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哉!龍藏猶存碩果,豹隐方是故吾。

    數點磐聲兮,并不聽雲中之雞犬;半生豪氣兮,卻俱冷山前之鹧鸪。

    固知文之未喪,或守道以有須。

    ” 客于是栗然而恐,悄然而悲。

    餘因進曰:“子休矣。

    圓頂支天兮,裴休猶為着相;遠公既遇兮,菊花亦覺累人。

    舉足皆幻,美景匪真。

    滄海桑田兮,莫恨山河非舊;花容鳥語兮,别有天地維新。

    子休矣,吾其自此獨往矣。

    ”遂揖去。

    客摳衣尾之,溯洄于九淵而不能從也。

     餘遙語之曰:“吾道存欤,非山亦非水;吾道亡欤,可水亦可山。

    子豈複求我于人世間也邪?”客目送之,莫知所之。

    閩中士大夫有聞者,相與載筆覓焉,聞其無人,但留墨迹數痕石上而已,過而讀之,渺不可得。

     ○贊 【十六則】 開山正幹禅師贊 隐元琦 含曹溪毒,入黃檗林,渾身是苦,遺累至今。

    煙幕幕,雨沉沉,千古何人解此心? 希運禅師贊 脫白斯地,緣生福唐。

    機投百丈,舌露鋒芒。

    在在标名,黃檗也是,熟處難忘。

    杜撰按人六十棒,流傳惡辣遍諸方。

     懶安禅師贊 識得牛兒,蓦劄歸欄,不犯苗稼,真個懶安。

    突出閩城二十載,占人田地太無端。

     月輪禅師贊 踏破草鞋,不識和尚。

    子頻呻,猿猴伎倆。

    撈摝再三歸去來,月輪不在秋月上。

     中天師祖贊 把茆廢址,屢受诃煎,六十有五,匍匐帝前,請經鎮刹,行業湛然。

    龍樓顯煥,卓立中天,全彰祖道,耀後光前。

     天童密師翁贊 岍眉卓朔,雪鬓蓬松,單提榔栗,如虎若龍。

    截斷諸方要道,掀翻黃檗家風。

    殃及兒孫不了,遍尋到處無蹤,近日有人報道,公然坐在天童。

     本師費和尚贊 舌起浪堆,眉挂鉗錘。

    結佛祖仇,為生靈災。

    觸着喪身失命,拟之怒吼如雷。

    當年錯禮三拜,至今懊恨未灰。

     師翁隐元琦老和尚贊良準标 雙瞳炯炯,氣宇如王。

    主持法道,下視諸方。

    令行震旦,名播扶桑。

    阖國瞻仰,萬裡舟航、拈出兩枝黃檗,苦味難嘗。

    所以吾師之風,山高水長。

     本師廣超宣老和尚贊 這阿師,沒意智,賺殺人,遍大地。

    昔日狹路相逢,灼然無處回避,剛剛觸禮三拜,至今無處出氣。

    朝夕聊将一炷香,胡亂熏他半邊鼻。

     本師良準标老和尚贊純寬晃 惡辣鉗錘,沒從回互。

    打折驢腰,脹殺馬肚。

    法戰諸方四會中,秘魔杈擎石鞏弩。

     師翁純寬晃老和尚贊 慧國祥 高峻門牆,攀跻不易。

    惡發人前,躲跟無地。

    奴視逸多揖釋迦,馬郎婦即金沙是。

     本師克明光老和尚贊 孤硬頭顱,面冷生鐵,捋斷虎須,雷轟電掣。

    煞活垂機,廣長掉舌,說白道黃,證龜成鼈。

     本師慧國祥老和尚贊道暹光 怒吼如雷,磕着命喪,如何若何?拳頭一頓。

    傳個無文,至今悔恨。

    說是甚麼正法眼藏,咦!銀山萬仞刹竿懸,漢現胡來三十棒。

     道暹禅師贊 蘇年鄭光策【鳌峰山長】 我遊福清,即耳詩名,雖未見面,不能忘情。

    師遊無定,随地拄錫,垂二十年,鴻爪雪迹。

    迩來倦遊,複歸故山,如風吹雲,忽往忽還。

    禅學既深,詩境亦進,一片光明,自得心印。

    問師緣何?師亦茫然,心知其旨,口不能宣。

    辟如尋春,出門無得,歸聞花香,一笑默默。

    道不在遠,着意反非,吃飯穿衣,至平至奇。

    動極必靜,夢覺乃醒,一箇蒲團,妙趣自領。

    空山無人,流水無聲,寂坐谛聽,無情有情。

    誰為此圖,現真面目?證禅證詩,興象具足。

     又侯官【蘭卿】李彥章【中書翰林】 照影恒河憶遠遊,十年退院又薰修。

    自從瓶缽垂垂老,萬裡歸來易白頭。

     其二 檗山高處古名扃,榆橖千函有藏經。

    勞我龍淵搜篆夢,海天一十二峰青。

     ○居士詩 【梁、唐、宋、明、清】 遊黃檗山梁江 淹【金紫光祿大夫】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

    南州饒奇怪,赤縣多多仙。

    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

    陽岫飛鸾彩,陰溪噴龍泉。

    殘杌千代木,廧萃萬古煙。

    鳥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

    秦王慕隐淪,漢武願長年。

    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

    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

    所若同遠好,臨風再悠然。

     唐宣宗與黃檗希運禅師觀瀑布聯句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希運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宣宗香茶供養黃檗長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詩見意二首 擺手臨行一寄聲,故應離合未忘情。

    炷香瀹茗知何處?十二峰前海月明。

     一别人間萬事空,他年何處卻相逢?不須更話三生石,紫翠參天十二峰。

     黃檗覽秀閣和韻 【本邑】黃祖舜【樞密,鄭國公,谥莊定】 飛閣淩雲翠,幽尋一徑微。

    峰巒長競秀,煙水莽相圍;景色塵嚣外,詩情領略歸。

    标題屬大手,價重勝留衣。

     叙題十二峰 宋王大複 寶峰屏幛紫微邊,獅子香爐佛座前。

    羅漢缽盂天柱上,五雲報雨吉祥連 詠十峰陳确 寶峰 草木分餘潤,輝光射鬥間。

    誰知天下寶,盡聚此名山。

     屏幛 微雨一番晴,峰巒色轉青,笑他摩诘手,隻會畫山屏。

     紫薇 夾道藤蘿古,森森桂木繁。

    夜來天上燦,直接紫薇垣 獅子 頭氣三秋肅,悲風萬竅号。

    憑欄傾耳聽,哮吼一聲嚎 香爐 裴公留客一何堅?象設爐峰置目前。

    若論本來真面目,混成那似天然! 佛 座 氣格非凡局,清虛别一家。

    綠陰圍寶蓋,仿佛坐蓮花。

     羅 漢 天台遠勢來,化身前峰上。

    日出霧露收,巍巍現金相。

     缽 孟 峰勢團團就,山岚滴滴一濃。

    缽中無一物,隻是要降龍。

     天 柱 峭峭邊雲聳,迢迢遠地來。

    崚贈非一狀,直一小天台。

     五 雲 瑞氣浮明空,峰巒自不同,至今雲五朵,猶認是郇公。

     報 雨 峭拔藏蒼發,煙雲晝長鎖。

    天際雨将來,山靈已先報。

     吉 祥 佳氣何蒼郁?林祥日日開。

    幾多如意事,總向此山來。

     題靈淵趙卡 靈淵無底石嵌空,萬丈飛泉落半峰。

    寄語魚蝦菲相侮,此中蟠蟄有蛟龍。

     過黃檗聽彬長老談禅 蔡 襄 一圓靈寂本清真,誰向清波更問津?欲說西來無見處,奈何言句亦前塵。

     登覽秀閣和康侍郞韻 夏之文 重來登覽秀,雨歇暑風微。

    山色長如畫。

    天光不可圍;岩幽聞夜嘯,花落見春歸。

    莫遣天花墜,沾粘座上衣。

     次韻 林栗 偶來散居士,寓目見纖微。

    岩嶂層層出,杉松匝匝圍;猿攀高樹舞,鶴拾枯枝歸。

    坐落雲頭起,倏然欲振衣。

     遊黃檗寺 李彌遜 若為扪藤行,正坐愛山癖。

    振衣雲中樹,洗耳泉上石。

    稍尋優缽林,偶傍瞿昙宅。

    溪行走羊腸,山轉回龍脊。

    兩難伴搘筇,二老共飛錫。

    望迷落葉秋,坐斷蒲團夕。

    雲歸繞窗明,香盡出檐碧。

    希聲發岩窦,妙觀生牆壁。

    塵緣苦推攀,勝事成今昔。

    離家月垂溝,歸路月挂壁。

    師今一帆輕,我向百裡役。

    船子罷持桡,趙州行蓦直。

     遊黃檗寺翁卷 天下兩黃檗,此中山是真。

    碑看前代刻,僧值故鄉人。

    一宿禅房雨,經時客路塵。

    将行更瞻禮,十二祖師身。

     又劉克莊 猶記垂髫到此山,重遊客鬓已凋殘。

    寺經水後增輪奂,僧比年時減缽單。

    絕壑雲興潭影黑,疏林霜下葉聲乾。

    平生酷嗜朱翁字,細看荒碑倚石欄。

     又林希逸 黃檗山前古梵宮,早年屢宿此山中。

    猿啼十二峰頭月,鵬送三千裡外風。

    日者共遊因朔老,期而不至有樗翁。

    騎鲸人去相如病,更欲攀跻孰與同? 讀石間字刻感賦 明何 禦 朝自西山還,遙遙望黃檗,想像二十年,于今始登陟。

    芙蓉照清波,瀑布懸絕壁。

    洞底白雲興,誰複釆芝入?山鬼嘯林風,野孤怒人迹。

    歲深石刻殘,讀之不盡識。

    因歎邑賢心,惘然悲今昔。

     人日遊龍潭 葉向高 人日看山雨乍收,溪光山色向人浮。

    晴雲不散澄潭影,新水初添曲澗流。

    選石移尊同取醉,扪蘿覓伴共尋幽。

    陵源深處何須問,但見桃花便好遊。

     同歐陽邑侯遊黃檗 千盤曆盡俯平蕪,萬頃煙波入望孤。

    竹裡布金留慧月,岩前飛瀑放鲛珠。

    中天绛節還臨否?玉井仙漿可在無?惟有青山憐傲骨,不妨終日坐跏趺。

     觀龍潭記遊四首 黃檗道場古,乘閑載酒過。

    層巒通帝座,懸溜落銀河;路轉人蹤少,林開爽氣多。

    生平愛幽絕,對此欲如何? 其二 靈迹何年著?鲛宮此地開。

    湍流争噴霧,激響欲奔雷。

    不辨磨崖字,空餘翳石苔。

    誰雲弱水隔?峰頂即蓬萊。

     其三 寶地圍青嶂,龍湫落翠微。

    晴虹低飲澗,寒雨亂侵衣。

    濺石驚珠墜,因風作絮飛。

    臨流欣濯足,心賞莫言歸。

     其四 入谷山如削,蒙茸手自披。

    清溪分樹出,高岫與雲凝;波動龍初戲,林喧鳥亂窺。

    不緣避暑飲,安得此探奇。

     登絕頂【有引】 黃檗,名山也,而寺久廢。

    餘謝事日,适皇上念及海邦,遣中使赍經來賜。

    餘與親友重興新刹,為藏經祝聖之所。

    因同林大默、大範、荩夫、倬夫、輝夫、吳伯孚,鄭叔照來遊。

    是山之高可數千紉,其嶺為大小帽二峰,有留雪嶂、蟒洞、九淵潭諸勝;而第一潭最奇,深碧無底,真神龍所居。

    水簾瀑布,彷佛九鯉。

    十年前曾與大默約登絕頂,蹉跎久之,茲乃冒暑而行。

    道甚險絕,攀木緣磴,頗極艱辛,從者以為病,而餘以探奇不暇顧也。

    爰成四律,用紀壯遊。

     琳宮新敞古壇場,貝葉琅函出尚方。

    自識禅心超色界,還憑帝力禮空王。

    龍潭倒影千岩碧,鳥道斜萦一線長。

    此地歸依情不染,更于何處覓慈航? 其二 第一名山勢郁盤,登臨方覺海天寬。

    丹崖常積千年雪,陰洞還生六月寒。

    自制箨冠來野外,共扶竹杖上雲端。

    茫茫塵世何須問?萬仞峰頭一笑看。

     其三 絕巘登來路未窮,翛然兩腋起天風。

    山形大小皆成帽,石勢高低盡插空;瀑布亂侵人面濕,岩花交映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