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三 藝文五
關燈
小
中
大
驟而相;守郡九載,拔而相;甚有降席執手、灑翰賜觞倚為方召者。
值甲申之變,囚首賊庭,輸锾乞命,幾倖須臾之生。
後此則反噬倒戈,蒙面仇王者,簡不勝書矣。
而公以邊遠孤臣,四郊未壘,倘視蔭怡堂,或邀容福;即投閑引退,不失見幾。
乃聞腥若浼,寶躬如璧。
心奉大明二字,上還祖宗。
視彼平時以丞為訾嗸,臨難即辱為奴隸無愧者,相去豈但霄壤哉!先是,淮督朱公未孩與贛州兵使章公岵梅,文章舉公,公歎曰:“觀聽望深,毀謗布流,昔之責處士者備矣。
忍如伯況王良為勝友所唾絕乎?吾其辭矣。
”既而,吏持诏書到門,促迫上道曰:“明旨不得玩也,已試得一縣佐。
”公笑曰:“皇皇明诏,豈為天下阙一丞,故仿古玄纁備禮乎?士何足慢,惜慢朝廷耳!”因拂衣歸。
朱公未孩遺書曰:“當路以賢士戲,是以人國戲也。
君胡不破崖岸為之就,塵中轉輪,垤上旋馬,使知天下有不可戲之士乎?”于是公乃就選,得浙江永嘉丞。
永嘉故潤邑,書役以丞為窟穴者,至四十餘輩。
公絕不問隸人市井事,蕭然文史自娛,庭中虛無人。
惟郡邑碑版及條上利弊之文鹹以煩公而已。
永嘉有四十七八都者,民殷而梗,逋國課至巨萬。
令之嚴急者,或親征之,至則挈家東西避,退則梗逋如初。
公奉牒,襆被入鄉,與四民狎處,逢士則與論經史,逢農則與占雨晴,逢賈則與商什一,逢童稚則與習磬折、說章句,即瑣屑常談,關極理緻,迂回開發,必歸于忠上、奉法、安親、保身而已。
于是,鄉之人傾心悅服,以為慈母良師,誰忍相負也?不逾月而輸積逋六千金,自治永嘉者所未見也。
三院以公廉而能,故未期而薦遷永昌判。
抵任,剔革糧弊殆盡,旋署永昌府事。
及先帝哀诏至,一痛幾絕。
哭臨已,密以腰絰缢龍亭側門。
役覺之,急呼公長子之謙救釋,自是不坐公堂,不受民詞,錢糧悉委郡屬。
或奉上牒當鞫者,一以溫語辟陳利害,血誠動物,兩造至涕泣而去,未嘗拟一锾贖。
如是四年,合郡稱為老佛。
丁亥秋,永曆播遷至再,公環觀文武無能支拄半壁者,每拊心自矢一死,猶慮其子之謙之哀阻也,則好謂之曰:“南北道斷,與若終為滇人矣,盍往騰陽納婦為嗣續計乎?”之謙乃奉命行,行後公遂死,時丁亥九月三日也。
郡人悲思之,為立祀城中,數著靈響雲。
公字霞起,别号玉存。
天性至孝,事母楊孺人,以舌耕佐養,視聽形聲,備極怡婉。
少宗姚江之學,晚乃極稱管登之先生語曰:“心宗不印合于應世之儀象者,皆狂儒;門不究極于出世之因果者,皆僞公。
”諷咀其言,以為儒、釋合谛無精于此。
故消融名相,破除貪執,渾然如未孩之嬰,其見幾洞決,了無凝滞。
蓋宿學所至,非臨時取辦也。
公應務精誠,初無聲色,既而絲分理解,确惬機宜。
尤長于論事,援古證今,端末井然。
每述當代畸人異績及長德細行,則引伸霏娓,累如貫珠,曆曆可數。
要其點綴敲提,必以忠孝仁義為究竟,故其所成就如此。
公既就義,有司列公死狀,疏請恩恤。
永曆诏授公子之謙保山學正,以獎忠嗣,之謙以制辭。
己醜冬,授謙趙州學正,三遷戶部主事。
己亥三月,大師破雲南,之謙就死,距公死十有三年。
翟湯歎卞壺父子曰:“忠孝之道,萃于一門。
”斯之謂欤?先時,大師渡江,勢如破竹,一矢不遺。
惟朱公未孩守金華,頓刃兩月。
金華破,朱公阖門自燼,嬰亦無遺。
合觀劉公父子,舉主、門生、賢父、肖子,把臂地下,正可軒眉一嘯也。
嗚呼,先帝亦尚有臣哉! 前征君泉上李先生墓表 〔國朝〕黎士弘 嗚呼,天生才顧不難哉!世際昇平,措置無關輕重。
至于流離喪亂,天若一一有以相之。
賢者殉社稷,力者角疆場,而必留三數逋民遺老于殘山剩水之間。
此數人不必盡皆通顯,又往往為當世所指目。
卒之,刀鋸鼎镬無所加,使其老且壽,徘徊歲月得正而終,而一代興亡之局始畢,如今泉上先生其一也。
先生李姓,名世熊,字元仲,世居甯化泉上裡,晚号愧庵,所築之室曰檀河、曰但月。
天下習其初字,鹹稱元仲先生也。
先生少籍諸生,年二十應辛酉鄉舉。
興化李官佘公昌祚為同考,奇先生文,與主司争元再三,弗合。
佘負氣,竟袖卷而退,曰:“安知此生來科不第一耶?”先生遂不第,曆九試皆冠諸生。
凡來典閩試者,莫不欲場中一物色李生為重,而先生亦竟不得。
乙酉、弘光建号,制下,畿、省、郡、縣各貢選一人。
時督學為揭陽郭公之奇。
郭公固雅重先生,視一貢如攜取。
忽試前三日,郭公挂飛章注籍。
值後學使素不習先生,特置先生弗錄。
其遭逢遇合危得而數奇若此。
繼遷延變亂,先生亦已遂厭棄諸生。
隆武稱制閩中,大學士黃公道周、都禦史何公楷、禮部侍郎曹公學佺,各尉薦先生尚志博學,征拜翰林博士,先生固辭不赴。
丙戌,王師下汀州,有先生于鎮将者,謂先生懷二心,勢洶洶不測,親知鹹交勸,謂止詣庭一謝,事可立解。
先生為書答所知曰:“甲申以來,名雖挂諸生,儒巾儒衫久歸敗蠹。
今日解韬釋縛,正如鹿返長林。
若複伏谒強顔,其戕性刳心何殊殺戮?古之處士含鸩飲刃者,史冊相望。
仆年已四十八矣,去諸葛瘁躬之日,僅少一年;視文山盡節之辰已多一載。
請為婉謝當途,若蒙假借,冥報為期。
”詞倨而理直,鎮将終懾先生名高,無能有所挫抑。
自是住泉上四十餘年,足絕州、府,未嘗一出裡門,中間惟一詣西江,泛彭蠡,登廬山絕頂而已。
所著《寒支初集》八卷、《錢神志》二十卷、《史感》、《物感》各一卷、《狗馬史記》若幹卷、《甯化縣志》八卷、《本行錄》三卷、《經正錄》三卷。
先生文奇傑悽麗,長于推測情變,層見疊出。
雖百家無不窺,少獨好韓非、屈原、韓愈之書,故其造就鹹有根柢。
昔楚中馮公之圖,謂先生得秦文氣多,漢文氣少。
先生每誦為知言。
先生之生為明萬曆壬寅九月二十日,殁于大清丙寅九月二十八日。
父恬庵公,母邱氏。
先生娶于邱,生子日堯、日唐,邱與日堯皆先卒。
側室賴,生向旻,孫、曾十四人。
先生困頓諸生者三十年,進退出處,辄若有物陰為裁量。
及征書屢下,先生複審奪時勢,不妄為附緣。
使早得通顯,上為侍從文學;即不然,乘亭守障,一遇險阻,先生又豈肯偷生求活者。
丙、丁之際禍亂多門,而卒不能死。
先生必至八十五年,然後歸全正命而死,則餘所謂天必留三數人于殘山剩水之間,以為逋民遺老,完一代興亡之局,豈曰阿所好哉?先生葬本裡白沙坳,甯都魏和公禮志其墓。
和公為先生晚年交,先生又笃好其文,故向旻奉遺命以請。
而弟子長汀黎士弘不揣而為之表。
和公雲,稱征君恐非先生志。
餘援陶淵明有晉征士書法,後之讀其碑者,其有所觀感乎? 貤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常雷公慎庵墓表 〔國朝〕任啟運 皇帝即位之初,诏征翰林庶吉士雷鋐入京。
鋐故蔡文勤公高第弟子,端重有學問。
時方以假省歸,值王母張太君喪,猶家居。
皇帝素知其行詣,特召至,與啟運同侍皇子講讀。
而江陰楊文定公,以宗伯兼祭酒,亦入直。
蓋以養正是賴,故重其選也。
鋐奉其父狀,以王父、王母合葬墓志屬楊公,以墓表屬運。
運德業文章不足拟楊公萬一,顧與鋐舉于鄉,歲同;成進士,歲又同;今職業又同;于講讀暇,道兩家先人事,貧苦患難,志節略同;辄相與感怆雪涕,用敢題其墓石?拜言曰:公閩之甯化人,諱世,字衛天,号慎庵,以覃恩貤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張太君亦以覃恩貤贈孺人。
公生有大志,好讀書,凡天文、地利、兵陣、律數以及百家、技術家言,靡不究悉;然一以孔、孟、程、朱為歸。
由學得其正,則百家皆吾用;不然,非道而行小慧,祗足殺吾身。
當是時,吳逆倡亂,五嶺外多和之。
其以閩叛者為精忠,布僞劄誘緻群不逞。
或告公曰:“君幸受其劄,可庇族。
且君夙負兵陣略,或藉就功名,何為栖栖挈父母走嶺崖間、取危困?”公叱曰:“爾敢為賊作說客耶?彼瘈犬狂噬,且人醢耳。
吾無兵陣才,吾才将為國用,甯為賊用?”告者急走遁。
迨耿逆平,而公尊人以他事為人所誣,公代訊,晝夜走二百裡,嘔血數升,庭鞫詞,慷慨理直。
事大白而室則已懸磬矣。
乃屈首為童子塾師,訓諸弟子以邪正義利辨日嚴。
嗟乎,士君子不患貧而患不能安其貧,不憂難而憂不能正其難。
貧與難,自外至也,安之正之,自我立也。
當國之初,正貞元之交、剝複之運,一切故家大族,與時中熸,不安義命,妄負才能,思藉群不逞以自張,一折而入于亂賊,比比也。
碩果既亡,安所得複?龍蛇不蟄,安所存身?若公之負奇傑才而能審所處、不苟用,斯可貴耳。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公雖終無所為,然以此信公之大有為也。
有為者之所蓄,不于其身,則于其後。
今鋐方強仕,受聖天子特達之知,且素學于蔡文勤公,他日不負所學,其大有為者,庸非即公之有為乎?祖孫一氣,翕張一機,固可以公蔔之也。
公孝友孚于家,睦于族。
修宗廟,續譜牒,訪遠祖墓,求族父骸,表無後之抔土;與太君之所以收親黨,恤鄰裡。
其為政于家者,事詳家乘,不具載。
載大者表其所阡,使人知君子之必有後,而後人所以光昭玄德,尤在辨邪正、析義利,以不辱其身、不隕其名,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
學 規 龍山書院學規 〔國朝〕黃 惠 學之有規,非古也。
古者教士于學,曰德、曰行、曰藝,其端各六。
群而聚之,使之相師成德,相觀成性,相勵成學。
優之遊之,使自得之。
而又有缟收、端哻、綦偪之飾,以肅其容。
有璜、琮、琚、瑀、夏齊和鸾之節,以養其心。
有天地陰陽之運,道德性命之精,天官、地志、兵機、律曆之詳且備,以聚其精神,深其歲月,磨砺遊泳,優入聖域,而未嘗有條教束縛之苦。
自聖學廢而士無所師資,知者立異,愚者懵焉;強者争奇,弱者畫焉;或睢嚨诙詭以飾俗,或絺章繪句以幹名。
而一二主持名教、有心世道之賢,不得已而設之禁約,限以章程,庶幾潔修自好之士有所範而不敢逾其閑,有所繩而不敢轶乎矩,此規之所由設也。
子朱子亦謂,後世學必有規,其待學者為甚淺。
故白鹿洞條約及滄洲精舍之谕,一洗俗師之陋,而務期于立身、為己、明體、達用之學。
後之作者不易斯言。
至于由淺及深,由粗及精,則又自有秩然之條緒,所為循循然,莫不有規矩也。
今擇其尤要者為目有十,用以自勖,且以相勉雲爾。
一、端志向。
士自束發受書,便當自期遠大。
我既為聖賢之徒,則盛德大業,非異人任,識見不可弇鄙,志氣不可萎苶。
一言一事不如古人,即深引以為恥。
昔王沂公志不在溫飽,範文正為諸生時便以天下為己任,遂皆卓然為一代偉人。
若夫博弋聲名,貪襲利祿,志斯下矣,又何取焉? 一、敦本務。
子臣弟友,夫子謂之庸德。
子貢問士,而子告以宗族稱孝,鄉黨稱弟。
苟大本一失,其餘皆無足觀,生平所讀何書?讀書何事?倫常之地,豈可苟安;清夜扪心,最宜警省。
一、慎言行。
士君子守口如瓶,守身如城,出話之間,跬步之頃,動關樞機之大。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又曰:“言忠信,行笃敬。
”有物有恒,夫而後坊表立、馨懿翔也。
若以诙誕為工,以跅弛為異,甚且詭躁鄉曲,苞苴公門,筆墨而兵戎,衣冠而訟獄,以視子衿城阙之譏,殆又過焉。
不可玉成,甘自瓦裂,亟當鳴鼓,勿玷宮牆。
一、變氣質。
昔明道使人如坐春風,豫章不言而飲人以和。
與人共立而使人化,粹然道德之容,斯為上矣。
而高明柔克,沉潛剛克,惟在矯其陰陽之毗,以歸于正。
至于朋友一道,尤所宜笃。
夫既與我晨夕相聚對矣,矢以車笠,盟之金石。
其中學有淺深,才有高下,更當樂群敬業,以底于成。
即臭味偶有差池,不妨過從落落,彼寥寥餘子之言,卿當第一之語,非屬标榜,即系輕狂,不特大雅所譏,亦非令終之器。
一、勤課業。
千箱萬軸,充棟連雲,固博雅者所不遺。
然先後緩急,亦自有序。
古人謂,經史如菽粟布帛,諸子百家如别業園林,誠确論也。
今仿程子分年讀書之法而變通之,寅而起,讀經若幹;午後閱史若幹;周秦以下子、集,則焚膏以繼之,乙夜乃止。
夫不殖将落,君子所戒。
諸生俱屬成材,各知奮勉,不煩呵譴之及,是所深望也。
一、詳講論。
《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又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古人一義未釋,往複辨論,不憚再三。
蓋讀書原以明理,非徒尋行數墨、占畢章句已也。
今定為章程,每逢三八之期,肅集講堂,共相辨難。
夫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發蒙博喻,實自愧于明經;賞奇析疑,願共期乎集益。
一、正文體。
魏文帝曰:“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宗工哲匠,世有傳人。
況制藝代聖賢立言,為獻納之羔雁,尤非雕蟲者比。
但根不深者末不茂,實不大者聲不宏,必貫穿乎經史而荟萃其菁華。
鴻文積笥,皆有關至極之言,足以傳矣,何患不售?今定于每月逢五之期,拈題會課,務宜殚精竭慮,各抒所長。
至于抄襲雷同,尤當切戒。
彼子元纂向秀之書,延清攘希夷之句,事同挾盜,非止卑污,有志之彥,豈宜有此! 一、習古學。
六經無文字,至《左》、《國》乃漸以文著,其後屈、宋、馬、班之徒疊興接踵,各自斐然。
或拔地而倚天,或含今而茹古。
詩則“柏梁”七字,蘇、李五言,下逮六朝、唐、宋,無不探珠骊項,增價雞林。
今功令雖不以此取士,而扶大雅之輪,成千秋之業,卓荦自命,豈可讓人! 一、端書法。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
”郝臨川亦雲:“心正則氣定,氣定則腕法。
”筆端墨注,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士子誦習之餘,明窗淨幾,臨摹古帖,不特精于六文八體,亦可以收攝身心,檢束筋力。
一、裕經濟。
古人讀書,原期實用。
凡安上治民之道,如禮制、樂律、刑名、錢谷以及籌邊、防海諸事宜,創置施為,皆由講之有素,豈臨時所能猝辨?夫學問、事業非出兩途,士有上下千古之識,超越百代之才,一旦出身加民,乃能上不負國,下不負學。
史遷有雲:“素所樹立”,然也。
可不勉哉!
值甲申之變,囚首賊庭,輸锾乞命,幾倖須臾之生。
後此則反噬倒戈,蒙面仇王者,簡不勝書矣。
而公以邊遠孤臣,四郊未壘,倘視蔭怡堂,或邀容福;即投閑引退,不失見幾。
乃聞腥若浼,寶躬如璧。
心奉大明二字,上還祖宗。
視彼平時以丞為訾嗸,臨難即辱為奴隸無愧者,相去豈但霄壤哉!先是,淮督朱公未孩與贛州兵使章公岵梅,文章舉公,公歎曰:“觀聽望深,毀謗布流,昔之責處士者備矣。
忍如伯況王良為勝友所唾絕乎?吾其辭矣。
”既而,吏持诏書到門,促迫上道曰:“明旨不得玩也,已試得一縣佐。
”公笑曰:“皇皇明诏,豈為天下阙一丞,故仿古玄纁備禮乎?士何足慢,惜慢朝廷耳!”因拂衣歸。
朱公未孩遺書曰:“當路以賢士戲,是以人國戲也。
君胡不破崖岸為之就,塵中轉輪,垤上旋馬,使知天下有不可戲之士乎?”于是公乃就選,得浙江永嘉丞。
永嘉故潤邑,書役以丞為窟穴者,至四十餘輩。
公絕不問隸人市井事,蕭然文史自娛,庭中虛無人。
惟郡邑碑版及條上利弊之文鹹以煩公而已。
永嘉有四十七八都者,民殷而梗,逋國課至巨萬。
令之嚴急者,或親征之,至則挈家東西避,退則梗逋如初。
公奉牒,襆被入鄉,與四民狎處,逢士則與論經史,逢農則與占雨晴,逢賈則與商什一,逢童稚則與習磬折、說章句,即瑣屑常談,關極理緻,迂回開發,必歸于忠上、奉法、安親、保身而已。
于是,鄉之人傾心悅服,以為慈母良師,誰忍相負也?不逾月而輸積逋六千金,自治永嘉者所未見也。
三院以公廉而能,故未期而薦遷永昌判。
抵任,剔革糧弊殆盡,旋署永昌府事。
及先帝哀诏至,一痛幾絕。
哭臨已,密以腰絰缢龍亭側門。
役覺之,急呼公長子之謙救釋,自是不坐公堂,不受民詞,錢糧悉委郡屬。
或奉上牒當鞫者,一以溫語辟陳利害,血誠動物,兩造至涕泣而去,未嘗拟一锾贖。
如是四年,合郡稱為老佛。
丁亥秋,永曆播遷至再,公環觀文武無能支拄半壁者,每拊心自矢一死,猶慮其子之謙之哀阻也,則好謂之曰:“南北道斷,與若終為滇人矣,盍往騰陽納婦為嗣續計乎?”之謙乃奉命行,行後公遂死,時丁亥九月三日也。
郡人悲思之,為立祀城中,數著靈響雲。
公字霞起,别号玉存。
天性至孝,事母楊孺人,以舌耕佐養,視聽形聲,備極怡婉。
少宗姚江之學,晚乃極稱管登之先生語曰:“心宗不印合于應世之儀象者,皆狂儒;門不究極于出世之因果者,皆僞公。
”諷咀其言,以為儒、釋合谛無精于此。
故消融名相,破除貪執,渾然如未孩之嬰,其見幾洞決,了無凝滞。
蓋宿學所至,非臨時取辦也。
公應務精誠,初無聲色,既而絲分理解,确惬機宜。
尤長于論事,援古證今,端末井然。
每述當代畸人異績及長德細行,則引伸霏娓,累如貫珠,曆曆可數。
要其點綴敲提,必以忠孝仁義為究竟,故其所成就如此。
公既就義,有司列公死狀,疏請恩恤。
永曆诏授公子之謙保山學正,以獎忠嗣,之謙以制辭。
己醜冬,授謙趙州學正,三遷戶部主事。
己亥三月,大師破雲南,之謙就死,距公死十有三年。
翟湯歎卞壺父子曰:“忠孝之道,萃于一門。
”斯之謂欤?先時,大師渡江,勢如破竹,一矢不遺。
惟朱公未孩守金華,頓刃兩月。
金華破,朱公阖門自燼,嬰亦無遺。
合觀劉公父子,舉主、門生、賢父、肖子,把臂地下,正可軒眉一嘯也。
嗚呼,先帝亦尚有臣哉! 前征君泉上李先生墓表 〔國朝〕黎士弘 嗚呼,天生才顧不難哉!世際昇平,措置無關輕重。
至于流離喪亂,天若一一有以相之。
賢者殉社稷,力者角疆場,而必留三數逋民遺老于殘山剩水之間。
此數人不必盡皆通顯,又往往為當世所指目。
卒之,刀鋸鼎镬無所加,使其老且壽,徘徊歲月得正而終,而一代興亡之局始畢,如今泉上先生其一也。
先生李姓,名世熊,字元仲,世居甯化泉上裡,晚号愧庵,所築之室曰檀河、曰但月。
天下習其初字,鹹稱元仲先生也。
先生少籍諸生,年二十應辛酉鄉舉。
興化李官佘公昌祚為同考,奇先生文,與主司争元再三,弗合。
佘負氣,竟袖卷而退,曰:“安知此生來科不第一耶?”先生遂不第,曆九試皆冠諸生。
凡來典閩試者,莫不欲場中一物色李生為重,而先生亦竟不得。
乙酉、弘光建号,制下,畿、省、郡、縣各貢選一人。
時督學為揭陽郭公之奇。
郭公固雅重先生,視一貢如攜取。
忽試前三日,郭公挂飛章注籍。
值後學使素不習先生,特置先生弗錄。
其遭逢遇合危得而數奇若此。
繼遷延變亂,先生亦已遂厭棄諸生。
隆武稱制閩中,大學士黃公道周、都禦史何公楷、禮部侍郎曹公學佺,各尉薦先生尚志博學,征拜翰林博士,先生固辭不赴。
丙戌,王師下汀州,有先生于鎮将者,謂先生懷二心,勢洶洶不測,親知鹹交勸,謂止詣庭一謝,事可立解。
先生為書答所知曰:“甲申以來,名雖挂諸生,儒巾儒衫久歸敗蠹。
今日解韬釋縛,正如鹿返長林。
若複伏谒強顔,其戕性刳心何殊殺戮?古之處士含鸩飲刃者,史冊相望。
仆年已四十八矣,去諸葛瘁躬之日,僅少一年;視文山盡節之辰已多一載。
請為婉謝當途,若蒙假借,冥報為期。
”詞倨而理直,鎮将終懾先生名高,無能有所挫抑。
自是住泉上四十餘年,足絕州、府,未嘗一出裡門,中間惟一詣西江,泛彭蠡,登廬山絕頂而已。
所著《寒支初集》八卷、《錢神志》二十卷、《史感》、《物感》各一卷、《狗馬史記》若幹卷、《甯化縣志》八卷、《本行錄》三卷、《經正錄》三卷。
先生文奇傑悽麗,長于推測情變,層見疊出。
雖百家無不窺,少獨好韓非、屈原、韓愈之書,故其造就鹹有根柢。
昔楚中馮公之圖,謂先生得秦文氣多,漢文氣少。
先生每誦為知言。
先生之生為明萬曆壬寅九月二十日,殁于大清丙寅九月二十八日。
父恬庵公,母邱氏。
先生娶于邱,生子日堯、日唐,邱與日堯皆先卒。
側室賴,生向旻,孫、曾十四人。
先生困頓諸生者三十年,進退出處,辄若有物陰為裁量。
及征書屢下,先生複審奪時勢,不妄為附緣。
使早得通顯,上為侍從文學;即不然,乘亭守障,一遇險阻,先生又豈肯偷生求活者。
丙、丁之際禍亂多門,而卒不能死。
先生必至八十五年,然後歸全正命而死,則餘所謂天必留三數人于殘山剩水之間,以為逋民遺老,完一代興亡之局,豈曰阿所好哉?先生葬本裡白沙坳,甯都魏和公禮志其墓。
和公為先生晚年交,先生又笃好其文,故向旻奉遺命以請。
而弟子長汀黎士弘不揣而為之表。
和公雲,稱征君恐非先生志。
餘援陶淵明有晉征士書法,後之讀其碑者,其有所觀感乎? 貤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常雷公慎庵墓表 〔國朝〕任啟運 皇帝即位之初,诏征翰林庶吉士雷鋐入京。
鋐故蔡文勤公高第弟子,端重有學問。
時方以假省歸,值王母張太君喪,猶家居。
皇帝素知其行詣,特召至,與啟運同侍皇子講讀。
而江陰楊文定公,以宗伯兼祭酒,亦入直。
蓋以養正是賴,故重其選也。
鋐奉其父狀,以王父、王母合葬墓志屬楊公,以墓表屬運。
運德業文章不足拟楊公萬一,顧與鋐舉于鄉,歲同;成進士,歲又同;今職業又同;于講讀暇,道兩家先人事,貧苦患難,志節略同;辄相與感怆雪涕,用敢題其墓石?拜言曰:公閩之甯化人,諱世,字衛天,号慎庵,以覃恩貤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張太君亦以覃恩貤贈孺人。
公生有大志,好讀書,凡天文、地利、兵陣、律數以及百家、技術家言,靡不究悉;然一以孔、孟、程、朱為歸。
由學得其正,則百家皆吾用;不然,非道而行小慧,祗足殺吾身。
當是時,吳逆倡亂,五嶺外多和之。
其以閩叛者為精忠,布僞劄誘緻群不逞。
或告公曰:“君幸受其劄,可庇族。
且君夙負兵陣略,或藉就功名,何為栖栖挈父母走嶺崖間、取危困?”公叱曰:“爾敢為賊作說客耶?彼瘈犬狂噬,且人醢耳。
吾無兵陣才,吾才将為國用,甯為賊用?”告者急走遁。
迨耿逆平,而公尊人以他事為人所誣,公代訊,晝夜走二百裡,嘔血數升,庭鞫詞,慷慨理直。
事大白而室則已懸磬矣。
乃屈首為童子塾師,訓諸弟子以邪正義利辨日嚴。
嗟乎,士君子不患貧而患不能安其貧,不憂難而憂不能正其難。
貧與難,自外至也,安之正之,自我立也。
當國之初,正貞元之交、剝複之運,一切故家大族,與時中熸,不安義命,妄負才能,思藉群不逞以自張,一折而入于亂賊,比比也。
碩果既亡,安所得複?龍蛇不蟄,安所存身?若公之負奇傑才而能審所處、不苟用,斯可貴耳。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公雖終無所為,然以此信公之大有為也。
有為者之所蓄,不于其身,則于其後。
今鋐方強仕,受聖天子特達之知,且素學于蔡文勤公,他日不負所學,其大有為者,庸非即公之有為乎?祖孫一氣,翕張一機,固可以公蔔之也。
公孝友孚于家,睦于族。
修宗廟,續譜牒,訪遠祖墓,求族父骸,表無後之抔土;與太君之所以收親黨,恤鄰裡。
其為政于家者,事詳家乘,不具載。
載大者表其所阡,使人知君子之必有後,而後人所以光昭玄德,尤在辨邪正、析義利,以不辱其身、不隕其名,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
學 規 龍山書院學規 〔國朝〕黃 惠 學之有規,非古也。
古者教士于學,曰德、曰行、曰藝,其端各六。
群而聚之,使之相師成德,相觀成性,相勵成學。
優之遊之,使自得之。
而又有缟收、端哻、綦偪之飾,以肅其容。
有璜、琮、琚、瑀、夏齊和鸾之節,以養其心。
有天地陰陽之運,道德性命之精,天官、地志、兵機、律曆之詳且備,以聚其精神,深其歲月,磨砺遊泳,優入聖域,而未嘗有條教束縛之苦。
自聖學廢而士無所師資,知者立異,愚者懵焉;強者争奇,弱者畫焉;或睢嚨诙詭以飾俗,或絺章繪句以幹名。
而一二主持名教、有心世道之賢,不得已而設之禁約,限以章程,庶幾潔修自好之士有所範而不敢逾其閑,有所繩而不敢轶乎矩,此規之所由設也。
子朱子亦謂,後世學必有規,其待學者為甚淺。
故白鹿洞條約及滄洲精舍之谕,一洗俗師之陋,而務期于立身、為己、明體、達用之學。
後之作者不易斯言。
至于由淺及深,由粗及精,則又自有秩然之條緒,所為循循然,莫不有規矩也。
今擇其尤要者為目有十,用以自勖,且以相勉雲爾。
一、端志向。
士自束發受書,便當自期遠大。
我既為聖賢之徒,則盛德大業,非異人任,識見不可弇鄙,志氣不可萎苶。
一言一事不如古人,即深引以為恥。
昔王沂公志不在溫飽,範文正為諸生時便以天下為己任,遂皆卓然為一代偉人。
若夫博弋聲名,貪襲利祿,志斯下矣,又何取焉? 一、敦本務。
子臣弟友,夫子謂之庸德。
子貢問士,而子告以宗族稱孝,鄉黨稱弟。
苟大本一失,其餘皆無足觀,生平所讀何書?讀書何事?倫常之地,豈可苟安;清夜扪心,最宜警省。
一、慎言行。
士君子守口如瓶,守身如城,出話之間,跬步之頃,動關樞機之大。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又曰:“言忠信,行笃敬。
”有物有恒,夫而後坊表立、馨懿翔也。
若以诙誕為工,以跅弛為異,甚且詭躁鄉曲,苞苴公門,筆墨而兵戎,衣冠而訟獄,以視子衿城阙之譏,殆又過焉。
不可玉成,甘自瓦裂,亟當鳴鼓,勿玷宮牆。
一、變氣質。
昔明道使人如坐春風,豫章不言而飲人以和。
與人共立而使人化,粹然道德之容,斯為上矣。
而高明柔克,沉潛剛克,惟在矯其陰陽之毗,以歸于正。
至于朋友一道,尤所宜笃。
夫既與我晨夕相聚對矣,矢以車笠,盟之金石。
其中學有淺深,才有高下,更當樂群敬業,以底于成。
即臭味偶有差池,不妨過從落落,彼寥寥餘子之言,卿當第一之語,非屬标榜,即系輕狂,不特大雅所譏,亦非令終之器。
一、勤課業。
千箱萬軸,充棟連雲,固博雅者所不遺。
然先後緩急,亦自有序。
古人謂,經史如菽粟布帛,諸子百家如别業園林,誠确論也。
今仿程子分年讀書之法而變通之,寅而起,讀經若幹;午後閱史若幹;周秦以下子、集,則焚膏以繼之,乙夜乃止。
夫不殖将落,君子所戒。
諸生俱屬成材,各知奮勉,不煩呵譴之及,是所深望也。
一、詳講論。
《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又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古人一義未釋,往複辨論,不憚再三。
蓋讀書原以明理,非徒尋行數墨、占畢章句已也。
今定為章程,每逢三八之期,肅集講堂,共相辨難。
夫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發蒙博喻,實自愧于明經;賞奇析疑,願共期乎集益。
一、正文體。
魏文帝曰:“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宗工哲匠,世有傳人。
況制藝代聖賢立言,為獻納之羔雁,尤非雕蟲者比。
但根不深者末不茂,實不大者聲不宏,必貫穿乎經史而荟萃其菁華。
鴻文積笥,皆有關至極之言,足以傳矣,何患不售?今定于每月逢五之期,拈題會課,務宜殚精竭慮,各抒所長。
至于抄襲雷同,尤當切戒。
彼子元纂向秀之書,延清攘希夷之句,事同挾盜,非止卑污,有志之彥,豈宜有此! 一、習古學。
六經無文字,至《左》、《國》乃漸以文著,其後屈、宋、馬、班之徒疊興接踵,各自斐然。
或拔地而倚天,或含今而茹古。
詩則“柏梁”七字,蘇、李五言,下逮六朝、唐、宋,無不探珠骊項,增價雞林。
今功令雖不以此取士,而扶大雅之輪,成千秋之業,卓荦自命,豈可讓人! 一、端書法。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
”郝臨川亦雲:“心正則氣定,氣定則腕法。
”筆端墨注,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士子誦習之餘,明窗淨幾,臨摹古帖,不特精于六文八體,亦可以收攝身心,檢束筋力。
一、裕經濟。
古人讀書,原期實用。
凡安上治民之道,如禮制、樂律、刑名、錢谷以及籌邊、防海諸事宜,創置施為,皆由講之有素,豈臨時所能猝辨?夫學問、事業非出兩途,士有上下千古之識,超越百代之才,一旦出身加民,乃能上不負國,下不負學。
史遷有雲:“素所樹立”,然也。
可不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