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山 川

關燈
大塊之氣,凝之而山,融之而川。

    山川,天地之竅也。

    丘陵為牡,川谷為牝,則陰陽之所孕育焉。

    山為積德,川為積刑,則人事之所征應焉。

    南方稱澤國,汀獨在萬山中,水四馳而下,幽岩纡溪,論功用則不及泰岱、黃河,而其興雲雨,毓菁英,亦閩一奧區也。

    夫拳石蹄涔,尚彰彰于山經水志,況其為炳靈合精之地乎哉?志山川。

     長 汀 縣 卧龍山 在府治後,郡之主山也,環城四面平疇中,突峙此山,偃卧如龍,故名,又名九龍山,亦名無境山。

    按舊志雲,山脈分于贛之甯都虎頭山,曆石城,過瑞金界石含渡脈,由長龍溫地翠峰獅岩,直渡橫溪而來。

     東山 在城東縣學左,為卧龍山之首,又名龍首山。

    山麓有東山堂,宋有鄞江台、五顯廟,俱廢。

    山頂豎亭為狀元峰,中祀李少師、文丞相。

    明崇祯間,郡守唐世涵重修。

    國朝邑令張其岱即祠建書院。

     南山 在府治南三裡。

    府治前山也,屹然如屏,青蔥可愛。

    宋時建文殊院、同慶寺。

    左翼軍駐紮,寨在其下,故下名南寨。

    後同慶寺遷衣錦鄉,寨院俱廢。

    又裡許,秀峙者,亦曰南山,今建玄帝宮。

     拜相山 一名笏山,與南山聯,俯挹卧龍,宛如人拜。

     圓珠山 在府治南,與南山相連,形圓如珠,俗呼寶珠峰。

     馬鞍山 縣東五裡。

     展旗山 縣西七裡,俗呼祭旗山。

     蓮花山 縣東十裡。

     筆山 縣東十五裡。

     玉女山 縣西古貴裡。

    舊傳王氏女修真處,月明籁寂,隐隐有仙樂音,下有通仙橋。

     賴溪障山 縣西三十裡。

     翠峰山 縣東北四十裡。

    壁立千仞,绀碧可愛,雲煙出沒,惟天霁卓午,方見其頂。

     雞籠山 縣西成上裡。

    舊經雲,高十五裡。

    《九域志》載為古迹,王中正修道于此。

    曹學佺《名勝志》作宋邑人王捷,字平叔,修道于此。

     峰障山 縣南五十裡。

     靈蛇山 縣南百八十裡。

    山舊多蛇,下有佛廬及蛇山廟,《九域志》載為勝迹。

     七寶山 縣東南二百裡。

    傳說出七寶。

    下有上寶場,今廢。

     鹫峰 在府南,山有院,見《天下輿圖志》,址久廢。

    甯邑志載,在新村十裡,當是同名。

     雙峰 縣東南三十裡。

    峰巒雙聳,高入雲漢。

     西峰 郡西廣儲門外,卧龍山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羅漢三刹,今惟羅漢寺存,寺形如燕窠,林密泉清,為郡勝地。

     二老峰 縣東五裡。

    雙石峭立如人。

     佛祖峰 縣西三十裡。

    土名九磜,轉北二裡許,樹木陰蓊,石徑崎岖,中有禅寺,雖盛夏不暑。

     橫崗嶺 城内東北,卧龍山左支。

     佛嶺 縣東南五裡。

    今名通濟岩,壁間有佛像,懸泉曲折,依岩壁而下。

    宋鄧長史建庵于此。

     戒願嶺 縣東南三裡,土中有珠,牧兒鋤地得之,見風即碎,俗呼為珍珠嶺。

     東莊嶺 縣東五裡,下有民田百頃,舊多種梅。

     構木嶺 縣東二十裡。

     牛嶺 縣西二十裡。

     白頭嶺 縣西二十五裡,接牛嶺。

     白葉嶺 縣南二十裡。

     棗木嶺 縣南二十裡。

     湘溪嶺 縣南三十裡。

     流源大嶺 縣東西四十裡。

     分水嶺 縣南五十裡。

     虎忙嶺 青岩裡。

     新路嶺 縣西古貴裡,為汀、贛分界。

    宋嘉定間,郡守鄒非熊修隘備寇,名羅坑隘。

    明知府邵有道修砌道路。

     大息嶺 縣東北歸陽裡,嶺頂有鋪。

     龜嶺 縣東南五十裡。

     蘘荷嶺 縣南百裡,地産蘘荷。

     桑溪嶺 縣南百五十裡。

     霹靂岩 縣東拜相山隈。

    宋元祐間,白晝迅雷,岩洞劃開,中有丹竈、丹井,建祐聖道院于岩前。

     朝鬥岩 縣南南山崦,緣石扪蘿而上,俯視城市,盡在目中,夙稱勝概。

     雲谷岩 南山下,駐紮寨旁。

     宣岩 縣南五裡。

    宋崇、觀間,宣明隐居于此。

     獅子岩 縣東東青泰裡,雙石為門。

     八仙岩 府城東南宣河一百二十裡,岩内有棋盤石迹,舊傳有八仙聚其上。

     石燕岩 縣西古貴裡,昔有飛燕颉颃,值驟雨集石上,雨止化為石。

     通濟岩 縣東南五裡,即佛嶺。

     蒼玉洞 縣東南禅寺下,道旁兩石奇怪萬狀;有數石對峙如門,中有煙嶼、仙掌、鶴巢、抱雲、二老、獅子、馬鞍等石。

    郡守王廷掄創潄玉觀瀾亭。

     龍門峽 縣東北四十裡,地名含前,石洞盤屈深窣,中間一峽,頂镌龍門二字,峽底彙潭,水色沉碧,峽内有溪。

    鄉人貿竹木者俱從峽出。

     湘洪峽 新橋下流,溪中最險,舟人憚之。

    峽上有湘洪廟。

     烏鼻石 霹靂岩邊。

     石壁 縣南二十裡,下有庵。

     白面石 縣西五十裡。

     鄞江 在府東南,一名正溪,發源甯化縣,曆湘洪峽,至東莊潭分為二派,一自惠政橋入,一自太平橋入,至高灘角複合為一,南流至杭,達潮以入于海。

    宋蔣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

    按天下水皆東,惟汀獨南。

    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

     東溪 源發翠峰,合鄞坑水,流高洋橋至張家陂,與正溪合。

     梓步溪 源出大息嶺左,至南田大溪合。

     小湘溪 源出南原,至湘洪廟前。

    三溪俱在縣東。

     西溪 在縣西,源出大原,過杉嶺即七裡橋,至南拔橋。

    宋治平五年,築款塹濠,官砌石陂于橋下,引水注濠,至崇善坊興雲橋與正溪合,一派入西山,過高阜坊與正溪合後,西流奔沖。

    萬曆壬子,推官吳明昌沿河築堤,引水抱城至馬屋墈下,出合大溪,形家以為截破官星,郡守王廷掄開浚故道,引溪水會于遊繩雲。

     南溪 縣南二十五裡,其源不一,側橋合流,經普濟橋至南口,與正溪合。

     北溪 在縣北,源出橫坑,過攀桂橋而下,與正溪合。

     龍潭 在縣東雲骧閣下,東岸建龍王廟,遇旱,築壇而雩,則雨。

    今潭塞廟廢。

     東莊潭 在縣東,舊在東莊嶺下,今水仍複故道。

     麻潭 縣南十裡,衆流所會,山勢蟠互,過此流折為九曲。

     白步潭 縣東十裡。

     曲潭 縣南十五裡。

     大潭 縣南六十四裡。

     寅湖 縣東北二裡許,周圍百步居郡寅位,湖中一小阜,雖水溢不沒,春滿冬涸。

     子地湖 縣東十三裡,其地入東禅寺,今墾為田。

     辛湖 縣西一裡許,周圍七十步。

    三湖俱以方位名。

     青草湖 縣東歸陽五十裡象牙林,深不盈尺,廣不逾丈,其中草四時長青。

     磜角 古貴裡,高岩怒灘,溉田甚廣。

     磜頭 歸陽裡,峭壁數十仞,瀑聲如雷。

     魚梁灘 縣東二十裡。

     鸬鹚灘 縣東一裡許,灘邊居民多養鸬鹚。

     蛇王灘 縣南三十裡,灘邊有蛇王石爐。

     九曲灘 蛇王灘下,河水湍急,曲屈九折。

     紗帽灘 王屋灘上一裡許,灘邊有石如紗帽。

     王屋灘 縣南三十五裡,有王姓者居此。

     磜灘 縣南一百裡,其上甚險。

    知府陳洪範辟平。

     放生池 因龍潭為之,勒大字于石。

     金乳泉 府宅堂東。

    嘉靖間,知府邵有道辟為池,今塞。

     法林袈裟泉 縣西法林院有泉出于石縫,縫裂如袈裟狀。

    郡守陳軒、倅郭祥正烹茗泉上,聯韻,命名新泉。

     湯泉 縣南青太裡河田市,周圍四十丈,能熟生物。

    邑人李兆蕡有記。

    又一在縣南安仁保,由石窦湧出,溉田甚多。

     玉泉 縣東八十裡,流為瀑布。

    舊有佛庵,前後植茶,号為玉泉茶。

     魁星井 在府署前。

     弼星井 府兵房後,今廢。

     祿星井 在推官署。

     文曲井 廉星井 武曲井 俱府治東南。

     開星井 在府治東北塔院前。

    舊傳,白鶴仙人于遷郡初,謂地形如鬥,掘地為七井,以應七星。

     老古井 在府城内東北。

     鄧長史井 在福壽樓南街城下。

    郡人鄧正己開鑿至丈馀,遇盤石,聞其下有泉聲,以鐵杆撞穿,泉湧出,四時不竭。

     開元井 在縣學左原開元寺,井闊丈許,深十三丈。

    舊傳,與雲骧閣下河通,昔年井水忽湧高數丈,衆傳有龍穴其中。

    嘉靖三年,井随寺屬學,取名八卦龍泉。

     南泉亭井 在富文坊,闊丈許,引手可掬。

     鄞江井 在縣東金花坊,深三尺許,溉田甚多。

     萬戶井 在青岩裡,井泉甘美,四時不竭。

     方伯井 在登俊坊十字街口,俗呼大井頭。

     甯 化 縣 翠華山 在縣北二裡許,邑主山也。

    四時山色蒼翠,故名。

     南山 在縣南興善裡,一邑之望山。

    中聳一峰,旁峰低小如筆架,下有流水環繞如帶。

     東山 在縣東五裡。

     牛頭山 在縣西北興善裡。

     五靈山 在縣南,舊名五家山,有普惠王祠。

    昔嘗産靈芝五莖,聞于朝,勅改今名。

     寶山 在縣北四十裡。

    舊傳山有五色石,璀燦如寶。

     鳳凰山 在縣北五十裡,崇崗邃嶺,蜿蜒起伏,其形如鳳。

    鄉人張震讀書于此。

     陶峰山 在縣北八十裡,巒峰峻聳。

    舊有陶姓者結茅其上。

     牙梳山 在縣北招得裡,險峻阨塞,為嘯聚地。

     龍須山 在縣東招得一百二十裡,高峰繁陰,草生岩石間如龍須。

     羅平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裡,山明水秀。

    處士羅平隐居于此。

     伍家筆山 在縣北招得裡,山尖聳如筆,山下居者皆姓伍。

     紫雲山 在縣北,通邵武界,立隘。

     淩雲峰 在泉下裡,峰高拂雲霄。

     登高嶺 在縣北門内。

     狐棲嶺 在縣西龍上上裡,其狀如屏,相傳有白狐栖此。

     金船嶺 在縣東永豐裡。

    舊傳山有金船,其光夜現。

     獅子嶺 在縣南三十裡。

    嶺有石形如獅。

     羅漢嶺 在縣南新村。

     苦竹嶺 在縣北永豐裡,産苦竹。

    其嶺甚高,四時常有雲氣。

     神王嶺 在縣北七十裡。

    上有神王廟,鄉人有旱潦疾疫禱此。

     南橋嶺 在縣北九十裡,嶺勢高拱,跨山如橋。

     賴畬嶺 在縣西南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