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所好,人皆知之。
有博奕而好焉;有玩物而好焉;有服飾而好焉;有珍味而好焉;未聞有山水而好焉者。
夫山水之間,冷塢荒陬,棘籬茅舍,而居之者淡然,而視之者渺然,人之所必不好者,而吾獨溺之。
是吾之所溺,不溺人之所溺,而溺人之所不溺。
此問者之大惑不解者也。
不獨問者惑而不解。
而吾亦無以自解也。
豈其為名乎?而身膺顯爵,虛譽無所取。
豈其為利乎?而體腹充饒,衣食無所仰。
豈其為人乎?而繪事末技,于人無所重。
豈其為己乎?而墨沈淋漓,于身有所勞。
既不為名,又不為利,且不重于人,反勞于己,而吾乃孜孜于斯,屹屹于斯,雖髦末而筆走不辍,吾真無以自解也。
此吾之所謂,不知其然而然者也。
顧不知其然而然之中,必有然其然之據。
吾試思之,其先天之葆光乎?光葆于中而闡發于外,嗜好随機而發。
不發于彼,而發于此,亦先天之蘊用,有不可測者也。
讵非性之所分而情之所鐘乎?吾故謂有所不能已者也。
其所謂不能已者,非獨此好然也。
大凡嗜好皆有所不能已者。
若以此好诮彼好,以彼好诮此好,皆過矣。
蓋此好即彼好也,彼好即此好也。
固一好也,又何歧異于其間哉!第彼好之所不能已者,吾未始知之。
而此好之所不能已者,吾知之矣。
吾知其能曠、能逸、能遠、能大、能悠、能久、能安、能樂,吾少時慕之,壯時好之,老則溺之。
少時如立洪崖而觀滄溟,壯時如卧蘧廬而夢華胥,皆在可已不可已之間,悉為已陳之刍狗。
今老矣,方如登堂而觀鐘鼓,欲罷不能矣。
吾之作畫也,窗也、幾也、香也、茗也、筆也、墨也、手也、指也,種種于前皆物象也。
迨至凝神構思,則心存六合之表,即忘象焉,衆物不複見矣。
迨至舒扌宛揮豪,神遊大始之初,即忘形焉,手指不複見矣。
形既忘矣,則山川與我交相忘矣。
山即我也,我即山也。
惝乎恍乎,則入冥之門矣。
冥之中無物無我,不障不礙,熙熙默默而宇泰定焉。
天光發焉,喜悅生焉,乃極樂處也。
舍此極樂,吾将安往?故吾所謂不能已者也。
知吾之所不能已者,其門人時乘乎?是為序。
時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嘉平月,竹蹊布顔圖自叙于綏遠城衙署之西圃。
此書論畫頗有精語,如謂墨有黑白、濃淡、幹濕、六彩,古人所未道也。
梧門先生《西涯考》謂:西涯之居在李廣橋。
其在李閣老胡同者,乃李賢之賜第,斥《渌水亭雜識》為誤。
按:李文正賜第為耿定向贖還,改為李公祠。
見于《帝京景物略》,不得以為無據。
梧門急欲為西涯作證,遂不複深考耳。
今李閣老胡同祠尚在。
鄭親王邸,在大木廠。
按:始封之王為太祖派下開國元勳,武功卓着。
載在國史宗室王公傳。
其後裔出人最多最着者,簡獻親王德沛也。
王未襲封日,曾官侍郎,開府兩江。
以理學聞天下,與陳榕門先生并稱。
榕門先生有緻王書,傾倒甚至。
袁随園為王表墓,詳其行實,見本集。
大抵其品行學業,殊近許文正也。
王曾着《周易補注》、《實踐錄》二書,今不易見。
餘曾從友人處借得易注,今為錄其序雲:或有問于餘曰:子以圖言《易》,果足以盡《易》耶?予曰:曷為其言之易也。
圖以統《易》之蘊,《易》以發圖之藏,二者互相為用,不容偏廢也。
曰:若是子解圖,曷可不注《易》也。
餘曰:餘安敢注《易》耶!古之注者,無慮數百家,有注疏辟其蠶叢;有傳義達其康莊,而複有我聖祖折衷以一其途軌,同文化洽,中天經緯,粲然厘然,嗚呼盡矣。
何煩更贊一辭耶!曰:子不有注,何以盡圖耶!餘唯唯。
因憶餘少嬰痼疾,數十年中懸揭圖象,指陳卦畫。
翻閱古人諸舊說,谛審而酌從其一。
偶有會合,辄取學官今文讀本,字栉句比,訓前诂後,不敢強圖以合經,亦不敢蔑經以叛圖,要以求盡其意而已。
歲月既多,約齊其頁,定為十有一卷。
然性複淺鈍,不能如王、孔、程、朱諸體例之繁而稱,簡而該也。
題曰:《補注》,補讀本之未盡雲爾。
曰:注,必待子補之而後盡耶!餘曰:《易》義之無盡,以鑽研而不厭。
古人馀未盡之解,賴後人有必盡之心,餘顧不以未達之詞罔意,不以未安之解誣經。
亦惟求盡其不能盡者而已。
曰:子何以雲輯耶?餘曰:衆說錯出,各有能盡者。
或博采其說,或引伸其旨。
如出五等之瑞玉,輯而得其合也。
餘第輯古人以補古人,究非以自盡也。
曰:曷不明着古人之得失而盡論之?餘曰:征引雜而正義晦,辨駁紛而群疑起,烏在其能盡也。
詩言衮職不美其無阙,而美其能補,又不雲乎詞之輯矣。
餘方懼和洽之未能,而令紛雜耶!又以識餘輯而補者之意無盡也。
曰:請從子之補注求子之圖解。
庶有得于不強圖合經,不蔑經叛圖之旨,盡其亘相為用之妙可乎?餘不獲辭。
爰出而梓之,将以補圖解之未盡,非以盡《易》也。
乾隆六年冬十有二月,宗室濟齋德沛書。
此書中屯卦爻詞,盤桓利居貞解。
盤為大石,桓為大柱,盤桓乃柱石之義,故利建侯,其說頗新。
王又有方圓二圖解,則未之見。
鄭府宗室,近代有竹坡侍郎(寶廷),喜吟詠,好山澤遊。
家故貧而交接寒峻,随手資助,無少吝。
立朝直言極谏,奏疏傳誦于四方。
官禮部侍郎時,上疏諄諄以人才為慮。
《請整頓八旗人才疏》雲:近年八旗文風未見,大遜于前。
何以消乏如此?推原其故:一由于官學廢弛,教育無法。
雖不乏讀書應試之人,而專攻舉業,所學非所用。
一由于開捐以來,進身太易。
捐一筆帖式,謀入檔房。
但能奔走攀援,雖目僅識丁,不十年即可富貴。
縱有聰明可造之才,沾染陋習,亦漸于輕浮卑佞。
故有謂檔房為汨人之淵,語雖近激,非過論也。
今欲培八旗人材,必自整頓官學與筆帖式始。
官學前已有旨交議,至筆帖式尤不可緩之圖。
八旗就此途者,較他途為尤多,必當亟加整頓。
整頓如何?惟教之習例而已。
查考試筆帖式,定制極嚴。
今則槍替傳遞,無弊不有,清理非易。
近來堂官視筆帖式如吏役,往往不暇整頓。
即有心整頓,亦不過嚴察考勤簿冊。
就令筆帖式日日到署,迎送堂官。
所習仍奔走伺候,于公事何益乎?是疏于八旗人材,頗中要,惜其未行也。
又有《請嚴申京察舊章疏》雲:近年風氣,日壞一日。
每屆京察,堂司各官,上下營營,舉國若狂。
瞻徇情面猶弊之輕者,賄賂潛行恐亦未必無之。
不論才守,不論資格,并不論例案,不論文理。
所保非貴近子弟,即浮華少年。
但藉當差勤奮一語,掩飾耳目。
其實平日點派差使,大半由請托而來。
豫為一等地步,并非熟悉部務,實有勤勞。
夫守之清濁,暧昧不易知也;才之真僞,倉卒不易見也。
而資格之淺深,例案之生熟,文理之明昧,易知、易見也。
居今之世,内外大臣求才守兼優者,能有幾人?何況司員。
今之所謂才者,不過奔走勤,應對捷耳。
若此者何足為才?且每無守,習俗移人,人才難得。
漢司員例案文理尚不至不谙,而氣節操守未必盡能剛正。
滿司員則例案未必盡明,文理或至不通。
守清尚許有人,才長殊不易觏。
方今滿漢司員中,求才守俱平者,已未能多得。
又何論兼優乎?二疏原稿過長,節錄之。
侍郎少曾讀書西山靈光寺。
十三而工詩,通籍後詩益工。
放達不拘小節,卒以是罷官。
晚乃自悔所為,折節入理學。
着書名《庭聞憶略》,多見道語。
詩集亦手定,名《偶齋詩集》。
八旗人才,國初最盛。
乾嘉而後,已少遜矣,今尤寥寥。
餘思輯刻八旗人着述,曾記書目一紙,以無力而辍。
後見《八旗通志書目》與此互有詳略。
今錄之如左,《通志》所載,亦不複補入,所以存蓋阙之義。
《周易補注》(簡獻親王) 《方圓二圖解》一卷(同上) 《律呂元音》四卷(禮恭親王)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卷(性德)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卷(同上) 《原易》三卷(李锴) 《詩解頤》(同上) 《春秋通義》十八卷(同上) 《讀易彙參》(和瑛) 《易貫近思錄》(同上) 《讀易拟言内外編》(同上) 《毛詩多識》(多隆阿) 《論語注商》(樊封) 《讀孟稽疑》(同上) 《易學答問》(強謙) 《尚書持平》(寶廷) 《禹貢注》(伯钺) 以上經部。
《嘯亭雜錄》十卷、《續錄》十卷(禮親王昭連)《通鑒本末紀要》(蔡毓榮) 《史遷句解》(吳興柞) 《粵東輿圖》(同上) 《通鑒參注》(範承勳)《雞足山志》(同上) 《文廟從祀先賢考》(郎廷極) 《旗軍志》(金德純) 《治河方略》十二卷(靳輔) 《式古堂書畫彙考》七十□卷(卞永譽) 《彙草辨疑》(馬雄鎮) 《尚史》李锴《滇南新語》張氵宏《靳文襄奏疏》(靳輔) 《趙清獻奏疏》(趙良臣)《撫豫宣化錄》(田文鏡) 《撫虔奏疏》(佟國器)《靖海紀事》(施琅) 《西域聞見錄》(七十一)《番社采風圖》(六十七) 《異域錄》(圖理琛)《黑龍江外紀》(西清) 《吉林外紀》(薩英額)《黔南紀略》三十二卷(愛必達) 《西征紀略》(孫紹昌) 《撫苗錄》(鄂海) 《西清載筆錄》(介福) 《張襄壯奏疏》(張勇) 《槐廳載筆》(法式善) 《清秘述聞》(同上) 《成均備遺錄》(同上) 《衛藏通志》(和琳) 《滿洲四禮考》(索甯安) 《除邪紀略》(百齡) 《行水金鑒》一百七十五卷(傅宏澤) 《李文正公年譜》(法式善) 《畫學心法》二卷(布顔圖) 《一得錄》(榮沛) 《召對粗語》一卷《居官切要》一卷(先福) 《西招圖略》四卷(松筠) 《古品節錄》(同上) 《河工器具圖說》三卷(麟慶) 《牧令要訣》一卷(璧昌) 《瀚海雪山遊覽志》(佛龍武) 《城西古迹考》(廷玉) 《西甯秉節錄》(東純) 《那文毅奏疏》(那彥成) 《初使太西記》二卷(志剛) 《乘槎筆記》二卷(斌椿) 《明刑管見》一卷、《西行日記》一卷(海霈) 《蜀轺記程》一卷(文祥) 《南北朝朔閏表》(恩華) 《金貞銅印題詞》(錫缜) 《于清端公政書》(于成龍) 《蒙古世系表》(盛昱) 上史部。
《實踐錄》二卷(簡獻親王) 《花閑堂載筆》(慎靖郡玉) 《金錯脍鮮》(禮恭親王) 《鹪鹩庵筆麈》一卷(宗室敦誠) 《渌水亭雜識》□卷(性德) 《隙光亭雜識》六卷、《續識》六卷(揆叙) 《在園雜志》十二卷(劉廷玑) 《測算刀圭》三卷(年希堯) 《視學》一卷(同上) 《面體比例便覽》(同上) 《對數廣運》(同上) 《萬數》(同上) 《平立方表》(同上) 《算法纂要總綱》(同上) 《太平勝算全書》(年羹堯) 《思舊錄》(靳治荊) 《勝飲編》(郎廷極) 《集唐要法督漕奏議》(蔡世英) 《話》一卷(佟世思) 《耳書》一卷(同上) 《割環密率捷法》四卷(明安圖) 《增補合璧事類》(永誠)
有博奕而好焉;有玩物而好焉;有服飾而好焉;有珍味而好焉;未聞有山水而好焉者。
夫山水之間,冷塢荒陬,棘籬茅舍,而居之者淡然,而視之者渺然,人之所必不好者,而吾獨溺之。
是吾之所溺,不溺人之所溺,而溺人之所不溺。
此問者之大惑不解者也。
不獨問者惑而不解。
而吾亦無以自解也。
豈其為名乎?而身膺顯爵,虛譽無所取。
豈其為利乎?而體腹充饒,衣食無所仰。
豈其為人乎?而繪事末技,于人無所重。
豈其為己乎?而墨沈淋漓,于身有所勞。
既不為名,又不為利,且不重于人,反勞于己,而吾乃孜孜于斯,屹屹于斯,雖髦末而筆走不辍,吾真無以自解也。
此吾之所謂,不知其然而然者也。
顧不知其然而然之中,必有然其然之據。
吾試思之,其先天之葆光乎?光葆于中而闡發于外,嗜好随機而發。
不發于彼,而發于此,亦先天之蘊用,有不可測者也。
讵非性之所分而情之所鐘乎?吾故謂有所不能已者也。
其所謂不能已者,非獨此好然也。
大凡嗜好皆有所不能已者。
若以此好诮彼好,以彼好诮此好,皆過矣。
蓋此好即彼好也,彼好即此好也。
固一好也,又何歧異于其間哉!第彼好之所不能已者,吾未始知之。
而此好之所不能已者,吾知之矣。
吾知其能曠、能逸、能遠、能大、能悠、能久、能安、能樂,吾少時慕之,壯時好之,老則溺之。
少時如立洪崖而觀滄溟,壯時如卧蘧廬而夢華胥,皆在可已不可已之間,悉為已陳之刍狗。
今老矣,方如登堂而觀鐘鼓,欲罷不能矣。
吾之作畫也,窗也、幾也、香也、茗也、筆也、墨也、手也、指也,種種于前皆物象也。
迨至凝神構思,則心存六合之表,即忘象焉,衆物不複見矣。
迨至舒扌宛揮豪,神遊大始之初,即忘形焉,手指不複見矣。
形既忘矣,則山川與我交相忘矣。
山即我也,我即山也。
惝乎恍乎,則入冥之門矣。
冥之中無物無我,不障不礙,熙熙默默而宇泰定焉。
天光發焉,喜悅生焉,乃極樂處也。
舍此極樂,吾将安往?故吾所謂不能已者也。
知吾之所不能已者,其門人時乘乎?是為序。
時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嘉平月,竹蹊布顔圖自叙于綏遠城衙署之西圃。
此書論畫頗有精語,如謂墨有黑白、濃淡、幹濕、六彩,古人所未道也。
梧門先生《西涯考》謂:西涯之居在李廣橋。
其在李閣老胡同者,乃李賢之賜第,斥《渌水亭雜識》為誤。
按:李文正賜第為耿定向贖還,改為李公祠。
見于《帝京景物略》,不得以為無據。
梧門急欲為西涯作證,遂不複深考耳。
今李閣老胡同祠尚在。
鄭親王邸,在大木廠。
按:始封之王為太祖派下開國元勳,武功卓着。
載在國史宗室王公傳。
其後裔出人最多最着者,簡獻親王德沛也。
王未襲封日,曾官侍郎,開府兩江。
以理學聞天下,與陳榕門先生并稱。
榕門先生有緻王書,傾倒甚至。
袁随園為王表墓,詳其行實,見本集。
大抵其品行學業,殊近許文正也。
王曾着《周易補注》、《實踐錄》二書,今不易見。
餘曾從友人處借得易注,今為錄其序雲:或有問于餘曰:子以圖言《易》,果足以盡《易》耶?予曰:曷為其言之易也。
圖以統《易》之蘊,《易》以發圖之藏,二者互相為用,不容偏廢也。
曰:若是子解圖,曷可不注《易》也。
餘曰:餘安敢注《易》耶!古之注者,無慮數百家,有注疏辟其蠶叢;有傳義達其康莊,而複有我聖祖折衷以一其途軌,同文化洽,中天經緯,粲然厘然,嗚呼盡矣。
何煩更贊一辭耶!曰:子不有注,何以盡圖耶!餘唯唯。
因憶餘少嬰痼疾,數十年中懸揭圖象,指陳卦畫。
翻閱古人諸舊說,谛審而酌從其一。
偶有會合,辄取學官今文讀本,字栉句比,訓前诂後,不敢強圖以合經,亦不敢蔑經以叛圖,要以求盡其意而已。
歲月既多,約齊其頁,定為十有一卷。
然性複淺鈍,不能如王、孔、程、朱諸體例之繁而稱,簡而該也。
題曰:《補注》,補讀本之未盡雲爾。
曰:注,必待子補之而後盡耶!餘曰:《易》義之無盡,以鑽研而不厭。
古人馀未盡之解,賴後人有必盡之心,餘顧不以未達之詞罔意,不以未安之解誣經。
亦惟求盡其不能盡者而已。
曰:子何以雲輯耶?餘曰:衆說錯出,各有能盡者。
或博采其說,或引伸其旨。
如出五等之瑞玉,輯而得其合也。
餘第輯古人以補古人,究非以自盡也。
曰:曷不明着古人之得失而盡論之?餘曰:征引雜而正義晦,辨駁紛而群疑起,烏在其能盡也。
詩言衮職不美其無阙,而美其能補,又不雲乎詞之輯矣。
餘方懼和洽之未能,而令紛雜耶!又以識餘輯而補者之意無盡也。
曰:請從子之補注求子之圖解。
庶有得于不強圖合經,不蔑經叛圖之旨,盡其亘相為用之妙可乎?餘不獲辭。
爰出而梓之,将以補圖解之未盡,非以盡《易》也。
乾隆六年冬十有二月,宗室濟齋德沛書。
此書中屯卦爻詞,盤桓利居貞解。
盤為大石,桓為大柱,盤桓乃柱石之義,故利建侯,其說頗新。
王又有方圓二圖解,則未之見。
鄭府宗室,近代有竹坡侍郎(寶廷),喜吟詠,好山澤遊。
家故貧而交接寒峻,随手資助,無少吝。
立朝直言極谏,奏疏傳誦于四方。
官禮部侍郎時,上疏諄諄以人才為慮。
《請整頓八旗人才疏》雲:近年八旗文風未見,大遜于前。
何以消乏如此?推原其故:一由于官學廢弛,教育無法。
雖不乏讀書應試之人,而專攻舉業,所學非所用。
一由于開捐以來,進身太易。
捐一筆帖式,謀入檔房。
但能奔走攀援,雖目僅識丁,不十年即可富貴。
縱有聰明可造之才,沾染陋習,亦漸于輕浮卑佞。
故有謂檔房為汨人之淵,語雖近激,非過論也。
今欲培八旗人材,必自整頓官學與筆帖式始。
官學前已有旨交議,至筆帖式尤不可緩之圖。
八旗就此途者,較他途為尤多,必當亟加整頓。
整頓如何?惟教之習例而已。
查考試筆帖式,定制極嚴。
今則槍替傳遞,無弊不有,清理非易。
近來堂官視筆帖式如吏役,往往不暇整頓。
即有心整頓,亦不過嚴察考勤簿冊。
就令筆帖式日日到署,迎送堂官。
所習仍奔走伺候,于公事何益乎?是疏于八旗人材,頗中要,惜其未行也。
又有《請嚴申京察舊章疏》雲:近年風氣,日壞一日。
每屆京察,堂司各官,上下營營,舉國若狂。
瞻徇情面猶弊之輕者,賄賂潛行恐亦未必無之。
不論才守,不論資格,并不論例案,不論文理。
所保非貴近子弟,即浮華少年。
但藉當差勤奮一語,掩飾耳目。
其實平日點派差使,大半由請托而來。
豫為一等地步,并非熟悉部務,實有勤勞。
夫守之清濁,暧昧不易知也;才之真僞,倉卒不易見也。
而資格之淺深,例案之生熟,文理之明昧,易知、易見也。
居今之世,内外大臣求才守兼優者,能有幾人?何況司員。
今之所謂才者,不過奔走勤,應對捷耳。
若此者何足為才?且每無守,習俗移人,人才難得。
漢司員例案文理尚不至不谙,而氣節操守未必盡能剛正。
滿司員則例案未必盡明,文理或至不通。
守清尚許有人,才長殊不易觏。
方今滿漢司員中,求才守俱平者,已未能多得。
又何論兼優乎?二疏原稿過長,節錄之。
侍郎少曾讀書西山靈光寺。
十三而工詩,通籍後詩益工。
放達不拘小節,卒以是罷官。
晚乃自悔所為,折節入理學。
着書名《庭聞憶略》,多見道語。
詩集亦手定,名《偶齋詩集》。
八旗人才,國初最盛。
乾嘉而後,已少遜矣,今尤寥寥。
餘思輯刻八旗人着述,曾記書目一紙,以無力而辍。
後見《八旗通志書目》與此互有詳略。
今錄之如左,《通志》所載,亦不複補入,所以存蓋阙之義。
《周易補注》(簡獻親王) 《方圓二圖解》一卷(同上) 《律呂元音》四卷(禮恭親王)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卷(性德)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卷(同上) 《原易》三卷(李锴) 《詩解頤》(同上) 《春秋通義》十八卷(同上) 《讀易彙參》(和瑛) 《易貫近思錄》(同上) 《讀易拟言内外編》(同上) 《毛詩多識》(多隆阿) 《論語注商》(樊封) 《讀孟稽疑》(同上) 《易學答問》(強謙) 《尚書持平》(寶廷) 《禹貢注》(伯钺) 以上經部。
《嘯亭雜錄》十卷、《續錄》十卷(禮親王昭連)《通鑒本末紀要》(蔡毓榮) 《史遷句解》(吳興柞) 《粵東輿圖》(同上) 《通鑒參注》(範承勳)《雞足山志》(同上) 《文廟從祀先賢考》(郎廷極) 《旗軍志》(金德純) 《治河方略》十二卷(靳輔) 《式古堂書畫彙考》七十□卷(卞永譽) 《彙草辨疑》(馬雄鎮) 《尚史》李锴《滇南新語》張氵宏《靳文襄奏疏》(靳輔) 《趙清獻奏疏》(趙良臣)《撫豫宣化錄》(田文鏡) 《撫虔奏疏》(佟國器)《靖海紀事》(施琅) 《西域聞見錄》(七十一)《番社采風圖》(六十七) 《異域錄》(圖理琛)《黑龍江外紀》(西清) 《吉林外紀》(薩英額)《黔南紀略》三十二卷(愛必達) 《西征紀略》(孫紹昌) 《撫苗錄》(鄂海) 《西清載筆錄》(介福) 《張襄壯奏疏》(張勇) 《槐廳載筆》(法式善) 《清秘述聞》(同上) 《成均備遺錄》(同上) 《衛藏通志》(和琳) 《滿洲四禮考》(索甯安) 《除邪紀略》(百齡) 《行水金鑒》一百七十五卷(傅宏澤) 《李文正公年譜》(法式善) 《畫學心法》二卷(布顔圖) 《一得錄》(榮沛) 《召對粗語》一卷《居官切要》一卷(先福) 《西招圖略》四卷(松筠) 《古品節錄》(同上) 《河工器具圖說》三卷(麟慶) 《牧令要訣》一卷(璧昌) 《瀚海雪山遊覽志》(佛龍武) 《城西古迹考》(廷玉) 《西甯秉節錄》(東純) 《那文毅奏疏》(那彥成) 《初使太西記》二卷(志剛) 《乘槎筆記》二卷(斌椿) 《明刑管見》一卷、《西行日記》一卷(海霈) 《蜀轺記程》一卷(文祥) 《南北朝朔閏表》(恩華) 《金貞銅印題詞》(錫缜) 《于清端公政書》(于成龍) 《蒙古世系表》(盛昱) 上史部。
《實踐錄》二卷(簡獻親王) 《花閑堂載筆》(慎靖郡玉) 《金錯脍鮮》(禮恭親王) 《鹪鹩庵筆麈》一卷(宗室敦誠) 《渌水亭雜識》□卷(性德) 《隙光亭雜識》六卷、《續識》六卷(揆叙) 《在園雜志》十二卷(劉廷玑) 《測算刀圭》三卷(年希堯) 《視學》一卷(同上) 《面體比例便覽》(同上) 《對數廣運》(同上) 《萬數》(同上) 《平立方表》(同上) 《算法纂要總綱》(同上) 《太平勝算全書》(年羹堯) 《思舊錄》(靳治荊) 《勝飲編》(郎廷極) 《集唐要法督漕奏議》(蔡世英) 《話》一卷(佟世思) 《耳書》一卷(同上) 《割環密率捷法》四卷(明安圖) 《增補合璧事類》(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