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戶口一 盛京丁賦戶口規制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各屬 黑龍江各屬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戶口 【臣】等謹案周官登版籍而拜藏之重民數也 盛京 帝業所基深仁淪浃自 世祖統一寰?休養生息逮今百數十年耕屯相望戶口日增盡勿吉挹婁之境莫不雲連栉比蕃庶殷昌我 皇上禦極迄今民數歲倍前時 曆巡所至熙穰成風所以培植本根者至宏且遠也謹 志戶口第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戶口 盛京丁賦戶口規制 奉天府 順治十年以遼陽為府設遼陽海城二縣其錦州甯遠廣甯沙後四城尚屬佐領所轄是年定例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上文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所招民每名給月糧一鬥每地一晌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康熙七年例停】十五年省遼陽府以渖陽為奉天府康熙元年錦州改為縣三年奉天府添設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遼陽縣改為州廣甯改為府添設廣甯縣甯遠州五年改廣甯府為錦州府以錦縣甯遠州廣甯縣屬焉於時州縣新設戶無舊籍丁鮮原額俱系招民三年起科其徙民於康熙七年歸并承德開原鐵嶺三縣為民即於本年起科其續發到者仍三年後起科奉天府屬每丁徵銀一錢五分錦州府屬每丁徵銀二錢是年始行編審法丁賦着於籍三十二年丁銀折豆每丁徵市鬥黑豆二鬥三升零七勺六抄九撮至三鬥八升不等四十七年奉頒制鬥每鬥抵市鬥五升五十二年 诏人丁以五十年編審為定額以後滋生戶口永不加賦五十三年人丁照舊例徵銀五十六年複徵豆【照前例】雍正二年編審徵豆四年複改徵銀五年置永吉州泰甯長甯二縣設複州通判七年裁泰甯縣十二年複州增設知州於金州衛設甯海縣俱屬奉天府又設義州屬錦州府是年編審二府丁銀實數乾隆元年裁長甯縣并歸永吉州十二年裁永吉州設吉林理事同知徵收地丁錢糧屬吉林将軍管轄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甯古塔白都讷三姓地丁俱歸各鎮副都統徵收由吉林同知彚總報銷三十七年裁錦州通判設岫岩通判兼管鳳凰城隸奉天府是年吉林各屬 诏以三十六年編審為定額以後永不加賦惟開戶入籍家奴官莊年滿幼丁仍按例加徵四十五年阿勒楚喀地丁亦歸副都統徵收由吉林彚報焉其奉天各屬戶口舊無冊籍自乾隆六年始行編審【吉林黑龍江自乾隆三十六年始】戶口着於籍今纂丁賦戶口一門斷自着籍之年為始 奉天府屬 康熙七年始行編審實在行差人丁共七千九百五十三丁共徵銀一千一百九十二兩九錢五分【每丁徵銀一錢五分是時府屬承德遼陽鐵嶺海城蓋平開原六州縣舊志祗載總數并未分晰】 康熙二十四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一丁共徵銀一千九百七十五兩六錢五分 康熙五十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一萬八千六百二十三丁共徵銀二千七百九十三兩四錢五分 雍正十二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三千七百九十六丁共徵銀三千五百六十九兩四錢【雍正五年設永吉州長甯縣十二年又設甯海縣俱屬奉天府舊志始分晰各州縣丁賦條項】 乾隆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八千三百五十八丁共徵銀四千二百五十三兩七錢【乾隆元年裁長甯縣并入永吉州嗣後十年一編審】 乾隆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九千二百九十九丁共徵銀四千三百九十四兩八錢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六千七百三十六丁共徵銀五千五百十兩零四分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二丁共徵銀五千五百八十七兩八錢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七千六百七十七丁共徵銀五千六百五十一兩五錢五分 承德縣【二十七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四百六十九丁徵銀五百二十兩零三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九百二十五丁徵銀五百五十八兩七錢五分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九百三十六丁徵銀七百四十兩零四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六百八十八丁徵銀一千零三兩二錢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八百一十四丁徵銀一千零二十二兩一錢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一百零二丁徵銀一千零六十五兩三錢 遼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