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銀兩以資修葺
錦縣
原設學田八百八十五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百十五畝共田一千畝徵銀七十兩
甯遠州
社學在中後所雍正三年建
原設學田四百零十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五百九十畝共田一千畝徵銀七十兩廣甯縣
義學一所在署東康熙十九年知縣項蕙捐建四十九年知縣錢世勲於察院舊址重建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徵銀六十兩
義州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徵銀七十兩
吉林各屬
吉林
左右翼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康熙三十二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每翼設助教一員
甯古塔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五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六名肄業
白都讷
官學一所在城南門内雍正四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
三姓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十二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
阿勒楚喀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五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三名肄業
拉林
官學一所在拉林堡内東北隅乾隆二十一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三名肄業【以上四處官學各設 教習一員系吉林将軍所轄】
黑龍江各屬
齊齊哈爾
官學一所在城東門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
墨爾根
官學一所在城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
黑龍江
官學一所在城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以上各學每學設教習一員系黑龍江将軍所轄】入學員額
國初遼人入關者寄籍永平山海等處故永平舊有遼學後奉天二府屬州縣以次建立學校而
盛京駐防八旗官兵子弟應試者因赴京遙遠亦入奉天府學百數十年來久道化成人文蔚起故額取亦日漸增焉
奉天府歲試額取文童七名【原額六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準於複州學額内撥增一名】滿洲文童十一名漢軍文童八名承德縣額取文童七名武童七名【原額武童六名乾隆三十六年奏準於複州學額内撥增一名】
遼陽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海城縣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蓋平縣額取文童三名武童三名【原額二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準於複州學額内撥增文武各一名】
開原縣額取文童二名武童二名
鐵嶺縣額取文童二名武童二名
複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原額俱八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裁三名額數撥增奉天莶平廣甯三學】
甯海縣額取文童四名武童四名
錦州府額取文童九名武童四名
錦縣額取文童七名武童七名
甯遠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廣甯縣額取文童三名武童三名【原額二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準於複州學額内撥增文武各一名】
義州額取文童四名武童四名
科試各學文童額取與歲試同
乾隆元年奉
恩旨将奉天府學滿字号照中學例加五名錦州府複州學合字号照小學例加三名其遼陽州等學原額七名五名者加二名四名二名者加一名四十三年奉
恩旨将滿合二号及奉天所屬各學科考廣額一次其向取進六名以上者增額三名四五名者增額二名二三名者增額一名
公宴賓興等禮
中式文舉人每名給花紅銀十兩武舉人每名給花紅銀五兩會試公宴銀共一十五兩
文武生員賓興銀兩每名自六錢一分二厘至八錢八分三厘不等
直隸永平府遼學裁并附載
順治初遼東十五學寄設永平置教職三員統之五年改設遼學裁教職二員設入學廪額各八十名歲貢三名其十五學名目俱裁十一年設遼陽府
題準設立儒學其永平府遼學生員俱歸遼陽府學肄業十三年
題準諸生現居遼陽者在遼陽府學肄業其原寄永平府學者仍留永平學如有願還遼地者聽并令學臣按試時取諸生互結系真遼籍者方準寄永平學入試其永平寄學廪額八十名内分四十名歸遼陽府學至永平府寄學每案文童仍許入學四十名亦取遼學生員保結遼陽海城二縣學每學始設廪額五名俟人才日盛仍照縣學例每學設廪額二十名遼陽府學永平寄學每年各貢一名遼陽海城二縣學每二年各貢一名康熙五年複
題準遼人寄籍永平者歸并永平府學應試其寄居籍貫及夾字号名目俱裁
山東複州金州二衛學裁并附載
國初沿明舊制遼東複州金州二衛學附入山東萊州府各置教職一員康熙五年
題準遼人寄籍山東者歸并山東各學應試雍正五年覆準山東複州金州二衛學歸并奉天府由奉天府府丞考試如願留居山東者即入萊州府民籍應試其二衛學入學額數及廪額俱裁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