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六雜記叙傳

關燈
常阿衡廷璋主清真寺,多奇迹。

    寺中北講堂,廷璋所募建也。

    相傳上梁之日,飄風欲雨,常仰首有辭,開霁如故。

    落成之夕,客有留寺未歸者,常曰:“今夕不歸,明朝将不可歸矣。

    ”比夜,霖雨達旦,阻三日乃得歸。

    臨命之日,恍若有睹。

    既語家人曰:“我将于未刻終,汝曹速為我治石椁,畢命後,申洗而酉殡可也。

    ”卓午,猶拄杖往視其圹。

    既歸,及時而逝。

     王營西郭外為卡房,卡房西北一帶,有數十家緣堤而居。

    地汙下,多不治田,掃殘餘之鹽,漉而暴之,以售于境,故謂之“小鹽莊”。

    或曰,是一名“壇子莊”。

    昔有選人經此,見草間白骨,恻然闵念,歸途盛之以壇,埋于水際,爰得斯名。

     文昌閣有大鐘,錾直隸淮安府清河縣字,蓋明代物也。

    東涵洞下,有石刻“院開山二和尚墓”七字,蓋斷碑為之,“院”上有阙字,不可考矣。

    北門石橋下,刻“王營鎮”三大字,溝水涸時,有人曾見之。

     營鎮祠祀之繁,為鄉鎮最。

    今參将廢署,或曰由玉皇閣大王廟改建。

    彤華宮,又舊之地藏庵也。

    東西河堤,舊各有觀音庵一區,今故址已不可尋。

    又乾隆《志》有鬥姥閣,今河北八角亭是。

    《志》雲:鬥姥閣一名八角亭,在王營鎮。

    雍正四年,中書楊穆捐建,并施願田二十畝,今其地屬四丘。

     文昌閣舊有粥所,鹽分司徐紹垣辦,徐去任事辍。

    民國元年春大饑,縣城設浦惠粥廠,以河北災民猶衆,乃設分廠于粥所故址,鎮人王炳綸董其事,凡五閱月,費二萬缗。

    三年冬,又續辦焉,費可萬缗。

     乙醜聯奉之役,淮棄六塘之防,不敢悉衆以禦人于遠,故敗績屢告。

    十一月一日,奉軍連陷五裡莊、丁家集。

    二日午後,前鋒已抵鹽河邊。

    于時第一混成旅楊庚和部奉調北上,駐舟鹽河,遷延未進。

    至是遂設第一、二團部于王營,沿河布防,西起回回林,東至羅家口。

    日晡開戰,亘一晝夜,聯軍憑高得地勢,北軍地卑下,既難沖渡,又虛耗彈藥。

    土人或獻計,謂李家渡可潛襲。

    遂揮衆作筏,以四日日午渡河,已渡者數百人矣。

    時第九軍鄭俊彥部在南岸,偵騎望見之,亟連楊旅省防旅共要擊之,奉軍遂潰。

    反首奪筏,筏壞,溺死百餘,俘其營長二,及生口數百。

    是日,奉軍始拔衆北去,截至五日昧爽,兩軍槍聲全寂。

    是役也,客軍在鎮二十餘日,肆行焚掠,如栉如洗。

    鎮人請于紅十字會,設婦孺收容所四處,所全甚衆。

    第十四所設糧食街,主任趙鈞;第十六所設舊參府署,主任孫如墉;第十七所設堂子街,主任郭立鴻;第十八所設西街,主任左慶成。

     市中又組織兵災善後維持會,折沖兵民間,謀複地方秩序,即以保衛團團總杜廷模為主任。

    凡一月乃撤。

    愚别有《王營兵禍記》叙次頗詳,此不悉書。

     叙傳第十三 張氏之先,出于桐城。

    當清雍、乾之交,吾始遷祖曰世傑,以貿遷來東,張兩肆于王家營,曰“世來”、“世德”。

    始治産積居,有宅一區,有田百畝。

    值河水方盛,王營為天下劇,舟車填咽,俗近賈不好文,用是踽踽塵土間,未嘗事書史。

    有子盛熙,盛熙生四子,仲曰兆麟,兆麟生彬,皆遵先業,居于王營。

    彬生燿堂,是為南湖公。

    南湖公生八歲而孤,獨剛果有志分。

    縣南移風鄉,古富陵地,順治中沉為湖。

    道光河洩,填淤數十裡,曰“新灘”。

    南湖公招四方客作,耕于天然河濱,凡墾田數百畝,料量詗察,佃不敢畔,莊園廬落郁然。

    南湖公生二子,錦睦字友伯,為文學公;錦塽字子高,為登仕公。

    母張,抗節古賢,班書授二子讀。

    子壯,斥産奉師,修脯過其力。

    湖濱之人皆曰:“張氏有母,能敬其師者也。

    ”登仕公幼清厲有志節,貌白晰,目爛如電,意所不可,不避親呢。

    夙堕馬傷肘,因遘肺疾,猶不廢苦誦。

    弱冠而殒,逾年母亦下世。

     文學公五歲失父,知哀慕,至于廢食。

    以光緒二十四年補學官學子。

    性通朗,不事章句,亦不以生産累心。

    容止倜傥,而中情仁恻,與人交,傾心以之。

    友死,鬻耕牛以辦其喪。

    光緒末,以湖濱罕見聞,歸王家營。

    又南遊于滬,滬有豫備立憲公會,多通才,文學公從之遊,志益奮。

    坐家貧,不能自緻,又無有氣力者為之推挽,則悉力為鄉裡謀。

    王營設宣講所、蔚文小學,皆出其議。

    繼乃賓于句容令所,又為江南巡防營典筆劄,奔走衣食,容色慘瘁。

    改國後,清江立保安公所,文學公與鄉人董善後,見河北災民衆,則請于浦惠粥廠,設分廠王營。

    屬初辦,未有闌盾,人争先,有死者。

    公聞之,投床而泣,謂我害之也。

    少頗任率,既許身鄉裡,言論感激,未嘗巽于人。

    累為省議會科員,敦督安東諸縣選事,準法裁正,畢事最先。

    大府器異之,将辟擢,而公遽卒。

    卒之歲,裡中旅祭于新祥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