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雜 志
關燈
小
中
大
元年重建。
招福庵 三十一都。
宋德祐元年建。
善福庵 三十二都。
元至順二年建。
通天岩庵 四十一都。
景泰三年建。
日升庵 東門内。
弘治間許英建,許倫重續修。
三官堂 西門外。
嘉靖間建。
真武堂 盧後。
陳真煥建。
龍興堂 縣北。
元中統(原文為“元中正統”,疑“正”字衍,應為“中統”。
)三年建。
積慶堂 元中統元年建。
南華堂 高明堂 楊後堂 上四堂在二十五都。
龍鳳堂 二十七都益口。
元至順三年建。
瑞峰堂 四十一都。
宋嘉定三年建。
南城堂 南門外,曾氏家祠右。
有真仙廟。
夫人宮 登雲塔下。
知縣郭仁建。
東嶽宮 天妃宮 二宮在貢川堡。
崇靈宮 餘荊山。
宋熙甯進士餘括、餘授讀書其中,詩雲“我愛當窗山獻秀,四時不了眼中青”之句。
臨水堂 在二十五都。
登雲塔 南門外,與學宮對峙。
一筆淩霄。
毀于火,萬曆十九年,知縣王廷繡重建。
永鎮塔 在北門外。
南臨鬥極,北鎮坤維。
筆淩青漢,奇鐘拔世,雄文柱插,重霄勢挺,回瀾勁氣,誠一方之勝概也。
毀于火。
晏公廟 正順廟 名山廟 上三廟在二十六都。
瑞峰閣 縣東。
宋嘉定中建。
觀音閣 東門内。
一閣巍然,為縣補空障缺。
萬曆十八年毀于火。
臨津閣 二十六都固發口渡岸。
元至正(原文“年正”,乃“至正”之誤。
)二十二年建。
梅齋閣 二十五都黃梅岩之下。
宋左正言鄧肅建。
義齋 大湖舉人賴福建,以教鄉之俊秀。
養 濟 院 原在浮流倉之右,知縣裴建改北門外演武場前。
知縣許培之修。
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于本院内及厲壇前空處,共增架十六間,以居殘疾。
漏 澤 園 在東門外五裡龍噴坪。
周圍有牆,立義冢石在焉。
後增南門外康坪。
父老鹹謂來龍之處,具呈禁止,于龍噴坪一處埋瘗。
百姓貪近厭遠,多就康坪。
仙釋 唐裴頭陀 嘗以鐵履渡江,來居栟榈山。
剪荊棘,結草廬,趺坐其中。
座側石竅日湧米二升以贍之,客至則增。
後人鑿而大之,米不複出矣。
通公 不知其代。
《仙箓》雲:王公傳藍公,藍公傳通公。
三十一都蔡地原人。
自幼素,長為曹岩張家傭。
一日耕田,衆拔秧,公坐田畔不事事。
俟衆秧畢,用手一揮,數畝田即栽訖。
又能返水上行,令田不涸。
約日去,衆環視之,不得間。
撒樹葉溪中,成魚,衆趨觀魚,即坐化矣。
鄉人塑其身,祀為生佛。
祈晴禱雨,其應如響。
近年被蔡地原人取其中指,靈迹遂減。
馬氏 名五娘。
二十七都銅盤人。
父馬大相,母羅氏。
廣道元年正月十五日生,容貌豐美。
及笄歸婚,是夜,身中毒病,夫家棄還其父。
父請僧徒送河邊,将沉之。
忽雲霧飚起,有神附人語之,降童引上百丈岩頭,得仙果食之。
二妹及嫂杜氏來看,五娘以果分與之食,俱得飛升,雲是九天玄女度之。
今銅盤殿,其祖居地也。
及百丈岩、上坪、雲峰洞,三處皆有顯迹。
鄉人以木刻像祀之,随所禱祝皆應。
唯雲峰洞木像一出,即大風随起,彼二處則不然也。
黃天玄 未知何鄉人。
住持宜福觀。
秘傳符箓,精五雷祈禱之術,禱雨辄應。
後至新庵洞石龛坐化。
招福庵 三十一都。
宋德祐元年建。
善福庵 三十二都。
元至順二年建。
通天岩庵 四十一都。
景泰三年建。
日升庵 東門内。
弘治間許英建,許倫重續修。
三官堂 西門外。
嘉靖間建。
真武堂 盧後。
陳真煥建。
龍興堂 縣北。
元中統(原文為“元中正統”,疑“正”字衍,應為“中統”。
)三年建。
積慶堂 元中統元年建。
南華堂 高明堂 楊後堂 上四堂在二十五都。
龍鳳堂 二十七都益口。
元至順三年建。
瑞峰堂 四十一都。
宋嘉定三年建。
南城堂 南門外,曾氏家祠右。
有真仙廟。
夫人宮 登雲塔下。
知縣郭仁建。
東嶽宮 天妃宮 二宮在貢川堡。
崇靈宮 餘荊山。
宋熙甯進士餘括、餘授讀書其中,詩雲“我愛當窗山獻秀,四時不了眼中青”之句。
臨水堂 在二十五都。
登雲塔 南門外,與學宮對峙。
一筆淩霄。
毀于火,萬曆十九年,知縣王廷繡重建。
永鎮塔 在北門外。
南臨鬥極,北鎮坤維。
筆淩青漢,奇鐘拔世,雄文柱插,重霄勢挺,回瀾勁氣,誠一方之勝概也。
毀于火。
晏公廟 正順廟 名山廟 上三廟在二十六都。
瑞峰閣 縣東。
宋嘉定中建。
觀音閣 東門内。
一閣巍然,為縣補空障缺。
萬曆十八年毀于火。
臨津閣 二十六都固發口渡岸。
元至正(原文“年正”,乃“至正”之誤。
)二十二年建。
梅齋閣 二十五都黃梅岩之下。
宋左正言鄧肅建。
義齋 大湖舉人賴福建,以教鄉之俊秀。
養 濟 院 原在浮流倉之右,知縣裴建改北門外演武場前。
知縣許培之修。
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蘇民望又于本院内及厲壇前空處,共增架十六間,以居殘疾。
漏 澤 園 在東門外五裡龍噴坪。
周圍有牆,立義冢石在焉。
後增南門外康坪。
父老鹹謂來龍之處,具呈禁止,于龍噴坪一處埋瘗。
百姓貪近厭遠,多就康坪。
仙釋 唐裴頭陀 嘗以鐵履渡江,來居栟榈山。
剪荊棘,結草廬,趺坐其中。
座側石竅日湧米二升以贍之,客至則增。
後人鑿而大之,米不複出矣。
通公 不知其代。
《仙箓》雲:王公傳藍公,藍公傳通公。
三十一都蔡地原人。
自幼素,長為曹岩張家傭。
一日耕田,衆拔秧,公坐田畔不事事。
俟衆秧畢,用手一揮,數畝田即栽訖。
又能返水上行,令田不涸。
約日去,衆環視之,不得間。
撒樹葉溪中,成魚,衆趨觀魚,即坐化矣。
鄉人塑其身,祀為生佛。
祈晴禱雨,其應如響。
近年被蔡地原人取其中指,靈迹遂減。
馬氏 名五娘。
二十七都銅盤人。
父馬大相,母羅氏。
廣道元年正月十五日生,容貌豐美。
及笄歸婚,是夜,身中毒病,夫家棄還其父。
父請僧徒送河邊,将沉之。
忽雲霧飚起,有神附人語之,降童引上百丈岩頭,得仙果食之。
二妹及嫂杜氏來看,五娘以果分與之食,俱得飛升,雲是九天玄女度之。
今銅盤殿,其祖居地也。
及百丈岩、上坪、雲峰洞,三處皆有顯迹。
鄉人以木刻像祀之,随所禱祝皆應。
唯雲峰洞木像一出,即大風随起,彼二處則不然也。
黃天玄 未知何鄉人。
住持宜福觀。
秘傳符箓,精五雷祈禱之術,禱雨辄應。
後至新庵洞石龛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