奮起久陋也,莫不懷憂世之心,思以補衮職之阙,其志固矯然立也。
及乎儋爵立朝,慮惟恐不周其身,而或罹于咎;言惟恐逾乎其位,而或贻之危。
于以并諱其言,而遺國家之慮,好為全身固家之圖。
是在非其任徼其責者,猶之可也。
有當責受任者,而非靡于風焉,則安望其議論之明于世,節義之立于朝,而陰慝回邪之消沮于下哉!惟君子于所謂矯然立者,不敢隳也。
雖際會明良之盛,亦若蒿目怛中,惴惴然懼其職之曠,過慮而極言。
即咎且危,其心固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