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屬州縣
錦縣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同】商【孤竹固】周【燕地】秦【屬遼東郡統遼西郡地】漢【無慮縣地屬幽州又徒河縣前漢屬遼西郡後漢安帝時改屬遼陽屬國】東漢【遼東屬國地并屬幽州郡】晉【西樂縣慕容皝置又置徒河縣】北魏【營州治和龍城因慕容氏之舊】隋【營州柳城縣遼西郡東境】唐【營州地】遼【永樂縣州治屬中京道又安昌縣亦屬錦州】金【永樂縣】元【省縣入州屬大甯路】明【廣甯中屯左屯衛洪武二十四年置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元年以錦州為錦縣屬奉天府三年改隸廣甯府四年設錦州府以錦縣為附郭縣
甯遠州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商【孤竹國地】周【燕地】秦【屬遼西郡】漢【徒河縣地】晉【暮客皝置集甯縣】隋【遼西郡柳城縣地】唐【瑞州貞觀十年以烏災汗達軍部落置威州後改名治東遼縣】遼【嚴州保肅軍聖宗置治興城縣屬錦州來州歸德軍大平元年置治來賓縣屬中京道隰州平海軍聖宗置治海濱縣屬來州】金【興城縣皇統三年廢州屬興中府】元【瑞州地屬大甯路】明【初本廣甯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二年分兩衛地置甯遼衛統中左中右二十戶所】
本朝康熙二年設州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并前屯衛地盡入州隸奉天府二年隸廣甯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廣甯縣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冀州地】商【同】周【幽州】秦【遼西郡地統於遼東】漢【無慮縣前漢屬遼東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屬遼東屬國】晉【望平縣屬元菟郡隸平州省無慮縣】南北朝【後魏望平縣太武帝時省入廣都縣】隋【屬高麗】唐【王開守讨平高麗後於無慮望平二縣地置巫闾守尉都護府設守捉城後入渤海為顯德府】遼【世祖時以渤海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領奉天山東歸義三縣屬東京又置奉陵縣屬乾州乾州廣德軍統和三年置治奉陵縣屬東京道又有闾州順州後皆廢】金【廣寜府領廣甯望平闾陽锺秀四縣天輔七年陞府天會八年改軍名鎮甯天德二年隸鹹平複廢軍隸東京大定二十九年改府治山東縣曰廣甯泰和元年屬北京路】元【廣甯府路初移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降為屬郡十五年複分為路省锺秀縣入望平縣十五年複置闾陽縣廢望平縣為千戶所後複置】明【廣甯衛洪武二十七年改置又置廣甯中左右三衛俱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年設廣甯府并廣甯縣四年裁府以縣隸錦州府十五年設巡檢司於義州屬廣甯縣雍正二年分錦州府通判駐義州移巡檢司于天橋厰自此義州境非廣甯所屬
義州
秦【遼西郡地屬遼東】漢【屬遼西絫縣地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隋【屬高麗地】唐【置巫阊守捉城後入渤海國為顯德府】遼【宜州崇義軍領弘政開義二縣屬中京又海北州廣化軍世宗置治開義縣】金【義州崇義軍統弘政開義同昌三縣】元【義州省縣入州屬大甯路】明【義州衛洪武二十三年置兼置廣甯後屯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以與察哈爾王康熙十四年察哈爾叛讨平之設義州巡檢司屬廣甯雍正二年移錦州府通判分轄十年設管邊同知并轄邊外地方十二年陞為州隸錦州府
吉林将軍所轄
吉林【舊名船厰地】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漢【挹婁國】晉【同】南北朝【勿吉地】隋【靺鞨國地】唐【初置燕州後改黑水府尋為渤海所據】五代【渤海地】遼【於混同江之左右置賓州隸黃龍府置甯江州混同縣隸東京遼陽府】金【於混同江左右置肇州統始興縣隆州統利涉縣信州統武昌縣西為率璸路南近高麗為海南路】元【置海蘭府碩達勒達軍民萬戶府五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皆屬】
【本朝】
唐虞以來舊志為古肅慎國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謂之勿吉唐貞觀二年置燕州後改黑水府【在東北境】屬渤海大氏置上京龍泉府【在西南境】遼統和清甯間置賓州甯江州其東北為女真部後建國曰金置上京會甯府及肇州海蘭【國語榆樹也】率璸和羅噶【蒙古語願也】等路元為開元路之北境兼置海蘭府碩達勒達【國語碩直也達勒達遮蔽也】等路【甯古塔境】設軍民萬戶府五曰桃屯【蒙古語釜也】曰和羅噶曰鄂托哩【國語春季小圍也】曰托郭琳【蒙古語周圍也】曰布固【蒙古語鹿也】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屬
本朝順治十年設甯古塔昂邦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康熙元年改設鎮守甯古塔等處将軍十年於吉林設副都統十五年移甯古塔将軍鎮守吉林烏拉之船厰城三十三年移吉林副都統駐白都讷雍正三年複設吉林副都統是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五年設三姓副都統於吉林置永吉州甯古塔置泰甯縣白都讷置長甯縣州縣均屬奉天府七年裁泰甯縣乾隆元年裁長甯縣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屬将軍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