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三 藝文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自秦歸後廿六年中,所得見聞于甯化施君澤民、伊君喬菴、永定邱君兼三、上杭梁君赓虞,皆編輯經史,各有成書,今又得知李先生白也。
喬菴、兼三、赓虞文集,門生子弟各為镂刻,以行于世,予皆得附一言論次。
惟施君沒最久,子姓零落,肩鬻其手書而不得一售。
今白也諸稿,即尚未能謀刻,賴玉铉抄存,不緻如施君轉鬻他人,玉铉之功不小。
予蓋愛玉铉高誼,樂為書後。
且以告世之齒汀風者,知尚有人在,毋徒嘐嘐自是,謂郐以下無譏也。
跋 書《繹山碑》跋 〔宋〕鄭文寶 故散騎常侍徐公铉,酷躭玉箸,垂五十年,時無其比。
晚節獲《繹山碑》摹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思于天人之際,因是廣搜己之舊迹,焚擲略盡。
文寶受學徐門,粗堅企及之志。
大平興國五年春,再舉進士不中,東适齊魯,客鄒邑,登繹山,訪求秦碑,邈然無睹。
逮于浃旬,怊怅榛蕪之下,惜其神蹤将墜于世。
今以徐所授摹本,刻石于長安故都國子學。
庶博雅君子見先儒之指歸。
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陝府西諸州水陸計度轉運副使、賜绯魚袋鄭文寶記。
禹 碑 跋 〔國朝〕劉 坊 禹碑以岣嵝峰為初出,本“承”、“帝”字間有孔如拳。
相傳一道人以麈柄擔之,置峰仄懸岩上。
土人以捶摹之艱,乃刻于祝融、嶽麓諸處。
無善石工,遂失古聖微意。
戊午夏,予至岣嵝,躬扳岩絕尋之,摹得此本,其字較他處闊三分,全無斧鑿迹,蒼古不啻生成。
其石如屏,規方可二丈餘。
于是,以意縮小之,攜之行箧,而志鄙見于後。
按《吳越春秋》謂,禹治水功成,勒碑衡山以紀功。
然世無傳其文者。
至唐昌黎文公詩始雲,道士嘗一見之,文公求其處而不可得。
所謂“千搜萬索何處有”者也。
宋嘉定中,何緻子遊南嶽,樵者或雲其處,緻子乃用曆本反摹之,凡七十七字。
明楊用修得其本,乃以意為解釋,獨謂不識“南渎衍亨”四字,夢黃魚首人告之,其妄可知。
後沈濫者,複以意為改易一二字,亦雲夢神授以金環古缾,下有龍蛇、草木之書,又妄之妄矣。
楊時喬者,亦以意為穿鑿,而求肖于形象之間,其文鄙僿可笑,更甚于二子。
今讀典、谟、禹貢諸書,其文明白正大,與此碑無萬一合,不應大禹即為楊子雲開山也。
又圖經載,廬山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常登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石于石室中。
郦道元亦謂,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裡數丈尺,今猶得刻石之号焉。
《一統志》雲,紫霄石室深險,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得百餘字,奇古不可辨,惟洪荒樣。
予乃攆六字可識。
《輿地志》亦謂摹得七十餘字,似與今所傳合。
然去古已遠,漢、唐間人無譯之者,其口吻形畫,曆代沿改,已失其真。
存此以備三代法物,若為強解釋附會,非愚則誣矣。
《晚笑堂詩》跋 蘇 珥 長汀上官竹莊先生,以沖淡閑遠之性,遍尋九州邱壑,屢至粵土。
甲寅,餘在羊城,始接芝眉。
是年,先生已七十矣,餘方三十有六。
先生一見如舊好,引為忘年交。
未幾,餘以事歸裡,先生亦返閩,衷曲一縷,未能盡罄。
今歲夏,先生複來粵。
餘過寓齋,談話竟日,離情頓慰,且喜其矍铄不減昔時。
相見時,省中人士與他國遊客,皆踵門乞翰墨,先生不告倦。
有謂其詩中畫、畫中詩,并通厥妙,酷類王右丞。
餘以為右丞才雖佳,然識者不為滿意。
崑山顧亭林謂其以文辭欺人,即從祿山一事,譏杜甫稱為高人之妄。
餘然其說,且考右丞應舉時,入貴戚之家,自同于伶人以奏伎,鄙躁亦甚。
今先生乃真高人,生平不求聞達,亦不于貴介稍屈。
餘友炳園謂,當事争相延緻,先生皆淡然遇之。
炳園與先生交久,日為悉,而能道其真。
餘賦詩以贈,中有雲:“才似右丞還自愛,平生不奏郁輪袍”,蓋亦與炳園言有合也。
《晚笑堂集》刻成來示,歎夫清逈之緻,宛似其為人。
炳園已跋,餘又作貂續雲。
墓 志 明工部侍郎張顯宗墓志 〔明〕楊 溥 公諱顯宗,字名遠,姓張氏,為閩著姓。
曾大父五三郎,大父勝卿,父壽隆,母黃氏。
公六歲而孤,母夫人貞守教之。
公英毅日發,每出語,人辄奇之。
洪武中,以明經貢南宮,明年,以鄉舉會試上第,廷試賜進士及第第□人,擢翰林院編修,轉太常寺寺丞,國子監祭酒。
今天子嗣登大寶,以交趾遠在荒服,擢公為右布政使,以疾卒于官。
遠近聞者,莫不哀悼。
初,公拜祭酒時,以風教久弊,欲更其故習,手疏所宜行數十事,上悉可其奏。
公亦夙夜以身率諸生,五鼓即升堂講讀,課試俱有程式。
以宣聖廟隘,撤而新之;以橋門道隘,鑿而通之。
視師儒之賢者禮之,邪不檢者汰之。
由是,太學風裁一新,而諸士子亦争自磨濯,日就準繩規矩,凡出公門下者,率為聞人。
其教育之法,至今四方傳誦之,其有功于斯道者多矣。
其在交趾也,當遠人款附之初,兵、農以數百萬紀,号令所及,民庶歡呼。
又以見公之學,固不專以文事而已。
公天性至孝,而家素儉約,既得祿,即迎母夫人就養。
公退,辄率諸子娛侍其側,或語及先府君,則感泣不能自已。
君子謂,公有終身之喪。
娶黃氏,子男二人,克舉、克寬。
公生癸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時,卒于戊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享壽四十六歲。
蔔以明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邑之張家坪。
先期,克舉以狀來征銘。
予奉狀悲惋,誼弗獲辭,為之銘曰:惟公之教,有繩有矩。
百川滄溟,群物時雨。
惟公之政,仁摩義撫。
遠人來歸,如就父母。
曰政曰教,中孝而推。
仰瞻斯言,卓乎嵬嵬。
甯化縣知縣徐公墓志銘 〔明〕李世熊 嗚呼,明之不祀也,以大盜擾腹心,而撫叛者速其禍也。
大盜由小盜之積,而小盜由守、令之玩也,觀于甯化之事益信。
甯化于閩為僻陝,崇祯寅、卯間,閩波未沸,遂有悍民李流名、黃留民等黨為剽掠者。
流名始與石城溫氏争市利相仇,殺十許人。
溫氏急,則分控撫、按,禦史,檄郡邑捕流名甚急。
流名亦控禦史,相銜持,實無赴理意。
邑令以發難自鄰,又頗納流名賄,任其逸柙,不為慮。
崇祯十三年,而楚鄖西徐公始知甯化縣,所奉上官文檄,半皆嚴緝流名者。
初,循故事勾攝之,流名久狎前令,以為易與也,意甚悖慢。
公乃不謀上官,大發民壯往捕之。
流名遽稱戈相向。
郡守金公聞之,不善也,遣司理宋公按視甯。
宋單騎詣流名之巢,誘說百端,誓保無他,挾之入郡自理。
郡守庭鞫之,果從末減,解送嶺北道陳公士奇。
陳公嘉司理能定變,竟亦長系流名,而其弟李簡及黃留民等皆釋不問。
公聞而拊膺曰:“甯化禍自此始矣。
”既而,李簡等果集黨責饷于諸鄉,恣剽僇。
四鄉苦掠者,控縣無虛日,公乃曰:“吾今知所以緝賊矣。
”遂重懸賞格,以疑搆簡黨。
令曰:“鄉民能擒一賊者,官給賞錢若幹,仍與罪人赀産。
賊黨能自擒一賊者,釋其罪,賞如格。
”不數日,簡等所見親戚族黨,皆猜若圖己為利者,前後狼顧,左右潰離。
公所捐賞不四百金,而李簡及諸鄉之首亂者皆縛緻庭下。
公皆以沈命法治之,甯民歡聲殷地。
是時,城中鼠盜縱橫,夜十數發,即重垣峻栅,複壁窔房,無得免者。
中産之家,張燈達曙,臥無帖席。
公笑曰:“此曹與李簡相倡和,所謂鐘應銅山也。
”乃講習鄉約,數進耆老,曲訊民間疾苦,即密察所為盜主者。
久之,得主名,搜捕巨窩二三輩,贓物狼藉,皆為籍識。
每朔望,詣各坊講聖谕畢,揖其一行表異者,而立真盜于庭,吏披籍數其罪狀,以次受掠,血肉潰落,觀者咋舌汗下。
因朝邑人而告之曰:“邑多狐鼠,令盜得主名,令不欲窮治,風告不改,乃收捕緻法,如扣囊底耳。
”坊巷相傳,股栗屏息,自是高枕熟寐,幾有拾金拂塵之風矣。
公又言:“甯亂形見,而城堞卑圮,即有不虞,難為保障。
且廪虛械窳,何恃而效守?”甯故有壽甯、龍門二橋,壽甯以通外城之咽,龍門為筦東流之鑰。
舊費不赀,适又皆毀。
公因進耆老而問之曰:“吾欲增舊城、複二橋,為甯百年計,公等能為令分此勞乎?”衆欣呼如沸曰:“此甯民身家事,敢以煩使君?”于是赢者舉财,诎者輸力,三役并興,而民不告病,不逾年而工悉竣。
人以為神。
蓋公之佚道使民,而衆志傾服如此。
三年,邑大治。
崇祯壬午,當奏績,竟以不善事上官,考功議降調。
甯民恫戀之,如失怙恃也。
公既去,而黃留民始歸省墓,鷹眼枭聲,猶雄視其族。
族人拉殺之,有司不為竟其獄。
留民之子通始倡亂,以較正鬥斛、裒益貧富為名,薄民翕然歸之;乃連絡數十鄉為長關,佥其豪者曰千總,總各為部。
通有急則傳千總,千總傳所部,不一日而千百人集矣。
事關有司者,皆取斷于通,令擁孤城而已。
舊時豆谷薪炭之輸城者,通悉遏之。
大戶田谷之在鄉者,通悉截輸之,不如額。
邑民之貿食四鄉者,通故困苦之。
城鄉仇搆不可解。
至丙戌六月,通遂襲破邑城,殺族衿、掠巨室以萬萬計。
時金壇于華玉,以少司馬鎮漳南,提兵來撫。
通乘其懈,縛華玉而歸;裸辱署縣朱墀而縱之。
士民晝夜膺城守,莫不咨嗟太息曰:“徐公在此,鼠子能爾乎?”蓋有泣下者。
公向謂甯化禍始于此,至是言乃驗。
時公避江楚之亂,僑居閩中,當事以公治甯有舊績,乃加公職方,再調知甯化。
甫一月而隆武駕陷,汀州悉平,公遂謝事居民間,以詩酒自廢,而黃通猶負嵎。
大清方分兵略地,仍以撫局縻通,而通桀骜如初也。
嗚呼,國家律令嚴備,本以防寃濫,故賊必據贓伏法。
而贓入捕胥手,雖真盜化為烏有。
不肖有司往往借律縱盜,即廉能者僅能羁留使長系而已。
廉能有司不多見,而巨盜多為耳目者,必醵小偷為接濟,至釋獄,滋蔓無已,遂至聚刃晝剽,出沒谿峒,役不能制。
不得已,動兵征饷,移文申請,遷延歲月,兵之害又甚于賊。
涓涓不絕,遂成江河。
其法莫如使鄉民自除盜,族治其族,黨治其黨,族、黨共治其鄉,以輿論為贓據,以父子兄弟為捕胥,不肖有司無所借以濫出,而亦無長系申駁、接濟養奸之弊。
徐公以此法鼓用鄉人,家自為戰,迹其出沒而薙□之,較官兵迅速,利害相去百倍。
當事智不及遠,反以公違上官節制下其考。
迨賊隳岩邑,俘大吏,延及革代,再撫再剿,至借兵江贛僅乃勝之,而無辜耄倪糜爛溝壑,已不忍言矣。
嗚呼!元之亡也以招安,明之速亡也以撫叛。
即甯化李流名、黃通一事觀之,天下亂亡之機,铨曹陟黜之謬,可為永鑒矣。
吾于徐公重有感也。
公諱日隆,字泊如,号蒲水,世為江右金谿人,故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徐東谷之族。
族世有顯人,而學憲徐龍崗于公服屬尤近。
父雲谷公,客遊楚之鄖西,因家焉。
母顧孺人,舉二子,公其仲也。
公少有大志,以聖賢自命,不為科舉得失形喜愠于色。
崇祯改元,始以明經應诏,而顧孺人與雲谷先後卒,公痛毀逾禮,初無宦意。
既鄖西衷寇,流徙失所,乃谒選就甯令,非其志也。
公内明外坦,文弱如處子,而見義必為,則勇逾贲、育,嚴氣嶄然,不為譏譽所搖撼,卒以此踬于宦。
好接引文士,分若埙箎而語不及私;即雅甘淡泊,然亦無忍以私幹者。
先時,捐俸購盜三百餘兩,甯民争醵金為償。
公麾之不得,乃申明上官,以供楚饷,佐剿師征行費。
間有贖锾,即市硝黃、積倉谷。
迨鼎革之後,甯數用兵,猶賴其用焉。
退廢家居,蕭然不能給饘粥,内人刺繡文、制果蔬,貿升鬥為供。
蓋公之居官廉苦,益信而有征矣。
己醜六月疾革,謂子之騊曰:“甯民念我,是亦吾之桐鄉也。
吾魂魄安此,不複思鄖矣。
”遂卒,享年僅五十有二。
沒後,甯民為置墓田,以奉公烝嘗。
某年某月,崇其冡于某山,成公之志也。
元配鐘孺人,生一子,即之騊。
好學能文,甯令何采公為之蔔居授室,撫恤勤至。
騊遂安為甯人,蓋賢令之風義幽感,無間于存沒如此。
女子四人,二适楚鄖之某某,二适甯化諸生某某。
公沒之十年,之騊始以公事狀示世熊曰:“先人于子,有一日之知,子之志先人也,即不事狀,猶信也。
其無辭。
”予傷往昔弊吏之無法,緻循良淹抑,而蜂蜇餘毒傳染,遂将二十年也。
故詳公治盜一事,以告後之牧民者,非獨志公已也。
銘曰:養虎災身,馴枭逆親。
兩葉憚除,柯斧是尋。
撫賊求治,覆元喪明。
天下畫疆,犁若田場。
民則嘉谷,盜乃稗稂。
官如田叟,芸穢扶良。
嘉種化莠,畇原化荒。
田叟則咎,匪天是殃。
惟公治甯,非種力鋤。
仁不育虺,威不披株。
黨靖其黨,都治其都。
以刑以兵,匪棘匪舒。
嗟彼肉食,驕子豢賊。
始則觸乳,終為強敵。
堕城僇吏,咨悔何及?追念我公,孺悲耄泣。
庚桑畏壘,朱邑桐鄉。
口碑崇冢,載烝載嘗。
我銘斯石,千秋永章。
墓 表 雲南永昌府通判劉公廷标墓表 〔明〕李世熊 崇祯九年丙子,烏程相公當國,易盧總理以熊文燦,改三秦洪總督以督薊、遼。
是歲,寇益劇,闖賊入西川。
天子慨然,念吏治利弊,人材委頓,亟開辟召之科。
于是,劉君奉诏至阙下,有司不深惟天子求材至意,以舉主赇賂為上下。
劉君方雅自負,無為奧援者,就試竟得縣丞,升雲南永昌府通判。
旋值燕京陷,乙酉、丙戌南都覆、浙閩敗,諸大臣擁立永曆于肇慶,撫有粵西、雲、貴、川、湖地。
丁亥,東粵不守。
公知國事無濟,自缢永昌糧署。
臨絕,題幅布自序曰:“後死罪臣劉廷标,閩之上杭人,早孤,赤貧。
服先嚴遺訓,守孀母懿言,饩于二十人中,九舉秋闱,三副鄉榜。
崇祯庚辰,由征辟,試永嘉丞。
用三院特薦,轉判永昌。
甲申秋,署府篆。
是臘,接皇帝哀诏,已分一死,猶謂尚有社稷、人民,勉為守土,庶犬馬殘喘猶存,或精衛泥丸堪效。
不虞天未厭亂,覆亡可需。
赤社将傾,難面父老于隆中;素練自裁,敬從先帝于地下。
諒無當于晚節,聊不昧其初心雲爾。
”複為詩四章,有“三載偷生慚後死,今亡猶是大明臣”之句。
嗚呼,公可謂不辱身、不辱國、不辱師與友矣。
當賊寇交讧,委城屈節之吏,所在見告。
荊、襄之陷,持斧之使夾侍而先馬。
此非當世所重為科甲者耶?即先帝所特簡者,釋褐四年,
喬菴、兼三、赓虞文集,門生子弟各為镂刻,以行于世,予皆得附一言論次。
惟施君沒最久,子姓零落,肩鬻其手書而不得一售。
今白也諸稿,即尚未能謀刻,賴玉铉抄存,不緻如施君轉鬻他人,玉铉之功不小。
予蓋愛玉铉高誼,樂為書後。
且以告世之齒汀風者,知尚有人在,毋徒嘐嘐自是,謂郐以下無譏也。
跋 書《繹山碑》跋 〔宋〕鄭文寶 故散騎常侍徐公铉,酷躭玉箸,垂五十年,時無其比。
晚節獲《繹山碑》摹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思于天人之際,因是廣搜己之舊迹,焚擲略盡。
文寶受學徐門,粗堅企及之志。
大平興國五年春,再舉進士不中,東适齊魯,客鄒邑,登繹山,訪求秦碑,邈然無睹。
逮于浃旬,怊怅榛蕪之下,惜其神蹤将墜于世。
今以徐所授摹本,刻石于長安故都國子學。
庶博雅君子見先儒之指歸。
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陝府西諸州水陸計度轉運副使、賜绯魚袋鄭文寶記。
禹 碑 跋 〔國朝〕劉 坊 禹碑以岣嵝峰為初出,本“承”、“帝”字間有孔如拳。
相傳一道人以麈柄擔之,置峰仄懸岩上。
土人以捶摹之艱,乃刻于祝融、嶽麓諸處。
無善石工,遂失古聖微意。
戊午夏,予至岣嵝,躬扳岩絕尋之,摹得此本,其字較他處闊三分,全無斧鑿迹,蒼古不啻生成。
其石如屏,規方可二丈餘。
于是,以意縮小之,攜之行箧,而志鄙見于後。
按《吳越春秋》謂,禹治水功成,勒碑衡山以紀功。
然世無傳其文者。
至唐昌黎文公詩始雲,道士嘗一見之,文公求其處而不可得。
所謂“千搜萬索何處有”者也。
宋嘉定中,何緻子遊南嶽,樵者或雲其處,緻子乃用曆本反摹之,凡七十七字。
明楊用修得其本,乃以意為解釋,獨謂不識“南渎衍亨”四字,夢黃魚首人告之,其妄可知。
後沈濫者,複以意為改易一二字,亦雲夢神授以金環古缾,下有龍蛇、草木之書,又妄之妄矣。
楊時喬者,亦以意為穿鑿,而求肖于形象之間,其文鄙僿可笑,更甚于二子。
今讀典、谟、禹貢諸書,其文明白正大,與此碑無萬一合,不應大禹即為楊子雲開山也。
又圖經載,廬山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常登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石于石室中。
郦道元亦謂,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裡數丈尺,今猶得刻石之号焉。
《一統志》雲,紫霄石室深險,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得百餘字,奇古不可辨,惟洪荒樣。
予乃攆六字可識。
《輿地志》亦謂摹得七十餘字,似與今所傳合。
然去古已遠,漢、唐間人無譯之者,其口吻形畫,曆代沿改,已失其真。
存此以備三代法物,若為強解釋附會,非愚則誣矣。
《晚笑堂詩》跋 蘇 珥 長汀上官竹莊先生,以沖淡閑遠之性,遍尋九州邱壑,屢至粵土。
甲寅,餘在羊城,始接芝眉。
是年,先生已七十矣,餘方三十有六。
先生一見如舊好,引為忘年交。
未幾,餘以事歸裡,先生亦返閩,衷曲一縷,未能盡罄。
今歲夏,先生複來粵。
餘過寓齋,談話竟日,離情頓慰,且喜其矍铄不減昔時。
相見時,省中人士與他國遊客,皆踵門乞翰墨,先生不告倦。
有謂其詩中畫、畫中詩,并通厥妙,酷類王右丞。
餘以為右丞才雖佳,然識者不為滿意。
崑山顧亭林謂其以文辭欺人,即從祿山一事,譏杜甫稱為高人之妄。
餘然其說,且考右丞應舉時,入貴戚之家,自同于伶人以奏伎,鄙躁亦甚。
今先生乃真高人,生平不求聞達,亦不于貴介稍屈。
餘友炳園謂,當事争相延緻,先生皆淡然遇之。
炳園與先生交久,日為悉,而能道其真。
餘賦詩以贈,中有雲:“才似右丞還自愛,平生不奏郁輪袍”,蓋亦與炳園言有合也。
《晚笑堂集》刻成來示,歎夫清逈之緻,宛似其為人。
炳園已跋,餘又作貂續雲。
墓 志 明工部侍郎張顯宗墓志 〔明〕楊 溥 公諱顯宗,字名遠,姓張氏,為閩著姓。
曾大父五三郎,大父勝卿,父壽隆,母黃氏。
公六歲而孤,母夫人貞守教之。
公英毅日發,每出語,人辄奇之。
洪武中,以明經貢南宮,明年,以鄉舉會試上第,廷試賜進士及第第□人,擢翰林院編修,轉太常寺寺丞,國子監祭酒。
今天子嗣登大寶,以交趾遠在荒服,擢公為右布政使,以疾卒于官。
遠近聞者,莫不哀悼。
初,公拜祭酒時,以風教久弊,欲更其故習,手疏所宜行數十事,上悉可其奏。
公亦夙夜以身率諸生,五鼓即升堂講讀,課試俱有程式。
以宣聖廟隘,撤而新之;以橋門道隘,鑿而通之。
視師儒之賢者禮之,邪不檢者汰之。
由是,太學風裁一新,而諸士子亦争自磨濯,日就準繩規矩,凡出公門下者,率為聞人。
其教育之法,至今四方傳誦之,其有功于斯道者多矣。
其在交趾也,當遠人款附之初,兵、農以數百萬紀,号令所及,民庶歡呼。
又以見公之學,固不專以文事而已。
公天性至孝,而家素儉約,既得祿,即迎母夫人就養。
公退,辄率諸子娛侍其側,或語及先府君,則感泣不能自已。
君子謂,公有終身之喪。
娶黃氏,子男二人,克舉、克寬。
公生癸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時,卒于戊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享壽四十六歲。
蔔以明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邑之張家坪。
先期,克舉以狀來征銘。
予奉狀悲惋,誼弗獲辭,為之銘曰:惟公之教,有繩有矩。
百川滄溟,群物時雨。
惟公之政,仁摩義撫。
遠人來歸,如就父母。
曰政曰教,中孝而推。
仰瞻斯言,卓乎嵬嵬。
甯化縣知縣徐公墓志銘 〔明〕李世熊 嗚呼,明之不祀也,以大盜擾腹心,而撫叛者速其禍也。
大盜由小盜之積,而小盜由守、令之玩也,觀于甯化之事益信。
甯化于閩為僻陝,崇祯寅、卯間,閩波未沸,遂有悍民李流名、黃留民等黨為剽掠者。
流名始與石城溫氏争市利相仇,殺十許人。
溫氏急,則分控撫、按,禦史,檄郡邑捕流名甚急。
流名亦控禦史,相銜持,實無赴理意。
邑令以發難自鄰,又頗納流名賄,任其逸柙,不為慮。
崇祯十三年,而楚鄖西徐公始知甯化縣,所奉上官文檄,半皆嚴緝流名者。
初,循故事勾攝之,流名久狎前令,以為易與也,意甚悖慢。
公乃不謀上官,大發民壯往捕之。
流名遽稱戈相向。
郡守金公聞之,不善也,遣司理宋公按視甯。
宋單騎詣流名之巢,誘說百端,誓保無他,挾之入郡自理。
郡守庭鞫之,果從末減,解送嶺北道陳公士奇。
陳公嘉司理能定變,竟亦長系流名,而其弟李簡及黃留民等皆釋不問。
公聞而拊膺曰:“甯化禍自此始矣。
”既而,李簡等果集黨責饷于諸鄉,恣剽僇。
四鄉苦掠者,控縣無虛日,公乃曰:“吾今知所以緝賊矣。
”遂重懸賞格,以疑搆簡黨。
令曰:“鄉民能擒一賊者,官給賞錢若幹,仍與罪人赀産。
賊黨能自擒一賊者,釋其罪,賞如格。
”不數日,簡等所見親戚族黨,皆猜若圖己為利者,前後狼顧,左右潰離。
公所捐賞不四百金,而李簡及諸鄉之首亂者皆縛緻庭下。
公皆以沈命法治之,甯民歡聲殷地。
是時,城中鼠盜縱橫,夜十數發,即重垣峻栅,複壁窔房,無得免者。
中産之家,張燈達曙,臥無帖席。
公笑曰:“此曹與李簡相倡和,所謂鐘應銅山也。
”乃講習鄉約,數進耆老,曲訊民間疾苦,即密察所為盜主者。
久之,得主名,搜捕巨窩二三輩,贓物狼藉,皆為籍識。
每朔望,詣各坊講聖谕畢,揖其一行表異者,而立真盜于庭,吏披籍數其罪狀,以次受掠,血肉潰落,觀者咋舌汗下。
因朝邑人而告之曰:“邑多狐鼠,令盜得主名,令不欲窮治,風告不改,乃收捕緻法,如扣囊底耳。
”坊巷相傳,股栗屏息,自是高枕熟寐,幾有拾金拂塵之風矣。
公又言:“甯亂形見,而城堞卑圮,即有不虞,難為保障。
且廪虛械窳,何恃而效守?”甯故有壽甯、龍門二橋,壽甯以通外城之咽,龍門為筦東流之鑰。
舊費不赀,适又皆毀。
公因進耆老而問之曰:“吾欲增舊城、複二橋,為甯百年計,公等能為令分此勞乎?”衆欣呼如沸曰:“此甯民身家事,敢以煩使君?”于是赢者舉财,诎者輸力,三役并興,而民不告病,不逾年而工悉竣。
人以為神。
蓋公之佚道使民,而衆志傾服如此。
三年,邑大治。
崇祯壬午,當奏績,竟以不善事上官,考功議降調。
甯民恫戀之,如失怙恃也。
公既去,而黃留民始歸省墓,鷹眼枭聲,猶雄視其族。
族人拉殺之,有司不為竟其獄。
留民之子通始倡亂,以較正鬥斛、裒益貧富為名,薄民翕然歸之;乃連絡數十鄉為長關,佥其豪者曰千總,總各為部。
通有急則傳千總,千總傳所部,不一日而千百人集矣。
事關有司者,皆取斷于通,令擁孤城而已。
舊時豆谷薪炭之輸城者,通悉遏之。
大戶田谷之在鄉者,通悉截輸之,不如額。
邑民之貿食四鄉者,通故困苦之。
城鄉仇搆不可解。
至丙戌六月,通遂襲破邑城,殺族衿、掠巨室以萬萬計。
時金壇于華玉,以少司馬鎮漳南,提兵來撫。
通乘其懈,縛華玉而歸;裸辱署縣朱墀而縱之。
士民晝夜膺城守,莫不咨嗟太息曰:“徐公在此,鼠子能爾乎?”蓋有泣下者。
公向謂甯化禍始于此,至是言乃驗。
時公避江楚之亂,僑居閩中,當事以公治甯有舊績,乃加公職方,再調知甯化。
甫一月而隆武駕陷,汀州悉平,公遂謝事居民間,以詩酒自廢,而黃通猶負嵎。
大清方分兵略地,仍以撫局縻通,而通桀骜如初也。
嗚呼,國家律令嚴備,本以防寃濫,故賊必據贓伏法。
而贓入捕胥手,雖真盜化為烏有。
不肖有司往往借律縱盜,即廉能者僅能羁留使長系而已。
廉能有司不多見,而巨盜多為耳目者,必醵小偷為接濟,至釋獄,滋蔓無已,遂至聚刃晝剽,出沒谿峒,役不能制。
不得已,動兵征饷,移文申請,遷延歲月,兵之害又甚于賊。
涓涓不絕,遂成江河。
其法莫如使鄉民自除盜,族治其族,黨治其黨,族、黨共治其鄉,以輿論為贓據,以父子兄弟為捕胥,不肖有司無所借以濫出,而亦無長系申駁、接濟養奸之弊。
徐公以此法鼓用鄉人,家自為戰,迹其出沒而薙□之,較官兵迅速,利害相去百倍。
當事智不及遠,反以公違上官節制下其考。
迨賊隳岩邑,俘大吏,延及革代,再撫再剿,至借兵江贛僅乃勝之,而無辜耄倪糜爛溝壑,已不忍言矣。
嗚呼!元之亡也以招安,明之速亡也以撫叛。
即甯化李流名、黃通一事觀之,天下亂亡之機,铨曹陟黜之謬,可為永鑒矣。
吾于徐公重有感也。
公諱日隆,字泊如,号蒲水,世為江右金谿人,故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徐東谷之族。
族世有顯人,而學憲徐龍崗于公服屬尤近。
父雲谷公,客遊楚之鄖西,因家焉。
母顧孺人,舉二子,公其仲也。
公少有大志,以聖賢自命,不為科舉得失形喜愠于色。
崇祯改元,始以明經應诏,而顧孺人與雲谷先後卒,公痛毀逾禮,初無宦意。
既鄖西衷寇,流徙失所,乃谒選就甯令,非其志也。
公内明外坦,文弱如處子,而見義必為,則勇逾贲、育,嚴氣嶄然,不為譏譽所搖撼,卒以此踬于宦。
好接引文士,分若埙箎而語不及私;即雅甘淡泊,然亦無忍以私幹者。
先時,捐俸購盜三百餘兩,甯民争醵金為償。
公麾之不得,乃申明上官,以供楚饷,佐剿師征行費。
間有贖锾,即市硝黃、積倉谷。
迨鼎革之後,甯數用兵,猶賴其用焉。
退廢家居,蕭然不能給饘粥,内人刺繡文、制果蔬,貿升鬥為供。
蓋公之居官廉苦,益信而有征矣。
己醜六月疾革,謂子之騊曰:“甯民念我,是亦吾之桐鄉也。
吾魂魄安此,不複思鄖矣。
”遂卒,享年僅五十有二。
沒後,甯民為置墓田,以奉公烝嘗。
某年某月,崇其冡于某山,成公之志也。
元配鐘孺人,生一子,即之騊。
好學能文,甯令何采公為之蔔居授室,撫恤勤至。
騊遂安為甯人,蓋賢令之風義幽感,無間于存沒如此。
女子四人,二适楚鄖之某某,二适甯化諸生某某。
公沒之十年,之騊始以公事狀示世熊曰:“先人于子,有一日之知,子之志先人也,即不事狀,猶信也。
其無辭。
”予傷往昔弊吏之無法,緻循良淹抑,而蜂蜇餘毒傳染,遂将二十年也。
故詳公治盜一事,以告後之牧民者,非獨志公已也。
銘曰:養虎災身,馴枭逆親。
兩葉憚除,柯斧是尋。
撫賊求治,覆元喪明。
天下畫疆,犁若田場。
民則嘉谷,盜乃稗稂。
官如田叟,芸穢扶良。
嘉種化莠,畇原化荒。
田叟則咎,匪天是殃。
惟公治甯,非種力鋤。
仁不育虺,威不披株。
黨靖其黨,都治其都。
以刑以兵,匪棘匪舒。
嗟彼肉食,驕子豢賊。
始則觸乳,終為強敵。
堕城僇吏,咨悔何及?追念我公,孺悲耄泣。
庚桑畏壘,朱邑桐鄉。
口碑崇冢,載烝載嘗。
我銘斯石,千秋永章。
墓 表 雲南永昌府通判劉公廷标墓表 〔明〕李世熊 崇祯九年丙子,烏程相公當國,易盧總理以熊文燦,改三秦洪總督以督薊、遼。
是歲,寇益劇,闖賊入西川。
天子慨然,念吏治利弊,人材委頓,亟開辟召之科。
于是,劉君奉诏至阙下,有司不深惟天子求材至意,以舉主赇賂為上下。
劉君方雅自負,無為奧援者,就試竟得縣丞,升雲南永昌府通判。
旋值燕京陷,乙酉、丙戌南都覆、浙閩敗,諸大臣擁立永曆于肇慶,撫有粵西、雲、貴、川、湖地。
丁亥,東粵不守。
公知國事無濟,自缢永昌糧署。
臨絕,題幅布自序曰:“後死罪臣劉廷标,閩之上杭人,早孤,赤貧。
服先嚴遺訓,守孀母懿言,饩于二十人中,九舉秋闱,三副鄉榜。
崇祯庚辰,由征辟,試永嘉丞。
用三院特薦,轉判永昌。
甲申秋,署府篆。
是臘,接皇帝哀诏,已分一死,猶謂尚有社稷、人民,勉為守土,庶犬馬殘喘猶存,或精衛泥丸堪效。
不虞天未厭亂,覆亡可需。
赤社将傾,難面父老于隆中;素練自裁,敬從先帝于地下。
諒無當于晚節,聊不昧其初心雲爾。
”複為詩四章,有“三載偷生慚後死,今亡猶是大明臣”之句。
嗚呼,公可謂不辱身、不辱國、不辱師與友矣。
當賊寇交讧,委城屈節之吏,所在見告。
荊、襄之陷,持斧之使夾侍而先馬。
此非當世所重為科甲者耶?即先帝所特簡者,釋褐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