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縣舊志序

關燈
郡邑有志,備史采也。

    史,公是非、示勸懲、昭治忽,紀往诏來,垂當年得失之鏡,風勵人心之大機也。

    或謂:志,史之流也。

    餘以天下之史,必合郡邑之志,而通采以成之,是可以易言哉!仲尼作《春秋》,因魯史舊文筆削其義,而天下之亂臣賊子懼。

    故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又曰:吾志在《春秋》。

    蓋位不在,而道在。

    焉以空言而托諸行事,将以為是非之權衡,勸懲之軌範?所系以适于治之大端也。

    三代以還,班、馬且有遺論,是豈可以易言哉! 永安開建縣治,實自景泰三年始。

    舊為沙縣地,名浮流,介在沙、尤、清流三縣。

    鄧茂七伏誅後,慮遺餘黨,故設縣治以彈壓,敷政以化導。

     夫造化之靈秀,鐘而為山川人物,或顯或晦,固自有時。

    有天地以來,魯有尼山,鄒有峄山,即濂、洛、關、閩,亦未嘗有聞于世。

    自春秋、戰國誕生孔、孟,及有宋諸儒,而鄒、魯諸名,始益重于天下。

     永安介在沙、尤,亦宋五賢遊處之地。

    予叨閩臬副憲,因東西洋夙辱于反側,乃建議題請開縣治。

    永安切迩甯洋,曾行部守,築城垣。

    至永安,見其山川雄峻開朗,将為人文奧區也。

    則知永安地雖晦于先朝,而實顯于我明。

    設縣後,人文科甲比美他邑,節概行誼彬然稱盛。

    則其鐘造化山川之靈秀者,賴有元哲先輩植乎綱常禮義,模範一邑,以開其先。

     今縣治建近二百年來,其官職遊宦于斯,武弁捍衛于斯,大夫士生長于斯,有徽有惡,不可無紀。

    紀其徽者,以征其或不徽。

    推而廣之,雖一丞、一簿、一尉,苟有功于縣治,必大書特書以诏示将來。

    使後之遊宦于斯者,賢者企仰流風,日進于賢而黾勉不已;其弗賢者,即覽其名姓,内有述錄創鑒無聞,思徙其弗賢,而懲艾有加。

    是故,其予也,協于衆論,而榮逾華衮;其奪也,協于衆論,而辱甚斧钺,能不凜然加惕矣乎?紀士大夫徽者,以勸其或不徽。

    推而廣之,或孝子順孫,或義夫節婦貞女。

    夫或韋布隐逸,或義勇謀士,苟有助于風教,有功于地方,必大書特書,以昭示将來。

    使後之生長于斯,有志于成德者,日亹亹焉,有所欣豔,而進于無疆;陷溺其心,自庇非類者,日赧赧焉,而消阻不暇,能不凜然而加省矣乎?是非公而後勸懲定,勸懲定而後風教彰,風教彰而後治理臻。

    是志之作也,豈易言哉! 若非形之紀也,山川古迹之存也,物産之備也,災祥之必籍也,貢賦之有定額也,戶口之有登耗也,俾有志于求民之瘼,與恤民之困者,莫不詳覽而加之意焉。

    昔劉知幾謂作史貴三長:學也、識也、材也,三者備而後史稱良焉。

    故必學以本之,識以貫之,材以運之,三長備而後可以信今而傳後矣。

    匪學,則忽于大義,而綜核弗嚴也,蔽于行私而采納弗公也,泥執己見而揚榷弗虛也;匪識,則誣實罔衆而暗也,矜細忽大而偏也,摘疵棄醇而隘也;匪材,則蕪雜無倫而冗也,浮泛失則而靡也,闒茸弗振而蠹也。

    斯志也,考訂明而取義博,拟議核而甄錄嚴,示法公而垂鑒遠。

    吾知其免矣乎! 志作于澹齋李公杏,聯合封禦史林公祥、大尹曾公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