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省州縣屬遼陽路】明【海州衛太祖以故海州臨溟縣地置海州衛隸遼東郡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隸遼陽府十四年改隸奉天府
蓋平縣
周【屬朝鮮地】秦【燕人衛滿所據】漢【西蓋馬縣屬元菟郡又安市縣屬遼東郡】三國魏【屬平州】晉【初因之後屬高句麗】隋【屬高麗】唐【高麗國蓋牟城地太宗征高麗取其地置蓋州後入渤海國仍置蓋州又改為辰州】遼【辰州奉國軍初白長平軍尋改名治建安縣與鐵州建武軍盧州歸州俱屬東京道】金【蓋州奉國軍明昌六年更名建安湯池熊嶽秀岩四縣屬焉】元【蓋州路至元六年倂為東京支郡倂湯池二縣入建安縣治尋又省建安縣入蓋州倂入遼陽路】明【蓋州衛洪武元年設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隸奉天府
開原縣
唐虞【息慎氏地】商周【肅慎氏地】秦【同】漢【屬大餘國地】晉【同】隋【同】唐【初置黑水州都督府後渤海大氏取扶餘地改為扶餘府又為上京龍泉府】遼【黃龍府境隸東京道同州鎮安軍屬東京道祺州佑聖軍屬遼州肅州信陵軍屬東京道】金【會甯府境屬上京後廢同州為銅山縣廢肅州為清安縣廢祺州為慶雲縣俱屬鹹平府】元【開元路初設開元南京二萬戶府四年改遼東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元路銅山慶雲清安等縣皆省】明【三萬衛初名開元城洪武二十二年改曰開原尋置衛二十六年又徙遼海衛於此永樂七年又置安樂自在二州并屬遼東郡指揮使司三萬衛即開原鎮城也後徒自在州于都司城内】
本朝康熙三年設開原縣隸奉天府
鐵嶺縣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秦【同】漢【挹婁國地】隋【越喜國地】唐【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屬懷遠府】遼【銀州富國軍太祖置治延津縣兼領新興永平二縣屬東京道又興州中興軍雙州保安軍貴德州甯遠軍貴德縣俱屬東京道】金【新興縣皇統三年廢州省延津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屬鹹平府又挹婁縣雙城縣俱屬渖州章宗時廢雙城縣】元【省仍隸鹹平府】明【鐵嶺衛古有鐵嶺城在衛治東南五百裡地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北二十六年徙置嚚州地仍名鐵嶺衛領中左右三千戶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按遼志無嚚州當即銀州】
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隸奉天府
複州
周【朝鮮地】秦【同】漢【屬元□郡】魏【屬平州】晉【高句麗地】隋【同】遼【複州懷德軍初為遷民縣興宗置複州懷德軍治永甯縣兼領德勝縣屬東京道】金【複州懷德軍領永康化成二縣明昌四年降軍為刺史】元【遼陽路初屬蓋州治後入遼陽路】明【複州衛洪武十四年置建通明迎恩鎮海三門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裁衛改隸蓋平縣雍正五年改設複州通判轄複金二州之境十三年陞為州隸奉天府甯海縣
周【朝鮮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初因之後屬高句麗】隋【屬高麗】唐【金州平高麗初置金州統之後入渤海屬杉盧郡】遼【蘇州安複軍興宗置領來蘇懷化二縣】金【金州皇統三年降為縣屬複州貞佑四年複陞為金州】元【初屬蓋州路後并入遼陽】明【金州衛洪武四年置領中左千戶所屬遼東郡指揮使司】
本朝初隸海城縣康熙三年改隸蓋平縣二十年增設城守尉雍正五年設金州巡檢屬複州通判十二年改置甯海縣隸奉天府
岫岩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隸平州】隋【屬高麗蓋州地】唐【初屬安東都護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地】遼【歸州歸勝縣地屬東京道】金【明昌初置秀岩縣屬東京】元【屬遼陽路】明【鳳凰城界内地】
本朝初隸蓋平縣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駐守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管理四十一年以岫岩通判兼轄鳳凰城各添設巡檢一員
鳳凰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隸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初屬安東都護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遼【開州鎮國軍初廢開泰三年改置開封府開遠軍尋改治開遠縣統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道】金【石城縣地屬東京】元【屬東甯路】明【鳳凰城堡成化中築置兵戍守】
本朝天聰八年設兵駐通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乾隆四十一年添設巡檢分理
錦州府
禹貢冀州域商為孤竹國周幽州地屬燕秦為遼西郡漢為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置柳城縣屬營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領永樂安昌二縣隸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領神水一縣元省軍名隸大甯路明置廣甯中左右三衛及松山大淩河二千戶所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錦縣改廣甯為府設廣甯縣甯遠州四年裁廣甯府設錦州府移駐錦縣雍正二年分廣甯所屬義州地入府界移府通判治之十二年陞為州與甯遠州廣甯縣并隸錦州府計領州二縣二俱統於奉天府
錦州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