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續修黃檗山志序
黃檗之名赫于震旦,幾與鹿苑、鹫蜂争勝,蓋其山水實佳,蜂巒連沓;一溪橫焉,循簏窮溪,峙然殿閣,曠如奧如二者殆兼,地靈人傑,語不誣矣。
舊嘗有記數卷,略記山川林麓之勝,與夫寺之廢興,而偈語遊篇亦載焉。
歲久不修,闆字漫漶,數十年棒喝之遺,興詠所及,又與落葉飄風逝焉俱泯。
和尚一庵三住是山,甲申歲寺久頹廢,餘既為新之,一庵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綴于舊志之後。
美哉一庵,蓋不能忘情者矣。
餘聞佛法不立語言文字,其視天下廢興成敗之迹,淚然無動于中。
今一庵拳拳若此,是有意後世之名,于其宗法不免多事焉。
雖然,日日運行,寒暑代嬗,飲食男女,負販種藝,人生旦晝間,一日不死,不能一日無事。
其廢興成敗之數,雖宣聖挺生,不能不聽之于天。
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說法,接引衆生,亦所謂不能無事也。
然則一庵之續為記,而并以乞序于餘餘,佞佛辟佛之說,悉可拈花一笑也。
乙酉歲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黃檗,值一庵在會城未來。
餘見寺之田畝悉歸,寮舍廊庑悉整,朝夕梵咒之音,師徒威儀之節,亦悉如曩時之盛,而山木宿經斬伐者多劂焉未補,乃市松秧三十束種于寺山前後,計十年之後嶄然可觀,又更數十百年其蔚然蒼然又不知若何為茲山增勝。
是役也,一庵聞之,又必謂餘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則一也。
賜進士出身、福清縣知縣保定張缙雲題。
●黃檗重修寺志序 夫赤縣神州精藍棋布,屢廢屢興,在處有之。
玉融黃檗者,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遊詠之區,裴丞相皈依于遠祖斷際,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高僧正詠來自曹溪,法祖希運嫡傳臨濟懶庵老禅,創建大沩,闡化于省垣長慶;月輪尊宿受記善會,唱道于豫章撫州,斯皆名噪霄壤,特書國乘者矣。
迨乎前明,神皇錫藏,賢相布金。
吳尚書忠烈,詩記流芳;錢相國希聲,忠貞痤玉。
賜紫鏡源大士,禦座試經;敕封隐元國師,扶桑宏法。
象崖古德,創黃檗于蠶叢;南庵阇黎,開白社于建業是亦西來川嶽,鹹鐘奈苑之奇;外護王臣,不忘靈山之囑。
俾著績千秋,垂聲萬福者也。
嗟乎!蕭梁迄今幾二千載,寺志隐老人修後百七十餘年,未有嗣續。
暹三主本山,重輯《五燈全書》,黃檗宗譜寺志雖經纂修,退院抱疴,未能授梓。
迩奈禅宗叢脞,知識凋零,保社傾頹清規廢弛。
淨土草深一丈,缁流星散十方。
幸承玉波張老明府大護法,乘菩薩願,現宰官身,棨戟遙臨,祖庭複振。
憫香燈之阒寂,歎鐘鼓之沉埋,遂即清逋厘産,捐俸募緣,百廢俱興,群生有賴。
峰巒十二,俄頃改觀;沙界三千,嶄新絢彩。
琳宮绀殿,金碧重輝;寶藏琅函,玉毫再現。
乃延蘭翁大和尚主持啟戒,剞劂志書,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雲爾。
道光甲申秋仲,臨濟正傳三十八世一庵達光道暹盥題。
●黃檗山續志序 檗山者,玉融之勝概,萬福者,臨濟之禅宗,前有唐宣宗觀瀑作之于先,繼有葉相國護藏續之于後,其間興廢創因,不可勝數,且舊志已詳言之矣,馥亦毋庸再贅。
越至乾隆年間,棟梁漸被鼪鼯剝落,殿宇旋驚風雨飄搖,幸有檀越葉相國之後旭溟老先生同迳江林鎮先生,暨莆陽心鑒周公後裔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為倡首,今馥同僚執事界陽、心存、繼宗、繼芳等遍處勸捐,而寺宇煥然一新矣。
時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學褊淺,未敢擅專,就于寺中主持。
數載後,旭以公車北上,馥以耄耋南旋。
不料滄桑易變,閱數十年而寺宇漸複傾頹,缁流盡皆散處矣。
适逢玉波張明府大護法福曜垂臨,睹常往之凋零,作中興之首倡,命衙權丁官礫、徐士魁、李廷芳、鄭士忠等培松植柏,序志歸田,香霭重其氤氲,瑞照增其朗耀。
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續之者其成尤速,因與在寺住持、監、副、執事及侄宏心等殚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于焉複整,缁流由是悉歸。
此張明府之功居多,而諸住持之力不少也。
癸未歲,複蒙張公延為主席,馥以老辭,而合邑諸紳衿及本山諸禅師薦牍疊臨,惟有點頭而已。
啟戒後,與合山法眷議及所以續修黃檗志者,而法眷亦有是意,于是共襄其事,重輯纂修,不數日而成功矣。
嗟乎!寺志自隐元國師修後,迄今百七十餘年,版圖殘缺,簡牍消亡,倘不從而重訂之,将何以繼往而開來乎?寫林泉之幽勝;集群彥之詩詞,作為冠篇,鼎峙蘭若,俾萬古以長存,曆千秋而不朽矣。
是為序。
道光歲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蘭圃清馥題。
●黃檗山寺志序 宋人詩雲:“天下兩黃檗”。
今天下山名黃檗者不止兩處,皆以斷際師得名。
吾鄉黃檗則師家出初山世處,後履曆諸方,不忘其初,蓋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
舊嘗有記數卷,略記山川林麓之勝,與夫寺之廢興,而偈語遊篇亦載焉。
歲久不修,闆字漫漶,數十年棒喝之遺,興詠所及,又與落葉飄風逝焉俱泯。
和尚一庵三住是山,甲申歲寺久頹廢,餘既為新之,一庵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綴于舊志之後。
美哉一庵,蓋不能忘情者矣。
餘聞佛法不立語言文字,其視天下廢興成敗之迹,淚然無動于中。
今一庵拳拳若此,是有意後世之名,于其宗法不免多事焉。
雖然,日日運行,寒暑代嬗,飲食男女,負販種藝,人生旦晝間,一日不死,不能一日無事。
其廢興成敗之數,雖宣聖挺生,不能不聽之于天。
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說法,接引衆生,亦所謂不能無事也。
然則一庵之續為記,而并以乞序于餘餘,佞佛辟佛之說,悉可拈花一笑也。
乙酉歲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黃檗,值一庵在會城未來。
餘見寺之田畝悉歸,寮舍廊庑悉整,朝夕梵咒之音,師徒威儀之節,亦悉如曩時之盛,而山木宿經斬伐者多劂焉未補,乃市松秧三十束種于寺山前後,計十年之後嶄然可觀,又更數十百年其蔚然蒼然又不知若何為茲山增勝。
是役也,一庵聞之,又必謂餘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則一也。
賜進士出身、福清縣知縣保定張缙雲題。
●黃檗重修寺志序 夫赤縣神州精藍棋布,屢廢屢興,在處有之。
玉融黃檗者,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遊詠之區,裴丞相皈依于遠祖斷際,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高僧正詠來自曹溪,法祖希運嫡傳臨濟懶庵老禅,創建大沩,闡化于省垣長慶;月輪尊宿受記善會,唱道于豫章撫州,斯皆名噪霄壤,特書國乘者矣。
迨乎前明,神皇錫藏,賢相布金。
吳尚書忠烈,詩記流芳;錢相國希聲,忠貞痤玉。
賜紫鏡源大士,禦座試經;敕封隐元國師,扶桑宏法。
象崖古德,創黃檗于蠶叢;南庵阇黎,開白社于建業是亦西來川嶽,鹹鐘奈苑之奇;外護王臣,不忘靈山之囑。
俾著績千秋,垂聲萬福者也。
嗟乎!蕭梁迄今幾二千載,寺志隐老人修後百七十餘年,未有嗣續。
暹三主本山,重輯《五燈全書》,黃檗宗譜寺志雖經纂修,退院抱疴,未能授梓。
迩奈禅宗叢脞,知識凋零,保社傾頹清規廢弛。
淨土草深一丈,缁流星散十方。
幸承玉波張老明府大護法,乘菩薩願,現宰官身,棨戟遙臨,祖庭複振。
憫香燈之阒寂,歎鐘鼓之沉埋,遂即清逋厘産,捐俸募緣,百廢俱興,群生有賴。
峰巒十二,俄頃改觀;沙界三千,嶄新絢彩。
琳宮绀殿,金碧重輝;寶藏琅函,玉毫再現。
乃延蘭翁大和尚主持啟戒,剞劂志書,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雲爾。
道光甲申秋仲,臨濟正傳三十八世一庵達光道暹盥題。
●黃檗山續志序 檗山者,玉融之勝概,萬福者,臨濟之禅宗,前有唐宣宗觀瀑作之于先,繼有葉相國護藏續之于後,其間興廢創因,不可勝數,且舊志已詳言之矣,馥亦毋庸再贅。
越至乾隆年間,棟梁漸被鼪鼯剝落,殿宇旋驚風雨飄搖,幸有檀越葉相國之後旭溟老先生同迳江林鎮先生,暨莆陽心鑒周公後裔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為倡首,今馥同僚執事界陽、心存、繼宗、繼芳等遍處勸捐,而寺宇煥然一新矣。
時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學褊淺,未敢擅專,就于寺中主持。
數載後,旭以公車北上,馥以耄耋南旋。
不料滄桑易變,閱數十年而寺宇漸複傾頹,缁流盡皆散處矣。
适逢玉波張明府大護法福曜垂臨,睹常往之凋零,作中興之首倡,命衙權丁官礫、徐士魁、李廷芳、鄭士忠等培松植柏,序志歸田,香霭重其氤氲,瑞照增其朗耀。
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續之者其成尤速,因與在寺住持、監、副、執事及侄宏心等殚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于焉複整,缁流由是悉歸。
此張明府之功居多,而諸住持之力不少也。
癸未歲,複蒙張公延為主席,馥以老辭,而合邑諸紳衿及本山諸禅師薦牍疊臨,惟有點頭而已。
啟戒後,與合山法眷議及所以續修黃檗志者,而法眷亦有是意,于是共襄其事,重輯纂修,不數日而成功矣。
嗟乎!寺志自隐元國師修後,迄今百七十餘年,版圖殘缺,簡牍消亡,倘不從而重訂之,将何以繼往而開來乎?寫林泉之幽勝;集群彥之詩詞,作為冠篇,鼎峙蘭若,俾萬古以長存,曆千秋而不朽矣。
是為序。
道光歲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蘭圃清馥題。
●黃檗山寺志序 宋人詩雲:“天下兩黃檗”。
今天下山名黃檗者不止兩處,皆以斷際師得名。
吾鄉黃檗則師家出初山世處,後履曆諸方,不忘其初,蓋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