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四合九勺一抄九撮一圭九粒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戶一萬五千二百四十七戶
直隸潼川州并屬八州縣全書開載【雍正十二年陞為府】明季原額人丁五萬二千七百三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查出土着自首開墾報部戶名五萬五千一百三十五戶
人丁一萬四百九十丁五分九厘五毫二忽七微五塵九纎三沙三渺四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戶三萬一千七百八十九戶
直隸泸州并屬四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人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六丁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查出土着自首開墾報部戶名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五戶
人丁五千四百一十七丁七鬥二升六合五勺四抄五撮五圭五粒五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舊實在承糧花戶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九戶
九姓司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戶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查出土着實在承糧花戶五十一戶
直隸資州并屬五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戶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隸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戶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三戶
直隸綿州并屬六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戶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隸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戶一萬四千八百九十二戶
直隸茂州并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戶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隸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戶四千七十一戶
直隸達州并屬三州縣全書舊未開載
原額人丁戶口數目款項無憑載入
雍正六年改設直隸清丈出實在承糧花戶一萬八千九十八戶
田賦
華陽黑水在禹服為梁州厥土青黎田惟下上賦則下中三錯固未得與雍冀諸州埒也沃野千裡以環遶省會之地言之外此則崇山峻嶺鮮原隰平衍之區以故蜀之田賦於經費多未敷焉我
朝定賦悉因往制而斟酌損益之撫字維殷催科不擾蓋勤恤小人之依為巳至矣猶
念遠疆編戶未免虞芮之訟
命使乘傳遍曆田間履畝正界争端永息由是食德服疇田野日辟書曰鹹則三壤又曰以庶邦惟正之供蜀民當此薄斂深耕之際緻足樂也作田賦志
四川布政司
明萬曆原額官民田地通共一十三萬四千八百二十七頃六十七畝二分三厘八毫二?五忽五微六纎 官田二千九百二十二頃三十五畝四分八厘二毫五?六忽一微 民田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五頃三十一畝七分五厘五毫六?九忽四微六纎
夏稅秋糧通共一百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五石一鬥三升三合一勺七抄一撮九圭八粒二粟 夏稅米三十萬九千八百九十二石一鬥六升四合二勺六抄六撮九圭四粒起運米二十七萬二千二百五十石四鬥一升四合九勺五抄八圭四粒折布米六百六石五升折布一千二百一十三疋荒絲米六千六百四十石三鬥二升六合二抄六撮二圭五粒該?六千六百四十斤零五兩二錢一分六厘四毫二?遇閏加?五百五十三斤零七兩七錢一分二厘三毫八?九忽三微二纎二沙存留米三萬三百九十四石九鬥二升三合二勺八抄九撮八圭五粒 秋糧米七十一萬八千六百五十二石九鬥六升八勺四抄五撮四粒三粟起運米五十六萬五千七百二十九石六升三合一勺二抄四撮五圭五粒三粟折布米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七石五鬥折布一十五萬九千九十五疋存留米七萬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四鬥五合六勺五圭九粒地畝綿花七萬三百八十九斤二錢四分二厘一毫一?
國朝康熙十年原額實熟田地通共一萬四千八百一十頃三十六畝五分三厘二毫二?九忽四微七塵七纎九沙七渺又下地估糧一千六百一十六石一鬥二升九合通共載稅糧三萬八百二十八石八鬥九升四合三勺四抄二撮七粒一粟四沙
共徵丁條屯糧銀三萬八千四百兩二錢二分九厘二毫九絲二忽二微四塵三纎二沙八渺該本色京鬥米荍豆共八千九百六十四石九鬥四升一合九勺六抄一撮八粒四粟又土司見載折徵糧銀三百八十二兩三錢三厘又營兵開墾田地八十七頃五十二畝九分六厘一毫六絲一忽八微載糧五十石四鬥一升六合九勺六圭六粒三粟應徵條糧銀一百七兩八錢二分一毫八絲七忽二微七纎三渺
康熙十一年至雍正五年開墾及自首隐匿實熟上中下田地通共二十二萬三千二百三十一頃三十七畝五分四厘六毫二絲八忽一微三塵七沙八渺
共徵丁條糧銀通共三十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七兩三錢九分八毫八絲四忽一微四塵九纎七沙八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遵義烏蒙分撥雲貴外實熟上中下田地通共四十三萬一千二百二十一頃五畝二分五厘四毫七絲九忽五微三塵三纎共徵丁條糧銀六十三萬四千九百五十一兩九錢一分八厘六毫九忽三微二塵九纎一沙七渺荒下田地共二萬七千八百六頃七十八畝四分一毫四絲一忽
共該徵丁條糧銀二萬一千四百七十四兩四錢四分五厘四絲四忽六微八塵九纎
二項通共田地四十五萬九千二十七頃八十三畝六分五厘六毫二絲五微三塵三纎
二項通共徵丁條糧銀六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六兩三錢六分三厘六毫五絲四忽一塵八纎凡所屬應徵丁條糧銀額數仍開載各府州項下
成都府屬三十一州縣全書開載
明季原額稅糧一十五萬七千七百二十九石六鬥四升一合四勺一抄三撮三圭三粒内除先年裁革官員減米并綿竹縣免徵米羅江縣水沖糧通共五百石七鬥一升八合八勺四抄實徵糧一十五萬七千二百二十八石九鬥二升二合四勺七抄三撮三圭三粒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