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雜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六經言兵革、紀祥異者,獨《春秋》為詳,蓋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後世《齊諧》《諾臯》諸書,其語多不經,故君子弗道。
若夫災變寇亂,有關四境之安危,闾閻之休戚,顧可得而略乎?至于典籍之所紀載,父老之所流傳,說非荒唐,藉廣見聞,豈徒騁逸情、供談柄已耶?作雜記。
祥異 宋治平四年六月,進桐木闆二,有文曰“天下太平”。
元祐五年,嘉禾生三十六穗。
紹興十七年,州羊無角。
是年,盜妨農,诏令郡縣赈粟貸種。
二十二年六月,蓮同蒂異萼者十有二。
淳熙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
是年,亡禾,诏赈恤。
十四年三月辛未,水漂民居百餘家、軍壘六十馀區。
十六年,大水漂民居千五百餘家,溺死三千餘人。
紹熙二年三月,甯化大水漂田廬,人多溺死。
嘉泰二年七月,水害苗稼,上杭縣水圯田廬,民多溺死。
淳祐十一年八月甲辰,山水暴至,漂人家。
元後至元五年六月,長汀蛟出,大雨驟至,平地水深三丈馀,沒民廬八百餘家、民田二百餘頃,溺死者八千餘人。
戶赈鈔半錠,死者一錠。
至正四年夏,大疫。
十四年,大饑,人相食。
明景泰元年,上杭大饑。
正統六年,甯化大饑。
成化二年夏,霪雨,山水驟溢,長、甯、清、歸、連、上、永七縣田廬蕩析,人畜溺死無算(按省志、縣志,俱作二十一年)。
二十三年七月戊午夜,疾風迅雷,震預備倉,火繼發,燔米七百餘石。
弘治二年夏,大旱。
正德四年,連城火。
九年,上杭水。
十三年四月,上杭地震。
十五年四月,上杭、武平地震,有聲(是日,折鎮龍菴)。
十六年,甯化大饑疫。
嘉靖二年五月,清流獵得白兔。
三年十月,甘露降。
四年,淫雨,山水暴漲,館前驿沿河田地推壞八百餘畝,房物無算。
六年三月,甘露降。
九年,歸化縣災,毀官民房屋數百間。
九月,隕霜殺禾稼。
十三年十一月,甯化地震。
十四年四月,地震,歸陽青岩山崩,壞民田數百畝,壓死居民數十戶。
十六年,清流大雨災。
十七年四月,甯化會同裡山崩,壞民田數百畝,壓死居民數十戶。
夜星隕如雨。
十八年五月十三,夜星隕如雨。
二十一年,歸化縣火毀千有餘家。
二十三年秋,甯化縣大疫。
二十六年二月,大雨雹。
二十九年正月,地震。
六月,大風雨拔木。
三十二年,黃竹花實如米,居民取食之。
三十六年四月,大水漂沒田宅、人畜無數。
三十七年八月,武平産靈芝七本,奉上文取之。
是年七月初五日,晝晦大雨,山崩溪漲,人多溺死。
知縣徐甫宰申請赈恤。
三十九年春,歸化大雨雹,田鼠食禾殆盡。
是年,廣賊劫掠,男婦遠遁。
三十九年,黃竹花。
四十二年秋,歸化縣署災,延毀西南民居無算。
四十二年,黑眚見。
四十三年,歸化大水,南北關俱圮。
隆慶元年至六年,大有年,禾麻被野,米石銀三錢。
萬曆二年三月,霹靂岩前地陷十二丈、深二尺,所居房屋盡圯。
七月,連城大水壞田廬。
六月二十六夜,永定大雨,頃刻水高數丈,壞民田二百餘畝,漂沒一十六家,溺死五百餘人。
诏赈恤。
五年,有星彗于西南,越三月沒。
七年,量田。
是年大旱。
九年立夏日,連城縣三晨霜降,虎為害,城西南火。
十四年,長汀、甯化、上杭、永定大水,壞田廬。
十六年,府谯樓、頒條樓、旌善、申明亭災。
十九年十月,日重暈。
二十年,連城饑。
姑田裡竹生米,數萬解民賴以生(邑志作二十二年)。
二十四年四月,桐木鄉樹開桃花。
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地震。
二十一年冬,木冰。
三十三年十一月,地震,有聲。
三十四年秋,大旱。
三月二十三日,歸化縣署災,毀民居千有餘家。
三十五年七月,雨雹,壞牛馬。
三十六年八月,大旱。
三十八年四月,甯化大水,壽甯橋圮。
三十九年,虎入黉宮。
四月,甯化大水,龍門橋圮。
四十一年冬,府署産靈芝九本(時郡守沈應奎)。
四十二年,清流城西南火。
四十五年,甯化賴家巷火毀一百八十家。
天啟元年,上杭大水漂田廬,人多溺死。
七年,清流大水,龍津橋、鳳翔橋崩。
崇祯三年十月,武平磜坑高家鍋地出血。
四年,流寇大作,将士死殆盡。
督撫熊文燦會剿,直搗其穴。
四月二十七日,歸化星隕于田中,化為石。
五年二月,木冰(。
木冰一曰樹介,一曰木稼,皆主兵)。
三月二十一日,甯化地震。
二十二日,大水,南城基圮,壽甯橋崩。
是月,流寇犯上杭。
七年,荒雞鳴。
八年四月,甯化谯樓災,旌善、申明亭、聚星樓、南門樓、畿省飛黃坊、連山行宮俱燼,民居毀者三百餘家。
五月,清流饑。
十二月,地震,有聲。
九年正月,大雨雹,擊殺牛馬。
四月,大饑(郡守唐世涵、司理唐錫蕃發谷五千石以赈)。
十二年五月,上杭地震,有聲自南而北。
十三年七月十五,地震。
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兩日摩蕩,如是者三日。
十七年六月十六夜,上杭勝運裡雷電震閃,不雨而水,從石山出,頃刻平地丈餘到處皆有火光,溺死者五六千人,田廬畜産無算。
七月,清流明倫堂災。
國朝順治元年三月,虎入甯化北門。
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甯化、清流地震。
四年四月,大水,平地深丈餘,舟從城上入。
六月,大饑。
六年三月,大疫。
五月五日,甯化、清流霜降。
六月,饑。
七年四月,甯化清流大水,城内深一丈,城垣崩陷,人畜田舍湮沒無算。
十二年,歸化大旱。
是年饑,鬥米六錢,多虎患。
十三年正月大雪,秋大有年。
十四年五月,大水,舟系于樹杪。
十六年三月,甯化雨麥,拾者呼為鐵米。
康熙三年七月,彗星見。
五月,清流署倉庫、五通廟、察院各司災。
是年,大旱。
四年十一月十二夜,連城有大奔星,天狗由西南抵西北,長競天,聲如雷響。
七年至九年,歲大稔,石米三錢。
八年,清流大水,浸沒橋梁田屋無算。
六月,虎入武平縣城。
九年七月,大雨雹。
九年至十年,上杭、武平大有年,石米四錢。
十年四月,上杭地震。
五月,清流大水。
十二年七月,上杭大風,圯漳南署前石坊。
九月十八日,清流有火流于東方,聲響如雷。
十六年六月,谷星見于上杭,次年大熟。
十八年,歸化縣城隍廟火。
十九年十一月,彗星見。
二十五年,蠲免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地丁錢糧之半。
四十五年五月,大水,郡城内深丈餘。
郡守方伸以汀州府扁投之,水乃退。
四十七年,府署池蓮花上生花。
五十年,清流縣公廨災。
雍正八年,清流縣西門坊災,至南門坊止。
十三年五月,清流縣龍見。
六月,慶雲見。
乾隆二年,歸化雨雹,大風繼作。
五年,永定大水,壞田廬。
八年正月,甯化大風圮石坊二,斷安甯橋石,居民屋瓦盡飄。
十二月,彗星見。
九年正月,清流進賢坊災。
四月,東門、法海二坊災。
十四年八月,清流鐵石矶災,毀巡檢署。
十五年三月,長汀等邑大水。
八月,甯化等邑大水。
兵戎 唐光啟元年,江淮賊起,王緒陷汀州。
王潮及其弟審知,執緒以降(王緒,壽州人,攻光州固始縣,得邑人王潮與弟審知以為軍正。
後陷汀漳,緒因道險,令軍中以老弱随者斬。
潮奉母以從,緒怒欲斬其母,潮以身争,乃舍之。
先是望氣者謂軍中有王氣,凡諸将有氣度魁岸者,悉斬之,衆皆自危。
至南安,潮伏将士于篁竹間,擒緒以降)。
宋紹興間,贛、梅、虔州寇李敦仁等屢犯汀州,朝命統領将翟臯平之。
德祐二年十月,文天祥帥師次汀州。
景炎二年,元兵破汀關(初元兵至,天祥欲據城拒敵。
汀守黃去疾聞駕航海,有異志。
正月,天祥移屯漳州。
去疾、吳浚以城降于元。
後至漳州說天祥降,天祥責以大義,斬之)。
天祥與元兵戰于雩都,克之。
時汀州賊黃從,麾下斬其首送行,府兵勢複振。
元至元十七年,汀漳寇廖得勝等作亂。
十八年,汀漳寇陳吊眼作亂,俱伏誅。
十九年,命征蠻元帥完者都等收捕吊眼餘黨。
延祐二年八月,贛寇蔡五九陷甯化,僭稱王。
诏遣江浙行省平章張驢讨之,九月衆潰,五九伏誅,餘黨悉平。
至正六年六月,連城寇羅天麟、陳積萬陷長汀。
福建元帥府經曆貞寶、萬戶廉和尚等平之(天麟,連城軍士,以罪拒捕,遂與陳積萬陷縣,乘勝劫掠,六縣皆為殘破。
江浙行省右丞總都不花,合江西行省右丞秃魯,統兵三路同讨,九月克複汀州,其黨羅德用殺天麟、積萬以降,餘悉平)。
十二年,甯化賊曹柳順作亂,陳有定擒之。
事聞,授有定明溪巡檢。
諸寇之據堡砦者,悉以次平。
複陞延平路總管。
二十一年,陳友諒陷汀、漳、延平等路,總管陳有定讨複之,以功授行省參政,複遷福建行省平章左丞(舊志:十八年,紅巾寇亂,陳有定平之。
按元史,劉福通奉韓山童起兵,及徐壽輝據蕲州,皆以紅巾賊為号。
紅巾寇汀,舊志并不詳其名與事,而各縣志又無考,且有定本傳,未嘗載平紅巾事,而年次亦與各縣志不同。
甯、清二縣志載曹柳順事,俱作二十二年,則複汀漳不宜在二十一年矣,今依陳有定本傳)。
明洪武元年,湯和平福建。
汀州路總管陳國珍以城降。
正統十四年,沙、尤寇鄧茂七作亂,遣賊黨陳正景圍汀州。
推官王得仁破之,尋将兵至甯化,卒于軍。
天順六年,上杭賊李宗政反。
都禦史伍骥讨平之(溪南李宗政憤邑豪侵奪,聚衆攻縣,縱兵刼掠。
監軍暨三司官駐兵汀州,恃城自保。
伍骥巡按福建至浦城,聞事急徑馳汀州,檄三司進兵,衆猶豫。
骥獨攜數百兵抵上杭,谕以禍福,賊聞而降者數萬人,宗政亦欲降。
會有議绐其降而誅之者,諜知,遂複反。
骥逼賊巢,而營賊悉力來拒。
骥命都指揮丁泉領奇兵出賊後,焚其寨,戒以勿深入。
泉乘勝搗賊營。
伏發,力戰死之。
骥督戰益急,宗政等皆就擒,遂平賊。
乃奏設上杭守禦千戶所,回京卒。
上杭民聞之,皆哭,乃塑骥與丁泉像于邑城樓,賜額褒忠,命有司緻祀)。
成化十四年,上杭寇鐘三等亂。
右佥都禦史高明讨平之(擒賊後立永定縣)。
二十三年,上杭寇劉昂、溫留生,武平寇劉铎、邱隆等,攻掠江西、廣東等處。
三省奏聞,添設汀漳兵備道。
伍希闵鎮駐上杭,讨平之(希闵,伍骥子,擒溫留生于勝運,執劉昂于來蘇,縛邱隆于箬萊,餘黨以次擒平。
事聞,賞希闵及指揮劉廣綵緞。
複添箬萊、鼓樓岡二巡檢
後世《齊諧》《諾臯》諸書,其語多不經,故君子弗道。
若夫災變寇亂,有關四境之安危,闾閻之休戚,顧可得而略乎?至于典籍之所紀載,父老之所流傳,說非荒唐,藉廣見聞,豈徒騁逸情、供談柄已耶?作雜記。
祥異 宋治平四年六月,進桐木闆二,有文曰“天下太平”。
元祐五年,嘉禾生三十六穗。
紹興十七年,州羊無角。
是年,盜妨農,诏令郡縣赈粟貸種。
二十二年六月,蓮同蒂異萼者十有二。
淳熙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
是年,亡禾,诏赈恤。
十四年三月辛未,水漂民居百餘家、軍壘六十馀區。
十六年,大水漂民居千五百餘家,溺死三千餘人。
紹熙二年三月,甯化大水漂田廬,人多溺死。
嘉泰二年七月,水害苗稼,上杭縣水圯田廬,民多溺死。
淳祐十一年八月甲辰,山水暴至,漂人家。
元後至元五年六月,長汀蛟出,大雨驟至,平地水深三丈馀,沒民廬八百餘家、民田二百餘頃,溺死者八千餘人。
戶赈鈔半錠,死者一錠。
至正四年夏,大疫。
十四年,大饑,人相食。
明景泰元年,上杭大饑。
正統六年,甯化大饑。
成化二年夏,霪雨,山水驟溢,長、甯、清、歸、連、上、永七縣田廬蕩析,人畜溺死無算(按省志、縣志,俱作二十一年)。
二十三年七月戊午夜,疾風迅雷,震預備倉,火繼發,燔米七百餘石。
弘治二年夏,大旱。
正德四年,連城火。
九年,上杭水。
十三年四月,上杭地震。
十五年四月,上杭、武平地震,有聲(是日,折鎮龍菴)。
十六年,甯化大饑疫。
嘉靖二年五月,清流獵得白兔。
三年十月,甘露降。
四年,淫雨,山水暴漲,館前驿沿河田地推壞八百餘畝,房物無算。
六年三月,甘露降。
九年,歸化縣災,毀官民房屋數百間。
九月,隕霜殺禾稼。
十三年十一月,甯化地震。
十四年四月,地震,歸陽青岩山崩,壞民田數百畝,壓死居民數十戶。
十六年,清流大雨災。
十七年四月,甯化會同裡山崩,壞民田數百畝,壓死居民數十戶。
夜星隕如雨。
十八年五月十三,夜星隕如雨。
二十一年,歸化縣火毀千有餘家。
二十三年秋,甯化縣大疫。
二十六年二月,大雨雹。
二十九年正月,地震。
六月,大風雨拔木。
三十二年,黃竹花實如米,居民取食之。
三十六年四月,大水漂沒田宅、人畜無數。
三十七年八月,武平産靈芝七本,奉上文取之。
是年七月初五日,晝晦大雨,山崩溪漲,人多溺死。
知縣徐甫宰申請赈恤。
三十九年春,歸化大雨雹,田鼠食禾殆盡。
是年,廣賊劫掠,男婦遠遁。
三十九年,黃竹花。
四十二年秋,歸化縣署災,延毀西南民居無算。
四十二年,黑眚見。
四十三年,歸化大水,南北關俱圮。
隆慶元年至六年,大有年,禾麻被野,米石銀三錢。
萬曆二年三月,霹靂岩前地陷十二丈、深二尺,所居房屋盡圯。
七月,連城大水壞田廬。
六月二十六夜,永定大雨,頃刻水高數丈,壞民田二百餘畝,漂沒一十六家,溺死五百餘人。
诏赈恤。
五年,有星彗于西南,越三月沒。
七年,量田。
是年大旱。
九年立夏日,連城縣三晨霜降,虎為害,城西南火。
十四年,長汀、甯化、上杭、永定大水,壞田廬。
十六年,府谯樓、頒條樓、旌善、申明亭災。
十九年十月,日重暈。
二十年,連城饑。
姑田裡竹生米,數萬解民賴以生(邑志作二十二年)。
二十四年四月,桐木鄉樹開桃花。
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地震。
二十一年冬,木冰。
三十三年十一月,地震,有聲。
三十四年秋,大旱。
三月二十三日,歸化縣署災,毀民居千有餘家。
三十五年七月,雨雹,壞牛馬。
三十六年八月,大旱。
三十八年四月,甯化大水,壽甯橋圮。
三十九年,虎入黉宮。
四月,甯化大水,龍門橋圮。
四十一年冬,府署産靈芝九本(時郡守沈應奎)。
四十二年,清流城西南火。
四十五年,甯化賴家巷火毀一百八十家。
天啟元年,上杭大水漂田廬,人多溺死。
七年,清流大水,龍津橋、鳳翔橋崩。
崇祯三年十月,武平磜坑高家鍋地出血。
四年,流寇大作,将士死殆盡。
督撫熊文燦會剿,直搗其穴。
四月二十七日,歸化星隕于田中,化為石。
五年二月,木冰(。
木冰一曰樹介,一曰木稼,皆主兵)。
三月二十一日,甯化地震。
二十二日,大水,南城基圮,壽甯橋崩。
是月,流寇犯上杭。
七年,荒雞鳴。
八年四月,甯化谯樓災,旌善、申明亭、聚星樓、南門樓、畿省飛黃坊、連山行宮俱燼,民居毀者三百餘家。
五月,清流饑。
十二月,地震,有聲。
九年正月,大雨雹,擊殺牛馬。
四月,大饑(郡守唐世涵、司理唐錫蕃發谷五千石以赈)。
十二年五月,上杭地震,有聲自南而北。
十三年七月十五,地震。
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兩日摩蕩,如是者三日。
十七年六月十六夜,上杭勝運裡雷電震閃,不雨而水,從石山出,頃刻平地丈餘到處皆有火光,溺死者五六千人,田廬畜産無算。
七月,清流明倫堂災。
國朝順治元年三月,虎入甯化北門。
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甯化、清流地震。
四年四月,大水,平地深丈餘,舟從城上入。
六月,大饑。
六年三月,大疫。
五月五日,甯化、清流霜降。
六月,饑。
七年四月,甯化清流大水,城内深一丈,城垣崩陷,人畜田舍湮沒無算。
十二年,歸化大旱。
是年饑,鬥米六錢,多虎患。
十三年正月大雪,秋大有年。
十四年五月,大水,舟系于樹杪。
十六年三月,甯化雨麥,拾者呼為鐵米。
康熙三年七月,彗星見。
五月,清流署倉庫、五通廟、察院各司災。
是年,大旱。
四年十一月十二夜,連城有大奔星,天狗由西南抵西北,長競天,聲如雷響。
七年至九年,歲大稔,石米三錢。
八年,清流大水,浸沒橋梁田屋無算。
六月,虎入武平縣城。
九年七月,大雨雹。
九年至十年,上杭、武平大有年,石米四錢。
十年四月,上杭地震。
五月,清流大水。
十二年七月,上杭大風,圯漳南署前石坊。
九月十八日,清流有火流于東方,聲響如雷。
十六年六月,谷星見于上杭,次年大熟。
十八年,歸化縣城隍廟火。
十九年十一月,彗星見。
二十五年,蠲免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地丁錢糧之半。
四十五年五月,大水,郡城内深丈餘。
郡守方伸以汀州府扁投之,水乃退。
四十七年,府署池蓮花上生花。
五十年,清流縣公廨災。
雍正八年,清流縣西門坊災,至南門坊止。
十三年五月,清流縣龍見。
六月,慶雲見。
乾隆二年,歸化雨雹,大風繼作。
五年,永定大水,壞田廬。
八年正月,甯化大風圮石坊二,斷安甯橋石,居民屋瓦盡飄。
十二月,彗星見。
九年正月,清流進賢坊災。
四月,東門、法海二坊災。
十四年八月,清流鐵石矶災,毀巡檢署。
十五年三月,長汀等邑大水。
八月,甯化等邑大水。
兵戎 唐光啟元年,江淮賊起,王緒陷汀州。
王潮及其弟審知,執緒以降(王緒,壽州人,攻光州固始縣,得邑人王潮與弟審知以為軍正。
後陷汀漳,緒因道險,令軍中以老弱随者斬。
潮奉母以從,緒怒欲斬其母,潮以身争,乃舍之。
先是望氣者謂軍中有王氣,凡諸将有氣度魁岸者,悉斬之,衆皆自危。
至南安,潮伏将士于篁竹間,擒緒以降)。
宋紹興間,贛、梅、虔州寇李敦仁等屢犯汀州,朝命統領将翟臯平之。
德祐二年十月,文天祥帥師次汀州。
景炎二年,元兵破汀關(初元兵至,天祥欲據城拒敵。
汀守黃去疾聞駕航海,有異志。
正月,天祥移屯漳州。
去疾、吳浚以城降于元。
後至漳州說天祥降,天祥責以大義,斬之)。
天祥與元兵戰于雩都,克之。
時汀州賊黃從,麾下斬其首送行,府兵勢複振。
元至元十七年,汀漳寇廖得勝等作亂。
十八年,汀漳寇陳吊眼作亂,俱伏誅。
十九年,命征蠻元帥完者都等收捕吊眼餘黨。
延祐二年八月,贛寇蔡五九陷甯化,僭稱王。
诏遣江浙行省平章張驢讨之,九月衆潰,五九伏誅,餘黨悉平。
至正六年六月,連城寇羅天麟、陳積萬陷長汀。
福建元帥府經曆貞寶、萬戶廉和尚等平之(天麟,連城軍士,以罪拒捕,遂與陳積萬陷縣,乘勝劫掠,六縣皆為殘破。
江浙行省右丞總都不花,合江西行省右丞秃魯,統兵三路同讨,九月克複汀州,其黨羅德用殺天麟、積萬以降,餘悉平)。
十二年,甯化賊曹柳順作亂,陳有定擒之。
事聞,授有定明溪巡檢。
諸寇之據堡砦者,悉以次平。
複陞延平路總管。
二十一年,陳友諒陷汀、漳、延平等路,總管陳有定讨複之,以功授行省參政,複遷福建行省平章左丞(舊志:十八年,紅巾寇亂,陳有定平之。
按元史,劉福通奉韓山童起兵,及徐壽輝據蕲州,皆以紅巾賊為号。
紅巾寇汀,舊志并不詳其名與事,而各縣志又無考,且有定本傳,未嘗載平紅巾事,而年次亦與各縣志不同。
甯、清二縣志載曹柳順事,俱作二十二年,則複汀漳不宜在二十一年矣,今依陳有定本傳)。
明洪武元年,湯和平福建。
汀州路總管陳國珍以城降。
正統十四年,沙、尤寇鄧茂七作亂,遣賊黨陳正景圍汀州。
推官王得仁破之,尋将兵至甯化,卒于軍。
天順六年,上杭賊李宗政反。
都禦史伍骥讨平之(溪南李宗政憤邑豪侵奪,聚衆攻縣,縱兵刼掠。
監軍暨三司官駐兵汀州,恃城自保。
伍骥巡按福建至浦城,聞事急徑馳汀州,檄三司進兵,衆猶豫。
骥獨攜數百兵抵上杭,谕以禍福,賊聞而降者數萬人,宗政亦欲降。
會有議绐其降而誅之者,諜知,遂複反。
骥逼賊巢,而營賊悉力來拒。
骥命都指揮丁泉領奇兵出賊後,焚其寨,戒以勿深入。
泉乘勝搗賊營。
伏發,力戰死之。
骥督戰益急,宗政等皆就擒,遂平賊。
乃奏設上杭守禦千戶所,回京卒。
上杭民聞之,皆哭,乃塑骥與丁泉像于邑城樓,賜額褒忠,命有司緻祀)。
成化十四年,上杭寇鐘三等亂。
右佥都禦史高明讨平之(擒賊後立永定縣)。
二十三年,上杭寇劉昂、溫留生,武平寇劉铎、邱隆等,攻掠江西、廣東等處。
三省奏聞,添設汀漳兵備道。
伍希闵鎮駐上杭,讨平之(希闵,伍骥子,擒溫留生于勝運,執劉昂于來蘇,縛邱隆于箬萊,餘黨以次擒平。
事聞,賞希闵及指揮劉廣綵緞。
複添箬萊、鼓樓岡二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