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東城
貢院,在城東南隅,明因元禮部基為之。
其制:南向大門五楹,門外樹綽楔三,中曰天開文運。
東曰明經取士。
西曰為國求賢。
外又為缭垣,開門四,謂之磚門。
大門内為二門,亦五楹。
再内為龍門,由甬道過明遠樓下,直達至公堂。
然考之張居正《重修貢院記》,則三綽楔,中曰天下文明。
左曰虞門。
右曰周俊。
聚奎堂、會經堂之外,又有燕喜堂,今諸榜不知何時所易。
至公堂榜,相傳為明嚴分宜書,固完然無恙,國朝屢加修葺。
光緒初,因就試人多,号舍不敷用,乃大加展拓。
明遠樓舊在中,望亭居其四角。
自增建後,号舍益展,而後且拆卻頂銀胡同之東半人家以增益之,于是望亭反居其南。
乃更增二亭子北,凡六亭。
而至公堂亦照料不及,乃添設新号,監試禦史以司之。
然考其不敷之所由,則亦有故。
聞之先輩言:道鹹以前,科場搜檢之法至嚴,甚至解衣脫履。
故非腹笥淵深,辄畏難而止。
鄉試歲止四五千人,會試兩千人。
同治以後,禁網漸寬,搜檢者不複深究。
又有石印書以濟之,士子有恃不恐,熙攘而來,搜者益不能給。
至王午科入闱者,至萬六千人,遂不得不議及添号矣。
餘初次入闱,至貢院門,番役尚唱雲:搜過。
及壬辰會試,則并此聲亦廢。
步軍統領為外彈壓,然極難肅靜。
同治戊辰春闱,至毀磚門,毆及彈壓禦史,故群以此任為畏途。
惟文錦如(秀)任總兵時,以兵法部勒之。
身自當門。
接送考者,以外磚門為限。
内者得出,外不得入。
有逾限者,鞭杖交下,不服則荷以大校,于是場規肅然。
士子出闱,二兵執鞭前導,代其開路。
力不能負考具,則有兵代負。
蓋文曾從軍西域,猶有老将風規也。
而内場之不肅如故,秋闱為尤甚。
至中秋日,或且弦歌竟夜。
庚午秋闱,至群轟飲于明遠樓。
蓋北闱三場,向皆視為具文。
宋《四朝聞見錄》謂:高文炳好以藏頭策試士,士不能應,但以“也”字對“者”字。
此風今乃盛行,于北闱三場之策,但以“也”字易“欤”字,餘虛字大抵仿此,謂之勾策。
題亦曰對空策,故三場極易畢事。
及畢事,無所作為,相尋高歌痛飲耳。
光緒癸酉以後,場屋漸尚實策,然旗卷尚少。
及壬午秋闱,餘以三場滿卷,得副榜第三名,次科漸有學對實策者。
迨己醜秋試,餘與恩席臣皆以滿卷獲隽,從此成風矣。
至文字舊尚清真,及鹹豐末同治間忽變為濫調,時謂之鹹同派。
至光緒乙酉鄉試,潘文勤主試,競尚才華。
戊子翁叔平尚書典試,忽尚說文。
己醜春闱,文勤又典試,尚文選體。
此雖因題制宜,而主司好惡亦關焉。
貢院文昌槐,在明遠樓前。
始自前明,發根于東龍字号,蜿蜒而西,橫過甬道,覆及西号舍。
夭矯如龍,下僅過人。
相傳此樹為文運所關,士子有病,禱于樹下,摘槐角服之,辄愈。
戊戌秋忽枯,有司遂伐而薪之。
又明年貢院毀,及乙巳,科舉遂停罷。
北闱滿号,謂之辰字闱,向以至公堂左右八号為滿号舍,後增至十二号。
後以挨号聲息相通,易滋流弊,乃改為隔二漢号,一滿号。
以北闱滿、漢号向不相聯屬也,然亦視乎其人。
憶戊子秋闱,餘相識滿、漢号人最衆。
風檐之下,煮茗清談,玉筍金蘭,實為自來未有。
及戊戌春闱,偶與同号友人談及,則或登第,或改官,或去,或故,止餘續恥庵(廉)及餘,及家弟介竹三人而已。
時又新遭伯兄再芳之喪,不覺嗚咽悲涼。
于二場完卷之頃,填《燭影搖紅》詞以示恥庵、介竹,亦均為流涕也。
詞雲:最怕傷心,那堪偏到傷心處。
當年同隊踏槐花,人逐槐花舞。
記否矮檐相聚,有多少翩翩玉樹。
幾回談笑,不覺流光,暗中飛度。
瞥眼光陰,飄零半作風中絮。
池塘春草夢難圓,揮手成千古。
依舊南樓夜鼓,全不是,那回意緒。
渭城一曲,隻有何戡,尚堪重訴。
蓋餘家自乾隆以來,科第不絕。
恥庵家亦然,故兩家交誼亦數世之久。
今雖尚有吾輩得承先緒,然家世盛衰之感,蓋有同情矣。
餘嘗買得康熙十一年《江西題名錄》本,紙墨精好,書法娟秀,迥非今日所及。
其制度亦與今不同,監臨,巡撫江西等處地方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加至正一品董衛國(右君,奉天遼陽人,丁未貢士)提調,布政使劉楗(公愚,順天霸州大城縣人,丙戌進士)、布政使司督糧道參政韓庭芑(燕翼,山東青城人,壬辰進士)監試,按察使黃龍(卧庵,正紅旗人,世襲)、提刑按察使司分巡贛南道佥事姚啟盛(際斯,遼東杏山人,乙未進士)頭場四書題:子以四教二句;德為聖人。
詩雲:雨我公田五句;《易》:保合太和。
君子以正位凝命。
默而識之三句;其旨遠二句。
《書》:帝德廣運。
道積于厥躬。
先知稼穑之艱難。
鹹中有慶。
《詩》:孑孑幹二句。
載馳載驅,周爰咨度。
王國克生二句;儀式刑文王之典□句;《春秋》:鄭人侵宋(莊十五年)楚屈完來盟(至)盟于葵邱(僖九年)晉陽處父(至)救江(文三年)齊人來歸汶陽之田(至)堕費;(定十年至十二年)《禮》:本仁以聚之。
德盛而教尊二句;君之所謂義者二句;笃行而不倦。
二場論、诏、诰、表、判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論》。
《拟漢令諸儒議五經同異诏》(建初四年)。
《拟宋以楊億為翰林學士诰》(景德二年)。
《拟皇上同諸王九卿躬耕田禮成群臣賀表》。
(康熙十一年)。
判語:赴任過限,荒蕪田地,服舍違式;門禁鎖鑰;修理橋梁。
三場策五道:聖學、吏治、漕政、備荒、弭盜。
正考官,光祿寺少卿仍支正四品俸于嗣登(岱仙,直隸清苑籍安州人,丙戌進士)。
副考官,中書科掌科事中書舍人童欽承(在公,浙江會稽人,己醜進士)。
同考:《易》三房,《書》二房,《詩》二房,《春秋》二房,《禮》二房。
中式五十七人:一名彭恪(清江縣附生,《詩》)、二名程建章(鄱陽縣附生,《易》)、三名康玮(安福縣學生,《書》)、四名徐京(豐城縣學生,《禮》)、五名邊勳(峽江縣附生,《春秋》)。
最後附刻諸文,内二場一表頗佳。
錄之雲:“康熙十一年月日,具官臣某等,恭遇皇上同諸王九卿躬耕田禮成,臣等謹奉表稱賀者。
伏以天王攸介田功,三壤祥征薇座;元後覃敷地德,五雲瑞霭介。
一人元良,百谷蕃而嘉祥錫;皇躬有道,三推舉而風雨時。
充庭喜溢鸫班,率土歡騰鸠杖。
臣等誠歡誠,稽首頓首上言:竊惟六府修貢賦于虞年,九谷辨職方于周代。
春秋記麥苗之事,詩書多黍稷之章。
獻種隻承,自出後庭之種穆;粢盛時薦,非如原廟之櫻桃。
誦載芟之詩,周成始為祈谷;讀農祥之诰,虢公已請躬耕。
隻饬農桑,不待祈年于元日;誠修卣鬯,欣看舉趾于南郊。
瑞鳥飛鳴,太史告協風始至;赤烏翔集,秩宗司瑤瑟初陳。
慨自龍馭漸疏,因之金盤希薦。
民依罔念,黍稷不聞馨香;皇眷弗承,恣睢存腥祀。
鈎盾千畝,未央備弄田之名;樗社一金,南山開上林之苑。
桑田久無稅駕,綠野不睹青旗。
田竣徒歌,剃人空設。
未有首公卿以耜,律轉三春;偕婦子以桑麻,風開百室,如今日者也。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躬遵禹德,心邁堯仁。
念稼穑之艱難,鋤茲稗政;憫阊閻之疾苦,整我神疆。
節屆農祥,典隆阡陌。
首舉三推之禮,用率萬偶之勤。
魚麗前馳,揚芊芊于輕憲;龍骧中隊,動哕哕于鳴鸾。
惟諸王皆不世之英,食乃德亦宜服乃疇。
劍雍容,柳色拂腰圍之玉;爾九卿皆在田之彥望,爾霖必須勤爾稼。
旌旗掩映,杏花生袍袖之香。
紅纟引绀轅,戴操勤于禦耦;缥車黛耜,群拜舞于靈壇。
公卿叙班爵之章,或五或九;庶人來終畝之義,斯萬斯千。
已是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京抵象雙阙,觚棱而允介;不啻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茨梁随六龍,鱗甲以先施。
碧浪動三疇,不羨潘安之賦;黃雲高百雉,甯誇杜甫之辭。
臣等力愧上農,饩慚少府。
躬逢神聖,敢雲由已之饑?心戴皇恩,凜此不謀之食。
捧鞭随後,快雙犢之驅馳;奉谷迎先,羨百花之馨。
欽哉昧旦,聖主且日昃以凜躬;盈止室家,臣下敢素餐而屍位?伏願膏披翠畝,澤溥青疇。
轸赤子<疒同>,大有特書而嘉祥屢告;霈青陽之霖,來享骈集而卿景鹹臻。
行見歌滿康衢,赓帝力于何有;風行遠畝,快我室之既盈。
斯一日當天,河嶽仰溥将之命;五雲垂地,山川永長發之祥。
臣等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歡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此錄可考國初掌故,此表又可見文風之盛。
餘家又藏《嘉慶乙醜會試題名錄》,乃先恭慎公中式同榜也。
其紙墨潦草,遜此遠甚。
然名人最夥,三鼎甲則彭春農(浚)、徐少鶴()、何文安(淩漢)也。
傳胪為徐星伯(松),次即李申耆(兆洛),五名孫文靖(爾準),七名姚伯昂(元之)。
此下二甲中孫子潇(源湘)、馬□□(瑞臣)、胡以莊(敬)、彭春農(邦疇)、于蓮亭(克家,改名克襄)、聶蓉峰(銑敏)、胡墨莊(承珙)、寶文莊(興)。
三甲中帥仙舟(承瀚)、先恭慎、穆鶴舫(彰阿)、那竹汀(清安)、
其制:南向大門五楹,門外樹綽楔三,中曰天開文運。
東曰明經取士。
西曰為國求賢。
外又為缭垣,開門四,謂之磚門。
大門内為二門,亦五楹。
再内為龍門,由甬道過明遠樓下,直達至公堂。
然考之張居正《重修貢院記》,則三綽楔,中曰天下文明。
左曰虞門。
右曰周俊。
聚奎堂、會經堂之外,又有燕喜堂,今諸榜不知何時所易。
至公堂榜,相傳為明嚴分宜書,固完然無恙,國朝屢加修葺。
光緒初,因就試人多,号舍不敷用,乃大加展拓。
明遠樓舊在中,望亭居其四角。
自增建後,号舍益展,而後且拆卻頂銀胡同之東半人家以增益之,于是望亭反居其南。
乃更增二亭子北,凡六亭。
而至公堂亦照料不及,乃添設新号,監試禦史以司之。
然考其不敷之所由,則亦有故。
聞之先輩言:道鹹以前,科場搜檢之法至嚴,甚至解衣脫履。
故非腹笥淵深,辄畏難而止。
鄉試歲止四五千人,會試兩千人。
同治以後,禁網漸寬,搜檢者不複深究。
又有石印書以濟之,士子有恃不恐,熙攘而來,搜者益不能給。
至王午科入闱者,至萬六千人,遂不得不議及添号矣。
餘初次入闱,至貢院門,番役尚唱雲:搜過。
及壬辰會試,則并此聲亦廢。
步軍統領為外彈壓,然極難肅靜。
同治戊辰春闱,至毀磚門,毆及彈壓禦史,故群以此任為畏途。
惟文錦如(秀)任總兵時,以兵法部勒之。
身自當門。
接送考者,以外磚門為限。
内者得出,外不得入。
有逾限者,鞭杖交下,不服則荷以大校,于是場規肅然。
士子出闱,二兵執鞭前導,代其開路。
力不能負考具,則有兵代負。
蓋文曾從軍西域,猶有老将風規也。
而内場之不肅如故,秋闱為尤甚。
至中秋日,或且弦歌竟夜。
庚午秋闱,至群轟飲于明遠樓。
蓋北闱三場,向皆視為具文。
宋《四朝聞見錄》謂:高文炳好以藏頭策試士,士不能應,但以“也”字對“者”字。
此風今乃盛行,于北闱三場之策,但以“也”字易“欤”字,餘虛字大抵仿此,謂之勾策。
題亦曰對空策,故三場極易畢事。
及畢事,無所作為,相尋高歌痛飲耳。
光緒癸酉以後,場屋漸尚實策,然旗卷尚少。
及壬午秋闱,餘以三場滿卷,得副榜第三名,次科漸有學對實策者。
迨己醜秋試,餘與恩席臣皆以滿卷獲隽,從此成風矣。
至文字舊尚清真,及鹹豐末同治間忽變為濫調,時謂之鹹同派。
至光緒乙酉鄉試,潘文勤主試,競尚才華。
戊子翁叔平尚書典試,忽尚說文。
己醜春闱,文勤又典試,尚文選體。
此雖因題制宜,而主司好惡亦關焉。
貢院文昌槐,在明遠樓前。
始自前明,發根于東龍字号,蜿蜒而西,橫過甬道,覆及西号舍。
夭矯如龍,下僅過人。
相傳此樹為文運所關,士子有病,禱于樹下,摘槐角服之,辄愈。
戊戌秋忽枯,有司遂伐而薪之。
又明年貢院毀,及乙巳,科舉遂停罷。
北闱滿号,謂之辰字闱,向以至公堂左右八号為滿号舍,後增至十二号。
後以挨号聲息相通,易滋流弊,乃改為隔二漢号,一滿号。
以北闱滿、漢号向不相聯屬也,然亦視乎其人。
憶戊子秋闱,餘相識滿、漢号人最衆。
風檐之下,煮茗清談,玉筍金蘭,實為自來未有。
及戊戌春闱,偶與同号友人談及,則或登第,或改官,或去,或故,止餘續恥庵(廉)及餘,及家弟介竹三人而已。
時又新遭伯兄再芳之喪,不覺嗚咽悲涼。
于二場完卷之頃,填《燭影搖紅》詞以示恥庵、介竹,亦均為流涕也。
詞雲:最怕傷心,那堪偏到傷心處。
當年同隊踏槐花,人逐槐花舞。
記否矮檐相聚,有多少翩翩玉樹。
幾回談笑,不覺流光,暗中飛度。
瞥眼光陰,飄零半作風中絮。
池塘春草夢難圓,揮手成千古。
依舊南樓夜鼓,全不是,那回意緒。
渭城一曲,隻有何戡,尚堪重訴。
蓋餘家自乾隆以來,科第不絕。
恥庵家亦然,故兩家交誼亦數世之久。
今雖尚有吾輩得承先緒,然家世盛衰之感,蓋有同情矣。
餘嘗買得康熙十一年《江西題名錄》本,紙墨精好,書法娟秀,迥非今日所及。
其制度亦與今不同,監臨,巡撫江西等處地方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加至正一品董衛國(右君,奉天遼陽人,丁未貢士)提調,布政使劉楗(公愚,順天霸州大城縣人,丙戌進士)、布政使司督糧道參政韓庭芑(燕翼,山東青城人,壬辰進士)監試,按察使黃龍(卧庵,正紅旗人,世襲)、提刑按察使司分巡贛南道佥事姚啟盛(際斯,遼東杏山人,乙未進士)頭場四書題:子以四教二句;德為聖人。
詩雲:雨我公田五句;《易》:保合太和。
君子以正位凝命。
默而識之三句;其旨遠二句。
《書》:帝德廣運。
道積于厥躬。
先知稼穑之艱難。
鹹中有慶。
《詩》:孑孑幹二句。
載馳載驅,周爰咨度。
王國克生二句;儀式刑文王之典□句;《春秋》:鄭人侵宋(莊十五年)楚屈完來盟(至)盟于葵邱(僖九年)晉陽處父(至)救江(文三年)齊人來歸汶陽之田(至)堕費;(定十年至十二年)《禮》:本仁以聚之。
德盛而教尊二句;君之所謂義者二句;笃行而不倦。
二場論、诏、诰、表、判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論》。
《拟漢令諸儒議五經同異诏》(建初四年)。
《拟宋以楊億為翰林學士诰》(景德二年)。
《拟皇上同諸王九卿躬耕田禮成群臣賀表》。
(康熙十一年)。
判語:赴任過限,荒蕪田地,服舍違式;門禁鎖鑰;修理橋梁。
三場策五道:聖學、吏治、漕政、備荒、弭盜。
正考官,光祿寺少卿仍支正四品俸于嗣登(岱仙,直隸清苑籍安州人,丙戌進士)。
副考官,中書科掌科事中書舍人童欽承(在公,浙江會稽人,己醜進士)。
同考:《易》三房,《書》二房,《詩》二房,《春秋》二房,《禮》二房。
中式五十七人:一名彭恪(清江縣附生,《詩》)、二名程建章(鄱陽縣附生,《易》)、三名康玮(安福縣學生,《書》)、四名徐京(豐城縣學生,《禮》)、五名邊勳(峽江縣附生,《春秋》)。
最後附刻諸文,内二場一表頗佳。
錄之雲:“康熙十一年月日,具官臣某等,恭遇皇上同諸王九卿躬耕田禮成,臣等謹奉表稱賀者。
伏以天王攸介田功,三壤祥征薇座;元後覃敷地德,五雲瑞霭介。
一人元良,百谷蕃而嘉祥錫;皇躬有道,三推舉而風雨時。
充庭喜溢鸫班,率土歡騰鸠杖。
臣等誠歡誠,稽首頓首上言:竊惟六府修貢賦于虞年,九谷辨職方于周代。
春秋記麥苗之事,詩書多黍稷之章。
獻種隻承,自出後庭之種穆;粢盛時薦,非如原廟之櫻桃。
誦載芟之詩,周成始為祈谷;讀農祥之诰,虢公已請躬耕。
隻饬農桑,不待祈年于元日;誠修卣鬯,欣看舉趾于南郊。
瑞鳥飛鳴,太史告協風始至;赤烏翔集,秩宗司瑤瑟初陳。
慨自龍馭漸疏,因之金盤希薦。
民依罔念,黍稷不聞馨香;皇眷弗承,恣睢存腥祀。
鈎盾千畝,未央備弄田之名;樗社一金,南山開上林之苑。
桑田久無稅駕,綠野不睹青旗。
田竣徒歌,剃人空設。
未有首公卿以耜,律轉三春;偕婦子以桑麻,風開百室,如今日者也。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躬遵禹德,心邁堯仁。
念稼穑之艱難,鋤茲稗政;憫阊閻之疾苦,整我神疆。
節屆農祥,典隆阡陌。
首舉三推之禮,用率萬偶之勤。
魚麗前馳,揚芊芊于輕憲;龍骧中隊,動哕哕于鳴鸾。
惟諸王皆不世之英,食乃德亦宜服乃疇。
劍雍容,柳色拂腰圍之玉;爾九卿皆在田之彥望,爾霖必須勤爾稼。
旌旗掩映,杏花生袍袖之香。
紅纟引绀轅,戴操勤于禦耦;缥車黛耜,群拜舞于靈壇。
公卿叙班爵之章,或五或九;庶人來終畝之義,斯萬斯千。
已是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京抵象雙阙,觚棱而允介;不啻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茨梁随六龍,鱗甲以先施。
碧浪動三疇,不羨潘安之賦;黃雲高百雉,甯誇杜甫之辭。
臣等力愧上農,饩慚少府。
躬逢神聖,敢雲由已之饑?心戴皇恩,凜此不謀之食。
捧鞭随後,快雙犢之驅馳;奉谷迎先,羨百花之馨。
欽哉昧旦,聖主且日昃以凜躬;盈止室家,臣下敢素餐而屍位?伏願膏披翠畝,澤溥青疇。
轸赤子<疒同>,大有特書而嘉祥屢告;霈青陽之霖,來享骈集而卿景鹹臻。
行見歌滿康衢,赓帝力于何有;風行遠畝,快我室之既盈。
斯一日當天,河嶽仰溥将之命;五雲垂地,山川永長發之祥。
臣等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歡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此錄可考國初掌故,此表又可見文風之盛。
餘家又藏《嘉慶乙醜會試題名錄》,乃先恭慎公中式同榜也。
其紙墨潦草,遜此遠甚。
然名人最夥,三鼎甲則彭春農(浚)、徐少鶴()、何文安(淩漢)也。
傳胪為徐星伯(松),次即李申耆(兆洛),五名孫文靖(爾準),七名姚伯昂(元之)。
此下二甲中孫子潇(源湘)、馬□□(瑞臣)、胡以莊(敬)、彭春農(邦疇)、于蓮亭(克家,改名克襄)、聶蓉峰(銑敏)、胡墨莊(承珙)、寶文莊(興)。
三甲中帥仙舟(承瀚)、先恭慎、穆鶴舫(彰阿)、那竹汀(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