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艮寅針,至中山那霸港。
福建至太平山,自東湧開洋至釣魚台,北風用單卯并乙辰針可達。
山周圍五、六十裡,頗富饒;産畜五谷,牛、馬甚多。
出棉布、麻布、草席、紅酒(名太平酒)。
每年五月歸,貢稅于中山。
伊奇麻(譯曰伊喜間),在太平山東南。
伊良保,在太平山西南。
姑李麻(譯曰古裡間),在太平山正西。
達喇麻,在太平山正西。
面那,在太平山西南。
烏噶彌,在太平山西北 --以上皆屬太平山,國人稱之皆曰太平山。
西南九島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彜師加紀,又名爺馬。
在太平山西南四十裡,去中山二千四百裡。
由福建台灣彭家山用乙辰針,至八重山。
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時,二大島來貢于中山--即八重山、太平山也。
山較太平尤饒給,多■〈木堅〉木、黑木、黃木、赤木、草席;産牛、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參、紅酒(名密林酒)、五谷、■〈王車〉■〈渠,王代氵〉、玳瑁、珊瑚、羊肚、松紋、海芝、海松、海柏等石。
每年五、六月,與太平山來貢于中山。
烏巴麻(二島,譯曰宇波間),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譯曰波渡間),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島,皆近台灣)。
姑彌,在八重山西;較他島為大。
達奇度奴(譯為富武),在八重山西、姑彌東。
姑呂世麻(譯為久裡島),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譯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呂麻(譯曰波照間),在八重山極西北 --以上八島,俱屬八重山,國人稱之皆曰八重山;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
三十六島,「前錄」未見;惟張學禮「記」雲:『賜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島』;其島名、物産,則未之及也。
今從國王所請示地圖,王命紫金太夫程順則為圖徑丈有奇,東西南北方位略定。
然但注三十六島土名而已;其水程之遠近、土産之硗瘠、有司受事之定制,則俱未詳焉。
葆光周谘博采,絲聯黍合,又與中山人士反覆互定;今雖略見眉準,恐舛漏尚多。
加詳審定,請俟後之君子! 臣葆光按:舊傳島嶼誤謬甚多,前人使錄巳多辨之。
前明「一統志」雲:鼋鼊嶼,在國西,水行一日;高華(一作英)嶼,在國西,水行三日』。
今考二嶼,則皆無有。
又雲:『彭湖島,在國西,水行五日』。
按彭湖與台灣、泉州相近,非琉球屬島也。
昆山鄭子若曾所着「琉球圖」,一仍其誤;且以針路所取彭家山、釣魚嶼、花瓶嶼、雞籠、小琉球等山去琉球二、三千裡者,俱位置在姑米山那霸港左近,舛謬尤甚。
太平山,遠在國南二千裡;鄭圖乃移在中山之巅、歡會門之前作一小山,尤非是。
琉球地圖 琉球始名流虯(「中山世監」雲:『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于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名),「隋書」始見,則書「流求」;「宋史」因之。
「元史」曰「瑠求」。
明洪武中,改「琉球」。
國在閩福州正東一千七百裡,偏南三裡。
其地形,東西狹,寬處數十裡;南北長,四百四十裡。
自中山首裡南至喜屋武邊海,緊行一日半;北至國頭邊海,緊行三日半。
明永樂以前,國分為三: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
宣德時并為一,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四;山南為島窟(一作尻)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
府,土名「間切」;所屬皆稱「村頭」,土名「毋喇」。
國中亦有五嶽:辨嶽在中山,八頭嶽在山南,佳楚嶽、名護嶽、恩納嶽在山北——比他山為高。
佳楚嶽尤峻,為琉球第一峰雲。
首裡,王宮所在,不稱聞切;屬村縣二十一:崎山(在王宮東南。
有崎山;山左行,為東苑)、金城(在王宮西南。
有金城橋、翠岩、淩霄亭、國丈毛氏家園;有泉,名奇泉)、内金城、新橋(在王宮東北。
有升簥山、佐敷殿——前王尚益為世子,采地封佐敷,故其第稱佐敷殿;今為故宮人所居)、赤平(在王宮北。
有石虎山)、儀保(在朱平村北)、西儀保、末吉(在王宮北。
有社壇、有龜山、有吉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鳥崛、汀白次、赤田、姑場川、桃原(有笠泉)、當藏、真和地、立岸(有萬松嶺、茶崎橋、觀音亭--下有慈眼院)。
中山省:泊(在首裡西五裡。
有泊山;有泊橋,跨海。
亦名高橋村。
前有泊津,西流入海),屬村縣二:東境、西境。
那霸(在首裡西十裡。
那霸江港口,有南北炮台并峙海門。
旁有巨石當中流,名馬加。
四圍皆鐵闆沙,沙堅如鐵;其平如闆,闆面嵌空槎牙:沿海皆是。
潮長沙沒,舟誤觸,無完者:故國人恃為金湯。
南北炮台,皆從江口跨入海中,蛎石築成長堤,蜿蜒半裡許。
北炮台堤,中作橋門三,以通潮。
南炮台堤,中有番字石碑一,額題曰「丫攬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國王尚清時立」,餘皆番字;石頗剝蝕。
又有一石,上題一「梵」字,下小字雲書「法華經」,一石一字。
二炮台石工甚整,皆于康熙五十五年新修。
大夫蔡溫有碑文,記其修築始末;立北堤上。
其略雲:『霸江,百川所會,與海相通;貢船暨西北諸艘往來中山之咽喉也。
南距饒波,北抵泉崎;東達宇平闆敷。
近人規小利,或聚泥土,築田陌;川苦其狹,變為涸溝。
其尤甚者,至塞川以為田;爛土泥水流入霸江,江将塞矣。
明君賢相,特命向文思等疏浚斯江,或播田地以廣其川、或除爛泥以深其水,宇平闆敷等處複通長川順流。
臨海寺西,築石橋三座;迎恩亭北,構石橋一座;渡地村臨江築塘,架木橋二座:計橋五座。
垣花村加二橋,共木橋三座。
泉崎橋改修,牧志南派之水決以西注。
自康熙丁酉五月初五日起,至明年閏八月二十日告成。
或曰:「臨海寺南石,何為不除」?文思曰:「斯石系乎風水,且江海飓台不時,若非斯石,船隻難泊也」。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二日記』。
北炮台堤中、臨海寺門外,有重修臨海橋舊碑文,庚熙三十五年(丙子)立。
大夫程順則撰文,言「國王尚貞時補葺舊堤,架石為橋」;碑陰又雲:「原有四橋,一在寺西、三在寺東
福建至太平山,自東湧開洋至釣魚台,北風用單卯并乙辰針可達。
山周圍五、六十裡,頗富饒;産畜五谷,牛、馬甚多。
出棉布、麻布、草席、紅酒(名太平酒)。
每年五月歸,貢稅于中山。
伊奇麻(譯曰伊喜間),在太平山東南。
伊良保,在太平山西南。
姑李麻(譯曰古裡間),在太平山正西。
達喇麻,在太平山正西。
面那,在太平山西南。
烏噶彌,在太平山西北 --以上皆屬太平山,國人稱之皆曰太平山。
西南九島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彜師加紀,又名爺馬。
在太平山西南四十裡,去中山二千四百裡。
由福建台灣彭家山用乙辰針,至八重山。
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時,二大島來貢于中山--即八重山、太平山也。
山較太平尤饒給,多■〈木堅〉木、黑木、黃木、赤木、草席;産牛、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參、紅酒(名密林酒)、五谷、■〈王車〉■〈渠,王代氵〉、玳瑁、珊瑚、羊肚、松紋、海芝、海松、海柏等石。
每年五、六月,與太平山來貢于中山。
烏巴麻(二島,譯曰宇波間),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譯曰波渡間),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島,皆近台灣)。
姑彌,在八重山西;較他島為大。
達奇度奴(譯為富武),在八重山西、姑彌東。
姑呂世麻(譯為久裡島),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譯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呂麻(譯曰波照間),在八重山極西北 --以上八島,俱屬八重山,國人稱之皆曰八重山;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
三十六島,「前錄」未見;惟張學禮「記」雲:『賜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島』;其島名、物産,則未之及也。
今從國王所請示地圖,王命紫金太夫程順則為圖徑丈有奇,東西南北方位略定。
然但注三十六島土名而已;其水程之遠近、土産之硗瘠、有司受事之定制,則俱未詳焉。
葆光周谘博采,絲聯黍合,又與中山人士反覆互定;今雖略見眉準,恐舛漏尚多。
加詳審定,請俟後之君子! 臣葆光按:舊傳島嶼誤謬甚多,前人使錄巳多辨之。
前明「一統志」雲:鼋鼊嶼,在國西,水行一日;高華(一作英)嶼,在國西,水行三日』。
今考二嶼,則皆無有。
又雲:『彭湖島,在國西,水行五日』。
按彭湖與台灣、泉州相近,非琉球屬島也。
昆山鄭子若曾所着「琉球圖」,一仍其誤;且以針路所取彭家山、釣魚嶼、花瓶嶼、雞籠、小琉球等山去琉球二、三千裡者,俱位置在姑米山那霸港左近,舛謬尤甚。
太平山,遠在國南二千裡;鄭圖乃移在中山之巅、歡會門之前作一小山,尤非是。
琉球地圖 琉球始名流虯(「中山世監」雲:『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于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名),「隋書」始見,則書「流求」;「宋史」因之。
「元史」曰「瑠求」。
明洪武中,改「琉球」。
國在閩福州正東一千七百裡,偏南三裡。
其地形,東西狹,寬處數十裡;南北長,四百四十裡。
自中山首裡南至喜屋武邊海,緊行一日半;北至國頭邊海,緊行三日半。
明永樂以前,國分為三: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
宣德時并為一,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四;山南為島窟(一作尻)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
府,土名「間切」;所屬皆稱「村頭」,土名「毋喇」。
國中亦有五嶽:辨嶽在中山,八頭嶽在山南,佳楚嶽、名護嶽、恩納嶽在山北——比他山為高。
佳楚嶽尤峻,為琉球第一峰雲。
首裡,王宮所在,不稱聞切;屬村縣二十一:崎山(在王宮東南。
有崎山;山左行,為東苑)、金城(在王宮西南。
有金城橋、翠岩、淩霄亭、國丈毛氏家園;有泉,名奇泉)、内金城、新橋(在王宮東北。
有升簥山、佐敷殿——前王尚益為世子,采地封佐敷,故其第稱佐敷殿;今為故宮人所居)、赤平(在王宮北。
有石虎山)、儀保(在朱平村北)、西儀保、末吉(在王宮北。
有社壇、有龜山、有吉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鳥崛、汀白次、赤田、姑場川、桃原(有笠泉)、當藏、真和地、立岸(有萬松嶺、茶崎橋、觀音亭--下有慈眼院)。
中山省:泊(在首裡西五裡。
有泊山;有泊橋,跨海。
亦名高橋村。
前有泊津,西流入海),屬村縣二:東境、西境。
那霸(在首裡西十裡。
那霸江港口,有南北炮台并峙海門。
旁有巨石當中流,名馬加。
四圍皆鐵闆沙,沙堅如鐵;其平如闆,闆面嵌空槎牙:沿海皆是。
潮長沙沒,舟誤觸,無完者:故國人恃為金湯。
南北炮台,皆從江口跨入海中,蛎石築成長堤,蜿蜒半裡許。
北炮台堤,中作橋門三,以通潮。
南炮台堤,中有番字石碑一,額題曰「丫攬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國王尚清時立」,餘皆番字;石頗剝蝕。
又有一石,上題一「梵」字,下小字雲書「法華經」,一石一字。
二炮台石工甚整,皆于康熙五十五年新修。
大夫蔡溫有碑文,記其修築始末;立北堤上。
其略雲:『霸江,百川所會,與海相通;貢船暨西北諸艘往來中山之咽喉也。
南距饒波,北抵泉崎;東達宇平闆敷。
近人規小利,或聚泥土,築田陌;川苦其狹,變為涸溝。
其尤甚者,至塞川以為田;爛土泥水流入霸江,江将塞矣。
明君賢相,特命向文思等疏浚斯江,或播田地以廣其川、或除爛泥以深其水,宇平闆敷等處複通長川順流。
臨海寺西,築石橋三座;迎恩亭北,構石橋一座;渡地村臨江築塘,架木橋二座:計橋五座。
垣花村加二橋,共木橋三座。
泉崎橋改修,牧志南派之水決以西注。
自康熙丁酉五月初五日起,至明年閏八月二十日告成。
或曰:「臨海寺南石,何為不除」?文思曰:「斯石系乎風水,且江海飓台不時,若非斯石,船隻難泊也」。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二日記』。
北炮台堤中、臨海寺門外,有重修臨海橋舊碑文,庚熙三十五年(丙子)立。
大夫程順則撰文,言「國王尚貞時補葺舊堤,架石為橋」;碑陰又雲:「原有四橋,一在寺西、三在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