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山 川
關燈
小
中
大
畬鋪之西。
迤逦二三裡,峻處有利濟亭,上立隘。
竹篙嶺 在縣西南,險峻鬥絕,小路通長汀,上建有亭。
黃柏嶺 在縣南新村裡,上設鋪。
城門障山 在縣東北泉上裡。
山勢壁立如障。
元末寇亂,鄉人避兵于此。
瑞花嶺 在靈隐洞東北十裡,旁有僧舍謂之下岩,其地生奇花,則歲多豐,因名。
龍池岩 在縣南四十裡。
舊經雲:“昔有龍蟠于此。
”宋運使蔣之奇詩:“蒼龍蛻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開。
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晝生風雷。
” 西岩 在縣東北五十裡。
登石梯而上,石筍屹立如門,上有石乳涓涓下垂,又有石如龍蟠門上,其中空洞如砥,可坐千人。
有數石室,一曰寶陀,狀若龍屋,内供大士像;一曰乳穴,爇炬始可入,旁有泉,遇旱禱之,取水出岩即雨,謂之聖水;一曰丹室,有小穴,匍匐而入,其中寬朗,丹竈俨然;一曰方丈,初入頗暗,坐久忽明,又其一如堂奧,寒氣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龍井,深不可測。
東岩 在西岩側,其中亦有數石室,洞旁有石蓮數朵,大如車輪。
左有石龛藏經;謂之經龛;又有石如壺,高可二丈,寒泉湧出壺口,皆成鐘乳;下有芝田數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西有石柱,峻削如青瑯玕;南有泉潺湲迅急,自石罅流出;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飛狀,亦有丹室。
彌勒岩 在縣招得裡。
高峻玲珑,窟中多巢鳥雀。
朝光岩 在溫泉側。
玲珑曲折,天光射入,竹筏沿溯,其中難窮。
曹學佺有詩。
連城洞 縣東五裡。
地名黃蓮,唐置縣封,治于此。
靈隐洞 在縣北五十裡。
舊号洞源岩,宋僧祖慶結庵于此。
重岡疊巘,小澗橫絕,岩石奇怪,如窗如龛,如幾席,如鐘磬,如虎鬥鳥翔;又一石拔起,上有窪樽,乳泉滴瀝,能愈病,鄉人禱雨亦應。
狂波石 在縣東七裡赤岡潭中。
舊傳見二龍蟠石上,忽水漲波湧,故名。
獅子石 在縣北登雲鄉。
危石 在縣北六十裡。
一峰突然,四壁鬥絕,人迹不到。
宋紹興間,僧祖月結庵其下。
寶池石 在縣北七十裡,舊寶池寺側。
石龍 在縣北靈隐洞下。
大溪 在縣南。
溪源有六,正西自贛之石城塹頭發源,九十裡至縣,與大溪合;西南自長汀狐棲嶺發源,一百二十裡至小吳,與大溪合;又四十裡至縣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長坊一百裡至李田與大溪合;又二十裡至縣東北自台田嶺發源,一百四十裡會大溪;正北自苦竹嶺發源六十裡,至馬家渡會大溪;又三十裡至縣正東熱水窯頭發源,一百裡至側潭會大溪;又四十裡至縣東渡溪上二裡許,與上流三派合而為一,東至清流,又東會劍江水,抵福州以入于海。
龍潭 在縣東一裡。
舊有龍神廟,今廢。
龍門潭 在縣南二裡,其深莫測。
自龍門橋出大溪後,大水湧沙堙塞。
院子坑潭 縣西二裡。
神頭潭 在縣南五裡神頭嶺下,水極清澈。
斑竹潭 在縣南七裡。
潭側多斑竹。
赤崗潭 在縣東北七裡。
蛟湖 在縣北。
龍上下六十裡,深不可測。
昔有僧結庵于上,嘗見白龍卧湖面。
鄉人遇旱以敗鐵投湖,辄作暴雨怒濤,湧出其鐵而後已。
石湖 一名拓湖,近蛟湖,水四時不涸,溉田甚多。
羊鴉湖 在縣北拓湖側。
舊傳鴉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
雷鳴磜 在縣南五裡,聲如雷轟。
潭飛磜 在縣南鄉。
重崗複嶺,其中寬坦,山環水合,草茂林深,易于嘯聚。
宋紹定間,有寇作亂于此,後陳、劉純讨平之,因置南平寨。
龍潭磜 在縣北泉下裡。
舊傳:有龜浮水面溪水即漲。
歲旱,鄉人取其水禱雨多應。
烏路峽 在縣南十五裡。
兩岸壁立,水勢潆回,深不可測。
七孤龍 在縣南新村烏路峽下十五裡。
石峻路險,怒濤奔湍,反折七曲,舟師憚之。
藍布池 在縣北二十裡,舊名永豐。
放生池 在縣南。
潔溪泉 在縣北四裡,清澈甘冽,一名滴龍泉。
甘泉 在縣南鹫峰院前,味甘而冽。
萬斛泉 在縣北五十裡。
石洞中噴出流為小澗,溉田數十畝。
溫泉 俗名熱水,上有朝光岩。
光嚴井 在縣治後嚴寺前。
周家井 在縣東百步。
太平井 在縣東太平巷口。
三井水極清冽,雖旱不竭。
古井 在縣西五裡,清澈甘冽,病者飲之多愈。
龍家井 在縣南五裡。
大成井 在儒學戟門東。
清 流 縣 龍山 在縣南坊郭裡。
自長汀平原山分脈,群峰高聳,起伏如龍。
南極山 在縣南五裡。
屏山 在縣北坊郭裡。
屹然屏立,環擁縣治。
元陳有定屯兵于此,名北寨,又名紗帽山,上有七星石。
宋邑令劉叙建亭其上,曰清高,今廢。
東華山 在縣東三裡許。
千仞峭壁,前有鬥台,高聳入雲。
邑勝景也。
國母 在縣東北三裡。
宋楊太後過此,故名。
馬家山 在縣左。
昔姓馬者居其下。
山頂有萬壽亭。
西靈山 縣右山也,臨溪,岩洞玲珑,古木蒼翠。
塔山 在縣東南,即龍山之枝。
舊建塔于嶺,故名。
拜相山 在縣西南四裡。
與南極龍山相對,狀若人拜。
又名拜龍山。
銅鑼山 在縣四裡龍山左腋。
上有諸葛行祠。
其頂平圓如銅鑼。
方山 在大溪西五裡,形如诰軸。
筆山 在縣東七裡。
層巒環繞二十裡,中聳三峰,高入雲際。
蓮葉山 在縣東倉盈裡。
山聳拔如蓮葉,又名鬥笠。
蓮花山 在倉盈裡。
中有池,夏則蓮花盛開。
象形山 在縣北永德裡。
山形如象。
香爐山 案棹山 俱縣東倉盈裡。
貴人山 在縣南夢溪裡。
鐵石山 在縣東南九十裡。
山石堅黑如鐵,山舊産鐵,因名。
有矶、有洞皆名鐵石。
洞口有廟,曰安濟,曰九龍。
五雷豐山 虎頭山 俱縣東南夢溪裡。
魚滄隔山 在縣西南羅村。
其峰峭絕。
楓隔山 在縣西南四保裡,多楓木,秋來如丹。
龜山 雞籠山 俱縣北永得裡。
豐山 在縣南羅村百二十裡。
山極峭,常有雲覆,秋霁方露全體。
宋淳熙間,有劉道士誅棘扪蘿而上,六日乃至其頂,平坦如砥,可坐數千人,有田地、棋局、丹竈,礎石散亂地上,如故居廢址,疑為神仙窟宅。
馬迹山 在縣北四十裡。
陳有定屯兵處,牆垣營址鹹在。
石龍山 在縣北二十裡。
四周石砌如城,元陳有定屯兵處。
盈山 即老人山,在北團裡。
峰巘峭峻,林木蔥青,亦勝境也。
高風嶺 在縣東八裡,嶺險峻。
明宣德間,知縣李庠創亭其上,改名高善。
百步嶺 在縣南十五裡。
長空嶺 在縣東坊郭裡。
玉華嶺 在縣北永得裡。
浮竹嶺 在縣北永得裡。
高陽嶺 在縣北倉盈裡。
高地嶺 在縣北永得裡。
高峻百仞,故名。
靈龜岩 在縣東北永得裡,岩洞清幽。
舊傳岩下忽出大龜,僧創庵祀之。
七峰岩 在永得裡。
峭起如翠螺。
白雲岩 在夢溪裡,形如屋。
明漳州江姓者修煉于此,趺化,鄉人即其軀像祀。
馬兒岩 在夢溪裡。
以形名,一名馬子,俗傳有馬生駒化為石。
清溪岩 在縣北。
中有一水清瑩不竭。
蔣公岩 在縣北五裡。
叢石崖峨,外險中寬。
宋紹興初,有蔣道士居此。
獅子岩 在縣西北。
湧岩 在縣東北坊郭裡。
飛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境。
唐武德三年,僧雲谷來曹溪遊,隐居此山。
初無水,有聖僧定光至,飛錫淩空,七日複還,合竹引之,始有泉湧。
是夜,風雷大作,雨水滂沱,山僧驚避,遲明視之,庵推出于谷口,其下飛瀑數丈如珠簾,至今莫尋其源。
玉華洞 在玉華嶺上,亦名小玉華。
奇峰矗立,洞石嵌空玲珑,可容數百人,有石窗、石龛、石觀音、蓮花、獅子之類,宋乾道間始建佛廬,洞西有三穴,名石燕洞。
舊傳,一道士行一日餘,出洞口,乃甯化境。
洞東有巨石如龜,名靈龜洞。
金烏石 在縣東龍津橋畔,與玉兔石相對,今沒于水。
玉兔石 在縣西鳳翔橋下,形圓色白,春夏或變青紅。
明成化間忽墜,見底大有光瑩。
獅子石 在縣西靈庵門首,卧伏如獅。
廪石 在縣倉盈裡。
黃石 在縣東南十五裡。
色黃尖大,為邑水口,水漲石沒,則舟難行。
正溪 發源甯化,潆回五十裡至縣境。
澄清如練,合衆流渡九龍,會延建諸水至福州,入于海。
半溪 在縣東北五裡。
源自高地至白石橋,溪西有白石成堆,遠望如雪未消。
三港溪 在縣西南五裡。
連有三小港,皆自甯化會合正溪。
鄭家坑溪 在縣北。
各山坑水合流至古基頭及南岐入正溪。
芹溪 在夢溪裡。
源自歸上,至芹口入正溪。
嚴坊溪 在縣治南,流至橫口入正溪。
清溪 在縣北。
源自甯化,出高地清口合正溪。
羅口溪 在縣西北羅村裡。
發源連城,過北團至羅口合正溪。
李坊溪 在縣西四保裡。
發源長汀界,至白石溪入羅口合正溪。
夢溪 在縣南。
夢溪百裡,源出本裡山澗,流至九龍灘口合正溪。
楊梅溪 在縣東南。
上有七裡灘,曲折多亂石。
門溪 在縣東南鐵石矶前清鏡裡許,舟行如入剡溪。
水中有石如門,故名。
七裡灘 在縣東南七裡。
溪多亂石,曲折淺急。
旗角灘 在縣東南八裡。
牛角灘 在縣西南十裡。
長空灘 在縣東十五裡。
怪石縱橫,中有大黃石怒卷波濤,險次九龍。
九龍灘 在縣東南一百裡。
上六龍最險,屬本縣;下三龍稍平,屬延平永安縣。
上、下共二十餘裡,舟子欲下者,辄雇土著篙師攔頭,仍編竹箬箱裹船頭,以蔽怒浪。
矶頭有山徑,行人至此,多遵徑行,至灘盡再登舟。
舊傳,宋、元時,舟楫不通,元末,陳有
迤逦二三裡,峻處有利濟亭,上立隘。
竹篙嶺 在縣西南,險峻鬥絕,小路通長汀,上建有亭。
黃柏嶺 在縣南新村裡,上設鋪。
城門障山 在縣東北泉上裡。
山勢壁立如障。
元末寇亂,鄉人避兵于此。
瑞花嶺 在靈隐洞東北十裡,旁有僧舍謂之下岩,其地生奇花,則歲多豐,因名。
龍池岩 在縣南四十裡。
舊經雲:“昔有龍蟠于此。
”宋運使蔣之奇詩:“蒼龍蛻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開。
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晝生風雷。
” 西岩 在縣東北五十裡。
登石梯而上,石筍屹立如門,上有石乳涓涓下垂,又有石如龍蟠門上,其中空洞如砥,可坐千人。
有數石室,一曰寶陀,狀若龍屋,内供大士像;一曰乳穴,爇炬始可入,旁有泉,遇旱禱之,取水出岩即雨,謂之聖水;一曰丹室,有小穴,匍匐而入,其中寬朗,丹竈俨然;一曰方丈,初入頗暗,坐久忽明,又其一如堂奧,寒氣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龍井,深不可測。
東岩 在西岩側,其中亦有數石室,洞旁有石蓮數朵,大如車輪。
左有石龛藏經;謂之經龛;又有石如壺,高可二丈,寒泉湧出壺口,皆成鐘乳;下有芝田數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西有石柱,峻削如青瑯玕;南有泉潺湲迅急,自石罅流出;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飛狀,亦有丹室。
彌勒岩 在縣招得裡。
高峻玲珑,窟中多巢鳥雀。
朝光岩 在溫泉側。
玲珑曲折,天光射入,竹筏沿溯,其中難窮。
曹學佺有詩。
連城洞 縣東五裡。
地名黃蓮,唐置縣封,治于此。
靈隐洞 在縣北五十裡。
舊号洞源岩,宋僧祖慶結庵于此。
重岡疊巘,小澗橫絕,岩石奇怪,如窗如龛,如幾席,如鐘磬,如虎鬥鳥翔;又一石拔起,上有窪樽,乳泉滴瀝,能愈病,鄉人禱雨亦應。
狂波石 在縣東七裡赤岡潭中。
舊傳見二龍蟠石上,忽水漲波湧,故名。
獅子石 在縣北登雲鄉。
危石 在縣北六十裡。
一峰突然,四壁鬥絕,人迹不到。
宋紹興間,僧祖月結庵其下。
寶池石 在縣北七十裡,舊寶池寺側。
石龍 在縣北靈隐洞下。
大溪 在縣南。
溪源有六,正西自贛之石城塹頭發源,九十裡至縣,與大溪合;西南自長汀狐棲嶺發源,一百二十裡至小吳,與大溪合;又四十裡至縣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長坊一百裡至李田與大溪合;又二十裡至縣東北自台田嶺發源,一百四十裡會大溪;正北自苦竹嶺發源六十裡,至馬家渡會大溪;又三十裡至縣正東熱水窯頭發源,一百裡至側潭會大溪;又四十裡至縣東渡溪上二裡許,與上流三派合而為一,東至清流,又東會劍江水,抵福州以入于海。
龍潭 在縣東一裡。
舊有龍神廟,今廢。
龍門潭 在縣南二裡,其深莫測。
自龍門橋出大溪後,大水湧沙堙塞。
院子坑潭 縣西二裡。
神頭潭 在縣南五裡神頭嶺下,水極清澈。
斑竹潭 在縣南七裡。
潭側多斑竹。
赤崗潭 在縣東北七裡。
蛟湖 在縣北。
龍上下六十裡,深不可測。
昔有僧結庵于上,嘗見白龍卧湖面。
鄉人遇旱以敗鐵投湖,辄作暴雨怒濤,湧出其鐵而後已。
石湖 一名拓湖,近蛟湖,水四時不涸,溉田甚多。
羊鴉湖 在縣北拓湖側。
舊傳鴉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
雷鳴磜 在縣南五裡,聲如雷轟。
潭飛磜 在縣南鄉。
重崗複嶺,其中寬坦,山環水合,草茂林深,易于嘯聚。
宋紹定間,有寇作亂于此,後陳、劉純讨平之,因置南平寨。
龍潭磜 在縣北泉下裡。
舊傳:有龜浮水面溪水即漲。
歲旱,鄉人取其水禱雨多應。
烏路峽 在縣南十五裡。
兩岸壁立,水勢潆回,深不可測。
七孤龍 在縣南新村烏路峽下十五裡。
石峻路險,怒濤奔湍,反折七曲,舟師憚之。
藍布池 在縣北二十裡,舊名永豐。
放生池 在縣南。
潔溪泉 在縣北四裡,清澈甘冽,一名滴龍泉。
甘泉 在縣南鹫峰院前,味甘而冽。
萬斛泉 在縣北五十裡。
石洞中噴出流為小澗,溉田數十畝。
溫泉 俗名熱水,上有朝光岩。
光嚴井 在縣治後嚴寺前。
周家井 在縣東百步。
太平井 在縣東太平巷口。
三井水極清冽,雖旱不竭。
古井 在縣西五裡,清澈甘冽,病者飲之多愈。
龍家井 在縣南五裡。
大成井 在儒學戟門東。
清 流 縣 龍山 在縣南坊郭裡。
自長汀平原山分脈,群峰高聳,起伏如龍。
南極山 在縣南五裡。
屏山 在縣北坊郭裡。
屹然屏立,環擁縣治。
元陳有定屯兵于此,名北寨,又名紗帽山,上有七星石。
宋邑令劉叙建亭其上,曰清高,今廢。
東華山 在縣東三裡許。
千仞峭壁,前有鬥台,高聳入雲。
邑勝景也。
國母 在縣東北三裡。
宋楊太後過此,故名。
馬家山 在縣左。
昔姓馬者居其下。
山頂有萬壽亭。
西靈山 縣右山也,臨溪,岩洞玲珑,古木蒼翠。
塔山 在縣東南,即龍山之枝。
舊建塔于嶺,故名。
拜相山 在縣西南四裡。
與南極龍山相對,狀若人拜。
又名拜龍山。
銅鑼山 在縣四裡龍山左腋。
上有諸葛行祠。
其頂平圓如銅鑼。
方山 在大溪西五裡,形如诰軸。
筆山 在縣東七裡。
層巒環繞二十裡,中聳三峰,高入雲際。
蓮葉山 在縣東倉盈裡。
山聳拔如蓮葉,又名鬥笠。
蓮花山 在倉盈裡。
中有池,夏則蓮花盛開。
象形山 在縣北永德裡。
山形如象。
香爐山 案棹山 俱縣東倉盈裡。
貴人山 在縣南夢溪裡。
鐵石山 在縣東南九十裡。
山石堅黑如鐵,山舊産鐵,因名。
有矶、有洞皆名鐵石。
洞口有廟,曰安濟,曰九龍。
五雷豐山 虎頭山 俱縣東南夢溪裡。
魚滄隔山 在縣西南羅村。
其峰峭絕。
楓隔山 在縣西南四保裡,多楓木,秋來如丹。
龜山 雞籠山 俱縣北永得裡。
豐山 在縣南羅村百二十裡。
山極峭,常有雲覆,秋霁方露全體。
宋淳熙間,有劉道士誅棘扪蘿而上,六日乃至其頂,平坦如砥,可坐數千人,有田地、棋局、丹竈,礎石散亂地上,如故居廢址,疑為神仙窟宅。
馬迹山 在縣北四十裡。
陳有定屯兵處,牆垣營址鹹在。
石龍山 在縣北二十裡。
四周石砌如城,元陳有定屯兵處。
盈山 即老人山,在北團裡。
峰巘峭峻,林木蔥青,亦勝境也。
高風嶺 在縣東八裡,嶺險峻。
明宣德間,知縣李庠創亭其上,改名高善。
百步嶺 在縣南十五裡。
長空嶺 在縣東坊郭裡。
玉華嶺 在縣北永得裡。
浮竹嶺 在縣北永得裡。
高陽嶺 在縣北倉盈裡。
高地嶺 在縣北永得裡。
高峻百仞,故名。
靈龜岩 在縣東北永得裡,岩洞清幽。
舊傳岩下忽出大龜,僧創庵祀之。
七峰岩 在永得裡。
峭起如翠螺。
白雲岩 在夢溪裡,形如屋。
明漳州江姓者修煉于此,趺化,鄉人即其軀像祀。
馬兒岩 在夢溪裡。
以形名,一名馬子,俗傳有馬生駒化為石。
清溪岩 在縣北。
中有一水清瑩不竭。
蔣公岩 在縣北五裡。
叢石崖峨,外險中寬。
宋紹興初,有蔣道士居此。
獅子岩 在縣西北。
湧岩 在縣東北坊郭裡。
飛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境。
唐武德三年,僧雲谷來曹溪遊,隐居此山。
初無水,有聖僧定光至,飛錫淩空,七日複還,合竹引之,始有泉湧。
是夜,風雷大作,雨水滂沱,山僧驚避,遲明視之,庵推出于谷口,其下飛瀑數丈如珠簾,至今莫尋其源。
玉華洞 在玉華嶺上,亦名小玉華。
奇峰矗立,洞石嵌空玲珑,可容數百人,有石窗、石龛、石觀音、蓮花、獅子之類,宋乾道間始建佛廬,洞西有三穴,名石燕洞。
舊傳,一道士行一日餘,出洞口,乃甯化境。
洞東有巨石如龜,名靈龜洞。
金烏石 在縣東龍津橋畔,與玉兔石相對,今沒于水。
玉兔石 在縣西鳳翔橋下,形圓色白,春夏或變青紅。
明成化間忽墜,見底大有光瑩。
獅子石 在縣西靈庵門首,卧伏如獅。
廪石 在縣倉盈裡。
黃石 在縣東南十五裡。
色黃尖大,為邑水口,水漲石沒,則舟難行。
正溪 發源甯化,潆回五十裡至縣境。
澄清如練,合衆流渡九龍,會延建諸水至福州,入于海。
半溪 在縣東北五裡。
源自高地至白石橋,溪西有白石成堆,遠望如雪未消。
三港溪 在縣西南五裡。
連有三小港,皆自甯化會合正溪。
鄭家坑溪 在縣北。
各山坑水合流至古基頭及南岐入正溪。
芹溪 在夢溪裡。
源自歸上,至芹口入正溪。
嚴坊溪 在縣治南,流至橫口入正溪。
清溪 在縣北。
源自甯化,出高地清口合正溪。
羅口溪 在縣西北羅村裡。
發源連城,過北團至羅口合正溪。
李坊溪 在縣西四保裡。
發源長汀界,至白石溪入羅口合正溪。
夢溪 在縣南。
夢溪百裡,源出本裡山澗,流至九龍灘口合正溪。
楊梅溪 在縣東南。
上有七裡灘,曲折多亂石。
門溪 在縣東南鐵石矶前清鏡裡許,舟行如入剡溪。
水中有石如門,故名。
七裡灘 在縣東南七裡。
溪多亂石,曲折淺急。
旗角灘 在縣東南八裡。
牛角灘 在縣西南十裡。
長空灘 在縣東十五裡。
怪石縱橫,中有大黃石怒卷波濤,險次九龍。
九龍灘 在縣東南一百裡。
上六龍最險,屬本縣;下三龍稍平,屬延平永安縣。
上、下共二十餘裡,舟子欲下者,辄雇土著篙師攔頭,仍編竹箬箱裹船頭,以蔽怒浪。
矶頭有山徑,行人至此,多遵徑行,至灘盡再登舟。
舊傳,宋、元時,舟楫不通,元末,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