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序
關燈
小
中
大
補修《淮關統志》序
《淮關統志》十四卷。
乃前明榷使馬公元岡所創始,嗣經我朝杜、伊、李、元諸君重修、續纂。
稅務沿革、例制掌故,無不赅備。
餘于光緒庚辰秋奉命來淮。
公餘之暇,檢查此書,讵毀于庚申撚亂。
幸版未全失,所缺無多。
賴幕中蕭幼芸先生處藏有舊本,校對無訛,洵屬完璧,得以贊襄其事。
即令司事毛宗鵬同書吏劉邦幹等,付諸手民,照舊補刊,所需工價,捐廉給發。
兩閱月,方始蒇事,頓複舊觀,庶免日久湮沒。
惟溯自嘉慶丙子續纂之後,迄今六十餘年,所存檔案悉毀于兵。
自辛酉以後卷牍,其中有裨于榷政者,有堪垂令典者,以及河道變遷,今昔異同,均關緊要。
仍拟采輯搜讨,分門續纂。
奈餘瓜期已屆,政事冗繁,未克如願。
惟冀後之監斯榷者,以成餘之未逮,是所幸甚。
時光緒辛巳秋八月。
長白征麟謹序。
《續纂淮關統志》序 關榷之設也,由來久矣。
蓋以充國之用,不得不借民之力,用籌之商賈轉運之間,量于百中抽取一二,相地設榷,酌定稅則,明彰木榜,科納無偏,于稽征之中仍寓寬恤之意。
古今因之,責在司榷。
凡莅斯任者,須存經國體民之心,通商衛課,剔弊厘奸,以重職守。
此無他術,惟有正己而已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蓋未有不能正己而能正人者也。
果能謹身節用,明以照下,義以處事,猛以懲奸,寬以恤衆,賞罰公平,不貪不酷,法令森嚴,慈祥愛物,則上行下效,大法小廉,吏役畏服,商民愛戴,上無苛政,下不生奸,關政肅清,稅課自然充裕矣。
此則論其常也。
而各處之風俗情形相沿,既有不同,又在司榷者因地制宜,未可一律而視。
若夫時之變遷,或偶值年收歉薄,貨載稀疏,或偶因道路阻滞,運轉艱難,遂緻有虧缺稅課之道焉。
此則非守榷者之所能力挽者也。
雖然,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國賦有定額,缺則難免其咎。
故不幸而值此,則亦惟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
成賦性庸愚,才識淺陋。
乃于嘉慶十六年重蒙恩綸,簡放來淮,督理榷務。
夙夜冰兢,隕越是懼,孜孜勤政,五載于茲,經曆艱難,倍嘗辛苦。
到任時,即有王營減壩、李家樓漫溢之患,繼則有豫、東二省連年荒旱之災。
加之以十八年滑縣邪教滋擾,又繼之以睢工漫口,黃水斷流。
此三年内,頻遭變異,貨販稀疏,淮、宿二關,稅課屢虧。
凡四載,積短至六十餘萬。
當是時也,實不禁心膽俱落。
每年關期扣滿結算,将所征數目據實陳情具奏,屢蒙聖明鑒原,赦免重罪,量予镌級留任,寬以分限賠繳。
成展轉思維,仰苛鴻恩,實屬昊天罔極,五中感愧,悚懼彌深。
自知命蹇福薄,适逢其會,每思報稱維難,益加激勵憤勉,勞心竭力,昕夕靡甯。
直至二十年,幸賴聖主洪福,豫、東二省豐稔,黃、運兩河安瀾,貨販較前湧盛,稅課賴以豐足,斯心始得甯貼。
成到任時,見淮關設有《統志》一部,乃前明榷使馬元岡諱麟者所纂緝也,續成于後任榷使喻子諱希學之手。
後來曆任關部因之,逐年續纂。
其中分門别類,條分縷晰,備載甚詳,皆本關所屬關榷大小分口、司隸事宜、守榷規制、稅則條例,以及近關鄉鎮名目、形勢、人物、藝文,悉有所考叙。
至前任榷使李公諱如枚者,複加纂緝,旋去任。
所曆及于今,越十餘年矣。
其間不免又有因革增減之處,自當檢查考訂續輯,以歸現行之用,聊備省覽。
用是于政餘之暇,檢查李公去任以後至成曆任各年案件,凡有因革損益應續入者,亟命司事之人錄出,逐件分門别款,詳續于後。
仍望後之莅斯任者拾覽而校正之,以補其缺陋雲。
嘉慶二十一年秋七月上浣靜庵元成撰 舊志自叙 員外馬麟子振四川 《淮關志》,潘南窗舊有刻矣。
麟複志之者,時易事殊,不能無損益于其間也。
麟嘗讀《易》矣,巽上震下,其名曰“益”。
蓋損乾之初九而為巽,益坤之初六而為震,有裕民之道焉。
艮上兌下,其名曰“損”。
蓋損乾之九三而為兌,益坤之上六而為艮,有裕國之道焉。
噫!損上益下則曰益,言其當益也,不如是則終于否而已;損下益上則曰損,言其不當損也,不如是斯其所以為泰乎?此文王洞見萬世之經權,而盈虛消息與時偕行者也。
是故《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九賦斂财賄,而又以九式均節财用。
蓋非任則無以裕民,非斂則無以裕國,而非節則或取之無度,任之不終矣。
是故周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而八百年不匮者,用此道也。
我國家揆法章程,惟任惟斂,一準之《周禮》。
百年之間,更變不常。
而莅此關者,罔弗祗若良法美意,日異月新,歲有其人,非無不可易之常道以彜憲也。
去籍而惡害己者率多泯之,非所稱服而傳者,皆其可為己地者也。
是故《淮關志》所由作也。
酌之舊志,訪之父老,體之人情,通之時宜,其目有八,其意則一而已矣。
夫通商柔遠,王政之一,而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故受之以《建置》;法度攸司,交政有所,政以之成,禮于是具焉,故受之以《公署》;變通張弛,融會錯綜,體民經國,為政在人,故受之以《部使》;王釐爾成,綸綍畫一,有
乃前明榷使馬公元岡所創始,嗣經我朝杜、伊、李、元諸君重修、續纂。
稅務沿革、例制掌故,無不赅備。
餘于光緒庚辰秋奉命來淮。
公餘之暇,檢查此書,讵毀于庚申撚亂。
幸版未全失,所缺無多。
賴幕中蕭幼芸先生處藏有舊本,校對無訛,洵屬完璧,得以贊襄其事。
即令司事毛宗鵬同書吏劉邦幹等,付諸手民,照舊補刊,所需工價,捐廉給發。
兩閱月,方始蒇事,頓複舊觀,庶免日久湮沒。
惟溯自嘉慶丙子續纂之後,迄今六十餘年,所存檔案悉毀于兵。
自辛酉以後卷牍,其中有裨于榷政者,有堪垂令典者,以及河道變遷,今昔異同,均關緊要。
仍拟采輯搜讨,分門續纂。
奈餘瓜期已屆,政事冗繁,未克如願。
惟冀後之監斯榷者,以成餘之未逮,是所幸甚。
時光緒辛巳秋八月。
長白征麟謹序。
《續纂淮關統志》序 關榷之設也,由來久矣。
蓋以充國之用,不得不借民之力,用籌之商賈轉運之間,量于百中抽取一二,相地設榷,酌定稅則,明彰木榜,科納無偏,于稽征之中仍寓寬恤之意。
古今因之,責在司榷。
凡莅斯任者,須存經國體民之心,通商衛課,剔弊厘奸,以重職守。
此無他術,惟有正己而已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蓋未有不能正己而能正人者也。
果能謹身節用,明以照下,義以處事,猛以懲奸,寬以恤衆,賞罰公平,不貪不酷,法令森嚴,慈祥愛物,則上行下效,大法小廉,吏役畏服,商民愛戴,上無苛政,下不生奸,關政肅清,稅課自然充裕矣。
此則論其常也。
而各處之風俗情形相沿,既有不同,又在司榷者因地制宜,未可一律而視。
若夫時之變遷,或偶值年收歉薄,貨載稀疏,或偶因道路阻滞,運轉艱難,遂緻有虧缺稅課之道焉。
此則非守榷者之所能力挽者也。
雖然,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國賦有定額,缺則難免其咎。
故不幸而值此,則亦惟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
成賦性庸愚,才識淺陋。
乃于嘉慶十六年重蒙恩綸,簡放來淮,督理榷務。
夙夜冰兢,隕越是懼,孜孜勤政,五載于茲,經曆艱難,倍嘗辛苦。
到任時,即有王營減壩、李家樓漫溢之患,繼則有豫、東二省連年荒旱之災。
加之以十八年滑縣邪教滋擾,又繼之以睢工漫口,黃水斷流。
此三年内,頻遭變異,貨販稀疏,淮、宿二關,稅課屢虧。
凡四載,積短至六十餘萬。
當是時也,實不禁心膽俱落。
每年關期扣滿結算,将所征數目據實陳情具奏,屢蒙聖明鑒原,赦免重罪,量予镌級留任,寬以分限賠繳。
成展轉思維,仰苛鴻恩,實屬昊天罔極,五中感愧,悚懼彌深。
自知命蹇福薄,适逢其會,每思報稱維難,益加激勵憤勉,勞心竭力,昕夕靡甯。
直至二十年,幸賴聖主洪福,豫、東二省豐稔,黃、運兩河安瀾,貨販較前湧盛,稅課賴以豐足,斯心始得甯貼。
成到任時,見淮關設有《統志》一部,乃前明榷使馬元岡諱麟者所纂緝也,續成于後任榷使喻子諱希學之手。
後來曆任關部因之,逐年續纂。
其中分門别類,條分縷晰,備載甚詳,皆本關所屬關榷大小分口、司隸事宜、守榷規制、稅則條例,以及近關鄉鎮名目、形勢、人物、藝文,悉有所考叙。
至前任榷使李公諱如枚者,複加纂緝,旋去任。
所曆及于今,越十餘年矣。
其間不免又有因革增減之處,自當檢查考訂續輯,以歸現行之用,聊備省覽。
用是于政餘之暇,檢查李公去任以後至成曆任各年案件,凡有因革損益應續入者,亟命司事之人錄出,逐件分門别款,詳續于後。
仍望後之莅斯任者拾覽而校正之,以補其缺陋雲。
嘉慶二十一年秋七月上浣靜庵元成撰 舊志自叙 員外馬麟子振四川 《淮關志》,潘南窗舊有刻矣。
麟複志之者,時易事殊,不能無損益于其間也。
麟嘗讀《易》矣,巽上震下,其名曰“益”。
蓋損乾之初九而為巽,益坤之初六而為震,有裕民之道焉。
艮上兌下,其名曰“損”。
蓋損乾之九三而為兌,益坤之上六而為艮,有裕國之道焉。
噫!損上益下則曰益,言其當益也,不如是則終于否而已;損下益上則曰損,言其不當損也,不如是斯其所以為泰乎?此文王洞見萬世之經權,而盈虛消息與時偕行者也。
是故《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九賦斂财賄,而又以九式均節财用。
蓋非任則無以裕民,非斂則無以裕國,而非節則或取之無度,任之不終矣。
是故周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而八百年不匮者,用此道也。
我國家揆法章程,惟任惟斂,一準之《周禮》。
百年之間,更變不常。
而莅此關者,罔弗祗若良法美意,日異月新,歲有其人,非無不可易之常道以彜憲也。
去籍而惡害己者率多泯之,非所稱服而傳者,皆其可為己地者也。
是故《淮關志》所由作也。
酌之舊志,訪之父老,體之人情,通之時宜,其目有八,其意則一而已矣。
夫通商柔遠,王政之一,而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故受之以《建置》;法度攸司,交政有所,政以之成,禮于是具焉,故受之以《公署》;變通張弛,融會錯綜,體民經國,為政在人,故受之以《部使》;王釐爾成,綸綍畫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